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讓我們把視線從宋朝的京城開封轉移到大宋的西北邊陲,然後再把時間倒撥迴太平興國八年三月,也就是黨項族的首領李繼捧將黨項五州獻給大宋的次年。
我們現在要說到的這個人正是李繼捧的族弟、那位年輕的黨項貴族李繼遷,但在這之前,我另有一些話想說在前頭。
放眼當時,哪怕是全天下最具有超前戰略眼光的人也不會想到或預見到此時的這個年輕人會在今後成為那個在曆史上鼎鼎大名的李繼遷。這一切就如前世之人沒有人會把正在集市上賣糧的劉秀當成一迴事,即使是到了後來也不會有人把宛城起兵時的劉秀當成一根多大的蔥,李繼遷也是如此。
在趙光義以及開封的那些朝廷大員和駐守在黨項五州的宋軍將領眼裏,此時公然舉兵反抗大宋的李繼遷不過就是一個不自量力的小蟊賊,頂多算是一個土匪頭子,剿滅他則是遲早的事。事實上,在大宋強大的國力和軍力麵前,不論李繼遷是蟊賊還是土匪確實都不足為慮,可關鍵在於一旦這個蟊賊或土匪有了信仰這事就不是那麽好辦了。
李繼遷或許不知道什麽叫信仰,但他的腦子裏確實有這個東西,他的信仰就是維護黨項人的尊嚴——不如願,毋寧死。信仰這個東西是很虛幻的,它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在一個族群遭受欺辱或壓迫的時候,這個東西卻能讓她的優秀兒女熱淚盈眶並為之而義無反顧地拋頭顱灑熱血且生生不息戰鬥不止。對於這時候的李繼遷以及他的追隨者來說,宋朝無疑就是在踐踏他們的尊嚴,所以他們要反抗,要為了黨項人的尊嚴和自由而戰鬥。
不過,一個人能力再強本事再大,但如果沒有天時的助力或是沒有命運的垂青,那麽他仍舊翻不起什麽大浪。曆史上那些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建立起了偉大的功勳和業績,這不單單是因為他們能力超群,更因為他們總能在關鍵時刻獲得近乎於天賜神授一般的幸運,或者是總能夠一次次地化險為夷甚至大難不死,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人叫做天命之人或者天選之子。作為大宋此時的敵人,李繼遷正是屬於這一類人。
縱觀李繼遷的一生,他無數次遭遇慘敗但卻又一次次地重新站起,他數次險些命喪黃泉但卻總能逃過一劫並東山再起。拋開民族身份和立場,即使是作為一個漢人也不得不為他那頑強不屈的戰鬥意誌所折服。如若換了別人,李繼遷那樣的遭遇恐怕早就偃旗息鼓了,但他沒有放棄,而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並充分利用了當時的天下形勢為自己和黨項人爭取到了最大的利益。
李繼遷的意誌力足夠的頑強,他的運氣也足夠的好,再加上當時宋遼兩國的敵對形勢也直接給了他一步步發展壯大的機會和空間。這就是天時,如果當時宋遼兩國有一方牢牢地壓住了對方,那麽他李繼遷也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更不會有後來的成功。綜合國力幾乎對等的宋遼兩國都想利用李繼遷來牽製對方,但最後的結局卻是這個黨項人把這兩個身邊的超級大國給玩得團團轉並從中撈取了大把的好處。
後來的曆史證明李繼遷不但是一個傑出的軍事人才,更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謀略家,在當時的東亞大地上李繼遷的軍事和政治才能絕對是屬於頭一等,而且還是屬於自學成才的天才型選手。曹光實、尹憲、田仁朗,這些當時在大宋境內皆能獨當一麵的人物之所以在李繼遷的麵前先後被弄得灰頭土臉甚至是兵敗身死其實一點也不冤,別說是他們,就連大宋當時的一代名將李繼隆以及大宋的皇帝趙光義和遼國的蕭太後都在此人的身上吃過癟。說一千道一萬,這些大人物們在最初的時候都太過小瞧了李繼遷,亦如當年幾乎無人會把剛剛起事的劉秀和劉備看進眼裏。
我們說這些不是想給李繼遷唱讚歌,隻是想陳述一個本就存在的客觀事實。作為一個漢人,在個人主觀情緒和情感上我對李繼遷沒有好感,但這不代表我不尊重這個大宋當時的敵人,這是兩碼事。
迴到公元983年3月。
在得知李繼捧在開封受到了趙光義的大肆封賞後,李繼遷在這個時候充分展現了他狡黠的一麵,他派人帶著大量的馬匹和駱駝等物以進貢為名進入了開封並向趙光義上了一道表章。他在裏麵以臣屬的身份和謙卑的語氣對趙光義說道:“黨項五州乃我黨項族人世代故居之地且人心皆向著我拓拔一氏,我現在之所以能夠在草原上獲得各個部落的支持並站穩腳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我還是希望能夠與大宋保持友好的關係。如果陛下能夠承認我在定難五州的統治地位,那我必將永為大宋的臣藩且絕不侵擾和背叛大宋。”
如此看來,李繼遷這次其實是來討賞的,他想讓趙光義把李繼捧獻上的定難五州交由他掌管。毫無疑問,這個事非常的魔幻,趙光義的手都還沒有捂熱乎的東西怎麽可能拱手相送?也不知道這是李繼遷太天真還是他故意在激怒和嘲諷趙光義,但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李繼遷的白日夢不出意料地破碎了。
不過,趙光義在看完李繼遷的這道奏表後並不氣惱,他命人跟隨李繼遷的使者迴到李繼遷的大本營地斤澤並向其送去了一份招撫詔書,在這份詔書裏趙光義對李繼遷的迴應相當的霸氣和強硬:“朕乃天命所歸之君,天下一統乃是天命使然,凡日月所照之地皆是我大宋之土。你李氏一族之前為國戍邊且功勳卓著,現在你們家族內亂以至兵戎相見,所以朕才出手幹預以免造成更大的動蕩。你看看你的兄弟和叔伯們現在都在開封享有無盡的榮華富貴,偏偏你跑到那個苦地方去過苦日子。朕相信這並非你的本意,你的身邊一定有小人向你進了讒言,你如果被這些人牽著鼻子走隻會身敗名裂且讓你的祖宗蒙羞。如何取舍你自己看著辦,希望你早日迷途知返,早做打算。”
趙光義派去送詔書的宋朝使者是一個太監,他的名字叫做——秦翰。熟知北宋史的人應該對這個名字不會陌生,此人雖是太監,但若論軍功和戰績,此人絕對堪稱北宋初期的一代名將。別的不說,此人整個軍旅生涯單是身上所受的刀槍之傷就達四十九處,作為一個統兵之將,這個數字是驚人的。他所參與的最近一次大型戰役就是宋遼滿城之戰,也就是韓匡嗣率領十萬大軍與宋軍激戰於滿城那次,當時的秦翰是負責在半路伏擊遼軍的崔彥進所部的監軍。
麵對這樣一個超級威猛的公公,李繼遷也是禮遇有加,他接下了趙光義的詔書但卻不做迴應,但毫無疑問的是他不會去開封。這一晚李繼遷將秦翰留在自己的營地且對秦翰的出入自由不加限製以示對大宋使者的尊敬,於是秦翰的虎勁兒就上來了:看樣子你李繼遷這個小蟊賊這迴還是打算繼續跟大宋作對,那我幹脆趁此良機把你給宰了以絕後患!
無奈的是,秦翰一頓觀察發現李繼遷的安全保衛工作幾乎是做得密不透風,加之他又是孤身一人身處賊窩,斬首李繼遷的計劃隻能是就此作罷。這或許是秦翰終生最大的遺憾,如果他知道李繼遷會是今後的那個國之巨寇,那麽以秦翰的勇武和剽悍他定然會不計生死也要幹掉李繼遷。
招降李繼遷失敗,那麽接下來就隻能是開始圍剿了。
兩個月後,李繼遷率領部眾在黨項五州四處出擊以致民無寧日。趙光義命令田欽祚和袁繼忠率領大軍巡視五州並伺機攻敵。
對,就是那個害死了白馬嶺之戰宋軍主帥郭進的田欽祚!這時候的田欽祚早在兩年前就因郭進事件的東窗事發而被貶到了嶺南,但趙光義念及其健康狀況出現惡化且又於國有諸多戰功,於是就趁著黨項動亂這個關口將他調迴內地重新起用並任命他為銀、夏、綏、宥四州都巡檢使。田欽祚得知此事的反應是當場泣不成聲並發誓餘生要誓死報效朝廷,對於這個人,我們這裏隻想說一句,但願他這時的眼淚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懺悔。
宋軍這邊是主動出擊尋覓戰機,而李繼遷非但不避戰反而也主動向宋軍靠了上來,雙方最後終於是在葭蘆川狹路相逢。盡管李繼遷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但實力終究才是決定戰場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一場激戰下來,李繼遷所部丟盔棄甲大敗而走,可惜的是田欽祚沒能抓住這個狼崽子。
這次的戰敗絲毫沒有讓李繼遷灰心喪氣,四個月後,李繼遷再次糾集所部人馬主動去攻擊駐紮在三岔口的田欽祚和袁繼忠。不出意外,他又一次遭遇慘敗轉身逃進了一個叫狐狢穀的地方。宋軍一路猛追希望能夠將李繼遷徹底剿滅,但沒想到的是李繼遷竟然在半路設伏將宋軍的後衛部隊千餘人給包圍了。
李繼遷本以為這次定能狠狠地咬宋軍一口,但就在他得意之時,他的災星來了。在河北戰場與遼軍的交鋒中屢立戰功的宋軍名將荊嗣奉袁繼忠之命率軍趕來增援。驕狂的李繼遷也不躲,他與荊嗣列陣而戰,這一迴荊嗣讓他好好地見識了一番宋軍精銳之師的戰鬥力。一個迴合下來,黨項人瞬間就被宋軍斬殺了千餘人,李繼遷再次敗逃。但是,他並不甘心失敗,這人就像是一塊牛皮糖似的死死地粘住了田欽祚和袁繼忠。
要說他為啥這麽厲害,總是打不死?原因很簡單,他帶來的是全騎兵,有便宜就撿,沒便宜就溜,他完全做到了進退自如。
等到田欽祚率領大軍主力迴師並紮下營寨之後,李繼遷又來了,他直接把自己的營寨設在了宋軍的對麵。麵對這赤裸裸的挑釁,田欽祚決定狠狠地給他一點教訓。夜深時分,宋軍的一支五十人的小分隊悄悄摸到李繼遷的營寨外圍,然後四處投火讓李繼遷的營寨瞬間變成一片火海,宋軍趁勢掩殺又斬殺了對方一千餘人。同樣的,在這場大敗中李繼遷這條泥鰍還是成功地逃走了。
我們現在要說到的這個人正是李繼捧的族弟、那位年輕的黨項貴族李繼遷,但在這之前,我另有一些話想說在前頭。
放眼當時,哪怕是全天下最具有超前戰略眼光的人也不會想到或預見到此時的這個年輕人會在今後成為那個在曆史上鼎鼎大名的李繼遷。這一切就如前世之人沒有人會把正在集市上賣糧的劉秀當成一迴事,即使是到了後來也不會有人把宛城起兵時的劉秀當成一根多大的蔥,李繼遷也是如此。
在趙光義以及開封的那些朝廷大員和駐守在黨項五州的宋軍將領眼裏,此時公然舉兵反抗大宋的李繼遷不過就是一個不自量力的小蟊賊,頂多算是一個土匪頭子,剿滅他則是遲早的事。事實上,在大宋強大的國力和軍力麵前,不論李繼遷是蟊賊還是土匪確實都不足為慮,可關鍵在於一旦這個蟊賊或土匪有了信仰這事就不是那麽好辦了。
李繼遷或許不知道什麽叫信仰,但他的腦子裏確實有這個東西,他的信仰就是維護黨項人的尊嚴——不如願,毋寧死。信仰這個東西是很虛幻的,它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在一個族群遭受欺辱或壓迫的時候,這個東西卻能讓她的優秀兒女熱淚盈眶並為之而義無反顧地拋頭顱灑熱血且生生不息戰鬥不止。對於這時候的李繼遷以及他的追隨者來說,宋朝無疑就是在踐踏他們的尊嚴,所以他們要反抗,要為了黨項人的尊嚴和自由而戰鬥。
不過,一個人能力再強本事再大,但如果沒有天時的助力或是沒有命運的垂青,那麽他仍舊翻不起什麽大浪。曆史上那些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建立起了偉大的功勳和業績,這不單單是因為他們能力超群,更因為他們總能在關鍵時刻獲得近乎於天賜神授一般的幸運,或者是總能夠一次次地化險為夷甚至大難不死,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人叫做天命之人或者天選之子。作為大宋此時的敵人,李繼遷正是屬於這一類人。
縱觀李繼遷的一生,他無數次遭遇慘敗但卻又一次次地重新站起,他數次險些命喪黃泉但卻總能逃過一劫並東山再起。拋開民族身份和立場,即使是作為一個漢人也不得不為他那頑強不屈的戰鬥意誌所折服。如若換了別人,李繼遷那樣的遭遇恐怕早就偃旗息鼓了,但他沒有放棄,而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並充分利用了當時的天下形勢為自己和黨項人爭取到了最大的利益。
李繼遷的意誌力足夠的頑強,他的運氣也足夠的好,再加上當時宋遼兩國的敵對形勢也直接給了他一步步發展壯大的機會和空間。這就是天時,如果當時宋遼兩國有一方牢牢地壓住了對方,那麽他李繼遷也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更不會有後來的成功。綜合國力幾乎對等的宋遼兩國都想利用李繼遷來牽製對方,但最後的結局卻是這個黨項人把這兩個身邊的超級大國給玩得團團轉並從中撈取了大把的好處。
後來的曆史證明李繼遷不但是一個傑出的軍事人才,更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謀略家,在當時的東亞大地上李繼遷的軍事和政治才能絕對是屬於頭一等,而且還是屬於自學成才的天才型選手。曹光實、尹憲、田仁朗,這些當時在大宋境內皆能獨當一麵的人物之所以在李繼遷的麵前先後被弄得灰頭土臉甚至是兵敗身死其實一點也不冤,別說是他們,就連大宋當時的一代名將李繼隆以及大宋的皇帝趙光義和遼國的蕭太後都在此人的身上吃過癟。說一千道一萬,這些大人物們在最初的時候都太過小瞧了李繼遷,亦如當年幾乎無人會把剛剛起事的劉秀和劉備看進眼裏。
我們說這些不是想給李繼遷唱讚歌,隻是想陳述一個本就存在的客觀事實。作為一個漢人,在個人主觀情緒和情感上我對李繼遷沒有好感,但這不代表我不尊重這個大宋當時的敵人,這是兩碼事。
迴到公元983年3月。
在得知李繼捧在開封受到了趙光義的大肆封賞後,李繼遷在這個時候充分展現了他狡黠的一麵,他派人帶著大量的馬匹和駱駝等物以進貢為名進入了開封並向趙光義上了一道表章。他在裏麵以臣屬的身份和謙卑的語氣對趙光義說道:“黨項五州乃我黨項族人世代故居之地且人心皆向著我拓拔一氏,我現在之所以能夠在草原上獲得各個部落的支持並站穩腳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我還是希望能夠與大宋保持友好的關係。如果陛下能夠承認我在定難五州的統治地位,那我必將永為大宋的臣藩且絕不侵擾和背叛大宋。”
如此看來,李繼遷這次其實是來討賞的,他想讓趙光義把李繼捧獻上的定難五州交由他掌管。毫無疑問,這個事非常的魔幻,趙光義的手都還沒有捂熱乎的東西怎麽可能拱手相送?也不知道這是李繼遷太天真還是他故意在激怒和嘲諷趙光義,但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李繼遷的白日夢不出意料地破碎了。
不過,趙光義在看完李繼遷的這道奏表後並不氣惱,他命人跟隨李繼遷的使者迴到李繼遷的大本營地斤澤並向其送去了一份招撫詔書,在這份詔書裏趙光義對李繼遷的迴應相當的霸氣和強硬:“朕乃天命所歸之君,天下一統乃是天命使然,凡日月所照之地皆是我大宋之土。你李氏一族之前為國戍邊且功勳卓著,現在你們家族內亂以至兵戎相見,所以朕才出手幹預以免造成更大的動蕩。你看看你的兄弟和叔伯們現在都在開封享有無盡的榮華富貴,偏偏你跑到那個苦地方去過苦日子。朕相信這並非你的本意,你的身邊一定有小人向你進了讒言,你如果被這些人牽著鼻子走隻會身敗名裂且讓你的祖宗蒙羞。如何取舍你自己看著辦,希望你早日迷途知返,早做打算。”
趙光義派去送詔書的宋朝使者是一個太監,他的名字叫做——秦翰。熟知北宋史的人應該對這個名字不會陌生,此人雖是太監,但若論軍功和戰績,此人絕對堪稱北宋初期的一代名將。別的不說,此人整個軍旅生涯單是身上所受的刀槍之傷就達四十九處,作為一個統兵之將,這個數字是驚人的。他所參與的最近一次大型戰役就是宋遼滿城之戰,也就是韓匡嗣率領十萬大軍與宋軍激戰於滿城那次,當時的秦翰是負責在半路伏擊遼軍的崔彥進所部的監軍。
麵對這樣一個超級威猛的公公,李繼遷也是禮遇有加,他接下了趙光義的詔書但卻不做迴應,但毫無疑問的是他不會去開封。這一晚李繼遷將秦翰留在自己的營地且對秦翰的出入自由不加限製以示對大宋使者的尊敬,於是秦翰的虎勁兒就上來了:看樣子你李繼遷這個小蟊賊這迴還是打算繼續跟大宋作對,那我幹脆趁此良機把你給宰了以絕後患!
無奈的是,秦翰一頓觀察發現李繼遷的安全保衛工作幾乎是做得密不透風,加之他又是孤身一人身處賊窩,斬首李繼遷的計劃隻能是就此作罷。這或許是秦翰終生最大的遺憾,如果他知道李繼遷會是今後的那個國之巨寇,那麽以秦翰的勇武和剽悍他定然會不計生死也要幹掉李繼遷。
招降李繼遷失敗,那麽接下來就隻能是開始圍剿了。
兩個月後,李繼遷率領部眾在黨項五州四處出擊以致民無寧日。趙光義命令田欽祚和袁繼忠率領大軍巡視五州並伺機攻敵。
對,就是那個害死了白馬嶺之戰宋軍主帥郭進的田欽祚!這時候的田欽祚早在兩年前就因郭進事件的東窗事發而被貶到了嶺南,但趙光義念及其健康狀況出現惡化且又於國有諸多戰功,於是就趁著黨項動亂這個關口將他調迴內地重新起用並任命他為銀、夏、綏、宥四州都巡檢使。田欽祚得知此事的反應是當場泣不成聲並發誓餘生要誓死報效朝廷,對於這個人,我們這裏隻想說一句,但願他這時的眼淚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懺悔。
宋軍這邊是主動出擊尋覓戰機,而李繼遷非但不避戰反而也主動向宋軍靠了上來,雙方最後終於是在葭蘆川狹路相逢。盡管李繼遷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但實力終究才是決定戰場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一場激戰下來,李繼遷所部丟盔棄甲大敗而走,可惜的是田欽祚沒能抓住這個狼崽子。
這次的戰敗絲毫沒有讓李繼遷灰心喪氣,四個月後,李繼遷再次糾集所部人馬主動去攻擊駐紮在三岔口的田欽祚和袁繼忠。不出意外,他又一次遭遇慘敗轉身逃進了一個叫狐狢穀的地方。宋軍一路猛追希望能夠將李繼遷徹底剿滅,但沒想到的是李繼遷竟然在半路設伏將宋軍的後衛部隊千餘人給包圍了。
李繼遷本以為這次定能狠狠地咬宋軍一口,但就在他得意之時,他的災星來了。在河北戰場與遼軍的交鋒中屢立戰功的宋軍名將荊嗣奉袁繼忠之命率軍趕來增援。驕狂的李繼遷也不躲,他與荊嗣列陣而戰,這一迴荊嗣讓他好好地見識了一番宋軍精銳之師的戰鬥力。一個迴合下來,黨項人瞬間就被宋軍斬殺了千餘人,李繼遷再次敗逃。但是,他並不甘心失敗,這人就像是一塊牛皮糖似的死死地粘住了田欽祚和袁繼忠。
要說他為啥這麽厲害,總是打不死?原因很簡單,他帶來的是全騎兵,有便宜就撿,沒便宜就溜,他完全做到了進退自如。
等到田欽祚率領大軍主力迴師並紮下營寨之後,李繼遷又來了,他直接把自己的營寨設在了宋軍的對麵。麵對這赤裸裸的挑釁,田欽祚決定狠狠地給他一點教訓。夜深時分,宋軍的一支五十人的小分隊悄悄摸到李繼遷的營寨外圍,然後四處投火讓李繼遷的營寨瞬間變成一片火海,宋軍趁勢掩殺又斬殺了對方一千餘人。同樣的,在這場大敗中李繼遷這條泥鰍還是成功地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