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此時的宋朝與南唐之間隔著一道長江天險,趙匡胤想要以武力方式將南唐收入版圖就勢必要動用水軍。不過,相比一支戰力出色的水軍,趙匡胤更想得到的其實是一個熟悉長江水文和戰船建造領域的專家。作為此時中原大地上的天選之子,老天爺已經幫趙匡胤解決了這個難題——他的手中正好就握有一張王牌。
趙匡胤手中的這張王牌是一個名叫樊若水的南唐人。此人本是南唐池州人,也是一個在南唐的科場上屢試不中的人,但他自認為自己有經國之才多次上疏向李煜直言國事,但結局可想而知。你一個默默無名的窮書生且連科場這一關都過不了還大言不慚地上疏言政,這事在任何一個具有官僚主義氣息的官老爺那裏恐怕都隻能得到一個白眼,別說李煜看不到他的奏疏,就算李煜看到了多半也不會把他樊若水當一根蔥。況且,李煜對於革新除弊抑或讓南唐變得再次強大這種事也沒什麽興致,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將自己的苟安盡可能長地延續下去,最好延續到他死了為止。
這世上有一種人終其一生都在為了一個目標而活,那就是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說的正是這種人,而樊若水正是如此。在大宋和南唐之間,作為一個南唐人的他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為南唐出力,可他沒有這個機會和運氣,南唐的大門一直為他關閉著。怎麽辦?難道就此老死一生?難道就此眼睜睜地看著南唐一天天地腐化下去?難道就此眼睜睜地看著宋朝吃掉南唐而自己卻什麽事也不做嗎?
宋朝和南唐必有一戰,這是樊若水自己的判斷,這也是天下之大勢。此時的華夏大地自唐代中葉以來已經在事實上分裂了幾百年,隨著趙匡胤的橫空出世以及大宋的日益強大,天下再次一統的時機已經來了。既然不能為南唐抵禦大宋甚至是攻滅大宋繼而完成國家一統貢獻自己的能力和才華,那麽他就隻能選擇投奔大宋。
這裏暫且不去深究樊若水的這種行為和思想是什麽性質,而且這也說不清,你能說他是南唐的叛徒或者唐奸嗎?或許可以,可你決不能說他是什麽漢奸。自秦始皇統一華夏以來,四海大一統的概念和思想就在我們這個民族的心中開始紮根,這時候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這種概念和思想早已深入孔門學徒乃至是很多百姓的精髓之中。從這一點上來說,樊若水頂多算是南唐的“叛徒”,他甚至連“唐奸”都談不上,畢竟南唐此時在名義上早就已經是大宋的臣子。舉個例子,當年北方人跑到南方去為中山先生效力能被稱之為北方的叛徒嗎?
自從打定決心要投靠宋朝之後,樊若水就開始想著如何幫助宋朝吞並南唐。這個很難,畢竟之前他的一係列想法都是如何為南唐服務,可這時候他卻必須要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向——從如何助唐滅宋轉變為如何助宋滅唐?
要想滅掉南唐,長江天險是一道必須要越過的障礙,這也是李煜賴以生存和自保的最大資本,而曆史也讓李煜有足夠的底氣對趙匡胤的要求有選擇性地予以迴應。趙匡胤以及他的大宋確實很強悍,無論軍力還是國力都是對南唐呈碾壓之勢,可那又怎樣?當年的曹孟德強不強?當年的苻堅強不強?可這兩人在長江邊上的結局又是如何呢?一個灰頭土臉地敗興而迴甚至險些在華容道成為俘虜,另一個則是兵敗而歸最後很快就亡了國。最近的例子,柴榮強不強?可在奪下江北大片土地之後他不也是止步於長江北岸了嗎?
長江天險,這四個字不是白叫的。最關鍵的一點,同樣是麵對北方聲勢浩大的強敵,此時的南唐與當年的孫吳和東晉都有一個絕對的優勢掌握在手中,那就是他們的水軍。無論是在水戰的戰術上還是在水軍的戰船器械和兵力上,南唐都對宋朝有著明顯的優勢。兩軍如果在江上展開水戰,宋朝的水軍多半不是久習水戰南唐水軍的對手。
樊若水把以上這些都看得很透徹,所以宋朝想要攻滅南唐且如果想在長江的水麵上做點文章,那就必須得想出一個能夠在短時間內大規模地向江對岸投送兵力的辦法。其實辦法很簡單,既然南唐的水軍很厲害,宋朝不能十幾萬人或幾十萬人一起坐船過江,那就隻有一個辦法了——搭橋——在長江上麵搭橋。
這個事在如今並不是什麽稀罕事,長江上麵的大橋現在多得是,可如果有人說他想在公元974年在長江上搭橋會不會有人覺得他是瘋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可樊若水沒瘋,他將用事實證明他不但不是一個瘋子,而且還真的如他所自命地那樣他是一個具有非凡大才之人。由此,萬裏長江的第一座大橋的設計者就此誕生了,盡管他所要建的隻是一座浮橋。
經過自己的一番調研,樊若水將浮橋的搭建地點選在了采石磯。這個地方現在仍然叫采石磯,地點位於今天的安徽省馬鞍山市。采石磯突兀於江中,你可以說它是一個大山包,也可以說它是一座絕壁淩空的懸崖,反正它就立在滾滾湧動的長江水流之中,扼據著大江的要衝。這裏水流湍急,地勢險要,對於防守一方來說,這裏必然是一個軍事價值極為重要的戰略要塞。
在確定了目標之後,樊若水也是煞費苦心,他決定到采石磯附近的廣濟教寺當了一名和尚。由於采石磯乃軍事要塞,他必須要用這個身份作掩護才能采集和搜集到足夠的水文和地理資料以及數據,如此他才能在這個地方造出浮橋。他時常以垂釣為名遊蕩在采石磯附近的水麵上,在無數次地往返於兩岸之後,他最終成功地利用藏在小船裏的絲繩測量出了采石磯水域的南北寬度和不同水域的上下深度。大功告成之後,他突然從南唐境內消失了,等他再次現身的時候他已經站在了趙匡胤的麵前。
得知其來意及其軍事構想之後,趙匡胤大喜。他讓樊若水趕緊複習一下功課,然後參加考試,最後給了他一個進士及第的認證書。就這樣,樊若水名正言順地成了一個考取了功名的進士,而他也隨即被趙匡胤授予了一份官爵——舒州團練推官,從此他就開始負責設計建造戰船以及設計建造用以搭建浮橋的各種主體和輔助性設施。
此外,樊若水還對他的新任老板提出一個請求,他希望趙匡胤能幫忙把他的老母親和一眾親屬從南唐接到宋朝來,因為他擔心李煜一旦知道他在為宋朝做事會對這些人不利。在趙匡胤眼裏這不過就是小事一樁,他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換了是別人,這事估計會偷偷摸摸地幹,而且趙匡胤曾經還真的就幹過這事,他曾幫自己的愛將董遵誨接迴了遠在遼國的母親。這個故事就不細說了,說來就話太長了,這裏我們隻說趙匡胤如何接迴了樊若的母親。趙匡胤這一次沒有偷偷摸摸地做這件事,而是直接光明正大地幹,他寫了一份詔書給李煜,要李煜把樊若水的一家老小送到開封來。
李煜收到詔書也是有些莫名其妙,這個樊若水是個什麽人?怎麽麵子這麽大?竟然驚動了趙匡胤?他為啥要我把這家人送到開封去?很顯然,李煜不可能知道這裏麵的原委,更何況這個樊若水在南唐根本就是一個無名之輩,趙匡胤的這個請求雖然讓他有些迷惑可一點也不讓他覺得為難。再者說,他剛剛拒絕趙匡胤要他參加柴燎之禮的要求,此刻正小心肝亂顫,對於這樣的一個可以“贖罪”的機會他哪裏能夠不趕快抓住?
就這樣,樊若水一家在開封團聚了,為了讓樊若水在家人麵前更有麵子,趙匡胤還給他升了個官兒——讚善大夫。同時,趙匡胤派人到荊湖地區的長江邊上按照樊若水的設計圖紙開始建造大型戰船以及用以搭建浮橋的龍船,而他要求的龍船數量達到了數千艘之巨。
值此國勢危亡之際,南唐又在幹什麽呢?應該是加緊備戰準備跟宋朝決一死戰吧?很遺憾,事實不是這樣,李煜奉行的仍然是他的絕頂神功——眼瞎。不是還沒打過來嗎?不是還沒有宣戰嗎?能拖一天就是一天,好日子能過一天就是一天,再說了,還有長江天險和十萬裝備精良的水軍,我李煜怕什麽嘛!
我們再來看南唐官場裏的頂級大佬們又在做什麽?這又是一個很遺憾或者叫很可悲的事,這時候南唐官場的頂級大佬不是什麽中書省或者樞密院的行政長官,而是一個叫張洎(ji)的人,他與時任太子太保徐遊和太子太傅徐遼共同執掌南唐的機務。
這個張洎是個值得說道的人,有鑒於我不準備在今後單獨再說到他——恕我直言,因為我個人比較反感這個人,所以在這裏直接把他說完。當然,因為後麵的某些曆史事件裏他是重要的參與者,我還是會順道再說到他。
客觀地說,張洎是一個有才華且他也自認為自己頗有才華的人,他不但博覽經書而且還深研佛、道兩家,此外他還兼具風流倜儻之風,反正這人怎麽看都跟李煜很對味口。李煜繼位之後,張洎升遷為中書舍人、清輝殿學士,有了李煜的這層關係,他迅速成為南唐朝堂上的第一大紅人、大寵臣。
此人並不滿足每天與李煜談古論今、交流詩詞歌賦以及談佛論道,他還自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反正經過長時間的相處之後,李煜為他胸中的治國之才而大為傾倒,國政大事也交給了這個在官職上隻是個清輝殿學士的人。然而,事實證明張洎在治理國政方麵隻是一個庸碌之輩,他根本沒有這方麵的經驗和才能。
古往今來,不要說自命清高之人,就算是那些被曆史證明是一介庸碌之輩的人也絕不會承認自己就是一個無能之人,而自命清高者更是撞破腦袋也要證明自己不是個庸才。不過,張洎是個例外,他兼具這二者的特質但又絕不會為了證明自己而去撞破自己的腦袋。
簡單說,他在心裏雖然承認自己不是治國之才,但絕不會放下手中的權柄。在宋朝攻打南唐時他力主抗戰到底以此彰顯自己的氣節和骨氣,但當國破之時他還是覺得苟活於世比蹬腿走人要舒服一些。李煜後來想投降的時候他堅決反對,但麵對宋朝大兵們手中的刀槍時他又毫無抵抗的勇氣。更有甚者,他本來與他的上司陳喬約好國破之時一同殉國,結果陳喬自殺身亡但他卻沒跟著一起上吊自殺或是抹脖子,其給出理由更是讓人無語:“我還放心不下我的主子兼好友李煜。”
這是多麽的偉大和忠誠,可這又是多麽的無恥和虛偽!
在以南唐高官的身份被押到開封之後,趙匡胤開始翻張洎的老賬,他先是責怪張洎極力勸阻李煜向宋朝投降,然後又表示要追究張洎寫信叫援兵來增援金陵之罪。
麵對趙匡胤的天子之怒,張洎叩首迴道:“我承認這些事都是我做的,我之所以如此都是因為我忠於我的主人,就算是條狗也是要對主人之外的人吼上幾聲,更何況我還是個人。不瞞你說,類似於你說的這些事我還做了很多。今天我如果難免一死,那我也算是盡了臣子的本分。”
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張洎表現得從容不迫且不卑不亢,顯得自己是一個十足的爺們兒和君子。可是,我真的懷疑這人這個時候是在豪賭,趙匡胤根本沒說要殺他,而他主動地提到了死亡且表現得慷慨大義。任何一個英明神武的帝王麵對這種人恐怕第一時間都不會是立馬殺掉而是勸降或招撫,而張洎真的就賭對了。趙匡胤覺得他這番發言很有忠勇之氣,不是個貪生怕死的人,於是就叫他以後專心事宋。張洎暗自一口大氣喘出,他隨即轉身麵對著趙匡胤跪倒再拜,他也就此華麗地完成了人生的轉型。
請原諒我的陰暗心理再次發作。我是真的很想知道如果趙匡胤當時叫人把他拖出去砍了,他會不會當場癱軟在地或是尿褲子?
張洎不但被趙匡胤賞識,就連趙光義也對其才識讚不絕口。趙光義登基之後,張洎成為了皇帝的禦用筆杆子,趙光義的每一道旨意經過他的潤色都能跟古籍典故聯係在一起,這讓趙光義非常高興,他直言張洎這人簡直就是江南的第一才子。正是憑借著趙光義的賞識,張洎後來在大宋官場一路扶搖直上,他先後被拜為諫議大夫、判大理寺、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直至最後官居參知政事,在其巔峰時期他與後來的大宋名相寇準同列宰執大臣行列。然而,此人對待其主人可謂是盡心盡力地百般迎好,但在個人的德行上卻為人所不齒。
前麵我們說過他違背與人相約自殺殉國的誓言,而後來在李煜落魄之時他自以為當初對李煜有恩居然厚著臉皮以探望老領導的名義向李煜當麵討賞。氣急之下的李煜甩了一個白金臉盆給他,可他卻因此滿腹怨言,因為他覺得李煜不知感恩且賞賜他這個臉盆時顯得很是傲慢無禮。此外,之前在南唐為官時,張洎的好友——時任南唐內史舍人的潘佑上疏直言國政混亂、亂臣當道,張洎由此記恨在心並慫恿李煜殺掉了潘佑。在太宗朝,張洎與當時同為翰林學士的蘇易交惡,蘇易後來升任參知政事,張洎於是上疏對蘇易狂接老底並對其一頓猛批狂貶,蘇易因此而被罷官,張洎則取代蘇易成為了新的參知政事。即使是後來在與寇準搭檔的時候,張洎表麵上對這位比自己年少的上司恭敬禮順,但暗地裏卻對寇準是各種小動作和鬼心思不斷,但心大的寇準對此卻是毫不知情。
總之,個人觀點:張洎就是一個自詡為君子且想做一個君子並且以君子之道要求自己和別人,但實際上做出來的事卻讓他成為了一個對周遭之人卑鄙陰險、對上級阿諛奉承的偽君子。
我還不想說張洎是小人,因為小人沒有他這麽多道貌岸然,小人比他純潔得多。我之所以要在這個人的身上說這麽多,原因隻有一個,因為像張洎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的很多人身上都能找到影子,甚至包括我們自己。他的身上兼具了好多種人的心理和性格特質,但我們當中很難有人像他這樣成了一個“集諸多的正反黑白於一身的大成者”。從這方麵來說,這人是一個“成功者”。
每當想起這個人我會想到另一個人,那個人就是《巴黎聖母院》裏的副主教克洛德,倒不是說這兩個人很相似,而是說克洛德其實比起張洎更接近於真實的世界和人生。
一個人的心中有神靈,有一套崇高的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但在現實的人間煙火以及個人七情六欲的相互碰撞中,心中的神靈以及那一套準則和規範全都在搖搖欲墜。於是乎他開始犯錯,開始自責,開始發自內心地懺悔和自我折磨,可在這之後他再又因為欲望和人性的驅使重複地犯錯,如此反複,痛苦不堪。最後的結果要麽是身心俱疲之後的徹底自我放逐,要麽就是在理想與現實的反複較量中實現了自我和解:承認自己做不了聖人但也不會淪落為魔鬼,要麽就是成為一個聖人或瘋子,要麽就是終其一生都在掙紮——這就是克洛德以及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寫照,可張洎不是這樣。
張洎是一朵奇葩,一個成功的精神和人格多重分裂者,閉上眼放下一切時他就是君子,睜開眼進入叢林世界時他就是偽君子,拿起書他就是高潔的聖人,而在行卑鄙陰險之事時他就是一個勢力小人,他在這二者間自動切換毫無違和感。別的人會因為自己做出了某些有違聖人之道的事而掙紮、會猶豫、會自責、會悔恨,可他不會,他甚至都不用為自己找借口和理由就能瞬間把自己的所作所為視為理所當然或正大光明。
如此修為,如此心性,令人怎能不敬佩?什麽叫大心髒?這就是!什麽叫偉丈夫?這就是!
史書上說這個人精研佛道,如此看來這真的不假。這真的是一個高人,那些經書他也真的不是白讀的,因為他能將自己的所思和所為與精神層麵上的那個自我完全分離,無論他做了什麽都與他在精神層麵上的自我完全無關,在精神上他永遠聖潔且問心無愧。換句話說,他的心理非常的“健康”,他絕不會因為做了某些事而把自己搞得心理抑鬱。為父報仇的雷有鄰因為愧疚而把自己整成了一個精神失常的瘋子,相比之下,張洎在這方麵簡直可以把雷有鄰給秒成渣。
張洎不是君子,但他活出了許多真正的君子都沒有達成的精神狀態——坦蕩蕩——而且正因如此他還長壽。千言萬語凝聚成一句話:這人已經成精了。
多說一句,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裏,成精的人可不止張洎一人,而這些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如鳳毛麟角一般地存在著,比如後來的蔡京,再比如後來的嚴嵩。有一種人生境界很多人都隻能掛在嘴邊念叨一下而已,但人精們卻真的活出了這種狀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好了,這個話題我們就此打住。
一個樊若水,一個張洎,兩個江南人,一個難見李煜一麵鬱鬱不得誌最後北投“敵國”,一個是李煜身邊紅得發紫的大紅人,而這兩個人將決定南唐最終的宿命。
趙匡胤手中的這張王牌是一個名叫樊若水的南唐人。此人本是南唐池州人,也是一個在南唐的科場上屢試不中的人,但他自認為自己有經國之才多次上疏向李煜直言國事,但結局可想而知。你一個默默無名的窮書生且連科場這一關都過不了還大言不慚地上疏言政,這事在任何一個具有官僚主義氣息的官老爺那裏恐怕都隻能得到一個白眼,別說李煜看不到他的奏疏,就算李煜看到了多半也不會把他樊若水當一根蔥。況且,李煜對於革新除弊抑或讓南唐變得再次強大這種事也沒什麽興致,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將自己的苟安盡可能長地延續下去,最好延續到他死了為止。
這世上有一種人終其一生都在為了一個目標而活,那就是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說的正是這種人,而樊若水正是如此。在大宋和南唐之間,作為一個南唐人的他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為南唐出力,可他沒有這個機會和運氣,南唐的大門一直為他關閉著。怎麽辦?難道就此老死一生?難道就此眼睜睜地看著南唐一天天地腐化下去?難道就此眼睜睜地看著宋朝吃掉南唐而自己卻什麽事也不做嗎?
宋朝和南唐必有一戰,這是樊若水自己的判斷,這也是天下之大勢。此時的華夏大地自唐代中葉以來已經在事實上分裂了幾百年,隨著趙匡胤的橫空出世以及大宋的日益強大,天下再次一統的時機已經來了。既然不能為南唐抵禦大宋甚至是攻滅大宋繼而完成國家一統貢獻自己的能力和才華,那麽他就隻能選擇投奔大宋。
這裏暫且不去深究樊若水的這種行為和思想是什麽性質,而且這也說不清,你能說他是南唐的叛徒或者唐奸嗎?或許可以,可你決不能說他是什麽漢奸。自秦始皇統一華夏以來,四海大一統的概念和思想就在我們這個民族的心中開始紮根,這時候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這種概念和思想早已深入孔門學徒乃至是很多百姓的精髓之中。從這一點上來說,樊若水頂多算是南唐的“叛徒”,他甚至連“唐奸”都談不上,畢竟南唐此時在名義上早就已經是大宋的臣子。舉個例子,當年北方人跑到南方去為中山先生效力能被稱之為北方的叛徒嗎?
自從打定決心要投靠宋朝之後,樊若水就開始想著如何幫助宋朝吞並南唐。這個很難,畢竟之前他的一係列想法都是如何為南唐服務,可這時候他卻必須要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向——從如何助唐滅宋轉變為如何助宋滅唐?
要想滅掉南唐,長江天險是一道必須要越過的障礙,這也是李煜賴以生存和自保的最大資本,而曆史也讓李煜有足夠的底氣對趙匡胤的要求有選擇性地予以迴應。趙匡胤以及他的大宋確實很強悍,無論軍力還是國力都是對南唐呈碾壓之勢,可那又怎樣?當年的曹孟德強不強?當年的苻堅強不強?可這兩人在長江邊上的結局又是如何呢?一個灰頭土臉地敗興而迴甚至險些在華容道成為俘虜,另一個則是兵敗而歸最後很快就亡了國。最近的例子,柴榮強不強?可在奪下江北大片土地之後他不也是止步於長江北岸了嗎?
長江天險,這四個字不是白叫的。最關鍵的一點,同樣是麵對北方聲勢浩大的強敵,此時的南唐與當年的孫吳和東晉都有一個絕對的優勢掌握在手中,那就是他們的水軍。無論是在水戰的戰術上還是在水軍的戰船器械和兵力上,南唐都對宋朝有著明顯的優勢。兩軍如果在江上展開水戰,宋朝的水軍多半不是久習水戰南唐水軍的對手。
樊若水把以上這些都看得很透徹,所以宋朝想要攻滅南唐且如果想在長江的水麵上做點文章,那就必須得想出一個能夠在短時間內大規模地向江對岸投送兵力的辦法。其實辦法很簡單,既然南唐的水軍很厲害,宋朝不能十幾萬人或幾十萬人一起坐船過江,那就隻有一個辦法了——搭橋——在長江上麵搭橋。
這個事在如今並不是什麽稀罕事,長江上麵的大橋現在多得是,可如果有人說他想在公元974年在長江上搭橋會不會有人覺得他是瘋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可樊若水沒瘋,他將用事實證明他不但不是一個瘋子,而且還真的如他所自命地那樣他是一個具有非凡大才之人。由此,萬裏長江的第一座大橋的設計者就此誕生了,盡管他所要建的隻是一座浮橋。
經過自己的一番調研,樊若水將浮橋的搭建地點選在了采石磯。這個地方現在仍然叫采石磯,地點位於今天的安徽省馬鞍山市。采石磯突兀於江中,你可以說它是一個大山包,也可以說它是一座絕壁淩空的懸崖,反正它就立在滾滾湧動的長江水流之中,扼據著大江的要衝。這裏水流湍急,地勢險要,對於防守一方來說,這裏必然是一個軍事價值極為重要的戰略要塞。
在確定了目標之後,樊若水也是煞費苦心,他決定到采石磯附近的廣濟教寺當了一名和尚。由於采石磯乃軍事要塞,他必須要用這個身份作掩護才能采集和搜集到足夠的水文和地理資料以及數據,如此他才能在這個地方造出浮橋。他時常以垂釣為名遊蕩在采石磯附近的水麵上,在無數次地往返於兩岸之後,他最終成功地利用藏在小船裏的絲繩測量出了采石磯水域的南北寬度和不同水域的上下深度。大功告成之後,他突然從南唐境內消失了,等他再次現身的時候他已經站在了趙匡胤的麵前。
得知其來意及其軍事構想之後,趙匡胤大喜。他讓樊若水趕緊複習一下功課,然後參加考試,最後給了他一個進士及第的認證書。就這樣,樊若水名正言順地成了一個考取了功名的進士,而他也隨即被趙匡胤授予了一份官爵——舒州團練推官,從此他就開始負責設計建造戰船以及設計建造用以搭建浮橋的各種主體和輔助性設施。
此外,樊若水還對他的新任老板提出一個請求,他希望趙匡胤能幫忙把他的老母親和一眾親屬從南唐接到宋朝來,因為他擔心李煜一旦知道他在為宋朝做事會對這些人不利。在趙匡胤眼裏這不過就是小事一樁,他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換了是別人,這事估計會偷偷摸摸地幹,而且趙匡胤曾經還真的就幹過這事,他曾幫自己的愛將董遵誨接迴了遠在遼國的母親。這個故事就不細說了,說來就話太長了,這裏我們隻說趙匡胤如何接迴了樊若的母親。趙匡胤這一次沒有偷偷摸摸地做這件事,而是直接光明正大地幹,他寫了一份詔書給李煜,要李煜把樊若水的一家老小送到開封來。
李煜收到詔書也是有些莫名其妙,這個樊若水是個什麽人?怎麽麵子這麽大?竟然驚動了趙匡胤?他為啥要我把這家人送到開封去?很顯然,李煜不可能知道這裏麵的原委,更何況這個樊若水在南唐根本就是一個無名之輩,趙匡胤的這個請求雖然讓他有些迷惑可一點也不讓他覺得為難。再者說,他剛剛拒絕趙匡胤要他參加柴燎之禮的要求,此刻正小心肝亂顫,對於這樣的一個可以“贖罪”的機會他哪裏能夠不趕快抓住?
就這樣,樊若水一家在開封團聚了,為了讓樊若水在家人麵前更有麵子,趙匡胤還給他升了個官兒——讚善大夫。同時,趙匡胤派人到荊湖地區的長江邊上按照樊若水的設計圖紙開始建造大型戰船以及用以搭建浮橋的龍船,而他要求的龍船數量達到了數千艘之巨。
值此國勢危亡之際,南唐又在幹什麽呢?應該是加緊備戰準備跟宋朝決一死戰吧?很遺憾,事實不是這樣,李煜奉行的仍然是他的絕頂神功——眼瞎。不是還沒打過來嗎?不是還沒有宣戰嗎?能拖一天就是一天,好日子能過一天就是一天,再說了,還有長江天險和十萬裝備精良的水軍,我李煜怕什麽嘛!
我們再來看南唐官場裏的頂級大佬們又在做什麽?這又是一個很遺憾或者叫很可悲的事,這時候南唐官場的頂級大佬不是什麽中書省或者樞密院的行政長官,而是一個叫張洎(ji)的人,他與時任太子太保徐遊和太子太傅徐遼共同執掌南唐的機務。
這個張洎是個值得說道的人,有鑒於我不準備在今後單獨再說到他——恕我直言,因為我個人比較反感這個人,所以在這裏直接把他說完。當然,因為後麵的某些曆史事件裏他是重要的參與者,我還是會順道再說到他。
客觀地說,張洎是一個有才華且他也自認為自己頗有才華的人,他不但博覽經書而且還深研佛、道兩家,此外他還兼具風流倜儻之風,反正這人怎麽看都跟李煜很對味口。李煜繼位之後,張洎升遷為中書舍人、清輝殿學士,有了李煜的這層關係,他迅速成為南唐朝堂上的第一大紅人、大寵臣。
此人並不滿足每天與李煜談古論今、交流詩詞歌賦以及談佛論道,他還自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反正經過長時間的相處之後,李煜為他胸中的治國之才而大為傾倒,國政大事也交給了這個在官職上隻是個清輝殿學士的人。然而,事實證明張洎在治理國政方麵隻是一個庸碌之輩,他根本沒有這方麵的經驗和才能。
古往今來,不要說自命清高之人,就算是那些被曆史證明是一介庸碌之輩的人也絕不會承認自己就是一個無能之人,而自命清高者更是撞破腦袋也要證明自己不是個庸才。不過,張洎是個例外,他兼具這二者的特質但又絕不會為了證明自己而去撞破自己的腦袋。
簡單說,他在心裏雖然承認自己不是治國之才,但絕不會放下手中的權柄。在宋朝攻打南唐時他力主抗戰到底以此彰顯自己的氣節和骨氣,但當國破之時他還是覺得苟活於世比蹬腿走人要舒服一些。李煜後來想投降的時候他堅決反對,但麵對宋朝大兵們手中的刀槍時他又毫無抵抗的勇氣。更有甚者,他本來與他的上司陳喬約好國破之時一同殉國,結果陳喬自殺身亡但他卻沒跟著一起上吊自殺或是抹脖子,其給出理由更是讓人無語:“我還放心不下我的主子兼好友李煜。”
這是多麽的偉大和忠誠,可這又是多麽的無恥和虛偽!
在以南唐高官的身份被押到開封之後,趙匡胤開始翻張洎的老賬,他先是責怪張洎極力勸阻李煜向宋朝投降,然後又表示要追究張洎寫信叫援兵來增援金陵之罪。
麵對趙匡胤的天子之怒,張洎叩首迴道:“我承認這些事都是我做的,我之所以如此都是因為我忠於我的主人,就算是條狗也是要對主人之外的人吼上幾聲,更何況我還是個人。不瞞你說,類似於你說的這些事我還做了很多。今天我如果難免一死,那我也算是盡了臣子的本分。”
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張洎表現得從容不迫且不卑不亢,顯得自己是一個十足的爺們兒和君子。可是,我真的懷疑這人這個時候是在豪賭,趙匡胤根本沒說要殺他,而他主動地提到了死亡且表現得慷慨大義。任何一個英明神武的帝王麵對這種人恐怕第一時間都不會是立馬殺掉而是勸降或招撫,而張洎真的就賭對了。趙匡胤覺得他這番發言很有忠勇之氣,不是個貪生怕死的人,於是就叫他以後專心事宋。張洎暗自一口大氣喘出,他隨即轉身麵對著趙匡胤跪倒再拜,他也就此華麗地完成了人生的轉型。
請原諒我的陰暗心理再次發作。我是真的很想知道如果趙匡胤當時叫人把他拖出去砍了,他會不會當場癱軟在地或是尿褲子?
張洎不但被趙匡胤賞識,就連趙光義也對其才識讚不絕口。趙光義登基之後,張洎成為了皇帝的禦用筆杆子,趙光義的每一道旨意經過他的潤色都能跟古籍典故聯係在一起,這讓趙光義非常高興,他直言張洎這人簡直就是江南的第一才子。正是憑借著趙光義的賞識,張洎後來在大宋官場一路扶搖直上,他先後被拜為諫議大夫、判大理寺、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直至最後官居參知政事,在其巔峰時期他與後來的大宋名相寇準同列宰執大臣行列。然而,此人對待其主人可謂是盡心盡力地百般迎好,但在個人的德行上卻為人所不齒。
前麵我們說過他違背與人相約自殺殉國的誓言,而後來在李煜落魄之時他自以為當初對李煜有恩居然厚著臉皮以探望老領導的名義向李煜當麵討賞。氣急之下的李煜甩了一個白金臉盆給他,可他卻因此滿腹怨言,因為他覺得李煜不知感恩且賞賜他這個臉盆時顯得很是傲慢無禮。此外,之前在南唐為官時,張洎的好友——時任南唐內史舍人的潘佑上疏直言國政混亂、亂臣當道,張洎由此記恨在心並慫恿李煜殺掉了潘佑。在太宗朝,張洎與當時同為翰林學士的蘇易交惡,蘇易後來升任參知政事,張洎於是上疏對蘇易狂接老底並對其一頓猛批狂貶,蘇易因此而被罷官,張洎則取代蘇易成為了新的參知政事。即使是後來在與寇準搭檔的時候,張洎表麵上對這位比自己年少的上司恭敬禮順,但暗地裏卻對寇準是各種小動作和鬼心思不斷,但心大的寇準對此卻是毫不知情。
總之,個人觀點:張洎就是一個自詡為君子且想做一個君子並且以君子之道要求自己和別人,但實際上做出來的事卻讓他成為了一個對周遭之人卑鄙陰險、對上級阿諛奉承的偽君子。
我還不想說張洎是小人,因為小人沒有他這麽多道貌岸然,小人比他純潔得多。我之所以要在這個人的身上說這麽多,原因隻有一個,因為像張洎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的很多人身上都能找到影子,甚至包括我們自己。他的身上兼具了好多種人的心理和性格特質,但我們當中很難有人像他這樣成了一個“集諸多的正反黑白於一身的大成者”。從這方麵來說,這人是一個“成功者”。
每當想起這個人我會想到另一個人,那個人就是《巴黎聖母院》裏的副主教克洛德,倒不是說這兩個人很相似,而是說克洛德其實比起張洎更接近於真實的世界和人生。
一個人的心中有神靈,有一套崇高的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但在現實的人間煙火以及個人七情六欲的相互碰撞中,心中的神靈以及那一套準則和規範全都在搖搖欲墜。於是乎他開始犯錯,開始自責,開始發自內心地懺悔和自我折磨,可在這之後他再又因為欲望和人性的驅使重複地犯錯,如此反複,痛苦不堪。最後的結果要麽是身心俱疲之後的徹底自我放逐,要麽就是在理想與現實的反複較量中實現了自我和解:承認自己做不了聖人但也不會淪落為魔鬼,要麽就是成為一個聖人或瘋子,要麽就是終其一生都在掙紮——這就是克洛德以及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寫照,可張洎不是這樣。
張洎是一朵奇葩,一個成功的精神和人格多重分裂者,閉上眼放下一切時他就是君子,睜開眼進入叢林世界時他就是偽君子,拿起書他就是高潔的聖人,而在行卑鄙陰險之事時他就是一個勢力小人,他在這二者間自動切換毫無違和感。別的人會因為自己做出了某些有違聖人之道的事而掙紮、會猶豫、會自責、會悔恨,可他不會,他甚至都不用為自己找借口和理由就能瞬間把自己的所作所為視為理所當然或正大光明。
如此修為,如此心性,令人怎能不敬佩?什麽叫大心髒?這就是!什麽叫偉丈夫?這就是!
史書上說這個人精研佛道,如此看來這真的不假。這真的是一個高人,那些經書他也真的不是白讀的,因為他能將自己的所思和所為與精神層麵上的那個自我完全分離,無論他做了什麽都與他在精神層麵上的自我完全無關,在精神上他永遠聖潔且問心無愧。換句話說,他的心理非常的“健康”,他絕不會因為做了某些事而把自己搞得心理抑鬱。為父報仇的雷有鄰因為愧疚而把自己整成了一個精神失常的瘋子,相比之下,張洎在這方麵簡直可以把雷有鄰給秒成渣。
張洎不是君子,但他活出了許多真正的君子都沒有達成的精神狀態——坦蕩蕩——而且正因如此他還長壽。千言萬語凝聚成一句話:這人已經成精了。
多說一句,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裏,成精的人可不止張洎一人,而這些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如鳳毛麟角一般地存在著,比如後來的蔡京,再比如後來的嚴嵩。有一種人生境界很多人都隻能掛在嘴邊念叨一下而已,但人精們卻真的活出了這種狀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好了,這個話題我們就此打住。
一個樊若水,一個張洎,兩個江南人,一個難見李煜一麵鬱鬱不得誌最後北投“敵國”,一個是李煜身邊紅得發紫的大紅人,而這兩個人將決定南唐最終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