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見深,朱祁鎮長子,正統十二年冬生於紫禁城,四歲被立為皇太子。這年瓦剌大軍南犯,朱祁鎮不顧群臣阻攔執意親征,兵敗被俘,世稱“土木堡之變”。
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孫太後和於謙等大臣的商議下,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帝,改元景泰。
景泰三年,皇帝朱祁鈺廢朱見深為沂王,立獨子朱見濟為太子,此後數年,年幼的沂王混跡於皇宮之內。
直到景泰八年初,太上皇朱祁鎮複位,重新冊封朱見深為皇太子,這年他十一歲。
東宮森寒,即便盛夏也透著一絲冰涼,其中不知裹挾了多少代人的愛恨情仇,如今數九寒冬,又被封禁數日,竟比冷宮還令人絕望。
朱見深躺在寢殿大床上,裸露的肌膚遍布紅疹,手臂已經開始化膿,高燒數日不退,渾身酸疼,他呆呆地看著屋頂,眼中滿是絕望。
腦袋疼得像是要炸開,連喘氣都會加重這種疼痛,前幾日被強行送進來的太醫束手無策,少年也想不到緩解的法子,隻好輕輕歎了口氣。
他雖隻有十四歲,卻不是未經風浪的頑皮少年,小小年紀便兩度問鼎東宮,跌入低穀時遭受的白眼、奚落和冷嘲熱諷,皆被那時的懵懂孩童記在腦子裏。
可他又是個忠厚良善之人,即便那位頂替自己成為太子的堂兄短命,隻在東宮住了不到一年便暴斃而亡,他還是供奉了對方的牌位;被貶為沂王那幾年,他如孤魂野鬼般遊蕩於紫禁城,有大臣上奏將他驅逐出宮,叔叔景泰帝不允,他也不在意。
他做好了當一輩子沒落王爺的準備,如無根浮萍,飄到哪裏算哪裏,不想一場“奪門之變”悄然發生。
一切都是形勢所逼,他根本來不及反應,看著眾人手忙腳亂將蟒袍套在自己身上,如同木偶一般被推到台前。
萬般倉促,如一場鬧劇,冊封的聖旨甚至將他的名字“朱見深”寫成了“朱見濡”。
喧鬧過後,叔叔朱祁鈺丟掉了性命,重登帝位的父親指斥弟弟“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廢其帝號,賜諡號“戾”,稱“郕戾王”,以親王禮葬在城郊西山。
這是一個惡諡,意指叔叔終身為惡。
而他,再次成為萬人敬仰的太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乾清宮殿內,有人黯然落幕,有人粉墨登場,他一言不發,隻靜靜看著潮起潮落。
叔叔做皇帝的那幾年,恰是他從無知孩童成長為懵懂少年的時候,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在皇宮內的尷尬處境,也學會了察言觀色洞悉人心,小心翼翼地藏起心底的不滿和委屈。
長期的宮鬥和精神損耗讓他落下了口吃的毛病,父親即位後命太醫想了很多法子,未見起色,也便作罷。
滿朝文武俱稱太子“智慧過人,聰敏得體”,可他分明看到了他們眼底的嘲諷和不屑——一個口吃的太子而已。
他更不願說話了,隻有在皇姐麵前才敢暢所欲言,也多虧皇姐的庇護,才使他不至受到宦官宮女的欺辱。
姐姐的性子與他截然不同——果決,霸氣。
那年,東宮侍奉的小太監當麵暗諷“太子惜字如金”,湊巧被她聽到,立時召集所有內眷,當眾將小太監打了個半死,從此以後,再無人敢談及此事。
在他心裏,皇姐就是定心丸,宮裏宮外,似乎沒有她擺不平的事情,隻要她在,事情再難辦也不必發愁。
可如今,東宮封禁已有數日,始終不見皇姐身影,他不知自己還能支撐多久,用盡周身力氣扭了扭頭,寢宮內隻剩從小相依為命的宮女貞兒,此刻正一臉疲憊地守在床邊。
氣血翻湧,思緒萬千,他百感交集,倘若當初被送到宮外做個閑散王爺,便不會有封禁東宮一說,哪怕過得憋屈些,哪怕門庭冷落無人問津,至少不會因一場天花丟了性命。
他才十四歲,渴望活著,封門前皇姐的話猶在耳邊——“撐著,我一定想辦法救你!”
他自然相信她,隻是終究無法逆天而為,支撐到此刻,也算盡力了。
靜靜歪頭看著門外,連迴正的力氣都使不出來,視線漸漸模糊,他似乎看到一個模糊的人影從門外走入,隨即又在心裏搖搖頭,緩緩閉上了眼睛……
再次睜開眼睛時,朱見深終於看清了夢中那人,玄色雕花錦衣,墮馬髻,寬肩窄腰,雙眼緊閉,滿臉淡然坐在椅子上。
神秘莫測的少年——這是朱見深對許經年的第一個印象。
他不想吵醒正打坐休息的少年,可口中幹渴難耐,張了張嘴,圖吐出一口微弱的氣息。
少年緩緩睜開眼睛,起身走到床前,用兩根手指捏住他的下巴,看了看舌苔,眉頭微不可察地皺了皺,這才正色道:“在下受長公主之托來救殿下。”
果然是皇姐!他心裏一陣竊喜,張了張嘴,沒能發出聲音,隻做出一個“水”的口型。
許經年轉身端過一碗湯藥,晃著湯勺說道:“先喝藥,再飲水。”
他不敢有絲毫遲疑,拚命張開嘴巴配合少年,湯藥一勺一勺送入嘴中,猶如活下去的希望一點一點注入體內。
不知是求生欲望作祟還是這少年的方子果真有奇效,半碗藥下肚,他竟覺得身體恢複了一絲氣力,掙紮著想要坐起身子行禮,卻被對方一把按住:“別動,小心針。”
他眼神向下瞟了瞟,這才發現自己身上赤裸,插滿了銀針。
宮女貞兒端著水從門外走進來,看到睜開眼的太子忙上前道:“許大人為了救你耗費一半內力,可要記得這份恩情。”
說完又向許經年笑了笑。
她姓萬,名貞兒,是個極聰明的女人,年幼時父親因罪謫居霸州,為日後有所依靠,便想法子將她送入宮中。
姑娘倒也爭氣,憑著一股伶俐勁深得孫太後喜愛。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被瓦剌擒獲,朱祁鈺即位稱帝,孫太後便派他去照顧年僅三歲的太子朱見深。
這年她二十歲,風華正茂,聰明伶俐,此後數年,二人在皇宮內受盡白眼。
年輕的宮女內心倔強,日子雖然過得艱難,卻咬緊牙關一聲不吭,將小太子穩穩護在身後,憑著八麵玲瓏的本事,將人情世故運用到極致,硬是在吃人不吐骨頭的紫禁城生存了下來。
那些年,她與小太子相依為命,熬過了最難的時候,也因此越發人情通達。
許經年的到來,讓她意識到事情出現了轉機,自然態度也倍加恭順。
聽得萬貞兒如此說,朱見深艱難開口道:“多謝……”
許經年擺手製止道:“不必,太子若要謝,將這份恩情記在長公主身上便可。”
太子寡言,喝完藥又昏昏沉沉睡去,許經年便走出大殿在各處轉轉。
東宮很大,侍奉的人也極多,天花傳了幾日,能使喚的太監宮女已屈指可數,各處房門緊閉,不時傳出痛苦的呻吟,這是太醫的交代,為防傳染,嚴禁出門。
許經年隨意挑了一間推門而入,床上躺著的是個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宮女,症狀與太子無異,隻是高熱不退又無人照顧,隻能呆呆地看著房梁。
寒冬臘月,姑娘被燒得暈頭轉向,見到有人進來,顧不得衣不蔽體的窘態,嘴裏發出喃喃低吟:“救,救我……”。
此時煮藥依然來不及,許經年幹脆掏出匕首,先以放血之法為其退燒,然後施針封住各處血脈,小宮女一動不動任由他折騰,個把時辰之後果然有所好轉。
再度走出房間,許經年抹抹額上的汗珠歎了口氣,以他的內力氣息,自然是不懼天花的,隻是如此多的病患,若要一一診治過去,恐怕多數人都等不起。
少年想了想,幹脆迴到太子寢殿,找到萬貞兒耳語一番。
經曆過大風大浪的宮女耐心聽完,並未直接反駁,隻是麵露難色道:“大人奉聖諭而來,本來一切聽從差遣,隻是太子身邊離不開人,奴婢恐怕……”
許經年轉身走到床前,將手指搭在朱見深脈上探了探,這才迴頭對萬貞兒說道:“太子脈象平穩,已有好轉,天花之症最忌傳染,若不能徹底消除,即便治好了,東宮封禁也不會解除,萬姑娘隻需配合在下做場戲,半個時辰便可。”
萬貞兒低頭想了想,片刻之後,似是下了很大決心般抬起頭道:“好,就依許大人之計。”
正午時分,院子裏傳出一陣響亮的鑼聲,令沉寂許久的東宮為之一振,緊接著便傳來少年清脆的聲音:“本官騰驤右衛鎮撫使許雲安,精通醫理,奉陛下之命入東宮除害,如今這裏我說了算,房中有尚能行走者,可自行走到院中,協助本官行事。”
一番話畢,四周鴉雀無聲,許經年耳力異於常人,聽到有幾個房間門後傳出窸窸窣窣的聲音,便又繼續道:“我昨日入寢宮,今晨太子已轉危為安,有侍奉宮女萬姑娘為證,如今她就站在我身邊,各位若不信,可貼著門縫瞧瞧。”
依舊無人迴應,許經年知道有人已經開始動搖,便趁熱打鐵道:“我知諸位懼怕天花不敢出門,但當下情形,若不及時遏製,感染是早晚的事,傾巢之下焉有完卵,此番惡疾波及甚廣,僅憑我個人之力難以成事,東宮之內能走下床塌的已所剩無幾,若人人自危閉門不出,大家便隻好一同去陰曹地府報道。”
慷慨陳詞過後,終於有人悄悄打開門縫向外觀望,院子正中間,許經年翹著二郎腿坐在椅子上,身後站著的是太子的貼身宮女萬貞兒。
許久過後,一聲“吱呀”打破寧靜,房門半開,一個須發皆白的老頭顫顫巍巍走了出來,萬貞兒驚唿道:“沈太醫!”
沈太醫已過耳順之年,性子淡泊不善逢迎上官,前些日子被強行送進東宮,隻給朱見深摸了一次脈便一頭鑽進臥房再也不肯出來。
老太醫在失職與保命之間選擇了後者,但其實也並不好過。
他在太醫院幹了大半輩子,兢兢業業,毫無建樹,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便是“勤勉忠正”的評價,如今太子危在旦夕,自己卻臨陣退縮,心中備受煎熬。
況且一旦東宮平穩度過此次危機,自己的所作所為定然會被追究,到時無人擔保,隻怕會落得個抄家滅族的下場。
他一貫行事謹慎,對於太子的病情並無太大把握,因此遲遲不敢下手,如今橫空冒出個鎮撫使,令事情出現一絲轉機,他也不得不審時度勢改變策略,即便事情發展不如人意,也有這少年擔著。
於是沈太醫走出房間對許經年拱手作揖道:“大人海涵,老朽年邁 ,氣血不暢,又發了熱病,為了太子安危,隻好將自己關在房中,今日略好了些,如今聽得大人召喚,願盡綿薄之力。”
場麵上的話多半當不得真,許經年不去追究這老小兒的虛實,拱拱手 應付道:“大人高義,等東宮事畢,本官定請奏聖上論功行賞。”
老頭兒不知朱祁鎮與許經年之間“功過相抵”的約定,聽聞此話心裏略安定了些,拱拱手站到少年身後。
有了沈太醫帶頭,各房陸續有人走出,片刻之後,院子裏稀稀拉拉出現十幾個人,或蹲或坐。
許經年環視四周,發現自己先前救的小宮女也赫然在列,隻是她大病初愈,尚不能走路,隻扶著腰坐在地上,便指著房間說道:“你這樣子幫不上忙,迴房歇著去吧!”
小宮女麵色蒼白,咬著牙低聲道:“承蒙大人搭救,奴婢無以為報,願盡微薄之力,就算死了也不怨旁人。”
許經年沒料到這姑娘看似柔弱,卻有這般知恩圖報的決心,翹起二郎腿問道:“你叫什麽名字?”
小宮女有氣無力地迴答道:“奴婢挽秋。”
許經年笑道:“是個好名字,你且先迴房,等好些了本官自有安排。”
小宮女這才慢慢起身走迴房中。
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孫太後和於謙等大臣的商議下,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帝,改元景泰。
景泰三年,皇帝朱祁鈺廢朱見深為沂王,立獨子朱見濟為太子,此後數年,年幼的沂王混跡於皇宮之內。
直到景泰八年初,太上皇朱祁鎮複位,重新冊封朱見深為皇太子,這年他十一歲。
東宮森寒,即便盛夏也透著一絲冰涼,其中不知裹挾了多少代人的愛恨情仇,如今數九寒冬,又被封禁數日,竟比冷宮還令人絕望。
朱見深躺在寢殿大床上,裸露的肌膚遍布紅疹,手臂已經開始化膿,高燒數日不退,渾身酸疼,他呆呆地看著屋頂,眼中滿是絕望。
腦袋疼得像是要炸開,連喘氣都會加重這種疼痛,前幾日被強行送進來的太醫束手無策,少年也想不到緩解的法子,隻好輕輕歎了口氣。
他雖隻有十四歲,卻不是未經風浪的頑皮少年,小小年紀便兩度問鼎東宮,跌入低穀時遭受的白眼、奚落和冷嘲熱諷,皆被那時的懵懂孩童記在腦子裏。
可他又是個忠厚良善之人,即便那位頂替自己成為太子的堂兄短命,隻在東宮住了不到一年便暴斃而亡,他還是供奉了對方的牌位;被貶為沂王那幾年,他如孤魂野鬼般遊蕩於紫禁城,有大臣上奏將他驅逐出宮,叔叔景泰帝不允,他也不在意。
他做好了當一輩子沒落王爺的準備,如無根浮萍,飄到哪裏算哪裏,不想一場“奪門之變”悄然發生。
一切都是形勢所逼,他根本來不及反應,看著眾人手忙腳亂將蟒袍套在自己身上,如同木偶一般被推到台前。
萬般倉促,如一場鬧劇,冊封的聖旨甚至將他的名字“朱見深”寫成了“朱見濡”。
喧鬧過後,叔叔朱祁鈺丟掉了性命,重登帝位的父親指斥弟弟“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廢其帝號,賜諡號“戾”,稱“郕戾王”,以親王禮葬在城郊西山。
這是一個惡諡,意指叔叔終身為惡。
而他,再次成為萬人敬仰的太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乾清宮殿內,有人黯然落幕,有人粉墨登場,他一言不發,隻靜靜看著潮起潮落。
叔叔做皇帝的那幾年,恰是他從無知孩童成長為懵懂少年的時候,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在皇宮內的尷尬處境,也學會了察言觀色洞悉人心,小心翼翼地藏起心底的不滿和委屈。
長期的宮鬥和精神損耗讓他落下了口吃的毛病,父親即位後命太醫想了很多法子,未見起色,也便作罷。
滿朝文武俱稱太子“智慧過人,聰敏得體”,可他分明看到了他們眼底的嘲諷和不屑——一個口吃的太子而已。
他更不願說話了,隻有在皇姐麵前才敢暢所欲言,也多虧皇姐的庇護,才使他不至受到宦官宮女的欺辱。
姐姐的性子與他截然不同——果決,霸氣。
那年,東宮侍奉的小太監當麵暗諷“太子惜字如金”,湊巧被她聽到,立時召集所有內眷,當眾將小太監打了個半死,從此以後,再無人敢談及此事。
在他心裏,皇姐就是定心丸,宮裏宮外,似乎沒有她擺不平的事情,隻要她在,事情再難辦也不必發愁。
可如今,東宮封禁已有數日,始終不見皇姐身影,他不知自己還能支撐多久,用盡周身力氣扭了扭頭,寢宮內隻剩從小相依為命的宮女貞兒,此刻正一臉疲憊地守在床邊。
氣血翻湧,思緒萬千,他百感交集,倘若當初被送到宮外做個閑散王爺,便不會有封禁東宮一說,哪怕過得憋屈些,哪怕門庭冷落無人問津,至少不會因一場天花丟了性命。
他才十四歲,渴望活著,封門前皇姐的話猶在耳邊——“撐著,我一定想辦法救你!”
他自然相信她,隻是終究無法逆天而為,支撐到此刻,也算盡力了。
靜靜歪頭看著門外,連迴正的力氣都使不出來,視線漸漸模糊,他似乎看到一個模糊的人影從門外走入,隨即又在心裏搖搖頭,緩緩閉上了眼睛……
再次睜開眼睛時,朱見深終於看清了夢中那人,玄色雕花錦衣,墮馬髻,寬肩窄腰,雙眼緊閉,滿臉淡然坐在椅子上。
神秘莫測的少年——這是朱見深對許經年的第一個印象。
他不想吵醒正打坐休息的少年,可口中幹渴難耐,張了張嘴,圖吐出一口微弱的氣息。
少年緩緩睜開眼睛,起身走到床前,用兩根手指捏住他的下巴,看了看舌苔,眉頭微不可察地皺了皺,這才正色道:“在下受長公主之托來救殿下。”
果然是皇姐!他心裏一陣竊喜,張了張嘴,沒能發出聲音,隻做出一個“水”的口型。
許經年轉身端過一碗湯藥,晃著湯勺說道:“先喝藥,再飲水。”
他不敢有絲毫遲疑,拚命張開嘴巴配合少年,湯藥一勺一勺送入嘴中,猶如活下去的希望一點一點注入體內。
不知是求生欲望作祟還是這少年的方子果真有奇效,半碗藥下肚,他竟覺得身體恢複了一絲氣力,掙紮著想要坐起身子行禮,卻被對方一把按住:“別動,小心針。”
他眼神向下瞟了瞟,這才發現自己身上赤裸,插滿了銀針。
宮女貞兒端著水從門外走進來,看到睜開眼的太子忙上前道:“許大人為了救你耗費一半內力,可要記得這份恩情。”
說完又向許經年笑了笑。
她姓萬,名貞兒,是個極聰明的女人,年幼時父親因罪謫居霸州,為日後有所依靠,便想法子將她送入宮中。
姑娘倒也爭氣,憑著一股伶俐勁深得孫太後喜愛。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被瓦剌擒獲,朱祁鈺即位稱帝,孫太後便派他去照顧年僅三歲的太子朱見深。
這年她二十歲,風華正茂,聰明伶俐,此後數年,二人在皇宮內受盡白眼。
年輕的宮女內心倔強,日子雖然過得艱難,卻咬緊牙關一聲不吭,將小太子穩穩護在身後,憑著八麵玲瓏的本事,將人情世故運用到極致,硬是在吃人不吐骨頭的紫禁城生存了下來。
那些年,她與小太子相依為命,熬過了最難的時候,也因此越發人情通達。
許經年的到來,讓她意識到事情出現了轉機,自然態度也倍加恭順。
聽得萬貞兒如此說,朱見深艱難開口道:“多謝……”
許經年擺手製止道:“不必,太子若要謝,將這份恩情記在長公主身上便可。”
太子寡言,喝完藥又昏昏沉沉睡去,許經年便走出大殿在各處轉轉。
東宮很大,侍奉的人也極多,天花傳了幾日,能使喚的太監宮女已屈指可數,各處房門緊閉,不時傳出痛苦的呻吟,這是太醫的交代,為防傳染,嚴禁出門。
許經年隨意挑了一間推門而入,床上躺著的是個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宮女,症狀與太子無異,隻是高熱不退又無人照顧,隻能呆呆地看著房梁。
寒冬臘月,姑娘被燒得暈頭轉向,見到有人進來,顧不得衣不蔽體的窘態,嘴裏發出喃喃低吟:“救,救我……”。
此時煮藥依然來不及,許經年幹脆掏出匕首,先以放血之法為其退燒,然後施針封住各處血脈,小宮女一動不動任由他折騰,個把時辰之後果然有所好轉。
再度走出房間,許經年抹抹額上的汗珠歎了口氣,以他的內力氣息,自然是不懼天花的,隻是如此多的病患,若要一一診治過去,恐怕多數人都等不起。
少年想了想,幹脆迴到太子寢殿,找到萬貞兒耳語一番。
經曆過大風大浪的宮女耐心聽完,並未直接反駁,隻是麵露難色道:“大人奉聖諭而來,本來一切聽從差遣,隻是太子身邊離不開人,奴婢恐怕……”
許經年轉身走到床前,將手指搭在朱見深脈上探了探,這才迴頭對萬貞兒說道:“太子脈象平穩,已有好轉,天花之症最忌傳染,若不能徹底消除,即便治好了,東宮封禁也不會解除,萬姑娘隻需配合在下做場戲,半個時辰便可。”
萬貞兒低頭想了想,片刻之後,似是下了很大決心般抬起頭道:“好,就依許大人之計。”
正午時分,院子裏傳出一陣響亮的鑼聲,令沉寂許久的東宮為之一振,緊接著便傳來少年清脆的聲音:“本官騰驤右衛鎮撫使許雲安,精通醫理,奉陛下之命入東宮除害,如今這裏我說了算,房中有尚能行走者,可自行走到院中,協助本官行事。”
一番話畢,四周鴉雀無聲,許經年耳力異於常人,聽到有幾個房間門後傳出窸窸窣窣的聲音,便又繼續道:“我昨日入寢宮,今晨太子已轉危為安,有侍奉宮女萬姑娘為證,如今她就站在我身邊,各位若不信,可貼著門縫瞧瞧。”
依舊無人迴應,許經年知道有人已經開始動搖,便趁熱打鐵道:“我知諸位懼怕天花不敢出門,但當下情形,若不及時遏製,感染是早晚的事,傾巢之下焉有完卵,此番惡疾波及甚廣,僅憑我個人之力難以成事,東宮之內能走下床塌的已所剩無幾,若人人自危閉門不出,大家便隻好一同去陰曹地府報道。”
慷慨陳詞過後,終於有人悄悄打開門縫向外觀望,院子正中間,許經年翹著二郎腿坐在椅子上,身後站著的是太子的貼身宮女萬貞兒。
許久過後,一聲“吱呀”打破寧靜,房門半開,一個須發皆白的老頭顫顫巍巍走了出來,萬貞兒驚唿道:“沈太醫!”
沈太醫已過耳順之年,性子淡泊不善逢迎上官,前些日子被強行送進東宮,隻給朱見深摸了一次脈便一頭鑽進臥房再也不肯出來。
老太醫在失職與保命之間選擇了後者,但其實也並不好過。
他在太醫院幹了大半輩子,兢兢業業,毫無建樹,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便是“勤勉忠正”的評價,如今太子危在旦夕,自己卻臨陣退縮,心中備受煎熬。
況且一旦東宮平穩度過此次危機,自己的所作所為定然會被追究,到時無人擔保,隻怕會落得個抄家滅族的下場。
他一貫行事謹慎,對於太子的病情並無太大把握,因此遲遲不敢下手,如今橫空冒出個鎮撫使,令事情出現一絲轉機,他也不得不審時度勢改變策略,即便事情發展不如人意,也有這少年擔著。
於是沈太醫走出房間對許經年拱手作揖道:“大人海涵,老朽年邁 ,氣血不暢,又發了熱病,為了太子安危,隻好將自己關在房中,今日略好了些,如今聽得大人召喚,願盡綿薄之力。”
場麵上的話多半當不得真,許經年不去追究這老小兒的虛實,拱拱手 應付道:“大人高義,等東宮事畢,本官定請奏聖上論功行賞。”
老頭兒不知朱祁鎮與許經年之間“功過相抵”的約定,聽聞此話心裏略安定了些,拱拱手站到少年身後。
有了沈太醫帶頭,各房陸續有人走出,片刻之後,院子裏稀稀拉拉出現十幾個人,或蹲或坐。
許經年環視四周,發現自己先前救的小宮女也赫然在列,隻是她大病初愈,尚不能走路,隻扶著腰坐在地上,便指著房間說道:“你這樣子幫不上忙,迴房歇著去吧!”
小宮女麵色蒼白,咬著牙低聲道:“承蒙大人搭救,奴婢無以為報,願盡微薄之力,就算死了也不怨旁人。”
許經年沒料到這姑娘看似柔弱,卻有這般知恩圖報的決心,翹起二郎腿問道:“你叫什麽名字?”
小宮女有氣無力地迴答道:“奴婢挽秋。”
許經年笑道:“是個好名字,你且先迴房,等好些了本官自有安排。”
小宮女這才慢慢起身走迴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