在明朝末年,財政危機的陰影如同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壓在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之上。


    崇禎朝,更是深陷於這一困境的泥沼之中,賦稅征收的問題猶如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牽動著整個朝廷的神經。


    崇禎四年同月,戶部管理新餉的右侍郎周士樸呈上的一份報告,讓本就憂心忡忡的朝堂氣氛愈發凝重。


    加派與雜項賦稅,這兩項關乎朝廷財政命脈的重要賦稅來源,在多次嚴令催繳之下,竟然依舊未能順利解運至戶部。


    加派賦稅,乃是在原有賦稅基礎之上,因應國家特殊需求而額外增加的征收項目,其初衷或是為了籌集軍餉以抵禦外敵,或是為了賑濟災荒、穩定民生。


    雜項賦稅則涵蓋了形形色色的臨時性征斂,從商業活動的稅收調節,到對特殊物資的調配征繳,種類繁多且繁雜。


    然而,現實卻如此殘酷,各地對這些賦稅的解運工作進展遲緩,幾近停滯。


    彼時的大明王朝,仿若一艘在狂風巨浪中苦苦掙紮的巨輪,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內部,自然災害的肆虐達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程度。


    洪水如猛獸般衝毀了無數農田村莊,幹旱使得大地龜裂、莊稼枯槁,蝗蟲鋪天蓋地而來,所到之處,糧食作物被啃食殆盡。


    百姓們在天災的無情打擊下,生活陷入了極度的困苦之中,流離失所、餓殍遍野成為了常見的慘狀。


    在這樣的絕境裏,民眾根本無力承擔繁重的賦稅負擔,地方官府在執行賦稅征收任務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阻力。


    而地方官員自身亦深陷困境,他們不僅要應對受災民眾的生存訴求,努力維持地方的基本穩定與秩序,又要在艱難竭蹶之中完成朝廷下達的賦稅指標,實可謂進退維穀。


    外部,邊疆戰事的烽火熊熊燃燒,從未停歇。北方的遊牧民族頻繁越過邊境,對明朝的邊疆地區展開侵襲騷擾,每一次的進犯都伴隨著燒殺搶掠,百姓生靈塗炭,邊疆的安寧被徹底打破。


    東北地區,後金勢力強勢崛起,其野心勃勃,對明朝的統治構成了極為嚴峻的挑戰。後金的鐵騎不斷衝擊著明朝的城池防線,一係列的戰役使得明朝軍隊損兵折將,士氣低落。


    為了能夠在軍事上與外敵抗衡,明朝不得不大量擴充軍隊規模,改善軍事裝備,提升士兵的戰鬥力。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巨額的資金支持。


    然而,賦稅征收的不力,讓朝廷的財政狀況陷入了惡性循環,猶如一個無底的黑洞,不斷吞噬著國家的生機與活力。


    周士樸深感事態的嚴重性,毅然要求對各省巡撫和巡按禦史進行嚴厲的問責。


    他限定在戶部公文到達後的三日之內,各省必須詳細開列拖欠賦稅官員的職名並上奏朝廷。


    崇禎帝朱由檢毫不猶豫地批準了這一舉措,責令“戶部勒限各撫按查拖欠根因,一一指名糾參,以憑懲處;如過限不參,一體重治”。


    崇禎帝的這一決策,彰顯出他對賦稅問題的高度關注與急切解決之心。在他的認知裏,賦稅如同國家的血液,是維持整個王朝運轉的關鍵所在。


    倘若賦稅不能及時足額地征收上來,朝廷將無法正常運轉,軍隊將缺乏糧草與裝備的補給,國家的安全與穩定必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朝堂之上,崇禎帝麵色冷峻,對著眾臣說道:“賦稅乃國之根本,今加派與雜項賦稅久拖未繳,諸卿有何良策?”


    周士樸出列,恭敬地迴答:“陛下,臣以為當嚴令各省巡撫與巡按禦史,限時清查拖欠官員,務必使賦稅早日解運。”


    崇禎帝微微點頭:“此議甚好,然朕恐地方官員相互包庇,拖延了事。”


    這時,一位大臣進言:“陛下,可派遣親信之人前往督查,以防官官相護。”崇禎帝沉思片刻,心中已有了計較。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著巨大的鴻溝。這一政策在實際推行過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難與挑戰。


    地方官場之中,官官相護的現象已然成為一種積重難返的頑疾。各級官員為了自身的仕途利益與名聲,往往相互勾結、彼此包庇。


    他們深知,一旦如實上報賦稅拖欠的真實情況,自己極有可能成為朝廷問責的對象,麵臨嚴厲的懲處。


    於是,他們絞盡腦汁,用盡各種手段來隱瞞真相。或是將賦稅拖欠的責任推諉給其他同僚,或是歸咎於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以此來逃避朝廷的追查。


    為了打破這種地方官員之間的利益同盟,崇禎帝在次年九月做出了一個大膽而頗具爭議的決定。


    他派遣了一位被認為“有心計”的太監張彝憲,賦予其總理戶、工二部錢糧的重任,並允許其設立專門的官署,以總督的身份與體統行事。


    太監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始終扮演著一種特殊而微妙的角色。他們因與皇帝的親近關係,得以獲取皇帝的信任與支持。


    由於他們並非傳統的士大夫官僚體係出身,與外廷官員之間不存在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與人際關係網絡。


    張彝憲的走馬上任,意在以一種強硬且超脫的姿態介入賦稅征收與財政管理工作,打破地方官員長期以來形成的默契與庇護。


    他憑借總督的權威,能夠直接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考核與問責,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地方官員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使得他們不敢再像過去那樣肆意妄為地拖欠賦稅。


    張彝憲到任後,召集地方官員議事。


    他坐在大堂之上,目光威嚴地掃視眾人,說道:“咱家受陛下重托,總理戶、工二部錢糧。今賦稅拖欠嚴重,爾等須如實稟報,若有隱瞞,休怪咱家無情。”


    一位地方官員小心翼翼地迴答:“公公,非是我等不盡力,實乃百姓受災,賦稅難征啊。”


    張彝憲冷笑一聲:“哼,百姓受災,你等就可推諉責任?咱家隻看結果,不管緣由。”


    然而,張彝憲的介入並非一帆風順,反而引發了一係列新的矛盾與問題。


    太監群體由於缺乏係統的政治、經濟與行政管理教育背景,在應對複雜多變的財政事務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


    他們更多地依賴皇帝賦予的絕對權威,而缺乏靈活務實的政治手腕與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張彝憲在總理戶、工二部錢糧期間,過於注重賦稅征收的數字指標,而對地方的實際情況與民生疾苦缺乏深入的了解與體諒。


    他所采取的管理手段常常顯得簡單粗暴,過度地壓榨與逼迫地方官員,這無疑激起了地方官員內心深處的不滿與抵觸情緒。


    崇禎四年十二月,一場圍繞考選官員與賦稅征收的風暴席卷而來。


    朱由檢在審閱考選官員的政績資料時,發現其中不少官員在任職期間未能完成賦稅征收的任務,頓時怒發衝冠。在盛怒之下,他下令將戶部尚書畢自嚴關進監獄。


    畢自嚴在戶部任職期間,兢兢業業,一直致力於整頓混亂不堪的財政秩序。


    他曾精心謀劃並推行了一係列旨在增加賦稅收入、優化財政管理的改革措施。


    在賦稅製度方麵,他嚐試對征收標準、征收範圍進行合理的調整與規範,力求做到公平公正、高效有序;


    在財政收支管理上,他倡導精細化的管理理念,嚴格把控每一筆財政資金的流向與使用,力求減少浪費與貪汙現象。


    然而,在當時那種極端複雜惡劣的局勢下,盡管他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但其努力所取得的成效卻未能達到崇禎帝的期望。


    崇禎帝將他打入大牢,一方麵固然是對他未能圓滿完成賦稅征收任務的強烈不滿與問責,另一方麵也是企圖通過此舉向整個官場傳遞一個強烈而明確的信號,即賦稅征收工作在朝廷的戰略布局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任何官員都不得掉以輕心、敷衍塞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亂世殤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比幹無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比幹無心並收藏明末風雲:亂世殤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