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調研村民
仙修之官場的崛起之路 作者:24以觀滄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又閑聊了一陣後,劉春站起身,對遠哥說:“遠哥,你忙你的吧,我們就不打擾了。”
遠哥熱情挽留:“劉書記,你們中午就在我這兒吃飯吧,別客氣。”
“不用了,遠哥,你忙你的。”五人婉拒邀請,往村裏走去。
走了一段路,譚偉忍不住吐槽:“這些村民想法真樸素,就想著分錢。嘿嘿。”
劉春無奈搖頭:“有時咱給他們講道理、講政策,他們聽不進去。還是村支書厲害,吼一嗓子,他們就聽了。”
劉飛也笑了:“各地有各地實際情況,咱工作得講究方式方法。”
幾人邊走邊聊,一會兒就到了另一戶村民家外。
劉春指著這戶介紹:“剛才那戶是低保戶,這戶是五保戶,等會兒還要走訪一戶有勞動能力能打工掙錢的。這三種家庭都有代表性。”
大家點頭,跟著劉春過去。
從房子外麵看,這是一層紅磚樓,麵積不大,約三十平方米,像是政府幫忙蓋的。
大家走進,看到一位六十幾歲老人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劉春先打招唿:“華叔,看電視呢。”
華叔轉頭見是書記,忙起身:“劉書記來了,快來坐。”
說完,華叔搬來幾張凳子遞給劉飛幾人。
“華叔,別客氣,坐下來聊聊天。”
“好的,劉書記。”華叔搬完凳子,又從櫃子裏拿出些瓜子花生放桌上,自己搬個小凳子坐到沙發對麵,把沙發留給劉飛幾人。
“華叔,給你介紹下,這幾位是其他村駐村幹部,來咱村看看大家。”
華叔木然點頭,有些局促不安,機械地伸手指著桌上瓜子花生,聲音微顫:“各位書記,這是我昨天剛買的瓜子花生,大家隨便吃。”
從神情動作能看出華叔很緊張。劉飛見狀,拿起水壺給華叔倒杯水,遞到他手裏。
“華叔,別緊張,咱就隨便聊聊。”劉飛溫和地安慰。
“哦,聊天,聊天。”華叔接過水杯,沒喝卻緊緊捧著,似乎這樣能安心些。
這時劉春問:“華叔,你生活還有啥困難嗎?”
華叔忙搖頭,語氣堅定:“劉書記,我真沒困難。”
“你每月收入多少?生活咋樣?夠用嗎?”譚偉關切地問。
“夠用了,我都用不完。政府每月給我一千多塊,平時劉書記他們常給我送米,年底村裏還發些錢。我一人生活,這些錢綽綽有餘。”華叔說著露出滿足笑容。
“那你平時吃得咋樣?多久吃次肉?”劉春繼續追問。
“我牙齒不好,吃得不多。但現在政策好,政府對咱老百姓真好,每月給我錢,我用不完。我想吃肉就去鎮上買。政府對咱太好了。”華叔臉上洋溢幸福笑容。
“華叔,你對村裏還有啥意見建議嗎?”趙睿也加入談話。
華叔有些猶豫,看向劉春,不知該不該說。
劉春微笑著對華叔說:“這幾個書記從羊城來的,你有啥想說的盡管說。”
華叔鬆口氣,看著各位書記認真說:“各位書記,咱這兒有幾戶住山旁,晚上看不見路。咱幾個都是老人,眼神不好。我就想,村裏有錢的話,能不能幫咱修幾盞路燈,這樣晚上咱幾個老人能聚一起聊聊天。”
劉春點頭,確實村民物質生活有保障能吃飽飯了,但精神生活較匱乏。晚上大家都想聚一起聊天。
劉春從口袋掏出筆,認真把建議記在筆記本上。
劉飛幾人想了下,也記錄下來。除修路燈照明,還可建老人聊天場所或邀表演團隊下鄉,豐富村民精神生活。以前可能光關注村民溫飽,忽視了精神文化需求。
結束在華叔家走訪,劉春和其他人朝村內二層小樓走去。路上劉春介紹:“這家村民五口人,住著兩位老人照顧一個小孩。家裏還有兩個成年人,其中一個去長峰集團工作,成了搬運工,每月四五千工資。他妻子也去了羊城,在餐館當服務員,每月兩三千收入。這家人收入在村裏算高的。”
五人走到大門,敲門。很快有腳步聲。
大門打開,一位年過七旬老人出現。
“明叔,身體還好嗎?我們來看你了。”劉春微笑問候。
老人迅速打開門,見是劉春他們,露出笑容:“原來是劉書記啊,你們來了,我身體好著呢。快請進,進來。”
劉春和其他人跟著老人進屋,在客廳坐下。
明叔熱情忙碌,端茶倒水又拿水果招待,在大家勸阻下才停下。
“明叔,村裏又要實施新項目了,你有啥想法建議?”劉春開門見山問道。
明叔沉思會兒,看看劉飛幾人,緩緩說:“劉書記,我聽兒子兒媳說,外麵大環境不好,生意難做。咱項目沒出問題,全靠你們幫忙。你們能保證永遠不離開我們嗎?”
劉春和其他人尷尬對視,這問題沒人能保證。
見劉春沉默,明叔歎口氣繼續說:“我常想,現在做生意太難,錢拿去投資,虧了咋辦?村民拿不到分紅,肯定怪你們,你們走了也留壞名聲。本想為村裏做好事,卻遭責罵,對你們不公平。”
“我就想,你們不如把錢拿去給村民修路、修自來水管、裝路燈,把村裏環境搞好。你們走了,這些東西留下,村民也會記你們好。”明叔一番話讓本想大幹一場留大項目產業的幾人冷靜下來。
“明叔,你說得對,我會多聽村民意見,調研做項目一定慎重。”劉春認真表態。
一會兒,結束與明叔座談,大家向村委會走去。路上劉飛感歎:“咱今年才到村裏,都想大幹,沒村裏老人慎重。”
譚偉看看不遠處村委會,想想項目事,建議:“要不咱和項目企業約約,明後天不迴羊城了,去企業看看。”幾人相互看看,點頭同意。
遠哥熱情挽留:“劉書記,你們中午就在我這兒吃飯吧,別客氣。”
“不用了,遠哥,你忙你的。”五人婉拒邀請,往村裏走去。
走了一段路,譚偉忍不住吐槽:“這些村民想法真樸素,就想著分錢。嘿嘿。”
劉春無奈搖頭:“有時咱給他們講道理、講政策,他們聽不進去。還是村支書厲害,吼一嗓子,他們就聽了。”
劉飛也笑了:“各地有各地實際情況,咱工作得講究方式方法。”
幾人邊走邊聊,一會兒就到了另一戶村民家外。
劉春指著這戶介紹:“剛才那戶是低保戶,這戶是五保戶,等會兒還要走訪一戶有勞動能力能打工掙錢的。這三種家庭都有代表性。”
大家點頭,跟著劉春過去。
從房子外麵看,這是一層紅磚樓,麵積不大,約三十平方米,像是政府幫忙蓋的。
大家走進,看到一位六十幾歲老人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劉春先打招唿:“華叔,看電視呢。”
華叔轉頭見是書記,忙起身:“劉書記來了,快來坐。”
說完,華叔搬來幾張凳子遞給劉飛幾人。
“華叔,別客氣,坐下來聊聊天。”
“好的,劉書記。”華叔搬完凳子,又從櫃子裏拿出些瓜子花生放桌上,自己搬個小凳子坐到沙發對麵,把沙發留給劉飛幾人。
“華叔,給你介紹下,這幾位是其他村駐村幹部,來咱村看看大家。”
華叔木然點頭,有些局促不安,機械地伸手指著桌上瓜子花生,聲音微顫:“各位書記,這是我昨天剛買的瓜子花生,大家隨便吃。”
從神情動作能看出華叔很緊張。劉飛見狀,拿起水壺給華叔倒杯水,遞到他手裏。
“華叔,別緊張,咱就隨便聊聊。”劉飛溫和地安慰。
“哦,聊天,聊天。”華叔接過水杯,沒喝卻緊緊捧著,似乎這樣能安心些。
這時劉春問:“華叔,你生活還有啥困難嗎?”
華叔忙搖頭,語氣堅定:“劉書記,我真沒困難。”
“你每月收入多少?生活咋樣?夠用嗎?”譚偉關切地問。
“夠用了,我都用不完。政府每月給我一千多塊,平時劉書記他們常給我送米,年底村裏還發些錢。我一人生活,這些錢綽綽有餘。”華叔說著露出滿足笑容。
“那你平時吃得咋樣?多久吃次肉?”劉春繼續追問。
“我牙齒不好,吃得不多。但現在政策好,政府對咱老百姓真好,每月給我錢,我用不完。我想吃肉就去鎮上買。政府對咱太好了。”華叔臉上洋溢幸福笑容。
“華叔,你對村裏還有啥意見建議嗎?”趙睿也加入談話。
華叔有些猶豫,看向劉春,不知該不該說。
劉春微笑著對華叔說:“這幾個書記從羊城來的,你有啥想說的盡管說。”
華叔鬆口氣,看著各位書記認真說:“各位書記,咱這兒有幾戶住山旁,晚上看不見路。咱幾個都是老人,眼神不好。我就想,村裏有錢的話,能不能幫咱修幾盞路燈,這樣晚上咱幾個老人能聚一起聊聊天。”
劉春點頭,確實村民物質生活有保障能吃飽飯了,但精神生活較匱乏。晚上大家都想聚一起聊天。
劉春從口袋掏出筆,認真把建議記在筆記本上。
劉飛幾人想了下,也記錄下來。除修路燈照明,還可建老人聊天場所或邀表演團隊下鄉,豐富村民精神生活。以前可能光關注村民溫飽,忽視了精神文化需求。
結束在華叔家走訪,劉春和其他人朝村內二層小樓走去。路上劉春介紹:“這家村民五口人,住著兩位老人照顧一個小孩。家裏還有兩個成年人,其中一個去長峰集團工作,成了搬運工,每月四五千工資。他妻子也去了羊城,在餐館當服務員,每月兩三千收入。這家人收入在村裏算高的。”
五人走到大門,敲門。很快有腳步聲。
大門打開,一位年過七旬老人出現。
“明叔,身體還好嗎?我們來看你了。”劉春微笑問候。
老人迅速打開門,見是劉春他們,露出笑容:“原來是劉書記啊,你們來了,我身體好著呢。快請進,進來。”
劉春和其他人跟著老人進屋,在客廳坐下。
明叔熱情忙碌,端茶倒水又拿水果招待,在大家勸阻下才停下。
“明叔,村裏又要實施新項目了,你有啥想法建議?”劉春開門見山問道。
明叔沉思會兒,看看劉飛幾人,緩緩說:“劉書記,我聽兒子兒媳說,外麵大環境不好,生意難做。咱項目沒出問題,全靠你們幫忙。你們能保證永遠不離開我們嗎?”
劉春和其他人尷尬對視,這問題沒人能保證。
見劉春沉默,明叔歎口氣繼續說:“我常想,現在做生意太難,錢拿去投資,虧了咋辦?村民拿不到分紅,肯定怪你們,你們走了也留壞名聲。本想為村裏做好事,卻遭責罵,對你們不公平。”
“我就想,你們不如把錢拿去給村民修路、修自來水管、裝路燈,把村裏環境搞好。你們走了,這些東西留下,村民也會記你們好。”明叔一番話讓本想大幹一場留大項目產業的幾人冷靜下來。
“明叔,你說得對,我會多聽村民意見,調研做項目一定慎重。”劉春認真表態。
一會兒,結束與明叔座談,大家向村委會走去。路上劉飛感歎:“咱今年才到村裏,都想大幹,沒村裏老人慎重。”
譚偉看看不遠處村委會,想想項目事,建議:“要不咱和項目企業約約,明後天不迴羊城了,去企業看看。”幾人相互看看,點頭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