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根源
重生1959:進山打獵,開局救下女知青 作者:鬆香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避暑這件事,說到底就是要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是隔熱,第二是散熱。
隻要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房子內部的溫度就不會太高。
而這兩項中,隔熱才是問題的根源。
陳東決定把房頂拆了重建,之前的平頂改成斜坡,這樣可以減少一些耀光照射麵積。
同時,陳東又計算出數量,準備出來一部分燒製好的磚。
木梁都是現成的,隻需要再山上再伐一點木頭就夠了。
陳東要搭的是‘疊房蓋’。
所謂疊房蓋,就是兩層房蓋疊在一起,中間用磚頭撐起一塊空間,保證空氣始終流通。
這本來是熱帶土著的修建方式,沒想到在北方竟然用上了。
不過,熱帶雨林雖然熱,但是水分充足,所以陳東還是要做改造。
轉頭,陳東進到地下室,把存好的鐵礦石燒成鐵水,又用黃泥塑了一個超大模具。
這模具呈四方形,大小尺寸和房頂一樣。
沒錯,陳東要做一張大鐵皮。
能不能隔熱全看它了!
很快,陳東把四個角搞定,又把鐵皮從黃泥中脫模。
在鐵皮和木樁的連接方式中,陳東最終選擇了鬆樹油。
鬆樹油會隨著溫度升高,而提升自己的粘稠性。
通俗地說,天氣越熱,鬆油越黏。
忙碌一下午,鐵皮終於固定好了,房頂蓋上的第一個步驟算是完成了。
在固有印象裏,鐵是個導熱的材料,可隻要利用的好,這就是隔熱材料!
銀白色的東西都具有一定發射作用,陳東就是要利用鐵的顏色,做成反射層。
這樣陽光射下來,也會被發射出去,從而減少陽光的吸收率。
而這其中的最關鍵的,就是房頂的四角建上四根木樁。
鐵皮絕對不能直接接觸房頂,否則適得其反。
四根木樁把鐵皮撐起來,使其中間至少有五十公分的距離。
這個距離就是通風層。
即便鐵吸熱,可下麵的風向是流動的,就能很大程度緩解鐵皮帶來的熱氣。
這就相當於,陳家的房子始終被一個巨大的保護罩蓋著。
可這隻是第一步,遠遠達不到徹底避暑的狀態。
要說避暑,風扇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雖說現在沒有電,但可以利用電的原理,改良出一套能正常使用的風扇。
根據目前的情況,陳東選擇用木片做幾套扇葉。
鐵器果然好,但空氣中的濕度一旦增加,很容易生鏽。
做扇葉是個精細活,必須保證每一片扇葉大小尺寸相同,半點偏差都不能有。
哪怕是一丁點偏差,都會讓風扇失衡,最後無法運轉。
陳東去山上伐了一棵半人粗的樹,用麻繩丈量好直徑,便用鋸子分割下來尺寸。
扇葉看起來更像是一個逗號,這種形狀能更有效的利用風力。
可現在沒有合適的工具,沒辦法做出那麽規則的圖案。
片刻,陳東有個辦法。
索性利用樹的橫切麵做一個太極圖,再把炭塊做筆,畫出一對陰陽魚。
從形狀上來說,陰陽魚和風扇的樣子幾乎沒有差別。
有了手鋸,這一切都變得的簡單,隻需要沿著固定的圖案往下鋸,就能得到想要的形狀。
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風扇葉必須很薄,厚度不能超過五毫米,否則容易轉不起來。
這就完全靠經驗了。
陳東把木樁側立起來,一手摁著木樁,一手拿著鋸子,每一次都要全神貫注,絕不能出現薄厚不一的情況。
隻要做出第一套,剩下的就好辦了。
一個小時的時間,陳東終於做出了第一套扇葉。
隨即,陳東把做好的扇葉做尺子,與其他樹樁並排擺放,隻要其他樹樁和他薄厚一直,那尺寸上就不會有偏差。
忙碌了一下午,一套完整的扇葉已經出現在陳東麵前。
隨即,他又在每一塊扇葉的連接處地挖出合適的孔洞,再用拇指粗的木栓插進去。
如此一來,風扇的基礎組裝算是完成了。
這第一套扇葉,陳東要擺在屋頂。
現在的屋頂上多了一層鐵皮,鐵皮與房頂中間的空隙,上下兩道屏障,會讓中間形成一個流動層。
原理上,和穿堂風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這裏本來就有風,把風扇放在這個位置,可以讓風扇轉得更猛,以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上麵有反射層,下麵有空氣推動,這是最大程度阻隔熱量。
對於這一場旱災來說,當初的擋住房頂,隻能算是杯水車薪。
想徹底解決,就必須有散熱的功能。
對於這件事,陳東早就有了準備。
山裏是個天然大冰箱,哪怕是在三伏天,山洞裏的溫度也不會超過十度。
陳東最開始的想法是,全家幹脆躲到山洞裏。
可山洞陰氣大,潮氣重,時間久了肯定得風濕。
雖然不能進去,但是可以想辦法把涼風引出來,這樣就解決了散熱的問題。
轉頭,陳東鑽到了地下室。
地下室和山裏,本來就連著一條密道。
密道的走向也是陳東詳細計算過的,確保不會發生坍塌之類的問題。
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借著之前的坑道,繼續向內部擴張,盡量不破壞更多的山體結構。
去年冬天的時候,陳東就嚐試著往裏挖過。
再往裏就是岩石層,這也是讓陳東止步的位置。
這種石頭和其他的不一樣,常年在山體裏被潮氣浸泡,外麵濕裏麵硬。
想靠人力搞定,基本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辦法,就是小範圍爆破。
當初劉青天單獨批的化肥,還剩下不少,做炸藥的原材料倒是不缺。
隻是,需要很小心的控製火藥量。
這可跟當初在山上不一樣。
山上比較空曠,隻要計量好爆破位置就行,就算有一些偏差,也不至於要人命。
可現在是在家裏爆破,而且是在山腳。
哪怕是在幾十年以後,這種山下爆破也是高危作業,需要大算力的計算機反複核對。
山腳爆破有多危險,沒人比陳東更知道。
這一不小心,就是全家送命。
可如果不這麽做,全家老小都將暴露在烈日之下……
第一是隔熱,第二是散熱。
隻要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房子內部的溫度就不會太高。
而這兩項中,隔熱才是問題的根源。
陳東決定把房頂拆了重建,之前的平頂改成斜坡,這樣可以減少一些耀光照射麵積。
同時,陳東又計算出數量,準備出來一部分燒製好的磚。
木梁都是現成的,隻需要再山上再伐一點木頭就夠了。
陳東要搭的是‘疊房蓋’。
所謂疊房蓋,就是兩層房蓋疊在一起,中間用磚頭撐起一塊空間,保證空氣始終流通。
這本來是熱帶土著的修建方式,沒想到在北方竟然用上了。
不過,熱帶雨林雖然熱,但是水分充足,所以陳東還是要做改造。
轉頭,陳東進到地下室,把存好的鐵礦石燒成鐵水,又用黃泥塑了一個超大模具。
這模具呈四方形,大小尺寸和房頂一樣。
沒錯,陳東要做一張大鐵皮。
能不能隔熱全看它了!
很快,陳東把四個角搞定,又把鐵皮從黃泥中脫模。
在鐵皮和木樁的連接方式中,陳東最終選擇了鬆樹油。
鬆樹油會隨著溫度升高,而提升自己的粘稠性。
通俗地說,天氣越熱,鬆油越黏。
忙碌一下午,鐵皮終於固定好了,房頂蓋上的第一個步驟算是完成了。
在固有印象裏,鐵是個導熱的材料,可隻要利用的好,這就是隔熱材料!
銀白色的東西都具有一定發射作用,陳東就是要利用鐵的顏色,做成反射層。
這樣陽光射下來,也會被發射出去,從而減少陽光的吸收率。
而這其中的最關鍵的,就是房頂的四角建上四根木樁。
鐵皮絕對不能直接接觸房頂,否則適得其反。
四根木樁把鐵皮撐起來,使其中間至少有五十公分的距離。
這個距離就是通風層。
即便鐵吸熱,可下麵的風向是流動的,就能很大程度緩解鐵皮帶來的熱氣。
這就相當於,陳家的房子始終被一個巨大的保護罩蓋著。
可這隻是第一步,遠遠達不到徹底避暑的狀態。
要說避暑,風扇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雖說現在沒有電,但可以利用電的原理,改良出一套能正常使用的風扇。
根據目前的情況,陳東選擇用木片做幾套扇葉。
鐵器果然好,但空氣中的濕度一旦增加,很容易生鏽。
做扇葉是個精細活,必須保證每一片扇葉大小尺寸相同,半點偏差都不能有。
哪怕是一丁點偏差,都會讓風扇失衡,最後無法運轉。
陳東去山上伐了一棵半人粗的樹,用麻繩丈量好直徑,便用鋸子分割下來尺寸。
扇葉看起來更像是一個逗號,這種形狀能更有效的利用風力。
可現在沒有合適的工具,沒辦法做出那麽規則的圖案。
片刻,陳東有個辦法。
索性利用樹的橫切麵做一個太極圖,再把炭塊做筆,畫出一對陰陽魚。
從形狀上來說,陰陽魚和風扇的樣子幾乎沒有差別。
有了手鋸,這一切都變得的簡單,隻需要沿著固定的圖案往下鋸,就能得到想要的形狀。
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風扇葉必須很薄,厚度不能超過五毫米,否則容易轉不起來。
這就完全靠經驗了。
陳東把木樁側立起來,一手摁著木樁,一手拿著鋸子,每一次都要全神貫注,絕不能出現薄厚不一的情況。
隻要做出第一套,剩下的就好辦了。
一個小時的時間,陳東終於做出了第一套扇葉。
隨即,陳東把做好的扇葉做尺子,與其他樹樁並排擺放,隻要其他樹樁和他薄厚一直,那尺寸上就不會有偏差。
忙碌了一下午,一套完整的扇葉已經出現在陳東麵前。
隨即,他又在每一塊扇葉的連接處地挖出合適的孔洞,再用拇指粗的木栓插進去。
如此一來,風扇的基礎組裝算是完成了。
這第一套扇葉,陳東要擺在屋頂。
現在的屋頂上多了一層鐵皮,鐵皮與房頂中間的空隙,上下兩道屏障,會讓中間形成一個流動層。
原理上,和穿堂風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這裏本來就有風,把風扇放在這個位置,可以讓風扇轉得更猛,以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上麵有反射層,下麵有空氣推動,這是最大程度阻隔熱量。
對於這一場旱災來說,當初的擋住房頂,隻能算是杯水車薪。
想徹底解決,就必須有散熱的功能。
對於這件事,陳東早就有了準備。
山裏是個天然大冰箱,哪怕是在三伏天,山洞裏的溫度也不會超過十度。
陳東最開始的想法是,全家幹脆躲到山洞裏。
可山洞陰氣大,潮氣重,時間久了肯定得風濕。
雖然不能進去,但是可以想辦法把涼風引出來,這樣就解決了散熱的問題。
轉頭,陳東鑽到了地下室。
地下室和山裏,本來就連著一條密道。
密道的走向也是陳東詳細計算過的,確保不會發生坍塌之類的問題。
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借著之前的坑道,繼續向內部擴張,盡量不破壞更多的山體結構。
去年冬天的時候,陳東就嚐試著往裏挖過。
再往裏就是岩石層,這也是讓陳東止步的位置。
這種石頭和其他的不一樣,常年在山體裏被潮氣浸泡,外麵濕裏麵硬。
想靠人力搞定,基本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辦法,就是小範圍爆破。
當初劉青天單獨批的化肥,還剩下不少,做炸藥的原材料倒是不缺。
隻是,需要很小心的控製火藥量。
這可跟當初在山上不一樣。
山上比較空曠,隻要計量好爆破位置就行,就算有一些偏差,也不至於要人命。
可現在是在家裏爆破,而且是在山腳。
哪怕是在幾十年以後,這種山下爆破也是高危作業,需要大算力的計算機反複核對。
山腳爆破有多危險,沒人比陳東更知道。
這一不小心,就是全家送命。
可如果不這麽做,全家老小都將暴露在烈日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