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價格太高,會餓死人。


    可太低了的話,雖然餓不死人,可對那些一輩子都在土地裏刨食的百姓們來說,就很殘忍了。


    “本殿下決定在西安府做一次嚐試,讓當地有莊稼地種的百姓們,到了五十五歲的年紀,就可以領一份養老銀,你覺得可不可行?”


    馬車內的朱載坖,說著自己的想法。


    完全是按照那些工廠和工坊內工人們的標準來辦理的。


    “殿下,我覺得吧,這件事得循序漸進,咱們可以先從租賃皇家田莊的那些佃戶們開始算起。”


    天下百姓們太多了。


    陸繹都有點怕裕王殿下手裏的銀子不夠用。


    要知道,這世上,隻有一種病,是無法醫治的,那就是窮。


    不是可以給點銀子,就可以醫治好的。


    不過,有一點陸繹可以很肯定地說,若這件事情能夠成了的話,天下就會多出許多的孝子賢孫。


    還是生怕老人一命嗚唿的那種。


    雖然事實很殘酷,但真相就是如此。


    現實也是如此。


    世人逐利,在任何時代都無法改變。


    “好主意。”


    朱載坖想了想,這樣做似乎也不錯,隻要到了年齡,就可以發放一筆養老銀。


    “不過,這些領了銀子的老人,就不能再享有種田的福利了,就是不知道,這些佃戶們心中是如何想的。”


    他可不想自己做出來的好決定,會成為有種不近人情的惡政。


    若是那些佃戶們不同意。


    那麽這一想法就很難執行下去。


    陸繹沒敢接話。


    因為,一旦裕王殿下把這件事情,推行了出去,那麽其他士紳,王爺們也都得跟上。


    這樣的一筆開支可不小。


    到時引起的暗流湧動,很可能讓剛剛有起色的大明背上沉重的負擔。


    不是任何人,都願意跟著裕王殿下的路子走的。


    到手的銀子,想要送給別人。


    無論在任何哪一個朝代,都會被人抵製的,現在跟著朱載坖賺錢的人,可以按照朱載坖的要求來做事。


    可一旦賺不到銀子了。


    瞬間就會成為之前兩廣的那種局麵。


    突然,陸繹隱約地了解到,為何皇上會想著把裕王給發配到了西安府來。


    若是去了福建,乃至於雲貴一帶。


    搞出來的動靜,怕是很難收場,也隻有西安府這一片很窮。


    不管是官府,還是士紳,百姓們都是如此。


    即便是最後有問題。


    也不過是損失一點銀錢罷了。


    朝廷賠得起。


    裕王也賠得起。


    見到了陸繹的沉默,朱載坖也覺得自己的想法,在這個時代,有些天真了一點。


    畢竟,每一個時代,就該有每一個時代的做法。


    步子邁得太大。


    很容易搞得天怒人怨,最後還吃力不討好。


    現如今,做好自己的眼前事,就是最重要的。


    就在嘉靖二十九年秋。


    裕王入西安府。


    有記載,官道兩旁,百姓們夾道歡迎,文武百官出城十裏地迎接。


    給出來的那種待遇。


    皇帝來了怕也隻是如此了。


    秋收已經結束,正是百姓們閑暇的時間。


    朱載坖暗自盤算了一下,自己現在開工的話,可以在最短的兩個月時間,把主要的工坊和工廠都建設起來。


    而且第一個要建設的,也必須是六一神泥的工廠。


    “接下來,就看你如何複製京城的所有產業了。”


    朱載坖又一次做起了甩手掌櫃。


    陸繹領命。


    實際上,若是劉敬堂來的話,會更加的嫻熟。


    可惜的是,在京城必須留下一位老成持重的人,守著那些產業。


    而隨著朱載坖的工廠動工修建。


    就有不遠千裏的商人們,聞著錢味兒來到了西安府。


    樂得當地官府,嘴巴都快要合不攏了。


    有了大量銀子的注入。


    整個西安府,乃至於陝西周圍,都有了很大的起色。


    某些地方,已經有成村的青壯年,來到西安府找飯吃。


    轉眼,就是一年過去。


    到了嘉靖三十年。


    三月十六日,命已故安南都統使莫福海嫡子莫宏瀷承襲父職。


    四月,官道依舊在修建。


    朱載壡和朱載圳,以及朱載坖三兄弟們的信件,都沒有停下來過。


    各自述說著自己的見聞。


    都是撿好的講,還一個勁的邀請,務必過來遊玩。


    最後又說起了代王朱廷埼獻銀五千兩,汝王朱祐槨獻銀三千兩,德王朱載墱獻銀一千兩、戰馬八匹,徽王朱載(土侖)獻銀一千兩,寧化王府輔國中尉獻銀一千兩,聯合組建了一個善款捐贈儀式。


    成立了一個以王爺為主的救助社。


    救助的對象,則是一些上了年紀,臥病在床的老人。


    朝廷也因為給了嘉獎。


    算是一群王爺們,漸漸地走進了新的時代,而沒有被淘汰掉。


    使得民間,對於朱家的王爺們,印象開始好轉了。


    實際上,若是按照原來的曆史軌跡,這些人會是把捐贈出來的銀子,用作邊餉,而且伺候會一直捐贈下去。


    五月,朝鮮國管令金等八人,因航海遇颶風,漂流至淮安。


    在見到了大明的繁華,一度不想離開大明,最後不得已之下,朝廷還特意下旨,讓這些人立刻遣返。


    然而,在這些人離開的時候,還高聲喊著自己也是大明的子民。


    什麽藩國,他們一概不承認。


    實在不行在,這一次迴去之後,就讓他們的君主,來到京師,把自己的朝鮮國土,並入大明,從此成為大明的一個直隸省。


    此次事件,最後還因此上了報紙。


    使得這一期的報紙,銷量是平時的好幾倍還多。


    七月十三日,總督漕運兵部侍郎應檟上言,請開通黃河、淮河之間的三裏溝,使運船自溝行,出通濟橋,由淮河入黃河,航道疏通,且可省費。


    由於朝廷的的銀錢,因為市舶司的原因,增長的很快。


    工部也就立刻找人設計圖紙,打算趕在冬季之前開工。


    年底,去而突然接到安南消息。


    莫福海死,莫宏瀷當襲職,然其族人莫正中等乘宏瀷年幼,欲奪其官。


    朝廷突然就有了兩種意想。


    其一:乘隙攻取安南土地。


    其二:讓莫宏瀷襲位安南都統使。


    兩者各有利弊。


    “太子殿下,安南莫朝權臣阮敬與族人莫正中交兵,莫正中也逃亡到了欽州,咱們是不是要也要做出點決定?”


    “不用管,看著就行,若可以的話,本太子覺得,還是取了安南的土地最好。”


    開疆拓土這種事,朱載壡覺得,是很上癮的。


    不過,這一次還得拉上自己的三弟此行。


    至於朝廷給出來的第二個想法,都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大明看起來很大,可子民也很多了。


    任何一點土地,都是可以活命的,怎麽可能輕易地讓出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父親是嘉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春秋各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春秋各半並收藏我的父親是嘉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