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無忌、趙敏、小昭、逸塵四人,才離了峨眉山,那山中的清幽與塵事的紛擾,還在心頭縈繞。此時正值初秋,金風送爽,天地間一片開闊,四人縱馬馳騁,心中忽地湧起一股豪情,既已踏入這江湖山水,何不順勢探尋那些隱於塵世的佛道名勝,也好讓心靈在這紛擾世間尋得一處靜謐港灣。


    四人一路向東,風餐露宿,倒也不覺辛苦。這一日,來到了江南西道安仁縣地界。打聽之下,知曉那唐朝的馬祖道一禪師修煉之地——現今的馬祖岩,便在鄧埠鎮外不遠處。說起這馬祖道一禪師,那可是禪宗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無忌勒住馬頭,迴首對眾人說道:“這馬祖道一禪師,俗名馬燧,乃是漢州什邡人氏。自幼聰慧,對佛理似有宿慧,成年後削發為僧,師從南嶽懷讓禪師,這懷讓禪師正是六祖慧能的弟子,隨侍六祖十五年。馬祖道一禪師其禪法不拘一格,倡導‘即心即佛’,以日常起居、勞作皆為禪修契機,影響了後世無數修行之人。”


    趙敏聽得入神,手中馬鞭輕揮,接口道:“如此說來,這禪師倒是將高深佛理融入了尋常生活,這般接地氣的修行之法,倒讓人好生欽佩。想必這馬祖岩定是因他常年在此參悟,才得了這聲名。”說話間,已能望見遠處山巒起伏,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在周邊群山映襯下,顯得頗為壯觀,想來那便是馬祖岩了。


    待到山腳下,棄了馬匹,徒步登山。山間小徑蜿蜒曲折,兩旁雜草叢生,卻難掩那股古樸的氣息。行不多時,見一巨石,上麵刻有模糊字跡,小昭湊近細瞧,輕聲念道:“平常心是道……這莫非是禪師所言?”無忌點頭道:“正是,這簡單幾字,卻道出了禪法真諦。人生諸事,若能以平常心待之,不為外物所擾,便如同順水行舟,心境自開。”


    再往上走,漸聞潺潺水聲,原來有一清泉自山間湧出,匯聚成溪,潺潺流淌。溪邊有一簡陋茅屋,雖已破敗不堪,但從其布局能看出曾有人居住。逸塵興奮道:“這莫不是禪師當年靜修之處?在此聆聽泉聲、感悟自然,難怪能悟出那般精妙禪理。”四人走進茅屋,屋內僅有一方石桌、幾個石凳,以及牆上掛著的一串佛珠,歲月的滄桑在這些物件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趙敏在石桌上輕輕摩挲,似能感受到當年禪師在此參禪打坐的氣息,說道:“這佛珠曆經歲月,想必承載了禪師無數的祈願與智慧。”說罷,盈盈下拜,眾人見狀,也紛紛行禮,向這位禪宗大德致以敬意。此時,陽光透過茅屋縫隙灑下,形成一道道金色光束,仿若佛光普照,給這破敗茅屋增添了幾分神聖之感。


    在馬祖岩上,他們或駐足沉思,或輕聲交流感悟,直至日暮西山,餘暉將他們的身影拉得老長,才緩緩下山。下山途中,小昭忍不住感慨:“今日在此處,仿若時間都慢了下來,與禪師隔空對話,聆聽禪音,這心境好似被清泉洗滌過一般。”無忌微笑道:“佛道之妙,就在於此。能讓人在喧囂塵世中尋業。咱們這一路探尋,收獲的可不隻是風景。”


    下得山來,四人腹中饑餓,便尋了一處當地的酒肆。店小二熱情迎上,推薦了幾道安仁特色:“客官,咱這兒的燈芯糕,那可是傳承數百年的名點,入口軟糯,甜而不膩,相傳還曾是宮廷貢品哩;還有這枳殼燉豬腳,枳殼是咱安仁山間特產,與豬腳同燉,去腥增香,豬腳軟糯入味,最是滋補。”四人聽了,饒有興致地點了這幾道菜。


    不多時,菜上桌來,燈芯糕色澤潔白,形如燈芯,拿在手中輕輕一掰,綿軟細膩。小昭輕咬一口,眼中滿是驚喜:“這糕點甜潤爽口,吃在嘴裏,仿佛把這一路的疲憊都驅散了。”趙敏也點頭稱讚,邊吃邊說:“難怪能入宮廷,果真是精細美味。”再看那枳殼燉豬腳,豬腳燉得色澤紅亮,湯汁濃稠。無忌夾起一塊豬腳,入口但覺肉質鮮嫩,枳殼的清香與豬腳的醇厚完美融合,讚道:“此等美味,既有口福,又能滋補身體,甚好。”逸塵狼吞虎咽,吃得滿嘴油漬,引得眾人一陣歡笑。


    酒足飯飽後,四人稍作休整,又朝著龍虎山進發。這龍虎山,來頭可不小,乃是道教祖庭,聲名遠揚四海。張無忌再次開啟話匣子,講述起張道陵的傳奇故事:“這張道陵天師,乃東漢沛國豐人,本是太學書生,飽讀詩書,精通五經。可當時天下大亂,疫病橫行,眼見蒼生受苦,他毅然棄官歸隱,雲遊山川,尋求救世之道。”


    趙敏接道:“聽聞他後來在龍虎山得老君授法,創立道教正一派,以符籙咒術濟世救人,驅邪祛病,當真是功德無量。這龍虎山也自此成了道教聖地,曆代天師傳承衣缽,延續香火。”一路談天說地,龍虎山的輪廓已在日前逐漸清晰。


    隻見群山環抱之中,龍虎山巍峨聳立,峰巒疊嶂,山間雲霧繚繞,仿若仙境一般。山腳下,道觀錯落有致,紅牆黛瓦,在綠樹掩映下格外醒目。道觀大門上方,高懸的匾額上書“正一觀”三個大字,筆力雄渾,透著莊嚴肅穆之氣。


    而在龍虎山不遠處,有一座名為鷹潭的小鎮。相傳,這鷹潭之名,源於此地有一深潭,潭水清澈,常有雄鷹盤旋其上,故而得名。小鎮雖不大,卻因緊鄰龍虎山,沾了這道教聖地的靈氣,頗為熱鬧。鎮中百姓,多以耕種、售賣山貨或是為往來香客、遊人提供食宿為生,日子過得倒也安穩祥和。


    四人入得觀中,自有道士前來迎接。那道士身著道袍,頭戴道冠,手持拂塵,稽首行禮道:“諸位施主遠道而來,想必是慕我龍虎山之名,且隨我來,一同領略這道教祖庭的風采。”眾人跟隨其後,步入殿堂。殿內供奉著三清神像,神像高大威嚴,法相莊嚴,周身金漆在燭光映照下熠熠生輝。


    殿堂牆壁之上,繪有諸多道教典故的彩繪,從張天師煉丹傳道到眾仙飛升,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無忌等人看得入神,仿佛置身於那段波瀾壯闊的道教發展史中。那道士在一旁講解:“吾派張天師以丹鼎符籙之術濟世,兼修道德真經,為天下蒼生謀福祉。曆代天師謹遵祖訓,在此潛心修煉,研習道法,龍虎山的一草一木,皆蘊含著深厚的丹道。”


    趙敏好奇問道:“這符籙之術,聽聞神奇無比,能通神明、驅鬼魅,究竟是何原理?”道士微微一笑,耐心解釋道:“姑娘,符籙乃吾派溝通天地、調集靈力之法門,製作時需齋戒沐浴,誦經祈福,注入自身靈力方可生效。雖不可如坊間傳聞那般玄之又玄,但在驅邪鎮宅、祈福禳災方麵,確有實效。”


    眾人又往後山走去,山間有洞,名為“天師洞”,據說便是張道陵當年修煉之所。洞前有一平台,平台上有一丹爐,雖已鏽跡斑斑,但仍能想象當年天師在此煉丹的場景。小昭走上前去,輕輕觸摸丹爐,說道:“這丹爐見證了天師的修行歲月,說不定還煉出過起死迴生的仙丹呢。”逸塵笑道:“若真有那般仙丹,江湖上的恩怨情仇怕是要少許多了。”


    無忌望著天師洞,心中感慨萬千:這佛道聖地,雖修行法門截然不同,卻都懷揣著對世間萬物的悲憫與對真理的追求。馬祖道一禪師以禪心破塵世煩惱,張道陵天師借道法濟天下蒼生,皆為後世點亮了心靈的火把。


    在龍虎山盤桓數日,白日裏或隨道士誦經悟道,或探尋山間古跡秘處;夜晚則於庭院之中,仰望星空,交流日間所學、所思、所感。趙敏聰慧過人,對佛道經義諸多見解常令眾人眼前一亮;小昭溫柔虔誠,於細微處感悟佛道慈悲,言語間滿是敬畏;逸塵勤奮好學,每有所得,便迫不及待與同伴分享,武功修為竟也在這幾日悄然有進;無忌身負絕學,融會貫通,常能從佛道之理中咂摸出武學新境界。


    到了用膳之時,道士們準備了龍虎山的特色素齋。有一道“天師八卦豆腐”,將豆腐切成八卦形狀,搭配各種山間野菜、香菇,精心烹製,不僅形似八卦,滋味更是鮮美,入口嫩滑,豆香與野菜香交織在一起,別具一番風味。還有“上清板栗燒鴨”,板栗是龍虎山特產,個大味甜,與鴨肉一同燒製,鴨肉緊實,板栗軟糯,香氣四溢。


    四人圍坐,品嚐著素齋,小昭笑道:“這龍虎山的飯菜,竟也如這山水一般,透著靈氣,吃下去渾身舒暢。”無忌點頭稱是:“這些菜肴,看似簡單,卻蘊含著道家順應自然、養生保健的理念。”趙敏和逸塵也吃得津津有味,邊吃邊交流著白日裏的見聞感悟。


    待得要離開時,四人皆有些不舍。迴望龍虎山雲霧籠罩的山巒,那隱匿在山林間的道觀廟宇,以及承載著千百年佛道傳承的一草一木,都似在挽留。但江湖之路漫漫,他們肩負各自使命,懷揣著這日前的收獲,再次踏上征程。此後,無論身處何等險境,這佛道聖地給予的,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護持著他們在江湖波濤中穩健逐浪,不負俠義初心。


    這一番探尋佛道名勝之旅,於四人而言,不僅是眼界的開闊,更是靈魂的修行。他們帶著從安仁馬祖道一禪師處與龍虎山張道陵修煉地汲取的智慧光芒,融入江湖,續寫屬於他們的傳奇篇章,讓那佛道之光,在武林之中綿延閃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後倚天屠龍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夢飄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夢飄香並收藏後倚天屠龍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