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煊難得出了趟宮。


    她啟程到了永寧寺。


    如今永寧寺中已經是靈遠做主,僧尼全換成了王南寺中的人。


    她站在昔年太後跪拜的巨大金色佛像下,仰頭看著這造價不菲的佛像。


    永寧寺為皇家寺院,當年太後下令修建之時,窮盡了當今全部的建造之能,不說九層浮屠,門扉都有金鈴金環,一路繡柱金鋪,就說這尊金佛,足有丈八,後頭的金佛與外來供奉的佛像更是重重疊疊,駭人心目。


    元煊看久了,就覺得這佛光有些礙眼了。


    靈遠侍奉在側,隱約察覺到了什麽,卻遲遲沒有開口。


    元煊不再仰頭看佛,輕聲道,“世道實在不太平,太原終究是我心腹之患,僧兵如今編入中軍之內,再操練些時日也要跟著出去打仗,可光京畿僧兵也擴充不了多少軍源啊。”


    靈遠雙手合十,“連年征戰,勞國傷民,陛下憂心國事,更該趁此機會休養生息才是,天下佛寺何止京畿附近千餘,若陛下用得到,僧兵皆可為國所用。”


    元煊偏頭又去看門扉上的金子,“是啊,天下佛寺何止千餘?”


    她意有所指,“在這裏,我總想起當年僧隻粟一案,我夜查京中各寺院賬簿與借貸憑證,數目連我都覺得駭人。”


    靈遠垂下的眼睛輕顫兩下,隻覺得金佛折射了夕陽的光輝,心緒刹那之間猶如蝴蝶起舞。


    “我那會兒手握各寺廟的賬簿,暗地裏借此收編各個佛寺的僧兵,光是京畿內外就收了數萬僧兵,倒是真成了我反敗為勝的力量,也感謝這些佛寺廣闊無垠的僧田山莊,足夠容納幾萬人的兵馬 。”


    “看來佛當真是來助我稱帝的,這份功績,延盛不敢忘。”


    元煊輕描淡寫,跟著雙手合十,卻並不跪,隻微微向佛頷首。


    “我憂心國事,國師憂心百姓,京畿各個寺廟的田地與佃戶,數量巨大,是否我大周臣民。”


    “這是自然。”


    “那天下沒有田地的流民呢?該當何解。”


    靈遠閉上了眼睛,眼前卻依舊一片赤紅金明之色。


    他聽到了沉穩的腳步聲,眼前浮現出那匯聚起來一大片的僧兵。


    哪個帝王會容忍能夠養活三五萬兵馬的寺院?如果是他他也不敢想。


    他半晌,“陛下曾答應過我,不會滅佛。”


    “佛仍為我大周國教,朕絕不食言。”


    “臣知曉了,為大周民生計,佛寺委實不必那麽多田地人口,如今陛下重新整編流民,又免除頭三年賦稅,這是好事。”


    “陛下愛民如子,為大周繁榮計,臣靈遠,願代表皇家寺院,命多餘僧戶還俗,將八成田地上交國家,由朝廷重新為這些還俗的僧戶分發田地。”


    “還俗耕種者,亦免除當年賦稅。”元煊放下了合十的雙手,直直看向了彎腰的靈遠,“國師不愧為國師,慈悲為懷,兼濟天下,朕心甚慰。”


    靈遠直起腰,遲遲不敢抬眸,“陛下,臣還有一問。”


    元煊抬了抬下巴,“請說。”


    “您當年對佛經多有質疑,當讖言現世,到如今您稱帝,您信佛了嗎?”


    元煊覷著眼前的靈遠,他在她的記憶裏總是淡淡的一抹幻影,如同金殿明堂前金池的蓮,在一片森森繁榮中,很容易叫人忽視他的存在,但又無從抹去。


    “華嚴經說,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她指了指自己的左胸膛,“我的佛,在這裏,在那一刻,我信。”


    我信,我就是佛,佛就是我。


    哪怕她機關算盡,與惡人共謀,與虎狼奪食,血洗朝堂,殺父弑君,大逆不道,但那一刻,她就成了佛。


    靈遠的目光觸及那因為經年勞損所以骨節粗壯的指節上,那是一隻手,也是紮入心髒自省的刀。


    “如果陛下不會後悔,如果陛下覺得如此會更好,那麽,臣願輔佐陛下,這是我從始至終的誌向。”


    元煊了然,“你是怕我年邁後會像所有帝王一樣,開始衰頹,開始後悔,開始倒退,收迴如今步步緊逼的政策,我是怎麽登基的,我一清二楚。”


    “裴靖,或許我有那麽一刻錯了,有因有果,入惡道輪迴,我也認了,我死後便是業火滔天,也不枉我在人間獨當日月。”


    她逼退恩師,反手壓製自己崛起的來時路,那又如何。


    從登基那一刻起,她就是這大周的天。


    她絕不後悔。


    “國師對譯著經書有自己的見解,若得空,不妨重新合訂你注解翻譯的經書,相信靈遠大師會成為青史留名的佛法大師,希望以後,大周佛法,以你為尊。”


    元煊說完,抬手拍了拍裴靖的肩,沉重的玄色衣袖壓在緇衣之上,今日的對峙刹那之間已現最後的結果。


    靈遠站在原地,身形微震,旋即垂首合十,“臣不敢辜負陛下期望。”


    永興元年二月,昭玄寺大沙門統靈遠和尚帶頭向朝廷呈上賀表,以寺廟八成田地作禮,懇請新帝鼓勵大半僧侶還俗,專事農桑。


    新帝感其心意,將所收田地分與還俗僧人,免一年賦稅。


    見此,自京畿周圍寺院起,紛紛群起效仿,大量僧人還俗投入農桑之中。


    新帝旋即頒布詔令。


    各地繼續推行三長製,這次的三長任命,一當地豪族,一當地士子,一朝廷外派,共同檢查戶口民籍,征收租調,征發徭役和兵役;人口普查全部結束後,繼續推行均田製,照人口來分配田地。


    各地豪族正略有不滿之時,新帝的另一道詔令一下,叫所有豪族同時噤聲。


    如今內亂未平,新帝重整軍製,重啟鮮卑族原有的部落組織,改為府兵製,將各地豪族家兵部曲改為朝廷軍隊,以宗族血緣為紐帶收編劃分,並寓農於兵,將豪族部曲佃戶統統劃入軍隊之中,軍中亦耕種,不止豪族,各邊境亦與豪族一般設塢堡,塢堡防禦嚴密,內裏卻設耕田。


    平城、北鎮等豪族終於明白了為何婁照關信誓旦旦與他們保證陛下不會忘記舊族臣民。


    一時平民、豪族都十分歡喜,至少新帝還惦記著部落舊族,並未“忘本”。


    緊接著就是各地中正職務修改,鄉學擴招,寒門子弟亦設置了二十名額,更有女學興辦,鼓勵女子讀書,有同樣參加各地科考的權力。


    即便有人瞧出,新帝表麵拉攏鮮卑舊族與各部落,實則不過是為了大周軍製的穩定可控,但無論如何,鮮卑民眾對並未全盤漢化的新帝十分親近,癡心漢學的人也有了新的指望,民有所種,士有所出,人心一片大定。


    史稱,永興新政。


    這是盛世的開端,也是新帝坐穩皇位的一大步。


    百姓安定了下來,遠在太原和肆州的人就很不安生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駙馬納妾我休棄,駙馬造反我稱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紙老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紙老虎並收藏駙馬納妾我休棄,駙馬造反我稱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