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要說楊崢對大明的其他機構,什麽五軍都督府,什麽十三清吏司、儀製、祠祭、宴饗、精膳四清吏司、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不知道是什麽,但翰林院卻是如雷貫耳,而且還知道它的地位十分的崇高。.


    翰林院可以說,是古代長期存在著一個帶有濃厚的文化學術色彩的官署——翰林院。盡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動,但性質卻無大變化,直至伴隨著傳統時代的結束而壽終正寢。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被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是傳統社會中層次最高的士人群體。


    這個特殊的官職,最初從唐代而來,玄宗時,遴選擅長文詞之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詔製,翰林院因此逐漸演變為草擬機密詔製的重要機構,任職者稱翰林待詔。此前,起草詔製本是丞相府屬官“中書舍人”之專職,而玄宗以其草詔難以保密且難應急需,從而挑選擅長文學之親信官員充待詔,以備草擬急詔,兼有撰寫詩文、以頌太平之責。開元二十六年,另建翰林學士院,將文學之士從雜流中分出,供職者稱翰林學士,簡稱學士,本身無品秩,以原品入值。從此,“職清地禁,雜流不入”。著名詩人李白、白居易,皆曾供職於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初置時,並無員額,後依中書舍人之例,置學士六人。憲宗時,擇其中資深者一人為承旨,以統領諸學士。“


    “安史之亂”後,戰事頻繁,翰林學士地位愈發重要,不但在草詔方麵分割中書舍人之權,且在得參謀議論方麵分割宰相之權。憲宗以後,翰林學士承旨往往晉升為宰相。隨著時光推移,翰林學士與中書舍人分工日趨明確。學士負責起草任免將相大臣、宣布大赦、號令征伐等有關軍國大事的詔製,稱內製;而中書舍人負責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稱外製。二者並稱兩製,而內製重於外製。宋沿唐製設學士院,也稱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充皇帝顧問,宰相多從翰林學士中遴選,自此翰林院開始發揮了它真正的作用,有大宋一朝,宰相大多數出自翰林人,這也使得翰林院在官員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多數製度繼承了大宋一朝,翰林院亦是如此,不過在大明翰林院成為外朝官署,並規定一甲進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製,狀元授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編修(正七品;還創立庶吉士製度。所謂庶吉士,就是在新科進士中再行選拔,以《尚書•;立政》篇中所雲“庶常吉士”之簡稱名之,在院學習三年後再試,合格者留院,稱留館,餘者外委為他官。但因曾就學於翰林院,世人對不能留館之庶吉士也以翰林視之。自此,“非進士不入翰林”。而自明t祖廢丞相之後,成祖設內閣,置大學士,與丞相相類。大學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翰林院成為培育高級文官的搖籃和涵養高層次學者的場所。


    進入翰林院的翰林未必就有什麽行政實權,但名貴清華,是皇帝的文學侍從,有的還實際上是皇帝的老師,他們所處的位置卻很重要,即使那些達官顯貴,也是不敢有絲毫慢待。甚至權貴們也不得不敷衍他們。因為他們手中有筆,有皇帝賦予的特殊的發言權,翰林們結成“清流”,看準時機,往往一封奏折,就可撼動甚至摧毀一個強大的權力派係。皇帝更是容許清流們“聞風言事”,即使言錯了,也不十分計較,起碼是不能殺頭的,因為那樣就要背個“堵塞言路”的罪名,這是統治者很忌諱的事。


    因此,朝中地方大員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就設法拉攏翰林們。夏天要給他們送“冰敬”,冬天要送“炭敬”。不是真的送冰、送炭,關心他們冷暖啊,就是變相的一種賄賂,送的是白花花的銀子,或者銀票(就是取錢的支票呀。不過這種賄賂呢,已經變成一種“你知我知的規矩”,一種官場的“正常來往”,連皇帝也不去追究的。嗬嗬,那意圖啊,就是希望清流們幫他們在皇帝麵前說說好話,起碼不要找他們的麻煩。可以說,進了翰林院的好處可以說不少,最直接的表現,待詔於院中,以備皇帝召見,陪伴天子下棋、作畫、寫字並為其占卜、治病。總之,他們各以其專長為皇帝遊居宴樂服務,若是被皇帝看順眼了,嘿嘿,入閣大有可能?因此,進入翰林院可是大明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地方,楊崢倒是沒想到皇帝對自己如此照顧,不免有些驚愕。


    胡瀅不動聲色的皺了皺眉頭,心道:“看樣子皇帝還真有點讓他進入內閣的意思,雖說他年紀輕了點,可在翰林院磨礪了幾年,誰知道將來會有什麽結果呢?”


    於謙則是一臉的羨慕,不過這羨慕是羨慕不來的,自己雖也是進士出身,可成績還不算太優秀,想進入翰林院那是夢了,而人家卻是皇帝點名進入,那足以說明,楊崢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不低,而且進入翰林院之人,多半文詞、經學卜、醫、棋、術等都十分的出色,看來這位楊兄弟腹中學問也不簡單啊。


    眾人羨慕的羨慕,讚揚的讚揚,唯獨楊崢的一臉榮辱不驚,倒不是他清高,實在是他對翰林院知之甚少,這就是人常說的,初生牛犢不怕虎了。沉默了一陣,問:“皇帝可說讓我做什麽?“


    楊士奇看他一臉不明白的模樣,道:“在我朝翰林院最重要的是經筵典禮,不過這件事一般在八月後舉行,現在是七月,倒也不忙,日常工作則是論撰文史、纂修、編輯、校勘實錄、聖訓、本紀、玉牒及其他書史,楊小弟進去多半是編纂書籍,從洪熙元年朝廷就開始編纂《太宗實錄》,不過這事兒已經有人在幹了?隻怕論不大你?“


    《太宗實錄》前九卷是“奉天靖難事跡”,其後記洪武三十五年到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事。


    洪熙元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熾命張輔、蹇義、夏原吉等為監修官,楊士奇、黃淮、楊榮、金幼孜、楊溥等為總裁官,負責纂修《明太宗實錄》,如今差不多已經展開了,他不過是剛剛進入翰林院的侍讀學士而已,與上麵的七人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再者他也沒打算去搶人家的功勞?所以楊士奇這話兒他半分想法都沒有。


    “不過前些時日皇帝準備重新編纂一下《元史》,我看你八成是做個吧?“楊士奇漫不經心的道。


    “編纂《元史》?“楊崢大吃一驚,倒也不怪他如此吃驚,在他前世他聽人說過,古代翰林院相當於前世的秘書一樣,他的作用和權力,因領導對他的信任程度而有所差別,平日裏的日常活動,既是履行其處理政事的職能,同時更具有鍛煉能力、增長見識的意義。譬如,以皇帝名義頒發的各種誥敕本應閣臣起草,但實際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代筆,這項工作有助於翰林官適應政務、加深閱曆、加強對國家事務的熟悉;對明代曆朝實錄的編寫一般由閣臣領銜,翰林負責實際編修,這項工作加強了翰林官對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了解,算不上什麽大事,與那些機關裏的工作差不多,每日讀書喝茶消磨時間,若有心學習,大可埋頭苦讀一番便是,若是既不想讀書,那也不必怕,反正進了翰林院,不必擔心沒人結交,朝午晚九的上班,下班後大可吆喝一幫狐朋狗友,吃個便飯,喝個小酒,興致好的時候可以吟詩作對,說不定靈感大爆發,寫出了一首傳唱千古的詩作也說不定,這樣的日子才是翰林院幹的嘛,怎麽輪到自己就編纂《元史》呢?”


    倒不是他對韃子有偏見,實則這《元史》編纂起來,可不容易,在按規矩,每次大一統後,新建立的朝代都會給被取代的朝代編修史書,所以洪武元年,朱元璋便下詔編修《元史》,洪武二年二月丙寅(初一,在南京的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宮東正式開局編寫,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禕為總裁,征來山林隱逸之士汪克寬、胡翰、趙塤等十六人參加纂修。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學家宋濂是主要負責人。這次編寫至秋八月癸酉(十一日結束,僅用了一百八十八天的時間,便修成了除元順帝一朝以外的本紀三十七卷,誌五十三卷,表六卷,傳六十三卷,共一百五十九卷。這次修史,以大將徐達從元大都繳獲的元十三朝實錄和元代修的典章製度史《經世大典》為基礎。


    ^^^^^^^^^^^^^^^^^^^^^^^^^^^^^^^^^^^^^^^^^


    第二更送上了,請圍觀!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