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光義忙著重組帝國上層官場的同時,他也在極力地將自己的兒子們推向政治舞台。早在公元982年的7月,也就是趙廷美及其黨羽被相繼懲處之後,趙光義就給自己年齡最長的兩個兒子分別封王:封皇長子趙德崇為檢校太傅、同平章事並敕封為衛王,皇次子趙德明為檢校太保、同平章事並敕封為廣平郡王。注意同平章事這個頭銜,這意味著兩兄弟從此以後就要開始接觸國家政務甚至去中書省現場熟悉政務。
公元983年10月,趙光義在此基礎上再更進一步,這一次他不但將自己的兒子們全部改名,而且還將最年長的五個全部封王:衛王趙德崇改名為趙元佐並改封為楚王,廣平郡王趙德明改名為趙元佑並改封為陳王,三子趙德昌改名為趙元休並加封為韓王,四子趙德嚴改名為趙元雋並加封為冀王,五子趙德和改名為趙元傑並加封為益王。
趙元佐和趙元佑早在一年前就被加封為同平章事,而他們後麵這三位小弟在這次被封王的同時也被加封為同平章事,趙光義的五個兒子就此全部被安排進了中書省去熟悉政務以便為今後從政打下基礎。這次改名堪稱意義重大,如此一來趙光義的子孫和趙匡胤以及趙廷美的子嗣就徹底區分開來,所謂的皇子皇孫就隻能是他這一脈才配擁有的身份和地位。
所有人都知道趙光義的繼任者宋真宗名叫趙恆,那麽這個趙恆現在又在哪裏呢?他其實就在這五個人裏麵,隻是他此時還不叫趙恆而已。那未來的真宗陛下是這五個人裏麵的誰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現在不說,我們現在要說的是這個皇長子趙元佐。
趙元佐,公元965年出生,趙光義的長子,他的母親是後來被宋真宗追封為太宗朝元德皇後的李氏。趙光義的太宗朝前後總共追封和加封了三位皇後,其中前麵兩位都在趙光義登基之前就已經仙逝,分別是淑德皇後尹氏(滁州刺史尹廷勳之女)和懿德皇後符氏(後周大將符彥卿的第六女),而趙元佐的母親李氏在趙光義登基不滿一年時也棄他而去,她為趙光義生下了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趙元佐和三子趙元休。興許是李氏的離去讓趙光義頗為傷心,因此他直到公元984年才立下了他當政時期的唯一皇後——明德皇後李氏,也就是李處耘的女兒、李繼隆的妹妹。
作為趙光義的長子,趙光義對趙元佐從小就很是疼愛,而元佐也聰慧機敏且文武雙全。在其十二歲的時候,他跟隨趙光義外出打獵,趙光義命其射殺一隻正在飛奔的野兔,元佐張弓搭箭一擊而中,這讓當時陪伴在場的遼國使者是大為驚駭。趙光義親征太原和幽州之時,他也把趙元佐帶在了身旁。如果不出什麽意外,那麽未來的大宋太子乃至是大宋的第三位皇帝指定就是這個趙元佐,可意外偏偏就是發生了,而這個意外跟趙光義處心積慮地想要把皇位留給他的子孫也是息息相關。
趙元佐雖然長相酷似趙光義,但他的性情卻與自己的父親大為不同,這是一個相當重情重義的人,情義二字在他這裏甚至是比權力和皇位還要更為重要。趙元佐與自己的堂兄趙德昭和趙德芳都感情極深,甚至於他對年長自己十八歲的三叔趙廷美也懷有極深的情感。如果說趙德昭和趙德芳相繼離奇死亡的時候趙元佐還是少不更事,那麽在趙廷美遭遇政治迫害的時候,已經十七歲的趙元佐就對自己父親的所作所為感到不齒甚至是憤恨難當。
趙元佐曾經極力為自己的三叔辯解和開脫並希望自己的父親能夠放過三叔一馬,但趙光義對此是無動於衷。作為父親,趙光義很清楚自己是在幹什麽,盡管自己的兒子不理解他為何要那樣做,可為了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他即便眼下遭受兒子的怨恨卻也覺得自己的一切所為都是值得的。在他看來,元佐之所以不理解他隻是因為他還年少,還不明白做父親的這一番苦心,但他今後一定會明白並理解自己的一切所為。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用在這裏可能不太恰當,但趙光義當時麵對趙元佐的質問和憤怒定然內心也會有這種甚是悲涼的感慨。
這也是很多為人父母者的悲哀之處。他們費盡心力地為子女的未來謀取利益,想把所有的自以為是對其有好處的東西都塞到子女的手裏,但他們忽略了一個實情:他們的子女是不是也真心喜歡和接受這些東西?甚至於,在他們不擇手段地為子女謀取福利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曾注意到自己的子女可能已經從靈魂深處開始鄙視他們。
趙元佐就是這樣。趙德昭和趙德芳這兩個堂兄的死所引起的非議已經讓他開始懷疑乃至是鄙視自己的父親,而當他親眼目睹三叔所遭遇的一切迫害之時,他終於看清了自己父親的真實麵目。或許他也知道趙光義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麽,可是他對於自己父親用如此卑劣的手段為他爭取到皇位繼承權而感到愧疚和羞恥。他恨自己的父親,當然也恨自己父親的那些幫兇和爪牙,諸如趙普和柴禹錫。
聯想到趙元佐在被封為楚王之後趙普突然就被罷相,這裏麵的原因或許跟趙元佐不無關係。從另一個側麵來說,趙元佐也選擇了麵對現實,他的三叔已經被自己的父親給徹底打倒了,他接受了這個事實,他雖然奈何不了自己的皇帝父親,但他要讓趙普付出代價,他要為自己的三叔找迴一點公道。至於他敢於這樣做的理由和資本,很簡單,因為趙光義器重他並把他當成了接班人來培養,可以說他趙元佐越是表現得有情有義,趙光義就越是覺得這個孩子他日必能成為一代明君。
假如往後的日子就這樣波瀾不驚地繼續下去,那麽趙元佐的人生和命運可能也就將完全是另一個樣子,他很有可能就真的會接替趙光義君臨天下。然而,世事難料。
轉過年來時間進入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一年有兩個年號,分別是太平興國九年和雍熙元年。這年年底趙光義決定改元為雍熙,與太平興國元年一樣,雍熙元年也隻存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打卡收工。
雍熙——這是一個將會因為一場戰爭而被永載史冊的年號,不過,這場讓當時以及後世的漢人捶胸頓足的戰爭此時還遠未到來。對於趙光義來說,這一年剛一開頭就沒有個好彩頭。先是他的寵臣、前樞密使石熙載死了,緊接著趙光義得了一個讓他為之而震駭不已的消息:早前被他貶到房州安置的趙廷美突然死了,年僅三十七歲。
得知這個消息,趙光義當著群臣的麵是當場痛哭流涕。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鱷魚的眼淚,正如當初趙匡胤駕崩之時趙光義也是哭得死去活來,但生而為人趙光義也是有情感的。他隻比趙廷美年長八歲,可以說他是看著趙廷美一天天長大的,要說他們之間幾十年的兄弟之情在他眼裏完全就不值一提無疑是說不過去的。我相信他的悲戚是發自內心的,但他定然也不會為自己對趙廷美的所作所為而感到悔恨,在天下至尊的誘惑麵前,父子倫理和兄弟之誼都會變得黯然失色,這就是身在帝王之家的悲哀和不幸。
為表追思,趙光義追封趙廷美為涪王,賜諡號為“悼”並為其發哀成服。就在他沉浸在無限感傷的時候,另一件讓他痛心疾首的事緊接著也發生了——他的長子趙元佐因為趙廷美之死而精神崩潰以至瘋癲!
得知趙廷美突然亡故,趙元佐心痛如絞,急火攻心之下他幾乎就是在一瞬間完全神誌崩潰。他實在是不能原諒自己的父親,更不能釋懷自己是趙光義兒子這一事實,他認定害死他三叔的人就是他的父親,這一切最終促成了他的瘋癲。
這個重情重義的少年郎此時才十九歲,這正是一個人感情最為激烈和炙熱的年歲,因為趙廷美之死的巨大打擊讓趙元佐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失去了對自己行為的掌控力。他變得性情殘暴,開始在自己的府中隨意殺傷自己的侍從,身邊之人稍有過失或失當就會被他拿刀亂砍,而他但凡看見府中的仆人從他院前經過就會以弓箭予以射殺。總而言之,他成了一個真正的瘋子和狂躁症患者。趙光義親自對他進行勸誡但卻毫不起作用,為了治好元佐的病,趙光義遍尋名醫為其診治但卻收效甚微。
這個有著大好前程甚至是皇位就近在眼前的青年就這樣毀了。當然,與其說他是被人給毀了,還不如說是他自己選擇了自我毀滅。他心中神聖而不可侵犯和褻瀆的情義讓他把自己給毀了,那頂讓無數人為之而發狂的皇冠就此與他是漸行漸遠。
盡管如此,趙光義還是沒有放棄對趙元佐的治療。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元佐的病情終於開始出現好轉。趙光義於是大喜,他特意為此而大赦天下希望能夠以此感動上天讓元佐徹底好過來。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九月九日,趙光義這天在宮中舉行重陽節家宴,他的所有子女都在這一天進到宮中宴飲。考慮到元佐的病情剛剛有所好轉,所以這一次的家宴趙光義就沒有安排元佐出席,但他不會想這樣的安排會引發怎樣的後果。
等到家宴結束,趙光義的其他幾個兒子在皇次子陳王趙元佑的帶領下一起去看望他們大病初愈的兄長。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趙元佐才得知他們今晚剛去參加了家宴,他隨即神色呆滯且惆悵。全家人都去了,可就他偏偏被排除在外,元佐那顆本就異常敏感的心靈就此被他帶進了一個死胡同。他愁容慘淡地對弟弟們說道:“你們與父皇共度佳節,唯獨我不在其中,看來父皇是徹底把我給拋棄了。”
此言一出,幾個弟弟頓時就發覺他們今晚不該過來更不該對大哥說那一番話,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和勸解自己的大哥,最後隻得各自迴家。等到他們走後,元佐是越想越覺得悲憤以至於讓他覺得自己繼續活在這世間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
到了半夜,元佐終於是再次神誌大亂,他將自己的妻妾關在屋子裏,然後一把火把自己的府邸給點著了,這場大火一直燒到黎明時分也沒熄滅。得知消息,趙光義大怒之餘認定這場火就是自己的這個瘋兒子所為,他下令將元佐押至中書省並由禦史負責審問,而且還將一大堆刑具也擺在了元佐的麵前。神聖莊嚴的中書省竟然變成了審問犯人的刑堂,如此可見趙光義此時確實出離憤怒了。
一番訊問之後,元佐承認是自己放的火。當審理的結果擺在趙光義的麵前時,他對自己的這個曾經被他寄予厚望的兒子徹底失望了,他甚至都不想再跟趙元佐見麵。他派遣大太監、入內都知王仁睿向趙元佐傳達了他的口諭:“汝為親王,富貴極矣,何兇悖如此?國家典憲,朕不敢私,父子之情,於此絕矣!”
麵對趙光義當場與自己斷絕父子關係,趙元佐的反應不是嗚咽痛哭,而是沉默不語。作為父親,趙光義在說出這番話時定然是悲憤難當,可元佐難道就不悲痛嗎?如此重情之人對待自己的叔父和堂兄尚且那般,而眼下自己的父親要跟自己斷絕父子關係,他又豈能無動於衷?大悲無言,這或許才是趙元佐此時的真實心境。或許這也是他想要的結果,從此在形式和名分上他就不再是趙光義的兒子了,恐怕也隻有如此他才能對趙廷美之死少一些罪責感和愧疚感。
眼見趙元佐大難臨頭,他的弟弟們連同宰相和趙光義身邊的近臣都跑到趙光義麵前極力為他求情,希望趙光義能夠對趙元佐寬大處理。麵對座下哭成一片的兒子和大臣,趙光義仍然不打算收迴成命,他也流淚以道:“朕之前翻閱史書每當看到帝王家裏的那些不成器的子孫都會扼腕歎息,可沒想到這種事竟然也會發生在朕的身上。為了皇家顏麵和國家體統,此等逆子朕斷不能恕!”
於是,趙光義下令將趙元佐廢為庶人並發配到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安置。但是,這事還沒完,元佐雖然已經上路,但宋朝的一眾大臣對他的營救並未停止。宰相宋琪以元佐本身就有病為由請趙光義對其行寬宥之法,但仍然遭到拒絕。宋琪不死心,他繼而率領百官跪在趙光義的宮殿外為趙元佐求情,希望能夠讓趙元佐留在京城。麵對如此局麵,趙光義還是鐵了心地不予理會。等到百官三次聯合上表求情之後,趙光義才最終收迴了成命,而這時候的元佐已經走到了安徽黃山。
迴到京城後,元佐被幽禁於南宮並時刻有人監護,他就此成了一個不得與外界相聞的籠中之鳥。
被幽禁的這一年,元佐僅僅二十歲,而他這一關足足就是十二年,等到宋真宗趙恆繼位時他才重獲自由,他生命中最為美好和寶貴的黃金十年全是在幽禁之中度過的。
說來趙元佐其實也是險些當上皇帝的。趙光義後來駕崩之後,皇後李氏與宦官王繼恩本欲打算立元佐為帝,但在宰相呂端的極力反對之下,當時的皇太子趙恆最終順利登基。
對於自己的這位皇兄,趙恆登基之後給予了其足夠的恩賞和禮遇,他恢複了元佐的楚王爵位並加封其為檢校太師和右衛上將軍。後來,趙恆又先後加封其為太傅、太師並賜尚書令兼中書令,拜天策上將軍,賜其劍履上殿、詔書不名的超高規格和待遇。宋仁宗繼位之後,趙元佐又被加封為江陵牧。
公元1027年,趙元佐薨逝,享年六十二歲,這個本有希望繼承宋朝大統的人就此走完了自己讓後人無限悲憫和歎息的人生。宋仁宗隨即下令追贈其為河中牧、鳳翔牧,追封其為齊王,賜諡號“恭憲”並陪葬永熙陵(趙光義的皇陵)。
公元983年10月,趙光義在此基礎上再更進一步,這一次他不但將自己的兒子們全部改名,而且還將最年長的五個全部封王:衛王趙德崇改名為趙元佐並改封為楚王,廣平郡王趙德明改名為趙元佑並改封為陳王,三子趙德昌改名為趙元休並加封為韓王,四子趙德嚴改名為趙元雋並加封為冀王,五子趙德和改名為趙元傑並加封為益王。
趙元佐和趙元佑早在一年前就被加封為同平章事,而他們後麵這三位小弟在這次被封王的同時也被加封為同平章事,趙光義的五個兒子就此全部被安排進了中書省去熟悉政務以便為今後從政打下基礎。這次改名堪稱意義重大,如此一來趙光義的子孫和趙匡胤以及趙廷美的子嗣就徹底區分開來,所謂的皇子皇孫就隻能是他這一脈才配擁有的身份和地位。
所有人都知道趙光義的繼任者宋真宗名叫趙恆,那麽這個趙恆現在又在哪裏呢?他其實就在這五個人裏麵,隻是他此時還不叫趙恆而已。那未來的真宗陛下是這五個人裏麵的誰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現在不說,我們現在要說的是這個皇長子趙元佐。
趙元佐,公元965年出生,趙光義的長子,他的母親是後來被宋真宗追封為太宗朝元德皇後的李氏。趙光義的太宗朝前後總共追封和加封了三位皇後,其中前麵兩位都在趙光義登基之前就已經仙逝,分別是淑德皇後尹氏(滁州刺史尹廷勳之女)和懿德皇後符氏(後周大將符彥卿的第六女),而趙元佐的母親李氏在趙光義登基不滿一年時也棄他而去,她為趙光義生下了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趙元佐和三子趙元休。興許是李氏的離去讓趙光義頗為傷心,因此他直到公元984年才立下了他當政時期的唯一皇後——明德皇後李氏,也就是李處耘的女兒、李繼隆的妹妹。
作為趙光義的長子,趙光義對趙元佐從小就很是疼愛,而元佐也聰慧機敏且文武雙全。在其十二歲的時候,他跟隨趙光義外出打獵,趙光義命其射殺一隻正在飛奔的野兔,元佐張弓搭箭一擊而中,這讓當時陪伴在場的遼國使者是大為驚駭。趙光義親征太原和幽州之時,他也把趙元佐帶在了身旁。如果不出什麽意外,那麽未來的大宋太子乃至是大宋的第三位皇帝指定就是這個趙元佐,可意外偏偏就是發生了,而這個意外跟趙光義處心積慮地想要把皇位留給他的子孫也是息息相關。
趙元佐雖然長相酷似趙光義,但他的性情卻與自己的父親大為不同,這是一個相當重情重義的人,情義二字在他這裏甚至是比權力和皇位還要更為重要。趙元佐與自己的堂兄趙德昭和趙德芳都感情極深,甚至於他對年長自己十八歲的三叔趙廷美也懷有極深的情感。如果說趙德昭和趙德芳相繼離奇死亡的時候趙元佐還是少不更事,那麽在趙廷美遭遇政治迫害的時候,已經十七歲的趙元佐就對自己父親的所作所為感到不齒甚至是憤恨難當。
趙元佐曾經極力為自己的三叔辯解和開脫並希望自己的父親能夠放過三叔一馬,但趙光義對此是無動於衷。作為父親,趙光義很清楚自己是在幹什麽,盡管自己的兒子不理解他為何要那樣做,可為了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他即便眼下遭受兒子的怨恨卻也覺得自己的一切所為都是值得的。在他看來,元佐之所以不理解他隻是因為他還年少,還不明白做父親的這一番苦心,但他今後一定會明白並理解自己的一切所為。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用在這裏可能不太恰當,但趙光義當時麵對趙元佐的質問和憤怒定然內心也會有這種甚是悲涼的感慨。
這也是很多為人父母者的悲哀之處。他們費盡心力地為子女的未來謀取利益,想把所有的自以為是對其有好處的東西都塞到子女的手裏,但他們忽略了一個實情:他們的子女是不是也真心喜歡和接受這些東西?甚至於,在他們不擇手段地為子女謀取福利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曾注意到自己的子女可能已經從靈魂深處開始鄙視他們。
趙元佐就是這樣。趙德昭和趙德芳這兩個堂兄的死所引起的非議已經讓他開始懷疑乃至是鄙視自己的父親,而當他親眼目睹三叔所遭遇的一切迫害之時,他終於看清了自己父親的真實麵目。或許他也知道趙光義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麽,可是他對於自己父親用如此卑劣的手段為他爭取到皇位繼承權而感到愧疚和羞恥。他恨自己的父親,當然也恨自己父親的那些幫兇和爪牙,諸如趙普和柴禹錫。
聯想到趙元佐在被封為楚王之後趙普突然就被罷相,這裏麵的原因或許跟趙元佐不無關係。從另一個側麵來說,趙元佐也選擇了麵對現實,他的三叔已經被自己的父親給徹底打倒了,他接受了這個事實,他雖然奈何不了自己的皇帝父親,但他要讓趙普付出代價,他要為自己的三叔找迴一點公道。至於他敢於這樣做的理由和資本,很簡單,因為趙光義器重他並把他當成了接班人來培養,可以說他趙元佐越是表現得有情有義,趙光義就越是覺得這個孩子他日必能成為一代明君。
假如往後的日子就這樣波瀾不驚地繼續下去,那麽趙元佐的人生和命運可能也就將完全是另一個樣子,他很有可能就真的會接替趙光義君臨天下。然而,世事難料。
轉過年來時間進入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一年有兩個年號,分別是太平興國九年和雍熙元年。這年年底趙光義決定改元為雍熙,與太平興國元年一樣,雍熙元年也隻存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打卡收工。
雍熙——這是一個將會因為一場戰爭而被永載史冊的年號,不過,這場讓當時以及後世的漢人捶胸頓足的戰爭此時還遠未到來。對於趙光義來說,這一年剛一開頭就沒有個好彩頭。先是他的寵臣、前樞密使石熙載死了,緊接著趙光義得了一個讓他為之而震駭不已的消息:早前被他貶到房州安置的趙廷美突然死了,年僅三十七歲。
得知這個消息,趙光義當著群臣的麵是當場痛哭流涕。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鱷魚的眼淚,正如當初趙匡胤駕崩之時趙光義也是哭得死去活來,但生而為人趙光義也是有情感的。他隻比趙廷美年長八歲,可以說他是看著趙廷美一天天長大的,要說他們之間幾十年的兄弟之情在他眼裏完全就不值一提無疑是說不過去的。我相信他的悲戚是發自內心的,但他定然也不會為自己對趙廷美的所作所為而感到悔恨,在天下至尊的誘惑麵前,父子倫理和兄弟之誼都會變得黯然失色,這就是身在帝王之家的悲哀和不幸。
為表追思,趙光義追封趙廷美為涪王,賜諡號為“悼”並為其發哀成服。就在他沉浸在無限感傷的時候,另一件讓他痛心疾首的事緊接著也發生了——他的長子趙元佐因為趙廷美之死而精神崩潰以至瘋癲!
得知趙廷美突然亡故,趙元佐心痛如絞,急火攻心之下他幾乎就是在一瞬間完全神誌崩潰。他實在是不能原諒自己的父親,更不能釋懷自己是趙光義兒子這一事實,他認定害死他三叔的人就是他的父親,這一切最終促成了他的瘋癲。
這個重情重義的少年郎此時才十九歲,這正是一個人感情最為激烈和炙熱的年歲,因為趙廷美之死的巨大打擊讓趙元佐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失去了對自己行為的掌控力。他變得性情殘暴,開始在自己的府中隨意殺傷自己的侍從,身邊之人稍有過失或失當就會被他拿刀亂砍,而他但凡看見府中的仆人從他院前經過就會以弓箭予以射殺。總而言之,他成了一個真正的瘋子和狂躁症患者。趙光義親自對他進行勸誡但卻毫不起作用,為了治好元佐的病,趙光義遍尋名醫為其診治但卻收效甚微。
這個有著大好前程甚至是皇位就近在眼前的青年就這樣毀了。當然,與其說他是被人給毀了,還不如說是他自己選擇了自我毀滅。他心中神聖而不可侵犯和褻瀆的情義讓他把自己給毀了,那頂讓無數人為之而發狂的皇冠就此與他是漸行漸遠。
盡管如此,趙光義還是沒有放棄對趙元佐的治療。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元佐的病情終於開始出現好轉。趙光義於是大喜,他特意為此而大赦天下希望能夠以此感動上天讓元佐徹底好過來。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九月九日,趙光義這天在宮中舉行重陽節家宴,他的所有子女都在這一天進到宮中宴飲。考慮到元佐的病情剛剛有所好轉,所以這一次的家宴趙光義就沒有安排元佐出席,但他不會想這樣的安排會引發怎樣的後果。
等到家宴結束,趙光義的其他幾個兒子在皇次子陳王趙元佑的帶領下一起去看望他們大病初愈的兄長。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趙元佐才得知他們今晚剛去參加了家宴,他隨即神色呆滯且惆悵。全家人都去了,可就他偏偏被排除在外,元佐那顆本就異常敏感的心靈就此被他帶進了一個死胡同。他愁容慘淡地對弟弟們說道:“你們與父皇共度佳節,唯獨我不在其中,看來父皇是徹底把我給拋棄了。”
此言一出,幾個弟弟頓時就發覺他們今晚不該過來更不該對大哥說那一番話,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和勸解自己的大哥,最後隻得各自迴家。等到他們走後,元佐是越想越覺得悲憤以至於讓他覺得自己繼續活在這世間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
到了半夜,元佐終於是再次神誌大亂,他將自己的妻妾關在屋子裏,然後一把火把自己的府邸給點著了,這場大火一直燒到黎明時分也沒熄滅。得知消息,趙光義大怒之餘認定這場火就是自己的這個瘋兒子所為,他下令將元佐押至中書省並由禦史負責審問,而且還將一大堆刑具也擺在了元佐的麵前。神聖莊嚴的中書省竟然變成了審問犯人的刑堂,如此可見趙光義此時確實出離憤怒了。
一番訊問之後,元佐承認是自己放的火。當審理的結果擺在趙光義的麵前時,他對自己的這個曾經被他寄予厚望的兒子徹底失望了,他甚至都不想再跟趙元佐見麵。他派遣大太監、入內都知王仁睿向趙元佐傳達了他的口諭:“汝為親王,富貴極矣,何兇悖如此?國家典憲,朕不敢私,父子之情,於此絕矣!”
麵對趙光義當場與自己斷絕父子關係,趙元佐的反應不是嗚咽痛哭,而是沉默不語。作為父親,趙光義在說出這番話時定然是悲憤難當,可元佐難道就不悲痛嗎?如此重情之人對待自己的叔父和堂兄尚且那般,而眼下自己的父親要跟自己斷絕父子關係,他又豈能無動於衷?大悲無言,這或許才是趙元佐此時的真實心境。或許這也是他想要的結果,從此在形式和名分上他就不再是趙光義的兒子了,恐怕也隻有如此他才能對趙廷美之死少一些罪責感和愧疚感。
眼見趙元佐大難臨頭,他的弟弟們連同宰相和趙光義身邊的近臣都跑到趙光義麵前極力為他求情,希望趙光義能夠對趙元佐寬大處理。麵對座下哭成一片的兒子和大臣,趙光義仍然不打算收迴成命,他也流淚以道:“朕之前翻閱史書每當看到帝王家裏的那些不成器的子孫都會扼腕歎息,可沒想到這種事竟然也會發生在朕的身上。為了皇家顏麵和國家體統,此等逆子朕斷不能恕!”
於是,趙光義下令將趙元佐廢為庶人並發配到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安置。但是,這事還沒完,元佐雖然已經上路,但宋朝的一眾大臣對他的營救並未停止。宰相宋琪以元佐本身就有病為由請趙光義對其行寬宥之法,但仍然遭到拒絕。宋琪不死心,他繼而率領百官跪在趙光義的宮殿外為趙元佐求情,希望能夠讓趙元佐留在京城。麵對如此局麵,趙光義還是鐵了心地不予理會。等到百官三次聯合上表求情之後,趙光義才最終收迴了成命,而這時候的元佐已經走到了安徽黃山。
迴到京城後,元佐被幽禁於南宮並時刻有人監護,他就此成了一個不得與外界相聞的籠中之鳥。
被幽禁的這一年,元佐僅僅二十歲,而他這一關足足就是十二年,等到宋真宗趙恆繼位時他才重獲自由,他生命中最為美好和寶貴的黃金十年全是在幽禁之中度過的。
說來趙元佐其實也是險些當上皇帝的。趙光義後來駕崩之後,皇後李氏與宦官王繼恩本欲打算立元佐為帝,但在宰相呂端的極力反對之下,當時的皇太子趙恆最終順利登基。
對於自己的這位皇兄,趙恆登基之後給予了其足夠的恩賞和禮遇,他恢複了元佐的楚王爵位並加封其為檢校太師和右衛上將軍。後來,趙恆又先後加封其為太傅、太師並賜尚書令兼中書令,拜天策上將軍,賜其劍履上殿、詔書不名的超高規格和待遇。宋仁宗繼位之後,趙元佐又被加封為江陵牧。
公元1027年,趙元佐薨逝,享年六十二歲,這個本有希望繼承宋朝大統的人就此走完了自己讓後人無限悲憫和歎息的人生。宋仁宗隨即下令追贈其為河中牧、鳳翔牧,追封其為齊王,賜諡號“恭憲”並陪葬永熙陵(趙光義的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