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楊大人,依你看黃大人這詞兒,可入得境界?“胡瀅扭過臉問道。


    楊崢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也不顧眾人沉思之餘,繼續道:“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句出自北宋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迴憶。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裏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這三句雖然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悲壯,毫無纖柔頹靡。黃大人以為如何?”


    黃淮聞言微微楞了一下,隨即一歎道:“我不如也?“


    胡瀅也暗暗嘀咕了聲道:“這第一境界倒也別致,黃大人這詞兒婉轉有餘,卻少了對人生的迷茫,孤獨而不知前路幾何的疑問,這第一境界是達不到了?“


    “那第二境界如何?“這時楊溥聽得好奇,忍不住問道。


    楊崢繼續道:““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語出北宋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此一境:詞人所憂“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詞行至此,可知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不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脫這“春愁”的糾纏,甚至心甘情願為“春愁”所折磨,即使漸漸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決不後悔。


    投影至人生,第二境界乃有了目標,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後形容消瘦而卻繼續追逐無怨無悔。“


    楊溥將黃淮的詞兒默默叨念了一遍,又將自己今日所作的詩詞也迴味了一遍,自問沒達到這個境界,便沉默不語。


    “那第三種境界呢?“這次是黃淮親自問了聲,對於楊崢這境界說,他還是第一次聽,不過細細聽來,覺得也不無道理,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雖“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的確有些獨特?


    楊崢繼續道:“第三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語出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此一境:尋覓千百次,竟然是在燈火冷落之處發現了那人。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在熱鬧場中,可是她卻在熱鬧外。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清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於世間的不同境地,更是在詩人心中的不同境地。


    此一境界表明立誌追逐的,在足夠的積累後,量變成為質變,不經意間已追逐到了。此三種境界,莫不是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自然與理想熔於一爐,“景”與“情”交融成一體。下官認為,這是上等的藝術境界,隻有大詩人才能創造出這種“意與境渾”的境界。


    若屯田之《八聲甘州》,東坡之《水調歌頭》,則佇興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也。”並引牛嶠等詞,稱為“專作情語而絕妙者”。他認為,佇興之作,寫情語,寫景物,隻要真切不隔,有境界,便是好詞。黃大人這詞兒,雖不符合上麵三等境界,但寫情語,寫景物,且真切流露,如訴家常,便是一首難得好詞兒?“


    黃淮本對自己這首詞兒寄托的希望極高,可聽了楊崢提出的三種境界,莫不是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自己這詞兒確如楊崢所言,意境雖有,卻是少了大境界,雖也算得上一手好詞,但與大詩人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的境界還是有些差距。


    黃淮本就是豁達開朗之人,細細品味了一番,越發覺得楊崢這境界不簡單,”境界”所要求的正與以形象反映現實的藝術規律相通;既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既要有輕視外物之意,又要有重視外物之意,這與作家必須深入生活,又要高出生活的創作要求相一致。楊崢的“境界”說具體地,明確地揭示出藝術境界內在的特殊矛盾,說明了文藝的本質特征。與前人相比,這是一個新的貢獻。


    文學批評史上,那種隻重“言誌”“抒情”的論點,偏執一端;那種隻重形象,畫麵的論點,偏執另一端。雖有些道理,但不免是千篇一律,反而是楊崢的這種景多無限,情也說不盡的“境界“給人一種從未有過的新鮮之感,他本對楊崢的欣賞,多來自他寫了兩篇狀元文章,北京危機之時,力挫韃子一萬騎兵,如今再聽到他這番別處一格的論述,不免輕輕一歎道:”果然是英雄出少年,看來我們是老了?“語氣並沒有英雄遲暮的味道,反而多了幾分喜悅。


    楊崢急忙謙虛的道:“黃大人說笑了,這不過是下官胡言亂語的話兒,當不得真的?“


    黃淮擺了擺手道:“楊大人此言差矣,詩關乎世教,其來尚矣!孔子刪定三百篇,以及太師所采,上自宗廟朝廷之雅頌,下至裏巷之歌謠,所以扶植綱常,淑正人心,裨益理道,其致一也。


    去古即遠,風俗日漓,詩之為教,愈趨愈下,甚至以之為談笑諧謔、流連光景之具。間有傑然而出,力以追複古道為事,雖音節時有不同,其與世教無所戾者,……(黃子貞一發於詩,詞取達意,不規規於藻饋。音節衝和雅淡,不為哇淫;所載之事,率皆日用之常、倫理之正。


    鑿鑿然,如菽栗之充饑,如布帛之致暖,諷之者,皆道以感發興起,豈非關於世教而有得於古昔詩人之遺意者乎?“


    楊崢一聽滿口之乎者也,登時頭大,可細細誦讀幾遍,連估帶猜,倒也明白了個大概,黃淮看樣子比較喜歡大詩人杜甫,在這篇序文中認為作為世教、追複古道之具的詩歌,應當達意即可,音節衝和雅淡,所載之事限於日常之具。主張詩歌創作關乎世教,主衝和雅淡的風格,這種看法的確有幾分高明!“


    眾人紛紛叫好,楊崢也是由衷的佩服,點頭附和,唯獨楊士奇麵上有些難看。


    其實不難理解,這是三篇關於詩詞的理論見解,根據序中所言,江陰朱善繼、朱善慶兄弟因楊士奇的囑托,刊刻了明單複注釋本杜詩,又得到虞集注本,楊士奇因為之序。當時文炳楊士奇,十分推崇杜詩,從而確立了杜甫詩歌在明代永樂以後詩壇的崇高地位。


    這篇序的用意是駁斥所謂虞集注杜律為舍本而求末的觀點,否認創作古體詩歌為複古的唯一途徑,從而把杜甫的律詩提高到詩學範本的地位,由此,也可以透射出明代詩歌複古的基本思想,詩愈變愈下,複古應當以寫古詩,追尋古意為準,這可以說是一大推步,但楊士奇如今是內閣大學士,當朝一品的官兒,礙於他的身份,這些話兒倒也無人敢說,黃淮這麽直白的說出來,讓楊士奇麵上一熱,看了黃淮一眼,低頭不語。


    桌上的氣氛立即變得有些尷尬,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沒開口說話,黃淮一副坦然的模樣,越發讓楊士奇有幾分氣惱,可他畢竟是有氣度的人,細細一想之下,黃淮的這番話兒倒也有幾分道理,不過他也沒覺得自己有什麽錯,他偶然間得到杜甫詩的元代注本,以授江陰朱善慶兄弟刻之,並在友人間傳播杜詩。杜甫詩歌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是其詩“忠君愛國之意,常拳拳於聲嗟氣歎之中。”


    而這正是所謂“得夫性情之正者”,再者,杜詩諸體兼擅,無體不工,律切精深,沉鬱頓挫,被世尊為“詩聖“,對詩人來說,的確有莫大的幫助,不過黃淮的話兒,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他隻是看了黃淮一眼,並沒有不服的味道。


    眼看桌上氣氛有些壓抑,胡瀅有心想調節下氣氛,眼珠子一轉,忽的嗬嗬一笑道:“今日是來喝酒的,說這些幹什麽,詩詞寫得好不好,後人自有評價!我們就不用操心了?”


    楊崢哪裏不知道王瀅的心思,忙接口道:“胡大人所言極是,詩詞好不好,我們都沒有評說的權力,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不是好的詩詞,後人自有公論!“


    ^^^^^^^^^^^^^^^^^^^^^^^^^^^^^^^^^^^^^^^^^^^^^^^^


    第三更了,有些晚了,請見諒!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