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一旬一旬的小考中慢慢度過。
雖然每月真正能得三十文錢的人並不多,但隻要是認真學的,多少能得個五六文,這足以激勵他們繼續學下去。
從孟夏到來年的季春,一年過去,一冊蒙學書教完了,半數人能記住千餘字,最少的也能記上百餘字。
如此,田莊未成婚的男女少壯基本都能識些字了,薑靈川很是欣慰。
之後,她便隻講春秋,原定的申時專用來給自學四經的學生解惑。
每旬的小考也變換了內容,考默寫經文。
這並不難,讀經背經隻是最基本的要求。
薑靈川也隻是要求他們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靠的是閱曆和悟性,她沒有時間和能力幫他們。
雖然她才十四,但越發能感覺到身體的疲累。
每日四個時辰的講學耗費了她大量的精力,不再講蒙學也是希望能順利完整講完春秋。
好全了她自己的一樁事。
楊靜華,鳴柳,竹枝還有田圃,他們都是最關切她的人,哪能沒發現她身子越發虛弱。
鳴柳他們是真不明白,為什麽小主子要勞心勞力的給奴婢們講學問。
這不是收買人心的事,哪有主子需要耗著自己的心血來收買奴婢的。
他們做奴婢的哪是什麽尊貴人啊,哪能當得起小主子這般對待啊。
雖然不明白小主子的深意,但幾人也偷偷抹了幾迴淚。
他們不敢在薑靈川麵前表露情緒,也不敢勸阻她,隻能是越發用心的照顧著她的日常起居。
鳴柳她們不懂,但楊靜華懂,她太知道薑靈川為什麽要這麽做了。
薑靈川從來都是有主見的,楊靜華也從來都是最順著她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定要做的事,楊靜華不會對薑靈川說什麽我替你講學,這不是她想做的事,所以她不會去做。
她能做的是跟薑靈川說說她讀春秋的見解,幫薑靈川更順利更快的講完春秋。
許是有著眾人的配合,薑靈川在入冬前終於講到了最後,哀公十四年。
“……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製《春秋》之義,以俟後聖……”(源自《春秋公羊傳》)
吾道窮也,以俟後聖。
這也是薑靈川為什麽會選擇春秋來講授的原因。
她能幫他們的不多,所謂的變化需要靠他們自己去完成。
講完春秋的第二日是十月一,薑靈川的生辰。
在她三歲前是將十月十一(來雲溪山的那天)當作生辰日的,後來想起了記憶就又算迴了十月一。
她對這個世界已經有了十四年的記憶,即將迎來她的第十五年和第十六年。
這是最後的兩年,薑靈川無比清晰的感知到了,她的生命即將到盡頭。
說不清是哪裏來的預感,但直覺告訴薑靈川這會是真的。
她沒有隱瞞楊靜華,將一切都說了。
但是這讓楊靜華怎麽願意相信。
在她看來,薑靈川或許有奇異之處,可也不過是記事多些,如何能預測死期了?
難道兩年前葬在後山的說辭也是因為這種預測?
這算什麽奇異,為何讓一個孩子經曆這些?
楊靜華再也忍不住情緒,抱著薑靈川哭了出來。
“為何讓你遭受這些?你也未曾有過什麽福,怎麽就能讓你經受這等禍事?”
她甚至有點口不擇言。
薑靈川並沒有覺得自己遇禍了,她像楊靜華幼時待她那般,輕輕拍著她的背。
“不存,哪裏有禍呢?薑大救我,你教養我,都是我的福啊。”
“薑大救你,我教養你,不過是全了我們自己,哪裏就能算是你的福?即便真是福,為何有禍,卻讓你一人擔著?”
楊靜華不知是在對誰質問。
她知道人間沒有理想境,雪孩兒三歲那年她不就放棄了嗎?
可人間又哪裏有這等讓一個孩子預知自己死亡的事?
薑靈川反而覺得這種預知是利她的,這樣她才能好好的跟雲溪山道別,不至於倉促離開。
“不存,死並不可怕,寄者固歸,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呢。”
薑靈川用楊靜華曾經說過的話來寬慰她。
楊靜華一點沒有被寬慰到,一想到這孩子此刻還在寬慰她,更是不能自已。
什麽道,什麽修行,楊靜華都不想再管。
她壓抑不住自己,緊緊抱住薑靈川,淚如雨下。
薑靈川有些心疼,她第一次見楊靜華哭。
可這會說什麽話都不適宜,隻能輕輕撫拍著楊靜華,任她宣泄情緒。
楊靜華於別人而言是主子,於薑靈川也一直是亦師亦母的存在,很少對外顯露自己的脆弱。
世家培養長女自是有一套規矩的,即使一人在這雲溪山,沒人約束,她依然不曾鬆懈過。
如此這般,即使在雲溪山再待二十年,她也修不成道啊。
何況她想要的並不是修道呢?
薑靈川隻覺自己明悟的太晚,她一直看向山下的人,卻忘了山上有人困了自己幾十年。
幸好,還有時間。
看,預知到死期,果然是利她的。
雖然每月真正能得三十文錢的人並不多,但隻要是認真學的,多少能得個五六文,這足以激勵他們繼續學下去。
從孟夏到來年的季春,一年過去,一冊蒙學書教完了,半數人能記住千餘字,最少的也能記上百餘字。
如此,田莊未成婚的男女少壯基本都能識些字了,薑靈川很是欣慰。
之後,她便隻講春秋,原定的申時專用來給自學四經的學生解惑。
每旬的小考也變換了內容,考默寫經文。
這並不難,讀經背經隻是最基本的要求。
薑靈川也隻是要求他們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靠的是閱曆和悟性,她沒有時間和能力幫他們。
雖然她才十四,但越發能感覺到身體的疲累。
每日四個時辰的講學耗費了她大量的精力,不再講蒙學也是希望能順利完整講完春秋。
好全了她自己的一樁事。
楊靜華,鳴柳,竹枝還有田圃,他們都是最關切她的人,哪能沒發現她身子越發虛弱。
鳴柳他們是真不明白,為什麽小主子要勞心勞力的給奴婢們講學問。
這不是收買人心的事,哪有主子需要耗著自己的心血來收買奴婢的。
他們做奴婢的哪是什麽尊貴人啊,哪能當得起小主子這般對待啊。
雖然不明白小主子的深意,但幾人也偷偷抹了幾迴淚。
他們不敢在薑靈川麵前表露情緒,也不敢勸阻她,隻能是越發用心的照顧著她的日常起居。
鳴柳她們不懂,但楊靜華懂,她太知道薑靈川為什麽要這麽做了。
薑靈川從來都是有主見的,楊靜華也從來都是最順著她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定要做的事,楊靜華不會對薑靈川說什麽我替你講學,這不是她想做的事,所以她不會去做。
她能做的是跟薑靈川說說她讀春秋的見解,幫薑靈川更順利更快的講完春秋。
許是有著眾人的配合,薑靈川在入冬前終於講到了最後,哀公十四年。
“……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製《春秋》之義,以俟後聖……”(源自《春秋公羊傳》)
吾道窮也,以俟後聖。
這也是薑靈川為什麽會選擇春秋來講授的原因。
她能幫他們的不多,所謂的變化需要靠他們自己去完成。
講完春秋的第二日是十月一,薑靈川的生辰。
在她三歲前是將十月十一(來雲溪山的那天)當作生辰日的,後來想起了記憶就又算迴了十月一。
她對這個世界已經有了十四年的記憶,即將迎來她的第十五年和第十六年。
這是最後的兩年,薑靈川無比清晰的感知到了,她的生命即將到盡頭。
說不清是哪裏來的預感,但直覺告訴薑靈川這會是真的。
她沒有隱瞞楊靜華,將一切都說了。
但是這讓楊靜華怎麽願意相信。
在她看來,薑靈川或許有奇異之處,可也不過是記事多些,如何能預測死期了?
難道兩年前葬在後山的說辭也是因為這種預測?
這算什麽奇異,為何讓一個孩子經曆這些?
楊靜華再也忍不住情緒,抱著薑靈川哭了出來。
“為何讓你遭受這些?你也未曾有過什麽福,怎麽就能讓你經受這等禍事?”
她甚至有點口不擇言。
薑靈川並沒有覺得自己遇禍了,她像楊靜華幼時待她那般,輕輕拍著她的背。
“不存,哪裏有禍呢?薑大救我,你教養我,都是我的福啊。”
“薑大救你,我教養你,不過是全了我們自己,哪裏就能算是你的福?即便真是福,為何有禍,卻讓你一人擔著?”
楊靜華不知是在對誰質問。
她知道人間沒有理想境,雪孩兒三歲那年她不就放棄了嗎?
可人間又哪裏有這等讓一個孩子預知自己死亡的事?
薑靈川反而覺得這種預知是利她的,這樣她才能好好的跟雲溪山道別,不至於倉促離開。
“不存,死並不可怕,寄者固歸,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呢。”
薑靈川用楊靜華曾經說過的話來寬慰她。
楊靜華一點沒有被寬慰到,一想到這孩子此刻還在寬慰她,更是不能自已。
什麽道,什麽修行,楊靜華都不想再管。
她壓抑不住自己,緊緊抱住薑靈川,淚如雨下。
薑靈川有些心疼,她第一次見楊靜華哭。
可這會說什麽話都不適宜,隻能輕輕撫拍著楊靜華,任她宣泄情緒。
楊靜華於別人而言是主子,於薑靈川也一直是亦師亦母的存在,很少對外顯露自己的脆弱。
世家培養長女自是有一套規矩的,即使一人在這雲溪山,沒人約束,她依然不曾鬆懈過。
如此這般,即使在雲溪山再待二十年,她也修不成道啊。
何況她想要的並不是修道呢?
薑靈川隻覺自己明悟的太晚,她一直看向山下的人,卻忘了山上有人困了自己幾十年。
幸好,還有時間。
看,預知到死期,果然是利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