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華的退與進
趙建華的輿論攻勢徹底失敗。省委公開表態支持青河縣的財政改革,並對相關輿論進行糾正,直接粉碎了他製造負麵影響的企圖。這讓青州市政府的權威受到極大挑戰,他的威信也在市委內部有所動搖。
“趙市長,看來這次我們低估了顧晨。”吳斌神情凝重地坐在辦公室內,語氣中透著一絲不甘。
趙建華靠在椅背上,眼神深邃:“許東明對他的支持力度比我預想的還要大,這說明什麽?”
吳斌一愣:“說明省委確實認可青河縣的改革方向?”
“錯!”趙建華搖了搖頭,目光微冷,“說明許東明不僅認可改革,還認可顧晨。否則,他大可以隻表態支持改革,而不是特意為顧晨發聲。”
吳斌若有所思地點頭:“那接下來怎麽辦?”
趙建華緩緩起身,走到窗前,俯瞰青州市的夜景,語氣低沉:“既然明麵上的攻勢失敗了,那就暫時後撤,伺機再動。”
吳斌驚訝:“你要退?”
趙建華嘴角浮現一絲冷笑:“有時候,退一步才能看得更清楚。市政府不再公開針對青河縣,轉而把精力放在其他區縣的經濟發展上。我要讓省委看到,青州市的經濟不是靠青河縣的改革撐起來的,而是整個市政府的運作成果。”
吳斌瞬間明白了趙建華的意圖:“你想用全市經濟的發展來稀釋青河縣改革的光環?”
“沒錯。”趙建華點頭,“同時,我們要開始布局人事調整,特別是對青河縣的幹部隊伍進行滲透。顧晨能在青河縣推行改革,離不開他的團隊支持,如果我們能在其中安插我們的人……”
吳斌會意,眼神中閃過一絲銳利:“明白,我會安排人選。”
省城博弈:顧晨的下一步
與趙建華的暗中布局不同,顧晨這次去省城,除了爭取省委的支持,還想借此機會,為青河縣贏得更大的政策空間。
“財政改革不能停滯,但我們不能隻停留在財政改革上。”在省委政策研究室的一次研討會上,顧晨提出了一個新的議題——產業改革與招商引資優化。
“財政改革的本質是提升資金利用效率,而產業改革的核心是擴大財政收入來源。”顧晨在研討會上侃侃而談,“青河縣要想真正實現長期發展,必須依靠實體經濟,而不僅僅是財政資金的調配。”
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專家們紛紛點頭。財政改革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產業支撐,僅靠財政優化是不足以支撐地方經濟長期增長的。
這次會議後,省委領導對青河縣的改革思路給予高度評價,並決定進一步給予政策傾斜,包括在土地審批、招商引資、科技產業扶持等方麵給予更多自主權。
這一決定,使得青河縣不僅在財政領域獲得了更大自主權,同時在經濟發展上也取得了更大的操作空間。
市裏的新動作:幹部調整風波
就在顧晨從省裏迴來後,青州市委迅速公布了一係列人事調整,其中包括青河縣政府幾位重要領導的職務變動。
“趙建華終於動手了。”王立翻著新的人事任命文件,皺起眉頭,“新上任的財政局局長,是市裏空降的。”
顧晨看著文件,眼中閃過一絲冷意:“財政局是改革的核心部門,趙建華把人安插進來,顯然是想控製財政方向。”
張景偉冷笑:“市裏倒是下了血本,連財政局長這種關鍵職位都直接換人。”
顧晨合上文件,語氣平靜:“不用急,換人並不意味著能改變改革方向。新來的財政局長再怎麽強勢,也必須在青河縣的框架內運作。隻要我們把控好大方向,他們就翻不起什麽浪。”
但他心裏清楚,這次的人事調整隻是趙建華試探的一步,接下來還會有更多動作。
新的改革突破口
麵對市裏的幹擾,顧晨決定主動出擊,把注意力轉向更具突破性的改革——優化營商環境。
“我們不能被動應對,要主動出招。”在縣政府的高層會議上,顧晨提出:“財政改革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接下來,我們要推出‘青河縣企業服務改革方案’,讓企業真正感受到便利。”
他提出三項改革措施:
1. 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把企業審批流程從原來的30個工作日縮短至15個工作日。
2. 優化政商關係——建立政府服務企業的公開承諾製度,確保政府部門不刁難企業。
3. 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在財政可承受的範圍內,給予中小企業一定的稅收減免,吸引更多企業入駐。
這一方案一經提出,立刻在企業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很多企業家表示願意投資青河縣。
趙建華的應對:借外部力量製衡
顧晨的改革再一次取得突破,讓趙建華深感不安。他意識到,單靠市政府內部的力量,已經無法遏製青河縣的改革步伐,於是,他開始尋求外部力量的支持。
“你想借助某些資本力量來施壓?”吳斌聽到趙建華的計劃後,露出驚訝的表情。
趙建華點頭:“我們可以讓一些大型企業向省委施壓,提出青河縣的改革給他們帶來了‘不穩定’的營商環境。特別是那些和我們市政府關係密切的企業。”
吳斌皺眉:“但這樣會不會激怒省委?”
趙建華冷笑:“我們不會直接施壓,而是讓企業自己去表達‘擔憂’。這樣一來,省委就不得不考慮改革的平衡性。”
很快,幾家大型企業聯合發布了一封“建議函”,希望省委“審慎”推進青河縣的改革,以免對全市經濟造成不穩定影響。
這封信迅速在政商界流傳開來,給省委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顧晨的反製:讓事實說話
麵對突如其來的企業“建議函”,顧晨迅速召開企業家座談會,讓更多支持改革的企業站出來發聲,直接反駁那些唱衰改革的聲音。
“青河縣的改革,讓我們的經營成本降低了15%!”
“過去審批繁瑣,現在隻需要兩周,我們的項目就能開工!”
“如果說這算‘不穩定’,那我希望這種‘不穩定’能擴展到全省!”
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家公開支持青河縣的改革,趙建華策劃的企業施壓行動很快被瓦解。
未來的棋局
這場較量以顧晨再次勝出告一段落,但他知道,趙建華不會輕易認輸。青州市的政壇,依舊暗流湧動,而他的改革之路,也仍然充滿挑戰。
趙建華的輿論攻勢徹底失敗。省委公開表態支持青河縣的財政改革,並對相關輿論進行糾正,直接粉碎了他製造負麵影響的企圖。這讓青州市政府的權威受到極大挑戰,他的威信也在市委內部有所動搖。
“趙市長,看來這次我們低估了顧晨。”吳斌神情凝重地坐在辦公室內,語氣中透著一絲不甘。
趙建華靠在椅背上,眼神深邃:“許東明對他的支持力度比我預想的還要大,這說明什麽?”
吳斌一愣:“說明省委確實認可青河縣的改革方向?”
“錯!”趙建華搖了搖頭,目光微冷,“說明許東明不僅認可改革,還認可顧晨。否則,他大可以隻表態支持改革,而不是特意為顧晨發聲。”
吳斌若有所思地點頭:“那接下來怎麽辦?”
趙建華緩緩起身,走到窗前,俯瞰青州市的夜景,語氣低沉:“既然明麵上的攻勢失敗了,那就暫時後撤,伺機再動。”
吳斌驚訝:“你要退?”
趙建華嘴角浮現一絲冷笑:“有時候,退一步才能看得更清楚。市政府不再公開針對青河縣,轉而把精力放在其他區縣的經濟發展上。我要讓省委看到,青州市的經濟不是靠青河縣的改革撐起來的,而是整個市政府的運作成果。”
吳斌瞬間明白了趙建華的意圖:“你想用全市經濟的發展來稀釋青河縣改革的光環?”
“沒錯。”趙建華點頭,“同時,我們要開始布局人事調整,特別是對青河縣的幹部隊伍進行滲透。顧晨能在青河縣推行改革,離不開他的團隊支持,如果我們能在其中安插我們的人……”
吳斌會意,眼神中閃過一絲銳利:“明白,我會安排人選。”
省城博弈:顧晨的下一步
與趙建華的暗中布局不同,顧晨這次去省城,除了爭取省委的支持,還想借此機會,為青河縣贏得更大的政策空間。
“財政改革不能停滯,但我們不能隻停留在財政改革上。”在省委政策研究室的一次研討會上,顧晨提出了一個新的議題——產業改革與招商引資優化。
“財政改革的本質是提升資金利用效率,而產業改革的核心是擴大財政收入來源。”顧晨在研討會上侃侃而談,“青河縣要想真正實現長期發展,必須依靠實體經濟,而不僅僅是財政資金的調配。”
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專家們紛紛點頭。財政改革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產業支撐,僅靠財政優化是不足以支撐地方經濟長期增長的。
這次會議後,省委領導對青河縣的改革思路給予高度評價,並決定進一步給予政策傾斜,包括在土地審批、招商引資、科技產業扶持等方麵給予更多自主權。
這一決定,使得青河縣不僅在財政領域獲得了更大自主權,同時在經濟發展上也取得了更大的操作空間。
市裏的新動作:幹部調整風波
就在顧晨從省裏迴來後,青州市委迅速公布了一係列人事調整,其中包括青河縣政府幾位重要領導的職務變動。
“趙建華終於動手了。”王立翻著新的人事任命文件,皺起眉頭,“新上任的財政局局長,是市裏空降的。”
顧晨看著文件,眼中閃過一絲冷意:“財政局是改革的核心部門,趙建華把人安插進來,顯然是想控製財政方向。”
張景偉冷笑:“市裏倒是下了血本,連財政局長這種關鍵職位都直接換人。”
顧晨合上文件,語氣平靜:“不用急,換人並不意味著能改變改革方向。新來的財政局長再怎麽強勢,也必須在青河縣的框架內運作。隻要我們把控好大方向,他們就翻不起什麽浪。”
但他心裏清楚,這次的人事調整隻是趙建華試探的一步,接下來還會有更多動作。
新的改革突破口
麵對市裏的幹擾,顧晨決定主動出擊,把注意力轉向更具突破性的改革——優化營商環境。
“我們不能被動應對,要主動出招。”在縣政府的高層會議上,顧晨提出:“財政改革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接下來,我們要推出‘青河縣企業服務改革方案’,讓企業真正感受到便利。”
他提出三項改革措施:
1. 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把企業審批流程從原來的30個工作日縮短至15個工作日。
2. 優化政商關係——建立政府服務企業的公開承諾製度,確保政府部門不刁難企業。
3. 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在財政可承受的範圍內,給予中小企業一定的稅收減免,吸引更多企業入駐。
這一方案一經提出,立刻在企業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很多企業家表示願意投資青河縣。
趙建華的應對:借外部力量製衡
顧晨的改革再一次取得突破,讓趙建華深感不安。他意識到,單靠市政府內部的力量,已經無法遏製青河縣的改革步伐,於是,他開始尋求外部力量的支持。
“你想借助某些資本力量來施壓?”吳斌聽到趙建華的計劃後,露出驚訝的表情。
趙建華點頭:“我們可以讓一些大型企業向省委施壓,提出青河縣的改革給他們帶來了‘不穩定’的營商環境。特別是那些和我們市政府關係密切的企業。”
吳斌皺眉:“但這樣會不會激怒省委?”
趙建華冷笑:“我們不會直接施壓,而是讓企業自己去表達‘擔憂’。這樣一來,省委就不得不考慮改革的平衡性。”
很快,幾家大型企業聯合發布了一封“建議函”,希望省委“審慎”推進青河縣的改革,以免對全市經濟造成不穩定影響。
這封信迅速在政商界流傳開來,給省委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顧晨的反製:讓事實說話
麵對突如其來的企業“建議函”,顧晨迅速召開企業家座談會,讓更多支持改革的企業站出來發聲,直接反駁那些唱衰改革的聲音。
“青河縣的改革,讓我們的經營成本降低了15%!”
“過去審批繁瑣,現在隻需要兩周,我們的項目就能開工!”
“如果說這算‘不穩定’,那我希望這種‘不穩定’能擴展到全省!”
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家公開支持青河縣的改革,趙建華策劃的企業施壓行動很快被瓦解。
未來的棋局
這場較量以顧晨再次勝出告一段落,但他知道,趙建華不會輕易認輸。青州市的政壇,依舊暗流湧動,而他的改革之路,也仍然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