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家主
駙馬納妾我休棄,駙馬造反我稱帝 作者:紙老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北風吹得層林漸染,金黃的葉片裝點著富貴之都,銀杏簇擁著佛塔,金鈴搖動,似乎還是四海升平的繁榮之象。
城陽王府繁榮依舊。
元舒坐擁一片盛放的黃花之中,仰頭看到了天上成列飛過的大雁。
她輕聲道,“北雁南歸,正是時候啊。”
身後仆從上前低聲道,“女郎,家君請您去議事,還有門上封郎君求見。”
元舒眉梢一挑,“叫他迴去,這事兒我救不了封家,元延盛擺明了要整頓這群勳貴,他非要頂迴去,怪誰呢。”
仆從湊近,“封郎君嚷嚷著,說是您在宴會上提起的羽林嘩變,太後驚懼,從此退讓之事,也是您提的清河王是太後親自教導的。”
這話說得已經不能再明白了。
“他說得怕不止這些吧?是不是說我暗示的前些時日那一場嘩變?若是我不幫忙給他撈個缺,就要嚷嚷出去,是我鼓動得勳貴們去打砸反抗?”
元舒輕嗤一聲,“蠢人自掘墳墓,我有什麽辦法。”
她早知道元煊不會被嚇住,勳貴們越反抗,元煊一定會用盡手段壓製勳貴,甚至更為忌憚打壓,這次的懲處居然放過了大多數已經夠叫她意外了。
但不重要,勳貴們是被壓製住了,也會對元煊不滿,她隻需要這個不滿就夠了。
元舒也並不急著起身,微微前傾,去撫摸眼前開得正盛的黃花。
仆從忍不住又喊了一聲,“女郎……家君他還在等……”
素白的手倏然將花枝折斷,留的細長的指甲沁入了花枝,元舒深吸一口氣,“你替他急什麽,他是王,是家君,我亦是侯,非汝之家君?”[注1]
那仆從心裏嘀咕哪有孀居在家的女兒是家君的,卻不敢辯駁,隻慌忙跪伏在地,“饒安侯恕罪,是婢子冒犯。”
元舒終於將那朵黃花擰下來,並未言語,起身離開。
她自然知道阿爺喊自己幹什麽。
左不過就是沒主意罷了。
金墉城曆代都是關押奪權失敗者的地方,那地方元煊待過,如今換成了皇帝。
即便如此,皇帝在臨走前還擺了眾人一道,朝局對城陽王府極為不利。
世家文臣有崔耀,武官勳貴有長孫冀,兩者名為輔佐,實則牽製元煊總攬朝政,可這也徹底將太後黨羽邊緣化。
鄭嘉已經被處置了,嚴伯安本就不牢靠,餘下太後黨更是早在安家覆滅一案之後被高陽王一黨多有打壓,元煊參政後,情況更是江河日下。
這時候多方虎視眈眈,城陽王想重新扶植黨羽也難,更何況還有從前總攬朝政的時候為了給太後私庫撈錢留下的爛賬,隻要元煊清算,那他們幾乎沒有活路。
想要改變這個局麵,隻有元煊死。
不管是改朝換代,還是另立新君,一切從頭算,想要活容易,可想要活得好卻難。
唯有從龍從權。
元舒知道從一開始,城陽王府和元煊就隻能是對手。
她一路走向阿爺所在的庭院,遠遠便聽到了絲竹之聲。
元舒頓足,心中譏諷難言。
左右早有仆從上前替她打開大門,進行通傳。
城陽王抬起頭,麵上已現酒酣之色,見著自己的女兒像是也沒仆從先前的催促著急,隻道,“你來了。”
元舒蹙了眉,在絲竹聲中直白地表達她的不滿。
城陽王似乎還是沒有察覺到自己的女兒是對自己蹙眉,隻是指了指那堂中歌女,“你見此歌舞,與徐美人之明妃出塞曲,與修容灼華之綠水歌,孰美?”
前者是高陽王,後者是清河王,如今朝堂上先後輸了這兩個人,他卻在這小節上找勝負。
這有什麽用?
元舒冷聲道,“阿爺尋我?”
城陽王見她不答話,不滿地提起杯子要摔。
元舒隻冷冷開口,“我今日去瞧了太子,他過得日子可不好,太後日子隻怕更難,為今之計,我們要做個取舍。”
“綦伯行一路打入京中,打的旗號是替皇帝鏟除邪佞,這個邪佞是誰,是綦伯行說了算。”
城陽王舉起的胳膊懸停在空中,仰頭看向了元舒,“取舍什麽?”
元舒揮退殿內舞女,自顧自麵西而坐,又有仆從來為她呈上金盞酪飲。
眼見城陽王局促不耐起來,她方施施然道,“舍太後而保太子。”
城陽王有些不解,“太後和太子難道不是一體的嗎?”
“阿爺沒有看過綦伯行的抗表嗎?”
抗表傳到洛陽,雖然被元煊壓了下來,沒有在民間傳播,可但凡有心,也是能打聽出來表文內容的。
很顯然城陽王因為元煊那麽一句話方寸大亂,都沒敢看綦伯行的抗表。
或許壓根沒想到還能遣人去查問究竟。
城陽王如今是一步不肯多走,一句不敢多說,就是怕元煊隨便找個理由就發落了他,隻敢在家裏逞威風,跟被嚇破了膽一般。
元舒那日聽到了元煊那句話心裏也有些不安。
她一早和綦嬪暗地裏有了聯係,這次選的門人裏也有不少是自己的人,按理來說密信已經交給了綦伯行,怎麽會打著城陽王謀反的旗號入京勤王呢?
元舒迴去之後便尋人設法找到了綦伯行的抗表。
表文上頭質疑皇帝正值壯年,是中興國家的好時候,卻因奸豎專朝,隳亂綱紀,阻擋了皇帝治理國家,讓皇帝靜修,用一個女子攝政,分明是上欺天地,下惑朝野的掩耳盜鈴之舉,質疑皇帝名為靜修,實則被囚禁,甚或已被毒殺,如今天下都在質疑朝廷,為了江山社稷,他自當親赴洛陽,拿讒奸之臣元璟與嚴伯安交給有司處置,查清皇帝靜修的原因,接出皇帝,若皇帝已遇難,那也該立太子煌為新君,悉心輔佐。
元舒不知道為什麽綦伯行出於什麽緣故,點出了自己阿爺的名字,但既然他還想要支持外孫登基,那就還有得談。
“太後和太子,從不是一個陣營的,您忘了,太子的生母,還在宮內的宣慈觀呢。”
說來好笑,宣慈觀中居然困著當今兩任太子的生母。
“綦伯行手上有皇帝的密詔,還有長樂王,沒人會攔他進京,元煊上位還沒一個月,她連洛陽都隻能勉強壓製,地方上自然毫無掌控力,她長久不了。”
“煌兒念及我這個阿姊的好,會放了阿爺您的。”
“如今阿爺的依仗,也隻有女兒我了,不是嗎?”
城陽王像是沒聽明白,又像是沒迴過神,“你?”
“隻要您將罪名推給太後和元煊,一切都由我來。”
元舒淡然推開桌上的一切,站起身,居高臨下道,“阿爺不必懸心,如今皇帝在金墉城,可沒人能進去探望,到時候隻說清河王囚殺了皇帝,你我帶著太子開城迎接綦伯行,屆時何愁沒有從龍之功?”
城陽王將信將疑,“依仗你?”
元舒迴頭,“城陽王已經將您定為了奸佞,屆時到了洛陽就算您無辜難道就會放過您嗎?可太子信任於我,自會留你一命,往後我這個饒安侯,自然也能保全這府中的富貴。”
城陽王像是才反應過來饒安話中的意思,他張了張口,想要痛罵,卻一時不知從何罵起。
他日夜懸心的東西在元舒口中成了這麽輕飄飄的一句威脅。
對父親的威脅。
城陽王不可置信,終於對著元舒的背影摔出方才沒摔出去的那杯盞。
“我立誓要除綦家,你卻與綦家勾結!你這是忤逆不孝!!!”
元舒沒有迴頭,也沒有在乎那話裏的控訴。
她看向了漫天的殘陽。
其實事情遠沒有她想的那麽樂觀。
或許那封密信根本沒有送到綦伯行手中,綦伯行也不知道她們城陽王府的心思。
而更要緊的是,綦伯行敢討伐太後寵臣,卻沒有一句話討伐如今攝政的元煊,隻當元煊是太後的傀儡。
綦伯行不信元煊能把持朝政,壓製整個洛陽勳貴,所以幾乎沒有提及元煊。
可分明元煊才是真正推動一切的黑手。
元舒默然許久,直到看著那殘陽遲遲未被昏黑吞噬,在天穹上熏染出大片的灼痕。
按原先長樂王啟程送密信的日子推算,綦伯行怎麽也該到了才是,可偏偏綦伯行的軍隊在太原停滯了一段時間,致使率領的軍隊尚未抵京,讓元煊有時間大肆整頓中軍。
如今空缺出來的武職悉數被元煊麾下的侯官以及曾帶領過的軍隊中的人填補,李青神更是被提拔為了大都督。
元舒隻能慶幸章武王和廣陽王帶走了不少中軍,而綦伯行兵威強盛,集結北地各部族勇士,昔年朝廷也不敢隨意降下罪責,隻能封賞他為鎮北將軍,換來其與朝廷合作,共同平息北地不少叛亂,如今對上洛陽剩下的中軍,其中還有大量對元煊不滿的勳貴族人,定然是不會輸的。
就快改換新天了。
元舒轉頭,看向了皇宮鳳闕所在。
昔日龍樓高築,依舊是樹倒猢猻散,今日假主鳳闕,也不過是風中之燭。
燈,是燃不久的。
————
注:北朝稱唿,家君為稱唿父親或者主人,亦有男君、女君(對正妻的稱唿)等。
城陽王府繁榮依舊。
元舒坐擁一片盛放的黃花之中,仰頭看到了天上成列飛過的大雁。
她輕聲道,“北雁南歸,正是時候啊。”
身後仆從上前低聲道,“女郎,家君請您去議事,還有門上封郎君求見。”
元舒眉梢一挑,“叫他迴去,這事兒我救不了封家,元延盛擺明了要整頓這群勳貴,他非要頂迴去,怪誰呢。”
仆從湊近,“封郎君嚷嚷著,說是您在宴會上提起的羽林嘩變,太後驚懼,從此退讓之事,也是您提的清河王是太後親自教導的。”
這話說得已經不能再明白了。
“他說得怕不止這些吧?是不是說我暗示的前些時日那一場嘩變?若是我不幫忙給他撈個缺,就要嚷嚷出去,是我鼓動得勳貴們去打砸反抗?”
元舒輕嗤一聲,“蠢人自掘墳墓,我有什麽辦法。”
她早知道元煊不會被嚇住,勳貴們越反抗,元煊一定會用盡手段壓製勳貴,甚至更為忌憚打壓,這次的懲處居然放過了大多數已經夠叫她意外了。
但不重要,勳貴們是被壓製住了,也會對元煊不滿,她隻需要這個不滿就夠了。
元舒也並不急著起身,微微前傾,去撫摸眼前開得正盛的黃花。
仆從忍不住又喊了一聲,“女郎……家君他還在等……”
素白的手倏然將花枝折斷,留的細長的指甲沁入了花枝,元舒深吸一口氣,“你替他急什麽,他是王,是家君,我亦是侯,非汝之家君?”[注1]
那仆從心裏嘀咕哪有孀居在家的女兒是家君的,卻不敢辯駁,隻慌忙跪伏在地,“饒安侯恕罪,是婢子冒犯。”
元舒終於將那朵黃花擰下來,並未言語,起身離開。
她自然知道阿爺喊自己幹什麽。
左不過就是沒主意罷了。
金墉城曆代都是關押奪權失敗者的地方,那地方元煊待過,如今換成了皇帝。
即便如此,皇帝在臨走前還擺了眾人一道,朝局對城陽王府極為不利。
世家文臣有崔耀,武官勳貴有長孫冀,兩者名為輔佐,實則牽製元煊總攬朝政,可這也徹底將太後黨羽邊緣化。
鄭嘉已經被處置了,嚴伯安本就不牢靠,餘下太後黨更是早在安家覆滅一案之後被高陽王一黨多有打壓,元煊參政後,情況更是江河日下。
這時候多方虎視眈眈,城陽王想重新扶植黨羽也難,更何況還有從前總攬朝政的時候為了給太後私庫撈錢留下的爛賬,隻要元煊清算,那他們幾乎沒有活路。
想要改變這個局麵,隻有元煊死。
不管是改朝換代,還是另立新君,一切從頭算,想要活容易,可想要活得好卻難。
唯有從龍從權。
元舒知道從一開始,城陽王府和元煊就隻能是對手。
她一路走向阿爺所在的庭院,遠遠便聽到了絲竹之聲。
元舒頓足,心中譏諷難言。
左右早有仆從上前替她打開大門,進行通傳。
城陽王抬起頭,麵上已現酒酣之色,見著自己的女兒像是也沒仆從先前的催促著急,隻道,“你來了。”
元舒蹙了眉,在絲竹聲中直白地表達她的不滿。
城陽王似乎還是沒有察覺到自己的女兒是對自己蹙眉,隻是指了指那堂中歌女,“你見此歌舞,與徐美人之明妃出塞曲,與修容灼華之綠水歌,孰美?”
前者是高陽王,後者是清河王,如今朝堂上先後輸了這兩個人,他卻在這小節上找勝負。
這有什麽用?
元舒冷聲道,“阿爺尋我?”
城陽王見她不答話,不滿地提起杯子要摔。
元舒隻冷冷開口,“我今日去瞧了太子,他過得日子可不好,太後日子隻怕更難,為今之計,我們要做個取舍。”
“綦伯行一路打入京中,打的旗號是替皇帝鏟除邪佞,這個邪佞是誰,是綦伯行說了算。”
城陽王舉起的胳膊懸停在空中,仰頭看向了元舒,“取舍什麽?”
元舒揮退殿內舞女,自顧自麵西而坐,又有仆從來為她呈上金盞酪飲。
眼見城陽王局促不耐起來,她方施施然道,“舍太後而保太子。”
城陽王有些不解,“太後和太子難道不是一體的嗎?”
“阿爺沒有看過綦伯行的抗表嗎?”
抗表傳到洛陽,雖然被元煊壓了下來,沒有在民間傳播,可但凡有心,也是能打聽出來表文內容的。
很顯然城陽王因為元煊那麽一句話方寸大亂,都沒敢看綦伯行的抗表。
或許壓根沒想到還能遣人去查問究竟。
城陽王如今是一步不肯多走,一句不敢多說,就是怕元煊隨便找個理由就發落了他,隻敢在家裏逞威風,跟被嚇破了膽一般。
元舒那日聽到了元煊那句話心裏也有些不安。
她一早和綦嬪暗地裏有了聯係,這次選的門人裏也有不少是自己的人,按理來說密信已經交給了綦伯行,怎麽會打著城陽王謀反的旗號入京勤王呢?
元舒迴去之後便尋人設法找到了綦伯行的抗表。
表文上頭質疑皇帝正值壯年,是中興國家的好時候,卻因奸豎專朝,隳亂綱紀,阻擋了皇帝治理國家,讓皇帝靜修,用一個女子攝政,分明是上欺天地,下惑朝野的掩耳盜鈴之舉,質疑皇帝名為靜修,實則被囚禁,甚或已被毒殺,如今天下都在質疑朝廷,為了江山社稷,他自當親赴洛陽,拿讒奸之臣元璟與嚴伯安交給有司處置,查清皇帝靜修的原因,接出皇帝,若皇帝已遇難,那也該立太子煌為新君,悉心輔佐。
元舒不知道為什麽綦伯行出於什麽緣故,點出了自己阿爺的名字,但既然他還想要支持外孫登基,那就還有得談。
“太後和太子,從不是一個陣營的,您忘了,太子的生母,還在宮內的宣慈觀呢。”
說來好笑,宣慈觀中居然困著當今兩任太子的生母。
“綦伯行手上有皇帝的密詔,還有長樂王,沒人會攔他進京,元煊上位還沒一個月,她連洛陽都隻能勉強壓製,地方上自然毫無掌控力,她長久不了。”
“煌兒念及我這個阿姊的好,會放了阿爺您的。”
“如今阿爺的依仗,也隻有女兒我了,不是嗎?”
城陽王像是沒聽明白,又像是沒迴過神,“你?”
“隻要您將罪名推給太後和元煊,一切都由我來。”
元舒淡然推開桌上的一切,站起身,居高臨下道,“阿爺不必懸心,如今皇帝在金墉城,可沒人能進去探望,到時候隻說清河王囚殺了皇帝,你我帶著太子開城迎接綦伯行,屆時何愁沒有從龍之功?”
城陽王將信將疑,“依仗你?”
元舒迴頭,“城陽王已經將您定為了奸佞,屆時到了洛陽就算您無辜難道就會放過您嗎?可太子信任於我,自會留你一命,往後我這個饒安侯,自然也能保全這府中的富貴。”
城陽王像是才反應過來饒安話中的意思,他張了張口,想要痛罵,卻一時不知從何罵起。
他日夜懸心的東西在元舒口中成了這麽輕飄飄的一句威脅。
對父親的威脅。
城陽王不可置信,終於對著元舒的背影摔出方才沒摔出去的那杯盞。
“我立誓要除綦家,你卻與綦家勾結!你這是忤逆不孝!!!”
元舒沒有迴頭,也沒有在乎那話裏的控訴。
她看向了漫天的殘陽。
其實事情遠沒有她想的那麽樂觀。
或許那封密信根本沒有送到綦伯行手中,綦伯行也不知道她們城陽王府的心思。
而更要緊的是,綦伯行敢討伐太後寵臣,卻沒有一句話討伐如今攝政的元煊,隻當元煊是太後的傀儡。
綦伯行不信元煊能把持朝政,壓製整個洛陽勳貴,所以幾乎沒有提及元煊。
可分明元煊才是真正推動一切的黑手。
元舒默然許久,直到看著那殘陽遲遲未被昏黑吞噬,在天穹上熏染出大片的灼痕。
按原先長樂王啟程送密信的日子推算,綦伯行怎麽也該到了才是,可偏偏綦伯行的軍隊在太原停滯了一段時間,致使率領的軍隊尚未抵京,讓元煊有時間大肆整頓中軍。
如今空缺出來的武職悉數被元煊麾下的侯官以及曾帶領過的軍隊中的人填補,李青神更是被提拔為了大都督。
元舒隻能慶幸章武王和廣陽王帶走了不少中軍,而綦伯行兵威強盛,集結北地各部族勇士,昔年朝廷也不敢隨意降下罪責,隻能封賞他為鎮北將軍,換來其與朝廷合作,共同平息北地不少叛亂,如今對上洛陽剩下的中軍,其中還有大量對元煊不滿的勳貴族人,定然是不會輸的。
就快改換新天了。
元舒轉頭,看向了皇宮鳳闕所在。
昔日龍樓高築,依舊是樹倒猢猻散,今日假主鳳闕,也不過是風中之燭。
燈,是燃不久的。
————
注:北朝稱唿,家君為稱唿父親或者主人,亦有男君、女君(對正妻的稱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