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機構跟蹤策略
綜藝,炒股也有真人秀 作者:伽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股市裏的機構,是指除個人投資者以外,擁有豐厚資金和專業團隊的投資者。一般包括基金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自營業務、社保基金、養老保險基金,信托公司、qfii(合格境外投資機構)、銀行理財產品和某些公司。
由於機構投資者的資金量很大,所以通常會使用機構專用席位進行交易。同時由於機構投資者的專業能力比較強,所以通過跟蹤機構投資者的動向,來捕捉市場機會也是較為流行的操作策略。
在每個季度結束時,上市公司都會對自己公司的股東情況進行一次統計,並將結果發布在當期的財報中,這個統計就包括各類機構投資者買入股票的總數量。
這為我們跟蹤機構的操作動向提供了最重要的參考。除此以外,以基金公司為代表的機構還會在每個季度,公布自家產品的十大重倉股。
但是它們公布的次數比較少,而且我們看到的統計結果,也不是實時的,可能是一、兩個月以前的。
此時我們需要結合股票在這期間的走勢,或其他的市場信息,輔助判斷機構是否已經離場。
好在機構投資者不同於一般投資者,投資的周期通常會比較長,而且由於買入的股票數量很多,想在短時間內,不留痕跡的加倉或者出貨也不是很容易。我們也可以應用價量分析的手法,從而尋找他們的買賣痕跡。
我們以機構中最常見的基金為例,對機構跟蹤策略的效果進行一次統計。
統計科目:基金公司買入量對個股走勢的影響。
※該統計的取樣樣本、統計時段較為隨機,不作為投資建議,結果僅供參考。
統計規則:由於上市公司披露財報的時間並不統一,為了方便統計和實戰應用,本次統計將以報表披露截止日的收盤價,進行漲幅的計算。
同時,由於上市公司上一年度年報,和當年一季報的披露時間很接近(或者同時披露),所以統計時會將兩份報表合並,即隻取一季報的數值。
本次統計中:
一季報的披露截止時間是4月30日,對應的下一階段漲幅統計時段為5月1日至8月31日。
中報的披露截止時間是8月31日,對應的下一階段漲幅統計時段為9月1日至10月31日。
三季報的披露截止時間是10月31日,對應的下一階段漲幅統計時段為11月1日至第二年的4月30日。
也就是說,4月30日查看十大股東,統計的是5月到8月的漲幅;8月31日查看十大股東,統計的是9月到10月的漲幅;10月31日查看十大股東,統計的是11月至第二年4月的漲幅。
統計時段:2016年年報至2022年一季報
統計機構類型:公募基金
統計標的:150隻隨機個股
統計內容1:在同一個時間周期,個股十大股東裏是否有公募基金,對下一階段漲幅的影響。
統計結果:在可供對比的16個財報披露周期中,十大股東裏有公募基金的個股,有8次漲幅大於沒有公募基金的個股。
十大股東裏有公募基金時,個股的平均漲幅為1.35%;
十大股東裏沒有公募基金時,個股的平均漲幅為0%;
也就是說,有公募基金買入的個股,比沒有公募基金的個股,在兩個財報期之間多漲1.35%。
由此可見,十大股東裏有基金的個股,相對於沒有基金的個股,收益是有優勢的。雖然幅度有點小,但在時間和複利的作用下,它也能累計成很高的收益。
統計內容2:基金買入股票占流通盤的比例,對個股階段走勢的影響
統計結果:
基金占流通盤大於33%,下一階段的漲幅-4%;
基金占流通盤20-33%,下一階段的漲幅5%;
基金占流通盤10-20%,下一階段的漲幅1%;
基金占流通盤5-10%,下一階段的漲幅1%;
基金占流通盤2-5%,下一階段的漲幅2%;
基金占流通盤0-2%,下一階段的漲幅1%;
基金占流通盤為0時,下一階段的漲幅6%;
分析:
基金買入股票最少時,個股階段漲幅最高;基金買入數量最多時,個股階段漲幅最低。這印證了“人人都買時股市見頂,人人都賣時股價見底”的規律,用在機構投資者身上一樣有效。
同時基金占比在1\/3-1\/5時,個股階段漲幅也有一定優勢。
統計內容3:基金在財報周期內增倉、減倉情況對下一階段股價的影響;
增減倉量的百分比,指的是占個股流通盤的百分比。
基金增倉量大於20%,下一階段的漲幅-4%;
基金增倉量10-20%,下一階段的漲幅-5%;
基金增倉量5-10%,下一階段的漲幅-3%;
基金增倉量3-5%,下一階段的漲幅1%;
基金增倉量1-3%,下一階段的漲幅0%;
基金增倉量0-1%,下一階段的漲幅1%;
基金減倉量0-1%,下一階段的漲幅4%;
基金減倉量1-3%,下一階段的漲幅2%;
基金減倉量3-5%,下一階段的漲幅3%;
基金減倉量5-10%,下一階段的漲幅1%;
基金減倉量10-20%,下一階段的漲幅2%;
基金減倉量大於20%,下一階段的漲幅13%;
分析:
單個財報期,基金增倉大於5%,個股平均漲幅為負值;基金減倉的個股,階段平均漲幅全部為正;基金大幅賣出的個股,在下一階段漲幅最高。
這個結果有點出乎預料,可能是基金公司喜歡高拋低吸的波段操作。
它們會賣出上一階段買得最多的目標股,再買入上一階段買得最少的目標股,也有可能是故意引導其他投資者跟風的反向操作,從而影響了股價的波動。
由此可見,機構的買賣與股價的走勢之間是有規律可循的。
投資者在應用機構跟蹤策略之前,一定要進行大量的數學統計。
由於機構投資者的資金量很大,所以通常會使用機構專用席位進行交易。同時由於機構投資者的專業能力比較強,所以通過跟蹤機構投資者的動向,來捕捉市場機會也是較為流行的操作策略。
在每個季度結束時,上市公司都會對自己公司的股東情況進行一次統計,並將結果發布在當期的財報中,這個統計就包括各類機構投資者買入股票的總數量。
這為我們跟蹤機構的操作動向提供了最重要的參考。除此以外,以基金公司為代表的機構還會在每個季度,公布自家產品的十大重倉股。
但是它們公布的次數比較少,而且我們看到的統計結果,也不是實時的,可能是一、兩個月以前的。
此時我們需要結合股票在這期間的走勢,或其他的市場信息,輔助判斷機構是否已經離場。
好在機構投資者不同於一般投資者,投資的周期通常會比較長,而且由於買入的股票數量很多,想在短時間內,不留痕跡的加倉或者出貨也不是很容易。我們也可以應用價量分析的手法,從而尋找他們的買賣痕跡。
我們以機構中最常見的基金為例,對機構跟蹤策略的效果進行一次統計。
統計科目:基金公司買入量對個股走勢的影響。
※該統計的取樣樣本、統計時段較為隨機,不作為投資建議,結果僅供參考。
統計規則:由於上市公司披露財報的時間並不統一,為了方便統計和實戰應用,本次統計將以報表披露截止日的收盤價,進行漲幅的計算。
同時,由於上市公司上一年度年報,和當年一季報的披露時間很接近(或者同時披露),所以統計時會將兩份報表合並,即隻取一季報的數值。
本次統計中:
一季報的披露截止時間是4月30日,對應的下一階段漲幅統計時段為5月1日至8月31日。
中報的披露截止時間是8月31日,對應的下一階段漲幅統計時段為9月1日至10月31日。
三季報的披露截止時間是10月31日,對應的下一階段漲幅統計時段為11月1日至第二年的4月30日。
也就是說,4月30日查看十大股東,統計的是5月到8月的漲幅;8月31日查看十大股東,統計的是9月到10月的漲幅;10月31日查看十大股東,統計的是11月至第二年4月的漲幅。
統計時段:2016年年報至2022年一季報
統計機構類型:公募基金
統計標的:150隻隨機個股
統計內容1:在同一個時間周期,個股十大股東裏是否有公募基金,對下一階段漲幅的影響。
統計結果:在可供對比的16個財報披露周期中,十大股東裏有公募基金的個股,有8次漲幅大於沒有公募基金的個股。
十大股東裏有公募基金時,個股的平均漲幅為1.35%;
十大股東裏沒有公募基金時,個股的平均漲幅為0%;
也就是說,有公募基金買入的個股,比沒有公募基金的個股,在兩個財報期之間多漲1.35%。
由此可見,十大股東裏有基金的個股,相對於沒有基金的個股,收益是有優勢的。雖然幅度有點小,但在時間和複利的作用下,它也能累計成很高的收益。
統計內容2:基金買入股票占流通盤的比例,對個股階段走勢的影響
統計結果:
基金占流通盤大於33%,下一階段的漲幅-4%;
基金占流通盤20-33%,下一階段的漲幅5%;
基金占流通盤10-20%,下一階段的漲幅1%;
基金占流通盤5-10%,下一階段的漲幅1%;
基金占流通盤2-5%,下一階段的漲幅2%;
基金占流通盤0-2%,下一階段的漲幅1%;
基金占流通盤為0時,下一階段的漲幅6%;
分析:
基金買入股票最少時,個股階段漲幅最高;基金買入數量最多時,個股階段漲幅最低。這印證了“人人都買時股市見頂,人人都賣時股價見底”的規律,用在機構投資者身上一樣有效。
同時基金占比在1\/3-1\/5時,個股階段漲幅也有一定優勢。
統計內容3:基金在財報周期內增倉、減倉情況對下一階段股價的影響;
增減倉量的百分比,指的是占個股流通盤的百分比。
基金增倉量大於20%,下一階段的漲幅-4%;
基金增倉量10-20%,下一階段的漲幅-5%;
基金增倉量5-10%,下一階段的漲幅-3%;
基金增倉量3-5%,下一階段的漲幅1%;
基金增倉量1-3%,下一階段的漲幅0%;
基金增倉量0-1%,下一階段的漲幅1%;
基金減倉量0-1%,下一階段的漲幅4%;
基金減倉量1-3%,下一階段的漲幅2%;
基金減倉量3-5%,下一階段的漲幅3%;
基金減倉量5-10%,下一階段的漲幅1%;
基金減倉量10-20%,下一階段的漲幅2%;
基金減倉量大於20%,下一階段的漲幅13%;
分析:
單個財報期,基金增倉大於5%,個股平均漲幅為負值;基金減倉的個股,階段平均漲幅全部為正;基金大幅賣出的個股,在下一階段漲幅最高。
這個結果有點出乎預料,可能是基金公司喜歡高拋低吸的波段操作。
它們會賣出上一階段買得最多的目標股,再買入上一階段買得最少的目標股,也有可能是故意引導其他投資者跟風的反向操作,從而影響了股價的波動。
由此可見,機構的買賣與股價的走勢之間是有規律可循的。
投資者在應用機構跟蹤策略之前,一定要進行大量的數學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