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這事兒當然算得上趣事兒,擱在往日他必然當著王公公的麵添油加醋將這事兒給說了,可今日這氣氛並不適合說這等玩笑事兒,再者他看王公公心思想聽的也並非這等毫無用處瑣事,王公公是個一心幹大事的人,自從坐上了司禮監秉筆太監的位置,國事就成了他第一要務,所以知趣的並沒有倒豆子一般將這事兒給說了,而是細細揣摩了一番,才小心翼翼的開口道:“要說趣事兒,京城倒是不少,但談得上讓公公聽聽的,還真不多,奴婢想來想去,還隻有一件。”


    王振放下了手中的書本,一雙三角眼在小太監的身上飛快的掃了一眼,這個小太監,是兩年前從禦馬監調過來的,那天他剛好去要一匹快馬,便看見他在哪兒擦拭馬身子,動作輕柔,小心翼翼的,十分的認真,他看得好奇,便隨口問了幾句,大意是他為何對一匹馬如此認真,本不過是隨意的問話,換做尋常的太監,必是這馬兒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的名貴,如何如何的怠慢不得,這是禦馬監太監慣用的套路,不管誰問馬,都是這一番說辭,他本以為這小太監也會這麽說,哪知他卻說馬與人一樣,你對它好,它也能對你好,跟著滔滔不絕的給他說了老馬識途,路遙知馬力一幹典故,這事兒尋常人都知道,但並非人人都能說得出來,從這一點上看,這個小太監的口才很不錯。


    此後他有用馬的時候,總能看到他,隨口問一些禦馬監的來臨,小太監也總能如數家珍,提起禦馬監由管轄養馬人員進而統領禁兵的事,更是一臉的自豪,讓王振對其印象頗深,一來二去越來越覺得這個小太監有幾分當年自己的影子在,機靈,肯幹,好學,恰逢司禮監伺候的太監年老體衰,應付不了地位,作用日益明顯的司禮監,王振便讓人尋他入了司禮監,比起司禮監的地位與作用,禦馬監其實不差,本朝禦馬監既然統領禁兵,太監自然有扈從出征的職責。自永樂始,親自領軍出征的皇帝有兩位永樂和宣宗,而這兩位皇帝領兵出征,沒少用禦馬監的人,如成祖五次征討蒙古,禦馬監少監海壽至少兩次隨征,禦馬監太監劉永誠則三次隨征。宣宗征討漢王高煦,禦馬監太監劉順扈從,並受命與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領兵二萬為前鋒。除此之外,提督京營及坐營、監槍按、出鎮諸邊及各省好事兒倒也不少,聽著也風光,可比起司禮監終究是差了一個檔次,入司禮監算是高升了,本以為這等好事,小太監立馬答應,卻不想對方竟一口迴絕,給出的理由更是荒唐,舍不得馬廄的好馬,但也是這個理由,讓王振覺得小太監是個知道感恩的人,這樣的人才可靠,動了這個心思,王公公親自去了一趟禦馬監,好話說了一大籮筐,才算把他給請到了司禮監。


    從這一年的表現看,小太監表現十分好的,做事細心,人也機靈,難得是識文斷字上交之其他太監要高明了許多,用起來自是順手許多,不過一年的功夫,王振發現自己越來越離不開這個小太監了。


    至於小太監的名字,王振沒有多問,在他看來名字不過是個代號而言,再好聽也比不上建功立業來得實在,隻要功名有了,何愁旁人不知自己的名頭,隻是一次偶然他到是聽小太監提起過,說他姓汪叫什麽,他倒是沒說,幼年家貧,才入宮做了太監,仗著為人勤快,在內書房裏讀書也算勤勉,倒也有點口碑,與他的相遇算得上他這輩子最大的好事,當以一輩子銘記。


    這話兒王振當然不會太過認真,但他對這小太監的信任不亞於曹吉祥了,聽他說得鄭重,不免有些好奇,開口問道:”是麽,說給咱家聽聽。“


    小太監應了聲,弓著甚至對王振說開了。


    王振起先神色還古井不波,看不出端倪來,聽到最後,那張略顯陰冷的臉開始一點一點的湧入幾分紅色,早上的陽光落在臉上,仿佛蒙上了一層淡淡的光暈,王公公默默著,也不知過了多久,才聽得王公公大喊了聲:“楊溥亡也?”


    小太監頭一次看到王公公如此興奮,既感到驚訝,又是好奇,但將王公公最後一句話兒細細體味了一番,立即明白其中的用意,也跟著歡喜起來。


    要說王振的歡喜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這事兒還得從三日前說起,大明從洪武爺開始,每個月的十日為官員發放俸祿的日子,這個規矩無論是對官員苛刻的洪武一朝,還是後來寬鬆的宣德一朝,這個規矩從未變過,每月十日的早上,京城各地的官兒,無論大小都會穿戴整齊趕往太倉庫,領取自己的俸祿,銀子不多,但足以養活自己一家老小。


    宣德十年,大明國力強大,加上楊崢一手操辦的下西洋,開海禁、整頓江南,征收商業稅,使得大明的國庫一下子充盈起來,每年從全國各地的送上來的銀子大大超出了前朝,即便是永樂盛世的時候也不如宣德一朝了,戶部有銀子,官員俸祿這點小事也就不是事兒了,交之洪武一朝的心驚膽戰,永樂時的實物,宣德十年,百官可是實打實的領了十年的真金白銀,多年如此,早已讓百官養成了習慣了每月的真金白銀了。


    可凡事總有例外,本月的十日就是一個例外。


    擱在洪武、永樂兩朝這事兒也不算什麽大事,無非是朝廷太倉庫銀少了點,往日官員實打實的銀子給打了一些折扣而已,百官不滿意而已。


    可經過了宣德十年的太平盛世,性子日益刁蠻的百官,拿不到銀子可就是實打實的大事,要說這事兒也怪不得戶部,大明的賦稅,出了除了田賦正稅和役之外,還有一些工商業收入、鹽的專賣、礦銀收入、西洋諸國、蒙古貿易收入等等。這些收入永樂朝的時候算起來大概有四百萬兩,到宣德時,朝廷經過君臣多番努力,又是開海禁,興建市舶司,整治江南,戶部可謂是迎來了最輝煌的時候,最多的時候,戶部的銀子將近兩千萬兩白銀,那可是白花花的銀子,大明開國七十年都不曾有過的景象,群臣自是高興,尤其是戶部尚書最是牛氣,一改平日裏酸楚的模樣,但凡朝廷用銀子,二話不說都給撥了,官員的俸祿發放更是及時,沒少讓百官交口讚揚,名頭聲望直逼當時的三楊,可大手大腳的習慣一旦養成,再迴到從前就不容易,,這也不是說偌大的朝廷沒有銀子,商業,海上貿易依舊如火如荼,加上宣德九年在楊崢的撮合下,與北方蒙古的貿易也一日大過一日,韃子苦楚稅收上自是難以與江南相比,但一年下來,也有個幾十萬兩白銀,發發京城官員的俸祿還是卓卓有餘的,可這兩年戶部的銀子就是不見多,非但不見多還日益減少,究其原因在於朝廷的賦稅製度,本朝最大稅收的田賦並不征收金銀,而是征收糧食(事實上,明代任何時候都沒有以白銀作為官方標準,而是以糧食石數作為基本財政單位)。隻有礦稅等稅收是金銀形式上繳,這部分銀兩不多,基本放入了內承運庫。在偶爾的情況下,田賦折合成了金銀,就送往南京作為武將的俸祿。這個基調在宣德初年一直都是如此,直到楊崢的道來從商業上打開了一條缺口,加大海上貿易,以及市舶司說帶來的海上貿易,才算是改變了這種單一的稅收製度,但朝廷的開銷也不少,因為屢屢征戰,軍事開支驟增,國庫資金收入遠遠不能應付其巨額開銷,屢有大臣上書要皇帝從內庫支取費用以供國用,但皇帝總是很不情願,寧可向人民加稅來彌補入不敷出的國庫,也不願意把自己的“私產”撥出來。這個小金庫收入不菲,又因為皇帝本人過分吝嗇,導致了國庫的銀子並不充足,而今年先後有東南沿海戰事,邊疆戰事花費不少,光是王公公就借用小皇帝的名義劃出了白銀三十萬兩,這還不算全國各地天災人禍的救助,算上這幾年對宮殿的修複,後宮的衣物添置,官員的賞賜,生老病死,兩千萬的稅收並不夠花,當然了這也是碰上了今年,擱在往年兩千萬的白銀,還是足夠應付大明各種狀況,但今年事兒多了些,又因東南沿海戰事鬧騰,使得江南一帶的商業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海上貿易也打了不少折扣,所以今年戶部收入並不理想,算上南方和北方小部分田賦稅銀,加上小部分工商稅、礦稅等收入隻占到了往年稅收的三成左右,六百萬收稅擱在洪武爺的時候,綽綽有餘,可用在正統四年,可就左右為難了。


    針對這事兒,戶部新任的尚書劉中敷也感到為難,這位樸實正直,廉潔清靜,屢立戰功的劉大人本沒希望做這個戶部尚書,隻因皇上朱祁鎮幼齡登基,擔心臣下欺騙自己,所以統治從嚴。而宦官王振借此來立威,屢次抓住大臣小過,引導皇上用重刑,每年都有大臣被交給司法官員處罪。劉大人樸實正直,廉潔清靜,吏民都敬畏他,誠心歸附。農作物嚴重欠收,被小皇帝提拔做了戶部尚書,擱在往年戶部尚書也好當,畢竟每年有大把的銀子,隻需好好運作,不難獲得百官的交口稱讚,可今年畢竟有些與眾不同,經驗不足的劉大人一時也不知如何是好,眼看再過幾日,便是官員發放俸祿的日子,全國各地的賦稅還沒送上來不免心慌了起來,這事兒又不好尋小皇帝訴苦,思來想去便去了內閣尋了楊溥商量這事兒,好拿個主意。


    楊溥聽聞這事兒,倒也沒說什麽,隻是臨走的時候給劉大人留下了三個字兒:“遵祖製”。便不再多言。


    劉大人為人雖耿直,但並不傻,立即心領神會,當日迴了戶部,親自將祖宗個規矩查了個邊,聰明的劉大人很快發現遵祖製的種種好處,比如洪武時,官俸全給米,問以錢鈔兼給,錢一千,鈔一貫,抵米一石.”洪武九年二月令:“文武官吏俸、軍士月糧,自九月為始,以米、麥、鈔兼給之.其陝西、山西、北平給米十之五;湖廣、浙江、河南、山東、江西、福建、兩廣、四川及蘇、鬆、湖、常等府給米十之七.其悉以錢鈔準之.儲麥多者,則又於米麥兼給.每錢一千,鈔一貫,抵米一石;麥減米價十之一”.洪武十八年十二月,“定鈔二貫五百文代米一石,充祿賜”.至洪武二十二年九月,乃“命莊浪、河州、洮州、泯州、西寧、涼州、寧夏、臨洮八衛官吏月俸,每石折鈔二貫五百文”.又如,永樂初年,永樂爺也遵循了一迴祖宗製度,永樂五年戶部的銀子不多,加上朝廷戰事不斷,鄭和著手下西洋,百姓剛剛從戰亂中走出來,尚未恢複元氣,那一年的戶部的銀子就不多,據記載不過一百萬兩銀子而已,當時的戶部尚書將這事兒奏請永樂皇帝,永樂皇帝好生估摸了一番,便定走了洪武爺的老路,比起洪武爺,永樂爺的手段更狠,他給百官的告示規定,在京文武官一品、二品四分支米,六分支鈔;三品、四品米鈔中半兼支;五品、六品六分米四分鈔,七品、八品八分米,二分鈔.每新鈔二錠折米一石.該各衙門按月自赴該庫關支,便是靠著祖宗規矩才度過了那一年的難關,此後,官員的俸祿常常夾雜著其他,如永樂六年,京官俸給,“春夏折鈔,秋冬則蘇木、胡椒.五品以上折支十之七,以下則十之四至十之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