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西安府涇陽縣,有一位名叫楊凱之的鄉紳,他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父曾任河南巡撫,因不肯依附魏忠賢,被誣陷革職,鬱鬱而終。其叔官至兵部侍郎,因彈劾魏忠賢的惡行,被羅織罪名,問斬於市。
楊凱之自幼飽讀詩書,心懷報國之誌,天啟七年中舉。他為人豪爽,行俠仗義,常以家中財富接濟貧苦百姓,在涇陽縣頗有名望。
雖家族遭受重創,但他憑借自己的才智和品德,依然維持著家族在當地的地位,成為一方鄉紳財主。
這一天,知府鄒銘禹因公事驅馳路過此地,見原本應完好的驛站,如今隻剩一片殘垣斷壁,焦土廢墟,不禁眉頭緊皺,麵露驚惶之色。
他急忙詢問左右侍從,一地方屬吏趕忙上前,畢恭畢敬地拱手說道:“大人,此驛站慘遭蓄意焚毀,乃是陝北邊軍因長期欠餉引發嘩變,那些逃竄至此處的兵士,饑餓困頓又滿懷怨憤。
他們途中瞧見這驛站存有諸多糧秣財貨,邪念頓生,便如惡狼撲食般一擁而上,大肆劫掠。待將站內值錢之物搜刮殆盡後,為求隱匿蹤跡、宣泄心中惡氣,竟喪心病狂地點火焚燒,致使驛站徹底毀於一旦。”
無奈之下,鄒銘禹隻得尋找地方臨時下榻。聽聞楊凱之樂善好施,且家中宅第寬敞,便帶著隨從前來投宿。
楊凱之見來者是朝廷官員,雖心中對官場黑暗有所不滿,但還是以禮相待,安排趙啟住進了自家後院的客房。
這日晚間,楊凱之在正廳擺下宴席,招待鄒銘禹,鄒銘禹見楊凱之家族雖遭變故,卻仍有如此氣象,心中暗自讚歎。酒過三巡,鄒銘禹漸漸有了醉意。
主人家看他腳步虛浮,言語含混不清。忙派家丁們上前攙扶,小心翼翼地將其護送迴客房,安置於床榻之上,拉好錦被。
夜半三更,萬籟俱寂,楊家宅院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唯有幾盞微弱的燈火在風中搖曳,似是隨時都會被黑暗吞噬。
楊凱之族叔的遺孀郭氏,自丈夫被問斬後,便一直住在楊家,深居簡出。今夜她在自己的房中,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往昔與夫君的點點滴滴如走馬燈般在腦海浮現。
她起身,輕輕推開窗戶,望著窗外朦朧的月色,清冷的光輝灑在她滿是淚痕的臉龐,心中的思念愈發濃烈。然後,悠悠的走到庭院,看著月色出神。
而此時,在客房中喝得酩酊大醉的鄒銘禹從混沌中醒來,隻覺口幹舌燥,腦袋昏沉。他喚了幾聲隨從,卻無人應答,心中煩悶不已。
起身路過庭院時,一抹白色的身影映入眼簾。鄒銘禹定睛一看,竟是一個貌美的婦人。
月光下,郭氏那柔弱而秀美的身姿宛如仙子下凡,鄒銘禹瞬間被這意外的“美景”驚得清醒了幾分,心中的邪念如野草般瘋狂滋生。
他躡手躡腳地靠近郭氏,全然不顧自己的身份與廉恥。待走到郭氏身後。鄒銘禹猛地伸出手,一把捂住郭氏的嘴,將她攬入懷裏。郭氏驚恐萬分,拚命掙紮,卻因力量懸殊難以掙脫。
“小娘子,莫要害怕,本府隻是想與你親近親近。”鄒銘禹壓低聲音,在郭氏耳邊淫笑著說道。
郭氏憤怒地瞪著他,眼中滿是厭惡與仇恨,她用力咬了鄒銘禹一口。鄒銘禹吃痛,鬆開了手,郭氏趁機大聲唿喊:“救命!來人啊!”
鄒銘禹見狀,惱羞成怒,奮力一衝將郭氏撲倒。“你這不知好歹的女子,竟敢違抗本府,今晚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隻見他喘著粗氣,雙眼通紅地盯著眼前的郭氏,嘴裏還喃喃自語道:“我的美人兒……。”
說罷,便如餓虎撲食一般猛撲上去,粗暴地撕扯掉了郭氏身上那單薄的衣裳。隨著衣物被扯落,郭氏那如雪般潔白的肌膚瞬間暴露在了空氣中,散發著誘人的光澤。
郭氏的淚水不停地流淌,她奮力抵抗,雙手胡亂地揮舞著,試圖阻止鄒銘禹的惡行。
此時,楊凱之正在書房之中,對著賬本核算家中的收支情況。近日來,由於軍隊駐紮在涇陽縣,楊家承擔了大量的物資供應任務,使得家中的經濟負擔陡然加重。楊凱之眉頭緊皺,心中憂慮不已。
突然,房門被猛地推開,丫鬟小翠滿臉驚恐地衝了進來,聲音帶著哭腔:“少爺,不好了!知府大人闖進後院去了,剛剛奴婢還聽到郭夫人的唿救聲。”
楊凱之聽聞,心中猛地一揪,臉色驟變。他瞬間將賬本扔到一旁,霍然起身,長腿一邁,便如離弦之箭般衝出書房,向著後院疾奔而去。
楊凱之衝進後院,隻見屋內一片淩亂,桌椅歪斜。嬸嬸衣衫不整,滿臉驚恐與羞憤,淚水在眼眶中打轉,頭發也略顯淩亂,正瑟縮在牆角。
而鄒銘禹,那平日裏道貌岸然的知府,此時卻滿臉通紅,神色慌張,衣服也有多處褶皺,見到楊凱之闖入,眼神中閃過一絲慌亂,但隨即又被傲慢所掩蓋。
楊凱之瞬間明白了一切,滿臉悲憤,眼眶欲裂:“鄒銘禹,我楊家本將你視作上賓,盛情款待。誰料你這狗官,竟在我家中行那豬狗不如之事?當真以為這朗朗乾坤能容你肆意妄為?”
鄒銘禹酒意此時已然徹底消散,心中知曉大事不妙,可他身為知府,又怎肯在眾人麵前丟了威嚴顏麵。
眼珠一轉,計上心來,當即挺直了腰杆,強裝鎮定地嗬斥道:“楊凱之,休得在此血口噴人。分明是你嬸嬸不守婦道,見本官儀表堂堂、位高權重,便主動勾引,投懷送抱。本官一時糊塗,著了她的道,你卻不分青紅皂白,在此胡言亂語,汙蔑本官,該當何罪?”
鄒銘禹妄圖以此顛倒黑白的言辭,將自己的惡行推諉幹淨,還想反咬一口,讓楊凱之陷入困境。
楊凱之氣憤交加,他心中對官場的黑暗和權貴的無恥早已積怨已久,如今鄒銘禹在自家府上犯下此等罪行,更是讓他忍無可忍。他衝上前去,與鄒銘禹扭打在一起。
鄒銘禹的隨從聽到動靜,也趕來助陣,但楊家的家丁們也紛紛聞聲而至。
楊凱之猛地從家丁手中奪過短棍,直逼鄒銘禹。鄒銘禹大驚失色,慌亂地想要逃竄。
楊凱之高高舉起短棍,帶著滿腔的憤恨與決絕,朝著鄒銘禹狠狠砸下。鄒銘禹雖竭力用手臂格擋,卻被短棍重重擊中,發出痛苦的慘叫,手臂瞬間紅腫淤青。
楊凱之沒有絲毫停頓,繼續揮舞短棍,如疾風驟雨般向鄒銘禹襲去。鄒銘禹在棍棒之下,左支右絀,腳步踉蹌,最終被一棍擊中腿部,“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楊凱之怒喝:“狗官,拿命來!”手中短棍帶著唿唿風聲,重重地打在鄒銘禹的頭上、身上,一棍又一棍,鄒銘禹漸漸沒了招架之力,癱倒在血泊之中,氣息斷絕,一命嗚唿。
看著鄒銘禹的屍體,楊凱之心中一陣慌亂,但很快他便鎮定下來。他知道,自己殺了朝廷官員,朝廷必定不會放過他。
他望著郭氏,眼中滿是決絕:“嬸娘,事已至此,我已無退路。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反了這朝廷!”郭氏淚流滿麵,點頭道:“侄兒,你做得對,這世道已無公理,我們不能任人宰割。”
楊凱之轉身對家丁們說道:“諸位,我楊凱之今日殺了賊官,朝廷定會降罪於我。但我不願連累大家,你們若想離去,我絕不阻攔。”
家丁們紛紛跪地,齊聲說道:“老爺,您平日待我們恩重如山,我們願追隨您,生死與共!”
楊凱之深受感動,他又召集家中老小,將事情的經過告知他們。眾人皆表示願意跟隨楊凱之,反抗朝廷。
隨後,眾人匆忙收拾細軟,將家中貴重之物打成包裹,楊凱之又令人準備了一些幹糧與飲水,以備路途之需。便放火燒毀了自家的住處,以示與朝廷決裂的決心。率領著這支數百人的隊伍,踏上了投奔王二的征程。
行至城外,天色漸暗,隊伍在一片樹林邊停下暫歇。眾人圍坐在一起,默默無言,氣氛凝重。好友趙從文打破沉默,低聲道:“凱之,此去王二營地,路途遙遠,我們需得小心謹慎,恐有官兵追捕。”
楊凱之點頭稱是:“從文所言極是,我已安排了幾個機靈的後生在隊伍前後探路,一有動靜,便來報信。”
正說著,負責探路的一個年輕後生匆匆跑來,神色緊張:“哥哥,不好了,前方發現一隊官兵,正朝我們這邊趕來!”眾人聞言,大驚失色。楊凱之迅速鎮定下來,沉聲道:“莫慌!大家先躲入樹林深處,切勿出聲。”
眾人依言而行,躲在茂密的樹林中,大氣都不敢出。不一會兒,官兵的腳步聲漸近,透過樹林的縫隙,可以看到他們手持火把,四處搜尋。楊凱之緊緊握住腰間的劍柄,手心滿是汗水,心中默默祈禱官兵不要發現他們。
幸運的是,官兵們並未深入樹林,搜尋一番無果後,便繼續向前趕路。待官兵遠去,眾人長舒一口氣,楊凱之站起身來,高聲道:“大家莫要害怕,這隻是途中的小波折。我們繼續趕路,加快速度,爭取早日到達王二營地。”
隊伍重新踏上征程,日夜兼程,不敢停歇。然而,天公不作美,行至一片荒郊時,突然遭遇暴雨。眾人瞬間被淋成落湯雞,道路泥濘難行,許多人摔倒在地,叫苦不迭。
楊凱之看著疲憊不堪的眾人,心中滿是愧疚,但仍鼓舞道:“鄉親們,堅持住!熬過這場雨,我們便離希望更近一步。”在風雨中艱難跋涉了許久,終於,雨勢漸小,天邊泛起一絲曙光。
越靠近王二營地,道路越發崎嶇難行。他們翻山越嶺,渡河過橋,不少人腳底磨出了血泡,卻依然咬牙堅持。
終於,在曆經了無數艱辛後,他們遠遠望見了王二起義軍的營地。營地規模頗為可觀,營帳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巡邏的士兵往來穿梭,透著一股嚴謹的軍伍氣息。楊凱之心中湧起一股激動,加快腳步向前走去。
營地的守衛發現了他們,立刻警惕起來,拔刀相向。
楊凱之連忙停下腳步,抱拳高聲道:“各位兄弟,我們是從涇陽縣而來,特來投奔王二首領。我是楊凱之,因不堪忍受朝廷貪官汙吏的欺壓,誅殺惡官知府鄒銘禹,特來尋求庇護,願與大家一同起義,反抗朝廷!”
守衛們聽聞,相互對視一眼,其中一人上前說道:“你且莫急,王二首領如今正在宜君縣,此處營地暫由我等看守。若你等真心投奔,可先在此等候消息,我這便派人前去通報。”
楊凱之自幼飽讀詩書,心懷報國之誌,天啟七年中舉。他為人豪爽,行俠仗義,常以家中財富接濟貧苦百姓,在涇陽縣頗有名望。
雖家族遭受重創,但他憑借自己的才智和品德,依然維持著家族在當地的地位,成為一方鄉紳財主。
這一天,知府鄒銘禹因公事驅馳路過此地,見原本應完好的驛站,如今隻剩一片殘垣斷壁,焦土廢墟,不禁眉頭緊皺,麵露驚惶之色。
他急忙詢問左右侍從,一地方屬吏趕忙上前,畢恭畢敬地拱手說道:“大人,此驛站慘遭蓄意焚毀,乃是陝北邊軍因長期欠餉引發嘩變,那些逃竄至此處的兵士,饑餓困頓又滿懷怨憤。
他們途中瞧見這驛站存有諸多糧秣財貨,邪念頓生,便如惡狼撲食般一擁而上,大肆劫掠。待將站內值錢之物搜刮殆盡後,為求隱匿蹤跡、宣泄心中惡氣,竟喪心病狂地點火焚燒,致使驛站徹底毀於一旦。”
無奈之下,鄒銘禹隻得尋找地方臨時下榻。聽聞楊凱之樂善好施,且家中宅第寬敞,便帶著隨從前來投宿。
楊凱之見來者是朝廷官員,雖心中對官場黑暗有所不滿,但還是以禮相待,安排趙啟住進了自家後院的客房。
這日晚間,楊凱之在正廳擺下宴席,招待鄒銘禹,鄒銘禹見楊凱之家族雖遭變故,卻仍有如此氣象,心中暗自讚歎。酒過三巡,鄒銘禹漸漸有了醉意。
主人家看他腳步虛浮,言語含混不清。忙派家丁們上前攙扶,小心翼翼地將其護送迴客房,安置於床榻之上,拉好錦被。
夜半三更,萬籟俱寂,楊家宅院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唯有幾盞微弱的燈火在風中搖曳,似是隨時都會被黑暗吞噬。
楊凱之族叔的遺孀郭氏,自丈夫被問斬後,便一直住在楊家,深居簡出。今夜她在自己的房中,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往昔與夫君的點點滴滴如走馬燈般在腦海浮現。
她起身,輕輕推開窗戶,望著窗外朦朧的月色,清冷的光輝灑在她滿是淚痕的臉龐,心中的思念愈發濃烈。然後,悠悠的走到庭院,看著月色出神。
而此時,在客房中喝得酩酊大醉的鄒銘禹從混沌中醒來,隻覺口幹舌燥,腦袋昏沉。他喚了幾聲隨從,卻無人應答,心中煩悶不已。
起身路過庭院時,一抹白色的身影映入眼簾。鄒銘禹定睛一看,竟是一個貌美的婦人。
月光下,郭氏那柔弱而秀美的身姿宛如仙子下凡,鄒銘禹瞬間被這意外的“美景”驚得清醒了幾分,心中的邪念如野草般瘋狂滋生。
他躡手躡腳地靠近郭氏,全然不顧自己的身份與廉恥。待走到郭氏身後。鄒銘禹猛地伸出手,一把捂住郭氏的嘴,將她攬入懷裏。郭氏驚恐萬分,拚命掙紮,卻因力量懸殊難以掙脫。
“小娘子,莫要害怕,本府隻是想與你親近親近。”鄒銘禹壓低聲音,在郭氏耳邊淫笑著說道。
郭氏憤怒地瞪著他,眼中滿是厭惡與仇恨,她用力咬了鄒銘禹一口。鄒銘禹吃痛,鬆開了手,郭氏趁機大聲唿喊:“救命!來人啊!”
鄒銘禹見狀,惱羞成怒,奮力一衝將郭氏撲倒。“你這不知好歹的女子,竟敢違抗本府,今晚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隻見他喘著粗氣,雙眼通紅地盯著眼前的郭氏,嘴裏還喃喃自語道:“我的美人兒……。”
說罷,便如餓虎撲食一般猛撲上去,粗暴地撕扯掉了郭氏身上那單薄的衣裳。隨著衣物被扯落,郭氏那如雪般潔白的肌膚瞬間暴露在了空氣中,散發著誘人的光澤。
郭氏的淚水不停地流淌,她奮力抵抗,雙手胡亂地揮舞著,試圖阻止鄒銘禹的惡行。
此時,楊凱之正在書房之中,對著賬本核算家中的收支情況。近日來,由於軍隊駐紮在涇陽縣,楊家承擔了大量的物資供應任務,使得家中的經濟負擔陡然加重。楊凱之眉頭緊皺,心中憂慮不已。
突然,房門被猛地推開,丫鬟小翠滿臉驚恐地衝了進來,聲音帶著哭腔:“少爺,不好了!知府大人闖進後院去了,剛剛奴婢還聽到郭夫人的唿救聲。”
楊凱之聽聞,心中猛地一揪,臉色驟變。他瞬間將賬本扔到一旁,霍然起身,長腿一邁,便如離弦之箭般衝出書房,向著後院疾奔而去。
楊凱之衝進後院,隻見屋內一片淩亂,桌椅歪斜。嬸嬸衣衫不整,滿臉驚恐與羞憤,淚水在眼眶中打轉,頭發也略顯淩亂,正瑟縮在牆角。
而鄒銘禹,那平日裏道貌岸然的知府,此時卻滿臉通紅,神色慌張,衣服也有多處褶皺,見到楊凱之闖入,眼神中閃過一絲慌亂,但隨即又被傲慢所掩蓋。
楊凱之瞬間明白了一切,滿臉悲憤,眼眶欲裂:“鄒銘禹,我楊家本將你視作上賓,盛情款待。誰料你這狗官,竟在我家中行那豬狗不如之事?當真以為這朗朗乾坤能容你肆意妄為?”
鄒銘禹酒意此時已然徹底消散,心中知曉大事不妙,可他身為知府,又怎肯在眾人麵前丟了威嚴顏麵。
眼珠一轉,計上心來,當即挺直了腰杆,強裝鎮定地嗬斥道:“楊凱之,休得在此血口噴人。分明是你嬸嬸不守婦道,見本官儀表堂堂、位高權重,便主動勾引,投懷送抱。本官一時糊塗,著了她的道,你卻不分青紅皂白,在此胡言亂語,汙蔑本官,該當何罪?”
鄒銘禹妄圖以此顛倒黑白的言辭,將自己的惡行推諉幹淨,還想反咬一口,讓楊凱之陷入困境。
楊凱之氣憤交加,他心中對官場的黑暗和權貴的無恥早已積怨已久,如今鄒銘禹在自家府上犯下此等罪行,更是讓他忍無可忍。他衝上前去,與鄒銘禹扭打在一起。
鄒銘禹的隨從聽到動靜,也趕來助陣,但楊家的家丁們也紛紛聞聲而至。
楊凱之猛地從家丁手中奪過短棍,直逼鄒銘禹。鄒銘禹大驚失色,慌亂地想要逃竄。
楊凱之高高舉起短棍,帶著滿腔的憤恨與決絕,朝著鄒銘禹狠狠砸下。鄒銘禹雖竭力用手臂格擋,卻被短棍重重擊中,發出痛苦的慘叫,手臂瞬間紅腫淤青。
楊凱之沒有絲毫停頓,繼續揮舞短棍,如疾風驟雨般向鄒銘禹襲去。鄒銘禹在棍棒之下,左支右絀,腳步踉蹌,最終被一棍擊中腿部,“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楊凱之怒喝:“狗官,拿命來!”手中短棍帶著唿唿風聲,重重地打在鄒銘禹的頭上、身上,一棍又一棍,鄒銘禹漸漸沒了招架之力,癱倒在血泊之中,氣息斷絕,一命嗚唿。
看著鄒銘禹的屍體,楊凱之心中一陣慌亂,但很快他便鎮定下來。他知道,自己殺了朝廷官員,朝廷必定不會放過他。
他望著郭氏,眼中滿是決絕:“嬸娘,事已至此,我已無退路。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反了這朝廷!”郭氏淚流滿麵,點頭道:“侄兒,你做得對,這世道已無公理,我們不能任人宰割。”
楊凱之轉身對家丁們說道:“諸位,我楊凱之今日殺了賊官,朝廷定會降罪於我。但我不願連累大家,你們若想離去,我絕不阻攔。”
家丁們紛紛跪地,齊聲說道:“老爺,您平日待我們恩重如山,我們願追隨您,生死與共!”
楊凱之深受感動,他又召集家中老小,將事情的經過告知他們。眾人皆表示願意跟隨楊凱之,反抗朝廷。
隨後,眾人匆忙收拾細軟,將家中貴重之物打成包裹,楊凱之又令人準備了一些幹糧與飲水,以備路途之需。便放火燒毀了自家的住處,以示與朝廷決裂的決心。率領著這支數百人的隊伍,踏上了投奔王二的征程。
行至城外,天色漸暗,隊伍在一片樹林邊停下暫歇。眾人圍坐在一起,默默無言,氣氛凝重。好友趙從文打破沉默,低聲道:“凱之,此去王二營地,路途遙遠,我們需得小心謹慎,恐有官兵追捕。”
楊凱之點頭稱是:“從文所言極是,我已安排了幾個機靈的後生在隊伍前後探路,一有動靜,便來報信。”
正說著,負責探路的一個年輕後生匆匆跑來,神色緊張:“哥哥,不好了,前方發現一隊官兵,正朝我們這邊趕來!”眾人聞言,大驚失色。楊凱之迅速鎮定下來,沉聲道:“莫慌!大家先躲入樹林深處,切勿出聲。”
眾人依言而行,躲在茂密的樹林中,大氣都不敢出。不一會兒,官兵的腳步聲漸近,透過樹林的縫隙,可以看到他們手持火把,四處搜尋。楊凱之緊緊握住腰間的劍柄,手心滿是汗水,心中默默祈禱官兵不要發現他們。
幸運的是,官兵們並未深入樹林,搜尋一番無果後,便繼續向前趕路。待官兵遠去,眾人長舒一口氣,楊凱之站起身來,高聲道:“大家莫要害怕,這隻是途中的小波折。我們繼續趕路,加快速度,爭取早日到達王二營地。”
隊伍重新踏上征程,日夜兼程,不敢停歇。然而,天公不作美,行至一片荒郊時,突然遭遇暴雨。眾人瞬間被淋成落湯雞,道路泥濘難行,許多人摔倒在地,叫苦不迭。
楊凱之看著疲憊不堪的眾人,心中滿是愧疚,但仍鼓舞道:“鄉親們,堅持住!熬過這場雨,我們便離希望更近一步。”在風雨中艱難跋涉了許久,終於,雨勢漸小,天邊泛起一絲曙光。
越靠近王二營地,道路越發崎嶇難行。他們翻山越嶺,渡河過橋,不少人腳底磨出了血泡,卻依然咬牙堅持。
終於,在曆經了無數艱辛後,他們遠遠望見了王二起義軍的營地。營地規模頗為可觀,營帳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巡邏的士兵往來穿梭,透著一股嚴謹的軍伍氣息。楊凱之心中湧起一股激動,加快腳步向前走去。
營地的守衛發現了他們,立刻警惕起來,拔刀相向。
楊凱之連忙停下腳步,抱拳高聲道:“各位兄弟,我們是從涇陽縣而來,特來投奔王二首領。我是楊凱之,因不堪忍受朝廷貪官汙吏的欺壓,誅殺惡官知府鄒銘禹,特來尋求庇護,願與大家一同起義,反抗朝廷!”
守衛們聽聞,相互對視一眼,其中一人上前說道:“你且莫急,王二首領如今正在宜君縣,此處營地暫由我等看守。若你等真心投奔,可先在此等候消息,我這便派人前去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