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自從去年正月從河北撤軍以後到此時已經是快兩年的時間過去了,說實話,遼國人在這個時候才再次舉兵南下已經很給宋朝麵子,但這並不是說遼國人就很仁慈,很講武德,非得等到宋朝恢複元氣才來向宋軍挑戰。在這將近兩年的時間裏遼國可以心無旁騖地恢複自己的軍力以備下次南征,但宋朝過的是什麽日子?


    在這段時間裏,李繼遷可是一直都在給宋朝添亂,宋朝為了防備一直虎視眈眈的遼國則是一直在對李繼遷一再忍讓,更沒敢抽調河北的精銳兵團去收拾李繼遷,其後果就是在西北丟失了大片的土地,而且眼瞅著靈州陷入危局卻無力救援。現在李繼遷把自己折騰累了,宋朝也被他給整得是心力交瘁,而遼國卻做好了再次南侵的準備。


    問題是:宋朝在這將近兩年時間裏難道就隻是在河北傻等著遼國人的大軍再次來犯嗎?非也!


    宋朝其實一直在謀劃著如何應對遼國的再次南侵。不要以為大宋朝中書省和樞密院裏的大佬們就隻會吃幹飯每月按時用車拉俸祿,這些人能爬到如此高位絕非等閑之輩。這些人熟讀史書甚至是兵書且常年在宦海裏沉浮,什麽陰謀詭計和兵法戰術都熟記於心,你要讓他們上陣殺敵可能確實太過為難人家,但你要讓他們出謀劃策絕對都是一等一的好手,這些人當起參謀來絕對是當時世界上最稱職、最優秀的一群參謀。


    前麵我們也說過,趙光義在世的時候經常給前方的將領發放陣圖,而那些陣圖從理論構思上來說絕對是堪稱完美,是教科書級別的作戰方案,但再完美的作戰方案也需要通過實戰的檢驗才能證明其成色。隻是很可惜,趙光義的那些陣圖基本上沒派上什麽用場,聰明的遼國人不會選擇到城牆下麵來跟擺好陣型的宋軍一決雌雄,他們要的是宋軍遠離城池到野外來跟他們分個高低,可宋朝人也不傻,他們知道在野外與遼國人的騎兵對壘沒有什麽勝算。如此一來,結果就是宋軍待在城裏不出來,而遼軍則是到處拿老百姓和一些兵力薄弱的城池撒氣。


    為了改變這種態勢和極為被動的局麵,宋朝的這些大佬們決定重新製定對遼的作戰方案。在趙光義的《平戎萬全陣》裏,總計十一萬餘人的大陣裏有三萬餘名騎兵作為輔助,但這一迴大佬們決定把騎兵全部抽調出來單獨成軍且是作為一個整體出戰。最重要的是,此前的定州大陣主力都在遠離邊境線的定州,這樣做是為了消耗遼軍的銳氣並可以在交戰以後截擊遼軍的身後或側後,但由於遼國人不吃這一套,所以這個作戰方案根本沒法實施。


    有鑒於此,宋朝這邊決定將大陣前移,具體的方案就是: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鈐轄魏能率領兩萬騎兵前出,這支大軍就直接頂在邊境線後麵的威虜軍城,而在這支騎兵大陣的前方則是由楊延昭、楊嗣、田敏、秦翰、李繼宣各自率領的三千騎兵作為魏能這支大軍的五路先鋒負責在邊境警戒,但這五支騎兵其實也不是整個大陣的先鋒,大陣的真正先鋒是由北麵前陣鈐轄張斌率領的一支在邊境線上遊弋的騎兵。


    整個騎兵大陣的總兵力在四萬人左右,這些人可謂是大宋最為精銳的作戰力量,而在他們的身後則是整個定州大陣的重裝步兵方陣。不過,這還沒完,另外還有兩支各萬餘人的部隊分別駐紮在莫州和北平寨擔任大陣的戰略兩翼,莫州的主將是桑讚,也就是當年君子館之戰中率軍撤離戰場導致劉廷讓孤軍奮戰的那個家夥,北平寨的主將是荊嗣,二十多年前跟隨趙匡胤親征太原的那個勇猛少年此時已經成為了大宋的一員統兵主將。


    以上就是趙恆版的《平戎萬全陣》。在將陣圖送到宋軍北方統帥王顯的手裏後,趙恆還命人傳話給王顯:“如果這個大陣有什麽問題,你馬上派人告訴我,不要忌諱什麽,有什麽話隻管直說。”


    細看這個陣圖,宋朝很明顯這是想跟遼軍直接就在保州境內進行決戰,雖不能禦敵於國門之外但卻能夠在國境線上將敵人擊敗,從而避免遼軍長驅直入橫行肆虐的悲劇再次發生,而且這裏麵也有一種想要將遼軍給一口吃掉的意思。宋軍的這個前陣主力是戰力超強的近四萬人的純騎兵,在其東西兩麵又有負責堵漏或增援的兩萬人,南麵則是十萬人的重裝步兵大陣,隻有北麵是留給遼國人的——留給他們到時候逃跑的。


    按照這個計劃,開戰之後,宋朝的騎兵將率先與遼國的前鋒交戰,雙方力竭之時宋朝的重裝步兵繼而壓上外加東西兩翼進行包抄,而遼國人隻有兩條路可走,要麽死戰不退最後全軍覆沒,要麽就是被一頓暴打之後抱頭鼠竄。


    誰說文官集團不會打仗?誰說趙恆好欺負?這些人的骨子裏對敵人狠著呢!


    不過,還是那句話,再好的作戰計劃都得有優秀的軍人去執行才能堪稱完美。來看看宋朝這個大陣的尖刀上的刀尖,也就是騎兵大陣的五位先鋒主將:楊延昭不用說了吧?楊嗣在曆史上與楊延昭齊名,號稱“二楊”,此人的戰力也不需多言;田敏以及他所帶領的靜塞騎兵在多年以前的唐河之戰裏就打出了令遼軍聞風喪膽的赫赫威名;秦翰也不必多說,這個大太監若論戰力絕對超出宋朝的絕大多數武將;李繼宣則早就成名已久,岐溝關大敗之後若不是他率領所部逆襲耶律休哥,那宋軍淹死在拒馬河裏的人隻會更多。總之,這五個人全都是當時宋朝軍隊裏麵一等一的猛男,他們統帥的這總計一萬五千名騎兵的戰力更是非同尋常。


    不過,麵對遼國動輒就是八萬或十萬的騎兵,這一萬五千人再怎麽生猛也絕對不敢說自己有必勝的把握,於是他們後麵這兩萬多人的騎兵主陣就體現出重要性了。四萬對八萬,在兵力上來看宋軍很吃虧,但是宋軍騎兵的裝具是遼軍比不了的,而這種優勢足以彌補宋軍在人數上的劣勢。


    有一個事實不可否認,在兵力相等的情況下,漢人的騎兵很少有敗給遊牧民族騎兵的記錄,原因就在這裝具上麵。遼國人有他們的精銳騎兵皮室軍和鐵林軍,金國人有鐵浮屠,西夏人有鐵鷂子,他們都裝備精良,這一點不假,但誰都不能否認他們數量有限,他們的國家財力不足以支撐他們組建起一支數萬人甚至是十萬人規模的精甲騎兵。但是,既不缺錢又不缺工匠且擁有先進冶煉技術的宋朝卻有能力造出無數既好看又扛揍的精甲,可宋朝唯獨缺的就是戰馬。我們很難想象的是,如果給定州大陣的十萬宋軍將士每人配備一匹威風凜凜的戰馬會是怎樣的一幅恢宏壯美的畫麵?


    說這些隻有一個意思,遼國騎兵雖然人數多,但裝具卻不及宋軍騎兵。除了他們的精銳騎兵,其他人隻要宋軍一個大刀片子砍下去指定是人馬俱碎,根本用不著掄大斧子或者使用鐵槊之類的重兵器。有一個猜想:如果宋朝擁有唐朝時的戰馬供應量,那麽所謂東亞第一強國遼國和後來的西夏和金國可能都不夠宋朝拿正眼去瞧,燕雲十六州、漠北草原以及河西走廊甚至西域大漠都將是宋朝騎兵縱橫馳騁的跑馬場。


    說完了這些,我們再以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一說宋軍這個布陣和計劃的缺點。古往今來,除非是即將有大戰爆發,否則任何一個國家即使再強大也不會長期在邊境線上囤積一支規模龐大的作戰軍團,原因就在於後勤供應和保障。如果你是進攻一方倒還無所謂,可宋朝作為被動防守的一方如果長年累月一直囤積大軍在遙遠的邊境線上,那麽後勤保障的困難和壓力幾乎是無法承受的,畢竟是十萬人的大軍,單是人馬每天的消耗都是驚人的。


    事實也正是如此,當宋朝將兵力部署到邊境之後,遼國卻遲遲都沒有發動南侵,於是這個計劃和部署在後勤保障方麵的弊端就顯露無遺。為此,大陣的步兵又退迴了定州以減輕後勤供應的壓力,而騎兵則繼續在原地待命。同時,宋朝也加緊搜集遼國方麵的情報,力求準確掌握對方的出兵時間以便讓機動性遠不及騎兵的步兵能夠在戰事爆發後適時地趕到戰場參戰。可是,這又牽扯出來另一個問題,遼國人不會跟你約戰,他們不會把自己出兵的時間提前告知宋朝,不會等著你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再打過來。如果遼國人某天突然一路疾馳向南而來,那麽宋朝的步兵大陣能夠跑得過人家的馬腿及時趕來增援嗎?


    這就是宋朝的尷尬所在:如果遠離邊境,選擇在腹地進行被動防守,人家遼國人就不跟你打,但如果主動前出,囤積重兵在邊境實施積極防禦,後勤供應又成了一個大問題。


    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遼國皇帝耶律隆緒於公元1001年10月1日正式下達南伐進兵的詔令,他任命自己的弟弟、遼國梁王耶律隆慶統帥數萬騎兵為先鋒發兵宋朝,而他自己和遼國的皇太後蕭燕燕將率領主力隨後跟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宋帝國興亡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曆並收藏北宋帝國興亡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