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娥的故事我們暫且先聊到這裏,她的輝煌時刻還遠未到來,我們接下來要說到的是另一位將在未來的大宋朝堂上唿風喚雨的大人物——丁謂。


    就在劉娥被封為美人的第二個月,未來的丁相公也開始踏上了自己人生的輝煌之路。在這之前我們說到過丁謂,身為夔州路轉運使的他此時已經在夔州待了五年之久。這是一個很反常的現象,按照宋朝當時的慣例,一個官員在當地任期滿三年且沒有不法之事,那麽此人就應該官升一級甚至是被提拔到中央任職,可丁謂已經在這裏公幹五年了。這五年裏他不但沒有做什麽不法之事,而且在夔州他可是政績卓著且深受百姓的愛戴——我沒說錯,在擔任地方官時,未來萬人唾罵的丁相公可謂是深得民心,以至於當地的老百姓都不肯讓他走。那麽,如此優秀的一個好幹部為何就沒有得到提拔呢?


    這個問題同樣讓開封城裏的一位大佬感到很是莫名其妙,此人便是宋朝的錢糧大管家——三司使寇準。沒錯,寇準又調換工作崗位了,他從開封知府的位置上被提拔到了大宋“計相”三司使的高位。


    關於這個三司使,我個人的理解可能有點不一樣。在我看來,宋朝的三司使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財政部長、民政部長、工業和信息化部長、水利部長、交通運輸部長、商務部長、審計署長、央行行長等部門一把手的一個合體。宋朝的三司使又被稱為“計相”,這可以說是宋朝官員裏僅次於宰相和樞密使的第三高官。


    寇準此時是宋朝的三司使,丁謂作為夔州路的轉運使正好是他的下級,對於丁謂的工作成績寇準可謂是相當的滿意,以至於他迫切地想要把丁謂給調入京城來幫他處理手中繁雜的事務。不過,官員升遷和任免這種事他寇準是沒權力管的,這得中書省的宰相大人說了算。當時的宰相是呂蒙正和李沆,寇準雖然習慣了在朝廷裏用鼻孔看人,可這種幫人求官的事他卻是不敢去找呂蒙正的,呂大宰相的威望和資曆在朝中是獨一份地存在,即使是寇準也是望塵莫及。排除了呂蒙正,寇準把目標鎖定在了李沆的身上。李沆可不是別人,他與寇準是同年進士,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同學,而且兩人在私下裏還私交甚篤。


    寇準幾次找到李沆建議提拔丁謂,可李沆總是給他打馬虎眼,某天寇準終於是忍不住了,他再一次找到李沆執意要讓李沆對此事給個說法。


    “我說老李啊,我幾次向你推薦丁謂,可是你始終不肯提拔他,難道說你覺得這個人真的是難堪重用嗎?還是說我寇準說話在你這裏不頂用?這個事你今天必須給我一個說法!”


    李沆從容迴道:“丁謂這個人確實有本事,但才與德並不是一碼事,以我的觀察來看,丁謂這種人不適合掌握太大的權力。”


    寇準嗬嗬笑道:“丁謂這麽有能力的人你難道還能打壓他一輩子不成?”


    兩人一番爭論之後,李沆最後還是妥協了,但他警告寇準道:“我可是有言在先,如果我對丁謂的預言不幸在今後成為現實,你到時候可不要後悔!”


    寇準是什麽人,這人做事從來都不會後悔,即使後悔了也不會讓別人知道,即使被打碎了牙齒都會往肚子裏咽。有了寇準的保舉,丁謂就此被調入了京城開始在寇準的手下履職——他成了三司裏的鹽鐵副使 。


    未來的國之妖孽就此算是完成了他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躍,但此時不論是他還是朝中的所有兩府高官都不會知道他會在將來變成怎樣的一個人。自古人心難測,還是那句話,沒有人生來就是想做壞人,更何況所謂的好人與壞人也不過是論事者所處的立場和角度不同而已。


    劉娥和丁謂這時候都開始走上了曆史的舞台並一步步地走向了舞台的中央,可曆史的舞台隻有那麽大,它終究容不下太多的人。接下來的這年三月和七月,宋朝的兩位重量級人物相繼離開了這個曆史的舞台。


    首先告別這個舞台的正是萬安太後李氏,她在這年的三月終於是走完了她四十四年的人生時光,趙恆的大赦天下以及他以天子之尊親自為其端送湯藥都沒能感動上天。對於這位嫡母的離世,趙恆是傷痛不已以至於時常痛哭流涕,他連續數日都不上朝聽政,直到李沆等人反複請求並以西北軍情緊急為由才讓他開始出來聽政。


    李氏的病故不止讓趙恆難過,另一個人同樣也是悲痛萬分,這人便是李太後的兄長——已經被趙恆刻意雪藏了好些年的北宋名將李繼隆。這幾年李繼隆的日子可謂是極度的壓抑,作為一個真正的軍人,他卻隻能是空有一腔的報國之誌而無報國之門。眼看著李繼遷在西北瘋狂地攻城略地,眼看著遼國人不斷地南下入寇,他幾次上疏請求重新帶兵為國征戰卻都被趙恆給言辭溫柔地拒絕了。


    李太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向趙恆請求能夠與自己的兄長見上一麵,在得到允許後,李繼隆快馬加鞭從自己的任所趕到了萬安宮的門口,但因為宮廷的禁忌,他最後隻能在宮門外與自己的妹妹跪拜訣別。長久的心理壓抑加上此時與親人的永恆別離,這讓戰場上的錚錚鐵漢也不禁是當場潸然淚下。


    李繼遷的死讓趙恆拍手稱快,可李太後在這之後的離世卻讓他真正地體味了一把何為悲喜兩重天。作為身係萬千子民安危與福祉的帝王,趙恆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去照顧自己的情緒,西北大地此時一片大亂,而宋朝的北方邊境這時又不時傳來遼國人即將大舉犯邊的警報,這些事趙恆都得扛著。就在他忙著想法子對付李德明並時刻防範遼國人的時候,他的又一位對其無比重要的人也突然離開了人世——公元1004年7月,宋朝的尚書右仆射、平章事李沆病逝,享年五十七歲。


    李沆的離世對趙恆來說顯得非常的突然,在他離世的當天,趙恆親自去他家探視並賞賜李沆白金五千兩。在叮囑李沆要好好養病之後,趙恆起駕迴宮,可當他剛剛迴到宮裏時就接到奏報說李沆已經死了。趙恆大驚之餘立馬再次奔赴李沆的家中,他在李沆的靈前放聲大哭,其悲痛之情無以言表。


    說到李沆的死就得再次提到呂蒙正,這兩人堪稱趙恆真正意義上的左膀右臂。初登帝位時趙恆靠著呂端坐穩了皇位,而真正讓他學會怎樣做一個帝王並讓宋朝在內憂外患中繼續前進的正是他的這兩位肱股之臣。如今呂蒙正因為健康原因而遠離了政治舞台,李沆則是直接死在了宰相任上,趙恆此時的悲痛異常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就像一個之前總是需要有人扶著才能走路的小孩,突然之間趙恆的左右再無一個可以完全依靠和信賴的人,這種驚惶和無助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趙恆的眼前雖不至於是暗無天日,可這冰冷刺骨的寒流讓他一瞬之間就如是跌入了冰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宋帝國興亡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曆並收藏北宋帝國興亡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