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人是說?”楊榮抬頭看了一眼楊溥。


    楊溥搖了搖頭,他平日裏與楊榮交往很深,關係也極好,此時便壓低了聲音道:“看情境這次隻怕不妙了,你我早些做好準備才是,不然朝局隻怕要亂一陣了?“


    楊榮有些疑惑,昨日他見皇帝,神色雖不好,卻也不是立即要去的模樣,本以為還能撐些時日,這樣一來,自己也好從容布局,眼下太子已經返迴京城,隻需布局安排好,倒也不懼那漢王從中做什麽手腳,誰知才一日的功夫,皇帝竟病成了這個樣子——?“


    “一日也拖不得麽?“楊榮有些不信的問。


    楊溥先前已經問過那小太監,他平日裏也誦讀醫書,對於醫理也略懂一二,皇帝身子本就弱,在吃這種仙丹,身子又怎麽能承受得了,不病倒才怪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皇帝身子本就不好,自登基後,nv色過重,如今精損過重,所以太醫才讓皇上戒燥,戒除女色,可皇帝……?“說到最後,搖頭歎了聲,不再言語。


    皇帝的病情楊榮倒也知道,隻是前些時日,見皇帝聽從了太醫的指導,氣色倒也好了幾分,不曾想幾顆仙丹,竟弄得這般田地,不免也歎了聲。


    就在兩人感歎之時,門前一陣騷動,隻見兩個太醫匆匆忙忙的寢宮裏走了出來,為首太醫身材高大,年約七旬左右,須發皆白,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樣,頗有幾分仙風道骨之感,身後那太醫則身材矮小了些,五官端正,若是穿上儒服,倒也是個俊美的書生,兩人麵色凝重的走了出來。


    楊榮與楊溥相識一望,眼裏閃過一絲擔憂之色,兩人急忙迎了上去,道:“孫太醫,皇上的病情可好?“


    這孫太醫單名一個良,是大唐名醫孫思邈的後代,醫術精湛,被推薦入都後,經過多年摸爬滾打,在太醫院做了太醫院提點,是個極為守規矩的人,他沒有立即應答楊榮的話兒,而是將手頭的藥方給了跟過來的一個小太監,讓他按著藥方去抓藥,在大明,凡是宮中傳喚太醫院侍直的醫官入大內看病,都得由禦藥房太監帶領。診治皇帝疾病,須與太監一起就內局合藥,並須將藥方連名封記。隨之具本開列本方的藥性和治療**,醫官、太監在月日下署名,進呈皇帝閱覽。奏本既具,即行登記入冊,由太監收掌,以憑稽考。煎調禦藥,太醫院官與太監一同監視。以兩服藥合為一服。煎好後,分別倒入兩杯。一杯由主治醫官先嚐,再由院判、太監依次飲嚐;另一杯進皇帝服用。如果配製藥品,不依照原方,及未開明藥名品味分量或雖開而遺漏舛錯的,都將以“大不敬”論罪!皇帝如此,其他如皇太後、太妃、皇後、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等診治疾病,處方用藥,傳診宮眷的名位和應診醫官的姓名,都須按規定登記簿冊,以備查考。如太監、宮女等有病診治,也是如此。這個是身為太醫的頭等大事,他絲毫馬虎不得,小心的處理。


    楊榮等人似也知道這個規矩,倒沒催促,隻是在一旁耐心等待。


    此時將近中午,五月的北京城已是熱得厲害,好在這欽安宮坐落於禦花園正中北麵,院內遍植古柏老槐,羅列奇石玉座、金麟銅像、盆花樁景,讓中午的暑期少了些殺傷力,饒是如此,孫太醫還是額頭溢出了汗珠。


    他從寬大的官袍中拿出一塊白色手絹,輕輕在額頭上擦拭了一番,這才吐了口氣,對著楊榮、楊溥二人抱了抱拳,也不客套,直接入了正題:“前些時日,太醫們一向使用固精建中之類的藥物,這類藥物本就是慢工,旨在調養陛下的身子,恢複精氣神,昨日卑職前來瞧了一下,陛下精氣神還算不錯,若以此下去,卑職不敢說恢複往日的模樣,但七八分還是有了,隻是今日陛下連吃了四顆紅丸,這紅丸,是“紅鉛金丹”,又稱“三元丹”,取處女初潮之經血,謂之“先天紅鉛”,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及烏梅等藥物,煮過七次,變成藥槳,再加上紅鉛、秋石(人尿)、人乳、辰砂(湖南辰州出產的朱砂)、鬆脂等藥物炮製而成,乃是陰中之陽,純火之精的丹藥,陛下連吃四顆,這身子豈能不壞?如此一來,我等數日細心調製的藥效,一日便毀,讓人好生氣惱?”


    孫太醫說著重重歎了聲,麵色顯得極為擔心,他雖為太醫,平日裏看似榮耀無比,卻不知這榮耀背後的辛酸,隨時都可能丟性命,禍連家族,侍候於君王左右,為“至尊”診治疾病,遇有疑難大症,朝野矚目,責任極重。可是曆來皇帝後妃,大都養尊處優,每餐必膏腴雜陳,脯醢並薦,象這樣的生活方式,自然有損健康。身貴體弱,得病便不易治愈,反而責怪太醫無能。太醫進宮供職,有時須對內府官員、太監等納以賄金,不如此他們便會從中作梗,處處設置障礙,因此,即使是那些精於歧黃之術的太醫,由於多方掣肘,也難以一展身手。有的偶然幸中,醫治見功,雖賞賚有加,榮耀異常,似乎可以平步青雲,其實未必。甚至恩賜所入,尚不夠賄賂之所出。加上宮禁之中,勾心鬥角,爾虞我詐,zheng治風雲,變幻莫測,有時太醫則是首當其衝,難以逃脫。一藥誤投,生死所係,出了事故,要遭殺身之禍;今日皇帝這身子著實有些擔心,若被有心人從中挑撥,他不知接下來的命運會是怎樣,容不得他不擔心,長歎了口氣道:“陛下這身子,想要藥物調整,隻怕是……?”


    楊榮與楊溥雖早料到會有這麽一天的,可當真到了這一天,不免有些緊張起來,楊榮道:“孫太醫之意,莫非皇帝——?“


    孫太醫搖了搖頭道:“陛下的身子非湯藥可醫,卑職無能為力——?“說完,孫太醫抱了抱拳,便往太醫院方向走去,他還要趕著迴去開藥方,也不好多待。


    楊榮送走了孫太醫後,轉過身來與楊溥說了一會兒話,眼看這些妃嬪在門前哭哭啼啼的著實不像話,便勸說一番,讓這些妃嬪各自迴到了自己寢宮,等候消息。


    等這些妃嬪都離開,已差不多午後了,楊榮與楊溥等了大半天,仍沒見裏麵傳出消息,不免心急起來。


    也不知等了多久,聽得一陣馬蹄聲,聲音來得極快,不多時便到了跟前,楊榮眯著雙眼看了一眼,便見一輛馬車疾馳而來,馬車上坐著一個精壯的漢子,一手提著馬韁,一手不斷的揮舞馬鞭,那兩匹駿馬便邁開了蹄子飛奔而來。


    馬車到了跟前,聽得馬車上那人籲了一聲,手腕一用力,臂膀上紮實的肌肉立即凸了起來,兩匹駿馬嘶鳴了幾聲,揚起了前方的四肢蹄子,硬生生的停了下來,激起的塵土飛揚。


    楊榮看了一眼那馬車,與楊溥相識一望,兩人各自眼裏露出一絲喜色,喃喃道:“總算是趕上了?“


    馬車剛停下,簾布就被拉了開來,一低頭,一彎腰,從裏麵走出一個年輕人來,年紀約莫二十五六,一身白色長衫,麵如冠玉,豐神俊朗,那雙漆黑如墨的眸子,微微看向楊榮等人時,流露出一股淡淡的憂傷。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大明太子朱瞻基。


    自從安全返迴皇宮後,匆匆見了父王一麵,由於不敢吐露消息引起漢王的警覺,迴京的朱瞻基並沒有住在東宮,而是住在城外的會同館,以掩人耳目。


    這會同館原是北平府燕台驛,其址在元大都澄清坊大街,即後來的王府街東側。永樂元年,詔以北平改稱北京,設置各類“行”中央機構,燕台驛也升格為會同館。但燕台驛也有供貢使商團開市貿易的功能,其名沿用南京,從貿易功能說,可稱烏蠻市,從接待功能說,也可以稱烏蠻驛。永樂三年,館、驛合並,通稱會同館,六年,北京主要宮殿建成,會同館也改造完成,朱瞻基這些時日,不便出於皇宮,在會同館讀書寫字,倒也清閑,唯獨擔心父王的身子,今日一早聽王振前來,便知事態嚴重,當下也顧不得那麽多,借用了驛館的馬車,一路趕了過來,剛才進入皇宮的時候,有將士阻攔,他怕停下馬車,少不了要一番交涉,不免耽擱了時辰,當機立斷讓馬車上的徐勉揮鞭闖入了宮門,直入欽安殿來,留下王振與那幫有眼不識泰山的兵卒說明。


    朱瞻基急急上前,也不等楊榮,楊溥等人行禮,便低聲道:“父王身子如何?“


    ^^^^^^^^^^^^^^^^^^^^^^^^^^^^^^^^^^^^^^^^^^^^^^^^^^


    第二更送上,今晚保守估計是三更,目前月票榜第八名,馬上就要被擠下去了,月初的月票諸位可莫要忘記送上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