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上朝
駙馬納妾我休棄,駙馬造反我稱帝 作者:紙老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今年的夏日不知為何格外多雨,像是將去年未落下的雨,盡數還了迴來。
受災已蔓延三州,澍雨連綿,天日不見,良田被毀,夏月蒸暑,百姓流離失所,饑荒成災,平陽郡已生疫病,消息被侯官冒死傳迴。
越崇幾乎是連滾帶爬地跑進來報信,此時不過五更剛過,城門才剛打開,整個天都濕漉漉的,叫人分不清早晚。
“那都水使者盧毅呢?”
“盧毅?侯官沒報,想來,也和李青神一起還在看那個被掏空的糧倉。”
元煊剛起身,此刻正在內室聽著外頭的高聲急報,聽得這一句,看了一眼拿著緇衣走來的竇素,意味不明地笑了一聲,不再自己動手整衣,反倒打開了雙臂,由著竇素給自己套上緇衣。
“盧毅沒給高陽王報信?”
“迴殿下,事發突然,臣還未來得及查清,不過我帶來了記錄門下省每日消息的候官冊子。”
聽完了越崇的匯報,元煊壓下了竇素給她裝劍璏的手,“不必了,今日我要進殿議事。”
她輕描淡寫拂了拂衣袍,深深看了竇素一眼,“您在府裏好好待著,替我備好祭祀之前的準備。”
竇素伸出的手一頓,躬身行禮,“是。”
順陽長公主以開國縣侯身份再度入朝覲見,一路朝臣皆不由側目。
礙於糾察禦史盯著,上朝路程中也沒人敢光明正大說三道四,但彼此目光不斷交匯,激烈到能現場腹中孕育出三大篇彈劾大論。
那道玄色身影一路從宮門到太極殿,目不斜視,無數老臣目光追隨,都隻能看見一道深長的背影。
有幾個曾經的東宮屬官看著那道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恍如隔世。
幢幢人影流動之中,唯有中間一道像是無形隔開的時空罅隙,隻有兩人在那中空之處,高陽王不緊不慢走在後頭,遙遙看見了那個背影,眯著眼睛有些狐疑,“順陽?她不是一直縮在北宮暗處耍威風,什麽時候敢上前頭來?”
皇帝也有些驚訝,“順陽你怎麽來了?”
元煊也沒鋪墊,直接稟明了侯官奏報的各地水災境況。
“臣以為,水災如此嚴重,是都水使者盧毅瀆職,通利溝渠不當所致。”
“另,平陽郡禽昌、襄陵二縣疫病嚴重,縣令已下令封城,然流民遍地,不可遏止,極有可能造成天下大疫。”
“更叫人心驚的是,汝陽地方官員相互勾結,在未成災之前屯糧售賣,抬高糧價,偷賣庫糧,致使賑濟不及,餓殍遍地。”
元煊每說一句話,皇帝神色就沉一分,朝臣們眼底的驚異和思慮也更添一份,待她說完,朝堂上登時物議如沸。
高陽王看向大剌剌躋身朝堂的女子,厲聲叱問道,“都水使者的奏報早就呈到了我麵前,這是天災,與他無關,如何有罪?且我見過上書,可沒你說的這麽嚴重,也未見囤糧售賣之事,隻怕是李青神瀆職,未曾上報吧!”
“就算有一處偷賣庫糧,那剩下周邊郡縣亦可就食,怎會餓殍遍野,定是禦史中尉賑災不及所致!為何你卻不曾提及李青神之罪?”
“還有疫病封城之事,既然侯官冒死傳迴,那人呢?可曾染病?你讓他進了京都?那平陽郡二城內是何症狀?染病幾何?可是烈性?”
“你如此空口妄言,動搖人心,圖謀不軌,可謂大害!”
元煊衝高陽王微微一禮,繼而直起身,看向了皇帝,“陛下容臣詳述。”
熟悉這位殿下的幾人已經抄起了手等著這位大發神威了,想當年這位可是能和滿腹經綸引經據典的老禦史對罵,有來有迴不落下風的。
“自入主中原以來,為使天下人飽食,家國昌盛,我大周一直極力勸課農桑,興建水利,凡近河及大水有堤防之處,每年檢校,若有修理之處,則秋收之後立即量功差人整治,然去歲大旱,致使溝渠水門淤堵,堤壩有開裂處,都水使者卻未令各地刺史、縣令巡視,致使今歲大水成災,此為其罪一。”
“雨剛下,都水使者就已經被陛下詔出洛陽,巡視各州防洪,都水使者已發現一處不妥,卻未第一時間向朝廷匯報,令詔其餘各地立刻檢修,此其罪二。”
“當然,或許如高陽王方才所述,都水使者上書說了,可高陽王卻未重視,也沒叫陛下知道,直接封駁不管了。”
元煊說到這裏,瞥了一眼前側的高陽王,毫不意外看見他已經漲紅了的臉,她轉過頭繼續道。
“至於禦史中尉,他可是差點被偷賣庫糧的官員派州兵扣下,那人可叫囂著洛陽城內有人,便是他上報也會攔下來,臣鬥膽,這位能夠將巡視各地的禦史奏報壓下來的,是誰呢?若李青神真有罪,當然該治個無能失職之罪,這事兒自有陛下判定。”
“平陽郡二縣在侯官迴京報信之時已經病倒三千多人,侯官並未親迴,在城外道觀被一道人所救,道人懂醫,隻隔門將消息傳給了皇家道場中人,臣這才知曉。”
她猛然上前一步,逼近高陽王,毫不掩飾眼底的敵意,“無論真相如何,高陽王您上來就質疑我假傳消息,那麽我倒要問一問,都水使者報上消息,無論如何也該求證落實。”
“既然有災,也該上報陛下,再加派人手巡查賑濟,下詔令以安民心。最好由尚書省嚴勒諸州,量民資產,明加檢校,以救艱弊!”
“可您總攬庶務,錄尚書事,大周萬民都等著陛下,等著您庇佑,您卻第一時間想著否認,逃避責任,我看真正動搖民心的人,是您吧。”
朝中一片寂靜,隻有順陽長公主清晰無比的陳詞,如同滔滔江水,入耳後即刻震懾人心。
不少人交換了個眼神,目光皆是感慨。到底是當過太子處理過事務的人,那般的從容大氣,哪怕是深重緇衣也壓不住那一身的銳氣,像是金戈一般將昏沉朝堂給生生劈開了一片自上而下連接土地的路。
高陽王瞪著眼睛,對著條條陳詞無從辯駁,隻得硬著頭皮以勢壓人,“長公主這是在質疑我失職?”
元煊卻不願再辯,轉向了上頭的皇帝,叉手行禮,緇衣順勢用力垂墜,“還請陛下聖裁!”
崔耀掃了一眼明堂之上的盧家人,見他們都低著頭不動聲色交換眼神,眼底止不住流出了輕蔑。
盧家,當真是不到最後不上船,各處押寶,偏偏卻把最牢靠的那個寶放在最後,不過是仗著血脈相連,不論如何,就算元煊真贏了,到頭來總要顧著那個寺裏的盧氏,屆時她也不會對盧家怎麽樣。
自家血脈的皇女都在彈劾盧家人了,還不急呢。
長孫行低頭率先出列,“請陛下為天下萬民思慮!”
白衣領職的長孫冀忍不住看了一眼自己的大侄子。
長樂王看了一眼高陽王,又看了一眼皇帝,想了想,“臣附議,如今大災,陛下當為民心思慮。”
元煊還站在前頭躬身行禮,目光落在腳下,聽到這一聲麵上有一瞬意外。
謔,長樂王也看不下去高陽王了?
難怪給綦伯行寫信,直言可借口高陽王把持朝政意欲謀反之由清君側。
她還以為這話裏藏著別的意思,原來就是真的字麵意思。
陸金成也跟著上前勸說,現在最關鍵的是救災,好不容易北麵打贏了一場,可戰事還在繼續,每日的糧草耗費不菲,大周不能再出大亂,太倉也不能再出三十萬糧食了。
“你們說的,朕都聽見了,”皇帝坐在上頭,如今救災的確是個要緊事,元煊上朝雖然出乎意料,讓他總覺得不安,可每一句話都讓他不得不慎重思考,“既然天下苦,百姓苦,朕想,開放鹽池之禁,與民共之,這些災民們也能有個活路,不至於餓死。”
崔耀和陸金成詫異抬頭,在一群低頭躬身的人中鶴立雞群,彼此都看出了眼神中的驚詫。
“陛下聖明!”高陽王率先開口,“陛下仁愛,非常時期,陛下能舍出大周皇室之財以安定百姓,是大周萬民之福!臣等,有此仁君,不勝欣喜!”
元煊維持著垂首聽訓的姿態,聽到這裏忍不住在心底哂笑起來,皇帝的確仁愛,可仁慈之舉措卻於國民無益,一味仁政致使貪腐橫行,從自己到大周都成了泥菩薩,大雨潑下來就化了。
皇帝露出了些笑意,“那既然高陽王說好,那就這麽辦……”
“陛下!臣以為不可!鹽池本為大周國有,如今連年受災,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尤其長公主還剛剛耗費大量財力人力製造火器,如此下去,朝廷如何支撐!”
“就算您想要救濟災民,也大可以通關,平糶、和糴,百官減膳撤懸,縮減食廩,來渡過難關啊!”陸金成急得聲音力壓朝臣,“如今太倉囤糧需得供給前線戰事,大家上下一心,一起節儉才是正道啊!高陽王!”
高陽王轉身看向了陸金成,似笑非笑,“度支尚書喚我何事?”
“陸尚書說的也對,這些也記下,中書舍人擬旨來瞧,就這麽定吧,至於都水使者是否瀆職,待他歸京再議,再由崔尚書加派人手各處巡檢是正理,至於偷賣庫糧的,遣人拿下,押送入京,長樂王,你說呢?”皇帝再度開口,不願意自己想出來的仁政就這麽被駁迴,打算直接敲定。
長樂王在這事上尚未表態,此刻驟然受問,見四麵八方的視線過來,不由看向了事情的源頭——順陽長公主元煊。
隻見她依舊垂著頭,像是不在乎究竟結果如何一般。
元諶又看向了高陽王,見他目光威勢極盛,似乎在威逼他同意一般,想了想,低頭行禮,“臣以為,陛下聖明。”
開放鹽禁的事兒定了,後頭大家都興致寥寥,直到議事結束,皇帝都沒有提起一點高陽王是否處事不當,更沒提地方偷賣庫糧所提及的京中有人之事,仿佛給混忘了。
百官下朝,元煊好巧不巧又與高陽王前後腳出了殿。
“順陽長公主今日為何如此咄咄逼人?”高陽王率先開口,見元煊沒有跟上來迴答的意思,自己接著說了下去,“你看你,急了,又討不著好,那日還沒看明白不成?”
元煊含笑,“我是急了,您不急,所以一開鹽禁就搶著高唿陛下聖明,當真是一等一的大忠臣。”
鹽禁開了,能碰到的,也不會是災民和平民百姓,若是從前,有清明的監察之人自然可以,可如今朝堂上藏汙納垢,人人如蜱蟲鑽進大周的血肉上吮吸,如何能成?
急著讚成,不隻是討好陛下,也是為著他以後的利益。
高陽王猛然轉頭,定定看著元煊,“你倒是義憤填膺,替百姓不平,難不成還真想做個一等一的賢臣不成?”
“賢臣良臣,怎麽會是我呢。”元煊腳步一停,轉頭看向了路過的長樂王,露出了和善的笑容,“您說是不是,叔父?”
一句叔父叫得長樂王頭皮發麻,直覺自己要一腳踏空,暫時停住了腳步,嗬嗬一笑,睜著一雙清澈的眼睛,看起來無害極了,“是什麽?”
元煊偏頭一笑,“我和高陽王說,您是賢臣良臣。”
“不敢當不敢當,忠君為國,是臣子本分。”元諶摸不清元煊怎麽找上了他,但並不想摻和進去。
“瞧您,昔日景昭之亂,叔父您陪著阿爺一道被囚,怎麽都算患難與共的君臣了,卻還如此謙卑,真該叫旁人也學一學。”
聽到元煊大剌剌提起景昭之亂,高陽王目光一凝,掃過元諶越發惶恐的神色,輕嗤一聲,轉身離去了。
見高陽王走了,元諶這才鬆了一口氣,下一瞬卻心卻又提了起來,延盛這崽子壓根沒想放過他。
“叔父既然如此懂得韜光養晦,避其鋒芒,也該知道抓住時機,畢竟,碩鼠隻能抓一次尾巴,再下一次,它就不能再露出來了。”
元煊說完衝元諶微微頷首,旋即大步向北宮走去。
長樂王站在原地良久,轉頭看了一眼太極殿,目光深沉。
翌日,皇帝下詔,令長樂王巡視受災各處,即日出京。
雨,下得更大了。
——————
注:洛陽皇城由永巷隔開,分為南北宮,皇帝處理政事和上朝的太極殿就在南宮,本文太後所居宣光殿等後宮居所在北宮。
平糶、和糴:通過政府的力量,限製糧價。
受災已蔓延三州,澍雨連綿,天日不見,良田被毀,夏月蒸暑,百姓流離失所,饑荒成災,平陽郡已生疫病,消息被侯官冒死傳迴。
越崇幾乎是連滾帶爬地跑進來報信,此時不過五更剛過,城門才剛打開,整個天都濕漉漉的,叫人分不清早晚。
“那都水使者盧毅呢?”
“盧毅?侯官沒報,想來,也和李青神一起還在看那個被掏空的糧倉。”
元煊剛起身,此刻正在內室聽著外頭的高聲急報,聽得這一句,看了一眼拿著緇衣走來的竇素,意味不明地笑了一聲,不再自己動手整衣,反倒打開了雙臂,由著竇素給自己套上緇衣。
“盧毅沒給高陽王報信?”
“迴殿下,事發突然,臣還未來得及查清,不過我帶來了記錄門下省每日消息的候官冊子。”
聽完了越崇的匯報,元煊壓下了竇素給她裝劍璏的手,“不必了,今日我要進殿議事。”
她輕描淡寫拂了拂衣袍,深深看了竇素一眼,“您在府裏好好待著,替我備好祭祀之前的準備。”
竇素伸出的手一頓,躬身行禮,“是。”
順陽長公主以開國縣侯身份再度入朝覲見,一路朝臣皆不由側目。
礙於糾察禦史盯著,上朝路程中也沒人敢光明正大說三道四,但彼此目光不斷交匯,激烈到能現場腹中孕育出三大篇彈劾大論。
那道玄色身影一路從宮門到太極殿,目不斜視,無數老臣目光追隨,都隻能看見一道深長的背影。
有幾個曾經的東宮屬官看著那道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恍如隔世。
幢幢人影流動之中,唯有中間一道像是無形隔開的時空罅隙,隻有兩人在那中空之處,高陽王不緊不慢走在後頭,遙遙看見了那個背影,眯著眼睛有些狐疑,“順陽?她不是一直縮在北宮暗處耍威風,什麽時候敢上前頭來?”
皇帝也有些驚訝,“順陽你怎麽來了?”
元煊也沒鋪墊,直接稟明了侯官奏報的各地水災境況。
“臣以為,水災如此嚴重,是都水使者盧毅瀆職,通利溝渠不當所致。”
“另,平陽郡禽昌、襄陵二縣疫病嚴重,縣令已下令封城,然流民遍地,不可遏止,極有可能造成天下大疫。”
“更叫人心驚的是,汝陽地方官員相互勾結,在未成災之前屯糧售賣,抬高糧價,偷賣庫糧,致使賑濟不及,餓殍遍地。”
元煊每說一句話,皇帝神色就沉一分,朝臣們眼底的驚異和思慮也更添一份,待她說完,朝堂上登時物議如沸。
高陽王看向大剌剌躋身朝堂的女子,厲聲叱問道,“都水使者的奏報早就呈到了我麵前,這是天災,與他無關,如何有罪?且我見過上書,可沒你說的這麽嚴重,也未見囤糧售賣之事,隻怕是李青神瀆職,未曾上報吧!”
“就算有一處偷賣庫糧,那剩下周邊郡縣亦可就食,怎會餓殍遍野,定是禦史中尉賑災不及所致!為何你卻不曾提及李青神之罪?”
“還有疫病封城之事,既然侯官冒死傳迴,那人呢?可曾染病?你讓他進了京都?那平陽郡二城內是何症狀?染病幾何?可是烈性?”
“你如此空口妄言,動搖人心,圖謀不軌,可謂大害!”
元煊衝高陽王微微一禮,繼而直起身,看向了皇帝,“陛下容臣詳述。”
熟悉這位殿下的幾人已經抄起了手等著這位大發神威了,想當年這位可是能和滿腹經綸引經據典的老禦史對罵,有來有迴不落下風的。
“自入主中原以來,為使天下人飽食,家國昌盛,我大周一直極力勸課農桑,興建水利,凡近河及大水有堤防之處,每年檢校,若有修理之處,則秋收之後立即量功差人整治,然去歲大旱,致使溝渠水門淤堵,堤壩有開裂處,都水使者卻未令各地刺史、縣令巡視,致使今歲大水成災,此為其罪一。”
“雨剛下,都水使者就已經被陛下詔出洛陽,巡視各州防洪,都水使者已發現一處不妥,卻未第一時間向朝廷匯報,令詔其餘各地立刻檢修,此其罪二。”
“當然,或許如高陽王方才所述,都水使者上書說了,可高陽王卻未重視,也沒叫陛下知道,直接封駁不管了。”
元煊說到這裏,瞥了一眼前側的高陽王,毫不意外看見他已經漲紅了的臉,她轉過頭繼續道。
“至於禦史中尉,他可是差點被偷賣庫糧的官員派州兵扣下,那人可叫囂著洛陽城內有人,便是他上報也會攔下來,臣鬥膽,這位能夠將巡視各地的禦史奏報壓下來的,是誰呢?若李青神真有罪,當然該治個無能失職之罪,這事兒自有陛下判定。”
“平陽郡二縣在侯官迴京報信之時已經病倒三千多人,侯官並未親迴,在城外道觀被一道人所救,道人懂醫,隻隔門將消息傳給了皇家道場中人,臣這才知曉。”
她猛然上前一步,逼近高陽王,毫不掩飾眼底的敵意,“無論真相如何,高陽王您上來就質疑我假傳消息,那麽我倒要問一問,都水使者報上消息,無論如何也該求證落實。”
“既然有災,也該上報陛下,再加派人手巡查賑濟,下詔令以安民心。最好由尚書省嚴勒諸州,量民資產,明加檢校,以救艱弊!”
“可您總攬庶務,錄尚書事,大周萬民都等著陛下,等著您庇佑,您卻第一時間想著否認,逃避責任,我看真正動搖民心的人,是您吧。”
朝中一片寂靜,隻有順陽長公主清晰無比的陳詞,如同滔滔江水,入耳後即刻震懾人心。
不少人交換了個眼神,目光皆是感慨。到底是當過太子處理過事務的人,那般的從容大氣,哪怕是深重緇衣也壓不住那一身的銳氣,像是金戈一般將昏沉朝堂給生生劈開了一片自上而下連接土地的路。
高陽王瞪著眼睛,對著條條陳詞無從辯駁,隻得硬著頭皮以勢壓人,“長公主這是在質疑我失職?”
元煊卻不願再辯,轉向了上頭的皇帝,叉手行禮,緇衣順勢用力垂墜,“還請陛下聖裁!”
崔耀掃了一眼明堂之上的盧家人,見他們都低著頭不動聲色交換眼神,眼底止不住流出了輕蔑。
盧家,當真是不到最後不上船,各處押寶,偏偏卻把最牢靠的那個寶放在最後,不過是仗著血脈相連,不論如何,就算元煊真贏了,到頭來總要顧著那個寺裏的盧氏,屆時她也不會對盧家怎麽樣。
自家血脈的皇女都在彈劾盧家人了,還不急呢。
長孫行低頭率先出列,“請陛下為天下萬民思慮!”
白衣領職的長孫冀忍不住看了一眼自己的大侄子。
長樂王看了一眼高陽王,又看了一眼皇帝,想了想,“臣附議,如今大災,陛下當為民心思慮。”
元煊還站在前頭躬身行禮,目光落在腳下,聽到這一聲麵上有一瞬意外。
謔,長樂王也看不下去高陽王了?
難怪給綦伯行寫信,直言可借口高陽王把持朝政意欲謀反之由清君側。
她還以為這話裏藏著別的意思,原來就是真的字麵意思。
陸金成也跟著上前勸說,現在最關鍵的是救災,好不容易北麵打贏了一場,可戰事還在繼續,每日的糧草耗費不菲,大周不能再出大亂,太倉也不能再出三十萬糧食了。
“你們說的,朕都聽見了,”皇帝坐在上頭,如今救災的確是個要緊事,元煊上朝雖然出乎意料,讓他總覺得不安,可每一句話都讓他不得不慎重思考,“既然天下苦,百姓苦,朕想,開放鹽池之禁,與民共之,這些災民們也能有個活路,不至於餓死。”
崔耀和陸金成詫異抬頭,在一群低頭躬身的人中鶴立雞群,彼此都看出了眼神中的驚詫。
“陛下聖明!”高陽王率先開口,“陛下仁愛,非常時期,陛下能舍出大周皇室之財以安定百姓,是大周萬民之福!臣等,有此仁君,不勝欣喜!”
元煊維持著垂首聽訓的姿態,聽到這裏忍不住在心底哂笑起來,皇帝的確仁愛,可仁慈之舉措卻於國民無益,一味仁政致使貪腐橫行,從自己到大周都成了泥菩薩,大雨潑下來就化了。
皇帝露出了些笑意,“那既然高陽王說好,那就這麽辦……”
“陛下!臣以為不可!鹽池本為大周國有,如今連年受災,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尤其長公主還剛剛耗費大量財力人力製造火器,如此下去,朝廷如何支撐!”
“就算您想要救濟災民,也大可以通關,平糶、和糴,百官減膳撤懸,縮減食廩,來渡過難關啊!”陸金成急得聲音力壓朝臣,“如今太倉囤糧需得供給前線戰事,大家上下一心,一起節儉才是正道啊!高陽王!”
高陽王轉身看向了陸金成,似笑非笑,“度支尚書喚我何事?”
“陸尚書說的也對,這些也記下,中書舍人擬旨來瞧,就這麽定吧,至於都水使者是否瀆職,待他歸京再議,再由崔尚書加派人手各處巡檢是正理,至於偷賣庫糧的,遣人拿下,押送入京,長樂王,你說呢?”皇帝再度開口,不願意自己想出來的仁政就這麽被駁迴,打算直接敲定。
長樂王在這事上尚未表態,此刻驟然受問,見四麵八方的視線過來,不由看向了事情的源頭——順陽長公主元煊。
隻見她依舊垂著頭,像是不在乎究竟結果如何一般。
元諶又看向了高陽王,見他目光威勢極盛,似乎在威逼他同意一般,想了想,低頭行禮,“臣以為,陛下聖明。”
開放鹽禁的事兒定了,後頭大家都興致寥寥,直到議事結束,皇帝都沒有提起一點高陽王是否處事不當,更沒提地方偷賣庫糧所提及的京中有人之事,仿佛給混忘了。
百官下朝,元煊好巧不巧又與高陽王前後腳出了殿。
“順陽長公主今日為何如此咄咄逼人?”高陽王率先開口,見元煊沒有跟上來迴答的意思,自己接著說了下去,“你看你,急了,又討不著好,那日還沒看明白不成?”
元煊含笑,“我是急了,您不急,所以一開鹽禁就搶著高唿陛下聖明,當真是一等一的大忠臣。”
鹽禁開了,能碰到的,也不會是災民和平民百姓,若是從前,有清明的監察之人自然可以,可如今朝堂上藏汙納垢,人人如蜱蟲鑽進大周的血肉上吮吸,如何能成?
急著讚成,不隻是討好陛下,也是為著他以後的利益。
高陽王猛然轉頭,定定看著元煊,“你倒是義憤填膺,替百姓不平,難不成還真想做個一等一的賢臣不成?”
“賢臣良臣,怎麽會是我呢。”元煊腳步一停,轉頭看向了路過的長樂王,露出了和善的笑容,“您說是不是,叔父?”
一句叔父叫得長樂王頭皮發麻,直覺自己要一腳踏空,暫時停住了腳步,嗬嗬一笑,睜著一雙清澈的眼睛,看起來無害極了,“是什麽?”
元煊偏頭一笑,“我和高陽王說,您是賢臣良臣。”
“不敢當不敢當,忠君為國,是臣子本分。”元諶摸不清元煊怎麽找上了他,但並不想摻和進去。
“瞧您,昔日景昭之亂,叔父您陪著阿爺一道被囚,怎麽都算患難與共的君臣了,卻還如此謙卑,真該叫旁人也學一學。”
聽到元煊大剌剌提起景昭之亂,高陽王目光一凝,掃過元諶越發惶恐的神色,輕嗤一聲,轉身離去了。
見高陽王走了,元諶這才鬆了一口氣,下一瞬卻心卻又提了起來,延盛這崽子壓根沒想放過他。
“叔父既然如此懂得韜光養晦,避其鋒芒,也該知道抓住時機,畢竟,碩鼠隻能抓一次尾巴,再下一次,它就不能再露出來了。”
元煊說完衝元諶微微頷首,旋即大步向北宮走去。
長樂王站在原地良久,轉頭看了一眼太極殿,目光深沉。
翌日,皇帝下詔,令長樂王巡視受災各處,即日出京。
雨,下得更大了。
——————
注:洛陽皇城由永巷隔開,分為南北宮,皇帝處理政事和上朝的太極殿就在南宮,本文太後所居宣光殿等後宮居所在北宮。
平糶、和糴:通過政府的力量,限製糧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