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艾越琢磨越想學相術,看相是有所求,有求就有應,如何應就決定了能收多高的價。
不過,若是學成了相術,她不相人命貴賤,隻相吉兇禍福。
她厭惡人有貴賤的說法,錢可以掙,壞心錢堅決不掙。
雖然屠艾知曉今後算命貴賤的人怕是會遠遠多過測吉兇的人,或者說自本朝以來一直如此。
本朝熱衷測算命的貴賤,不是哪個相工或大相士引起的,背後有著極複雜的原因。
在曾經禮樂宗法大興的時候,人的貴賤是由血緣決定的,之後曆經數百年戰亂,禮崩樂壞,哪還能再以血緣定貴賤呢。
若是仍以血緣定,最初就不該亂,合該臣服於所謂血統,已然亂了,就得換個新的根據,否則本朝帝王豈不都是得位不正。
帝王是天子,得位隻能靠天命,而天命一向是比血緣更“貴”,更為人所敬畏的。
新朝天子不以血緣,而以天命得位,那新朝的臣民們便也可以借天命定貴賤。
天子的天命是受命於天,臣民的天命是天定的命,其中有區別,但都是信命。
不是說血緣不重要,血緣宗法依舊留存著,甚至人人心中都還記著呢,帝王重用宗室與外戚,就是明證。
血緣重要,但在血緣之外,人們還可以有另一種盼望,即所謂命定,且命定有時重於血緣。
不論是否荒謬,從血緣到命定,不能說這變化不好,可為何依然是別貴賤呢?
為何人們盼望的總是身份上的轉變,身份高貴人就高貴,身份低賤人就低賤嗎?
自然不是,也不可能是。
但屠艾不是真的稚兒,她懂得,道理是道理,世俗是世俗,人們很少屈服於道理,卻常常屈服於世俗。
就連相術也屈服於世俗,初時相人,相的是性,性的善惡決定吉兇,如今相人,更重相命,天命決定人的貴賤。
明明相的依舊是人的外在,結果卻能從吉兇變成貴賤。
相術世俗,是因為相士\/相工世俗,隻是沒想到居然世俗到了在坊市設攤。
屠艾能看見一個相工,在她不知道的地方該是有更多,東南地到底商業繁盛啊,相工都比別的地兒先一步設攤。
他們該是掙了比她預想還要多的錢,不然何須舍棄可能有的功名富貴,隻求財呢?
屠艾也想多多掙錢,她不貪心,違背本心的錢不掙,她不敢想會從自己口中說出誰人命貴,誰人命賤的話,那太駭人了。
打定主意,接下來該想著如何學相術了,拜師不可能,沒時間沒精力,惟有自學。
她仔細迴憶了下,前世今生都不曾聽聞世上有相書,隻有些許經典中提及了相術,究竟如何相,說的也不甚詳細。
約莫是借由人的“體型,麵貌,聲音”來識人,識人後斷人,同今日相工的所為相似。
與其說是相人,不如說是識人。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源自《論語·為政篇》)
初視人之所為,再觀人之過往,終察人之本心。
簡言之,“視,觀,察”三字便是識人之法。
屠艾想著,世上大多人算不得複雜,足夠細致的察言觀色,了解其人的行事與本心,識人是不難的。
若是斷吉兇,識人的基礎上還得知曉其人周遭的人事與境況,知曉的越多越能斷得明晰,不出差錯。
待識的人,知曉的事足夠多,發現共通之處,便能斷得更快,到那時就是設攤掛幌,賺錢的好時機。
在此之前嘛,錢還是得靠著送信一點點攢出來。
幸好,攢錢與識人可以並行不悖。
眼下屠艾接觸最多的是商隊中人,識人便從識他們開始。
不過月餘,趙苾突然發現,商隊眾人好似同稚兒親近了不少,誰瞧見稚兒都會笑著搭話,一群人閑聊都不忘邀上稚兒。
先前因稚兒是女郎,又是她的甥女,眾人待她是熱忱有親近無,稚兒待他們也是友善有親近無,彼此間互不打擾,怎麽突然變了呢?
趙苾很是好奇,於是悄悄問了商隊管事。
管事是親曆人,再清楚不過,他說是因著屠艾先待他們親近了,那他們得迴應啊,一來二去,慢慢就熟稔了。
趙苾雖不知稚兒為何轉變了態度,不過樂見其成,稚兒得跟著商隊出行兩年,願意同人處好關係是最好不過的。
其實不是願或不願的事,屠艾從來沒有不願同人處好關係。
姨母瞧著她有些性冷,不過多與人交集,不是她故作姿態。
而是她不願介入他人的人生,即使對他人再是好奇,也止於旁觀,更進一步是沒有的。
如果不是要學相術,要識人,她該是仍止於旁觀。
也許靠相術掙錢是她為自己找的借口,也許她內心一直想同更多的人建立聯係,也許吧,屠艾隻承認也許。
轉眼大半年過去,商隊中不論誰人的家事或是煩心事,屠艾都知曉。
她又常常幫著開解,漸漸就成了所謂“知心人”,於是知曉了更多事。
商隊中若是有人找她測吉兇,不拘什麽事的吉兇,屠艾自認都能斷上一二,且能保證結果與實情不會有差。
這不是未卜先知,是知曉他人行事作風後合理的推斷,知曉得越多,推斷得越準。
而在此期間,屠艾靠著寫信送信和一些雜活,攢下了近一千錢,遠遠比預想的多多了,她很是開心。
雖說距離萬錢還很遠,但那不是因為她的相術還沒用上嗎,再等等的。
等商隊迴程,她再“視、觀、察”下沿途各郡的人們,尤其是她最熟悉的東南地,來年她有把握能相準一些人。
既已借了那相工的吉言,屠艾是一定要掙到萬錢的,不能敗壞了相工的名聲不是,測算得不準也得準。
畢竟,她也要借著相工名號掙錢的。
屠艾計劃好了,明年她得“煥然一新”,扮作都城中不知哪位但不可說的大相士的小徒,遵師命出來遊曆。
到時商隊的信也不能再送,她隻是與商隊同行的大相士的小徒罷了。
不過,若是學成了相術,她不相人命貴賤,隻相吉兇禍福。
她厭惡人有貴賤的說法,錢可以掙,壞心錢堅決不掙。
雖然屠艾知曉今後算命貴賤的人怕是會遠遠多過測吉兇的人,或者說自本朝以來一直如此。
本朝熱衷測算命的貴賤,不是哪個相工或大相士引起的,背後有著極複雜的原因。
在曾經禮樂宗法大興的時候,人的貴賤是由血緣決定的,之後曆經數百年戰亂,禮崩樂壞,哪還能再以血緣定貴賤呢。
若是仍以血緣定,最初就不該亂,合該臣服於所謂血統,已然亂了,就得換個新的根據,否則本朝帝王豈不都是得位不正。
帝王是天子,得位隻能靠天命,而天命一向是比血緣更“貴”,更為人所敬畏的。
新朝天子不以血緣,而以天命得位,那新朝的臣民們便也可以借天命定貴賤。
天子的天命是受命於天,臣民的天命是天定的命,其中有區別,但都是信命。
不是說血緣不重要,血緣宗法依舊留存著,甚至人人心中都還記著呢,帝王重用宗室與外戚,就是明證。
血緣重要,但在血緣之外,人們還可以有另一種盼望,即所謂命定,且命定有時重於血緣。
不論是否荒謬,從血緣到命定,不能說這變化不好,可為何依然是別貴賤呢?
為何人們盼望的總是身份上的轉變,身份高貴人就高貴,身份低賤人就低賤嗎?
自然不是,也不可能是。
但屠艾不是真的稚兒,她懂得,道理是道理,世俗是世俗,人們很少屈服於道理,卻常常屈服於世俗。
就連相術也屈服於世俗,初時相人,相的是性,性的善惡決定吉兇,如今相人,更重相命,天命決定人的貴賤。
明明相的依舊是人的外在,結果卻能從吉兇變成貴賤。
相術世俗,是因為相士\/相工世俗,隻是沒想到居然世俗到了在坊市設攤。
屠艾能看見一個相工,在她不知道的地方該是有更多,東南地到底商業繁盛啊,相工都比別的地兒先一步設攤。
他們該是掙了比她預想還要多的錢,不然何須舍棄可能有的功名富貴,隻求財呢?
屠艾也想多多掙錢,她不貪心,違背本心的錢不掙,她不敢想會從自己口中說出誰人命貴,誰人命賤的話,那太駭人了。
打定主意,接下來該想著如何學相術了,拜師不可能,沒時間沒精力,惟有自學。
她仔細迴憶了下,前世今生都不曾聽聞世上有相書,隻有些許經典中提及了相術,究竟如何相,說的也不甚詳細。
約莫是借由人的“體型,麵貌,聲音”來識人,識人後斷人,同今日相工的所為相似。
與其說是相人,不如說是識人。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源自《論語·為政篇》)
初視人之所為,再觀人之過往,終察人之本心。
簡言之,“視,觀,察”三字便是識人之法。
屠艾想著,世上大多人算不得複雜,足夠細致的察言觀色,了解其人的行事與本心,識人是不難的。
若是斷吉兇,識人的基礎上還得知曉其人周遭的人事與境況,知曉的越多越能斷得明晰,不出差錯。
待識的人,知曉的事足夠多,發現共通之處,便能斷得更快,到那時就是設攤掛幌,賺錢的好時機。
在此之前嘛,錢還是得靠著送信一點點攢出來。
幸好,攢錢與識人可以並行不悖。
眼下屠艾接觸最多的是商隊中人,識人便從識他們開始。
不過月餘,趙苾突然發現,商隊眾人好似同稚兒親近了不少,誰瞧見稚兒都會笑著搭話,一群人閑聊都不忘邀上稚兒。
先前因稚兒是女郎,又是她的甥女,眾人待她是熱忱有親近無,稚兒待他們也是友善有親近無,彼此間互不打擾,怎麽突然變了呢?
趙苾很是好奇,於是悄悄問了商隊管事。
管事是親曆人,再清楚不過,他說是因著屠艾先待他們親近了,那他們得迴應啊,一來二去,慢慢就熟稔了。
趙苾雖不知稚兒為何轉變了態度,不過樂見其成,稚兒得跟著商隊出行兩年,願意同人處好關係是最好不過的。
其實不是願或不願的事,屠艾從來沒有不願同人處好關係。
姨母瞧著她有些性冷,不過多與人交集,不是她故作姿態。
而是她不願介入他人的人生,即使對他人再是好奇,也止於旁觀,更進一步是沒有的。
如果不是要學相術,要識人,她該是仍止於旁觀。
也許靠相術掙錢是她為自己找的借口,也許她內心一直想同更多的人建立聯係,也許吧,屠艾隻承認也許。
轉眼大半年過去,商隊中不論誰人的家事或是煩心事,屠艾都知曉。
她又常常幫著開解,漸漸就成了所謂“知心人”,於是知曉了更多事。
商隊中若是有人找她測吉兇,不拘什麽事的吉兇,屠艾自認都能斷上一二,且能保證結果與實情不會有差。
這不是未卜先知,是知曉他人行事作風後合理的推斷,知曉得越多,推斷得越準。
而在此期間,屠艾靠著寫信送信和一些雜活,攢下了近一千錢,遠遠比預想的多多了,她很是開心。
雖說距離萬錢還很遠,但那不是因為她的相術還沒用上嗎,再等等的。
等商隊迴程,她再“視、觀、察”下沿途各郡的人們,尤其是她最熟悉的東南地,來年她有把握能相準一些人。
既已借了那相工的吉言,屠艾是一定要掙到萬錢的,不能敗壞了相工的名聲不是,測算得不準也得準。
畢竟,她也要借著相工名號掙錢的。
屠艾計劃好了,明年她得“煥然一新”,扮作都城中不知哪位但不可說的大相士的小徒,遵師命出來遊曆。
到時商隊的信也不能再送,她隻是與商隊同行的大相士的小徒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