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宛城是劉備的
三國:劉備的桃花軍師 作者:明州布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賈詡的勸說加上張繡自身在院子中被動的處境,促使著他不得不重新考慮投降劉備之事。
隻是張繡一直沒有明白,按照賈詡的計劃,明明天衣無縫,趙塵和劉備都沒有看出來,為何今日反而會中趙塵的計謀。
趙塵道出其中原委之後,張繡才大吃一驚。
原來今日白天宛城前,趙塵見到張繡和賈詡前來投降之時便已經料到此次乃假降也,隻是他不曾戳破,將計就計。
當晚的宴會,趙塵趁著眾人都在豪飲,便命不曾飲酒的趙雲和微量飲酒的陳到二人各自領軍五千,準備在城外埋伏。
趙塵料到,張繡此刻除了數百親信外,手上並沒有人馬。
若是貿然行動,城外的十餘萬將士隻需片刻功夫就能攻入宛城中,拿下張繡和賈詡。故而他必須要聯絡另一股勢力,牽製住城外的大軍,而後對城內的劉備和趙塵下手。
在城中,趙塵告訴劉備自己的計劃,並命暗中保護的史阿隨時準備,又讓陸遜領著兩千親信埋伏在院子外,等候張繡動手。
接近深夜,趙塵便與劉備悄悄地假扮成下人從後門溜出院子,躲過了院子附近的張繡眼線。
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趙塵還遣散了院子裏的下人,次日再來。
而他自己與主公劉備就在附近等候著張繡的到來。
一切如同趙塵所料。
子時,張繡領著數百親信包圍了整個院子。
隻聽一聲令下,張繡親信亂箭射入院子,而後提刀怒目,殺入院子當中。
聽了趙塵的解釋,張繡方才真的相信賈詡的那句話:普天之下,恐無人之謀能敵趙塵也。
恐怕任何諸侯,隻要有趙塵的輔佐,便能壯大,統一各州。
隻是此時張繡雖然無奈出院子投降了劉備,可城外曹操的大軍還在酣戰,尚有一線生機。
趙塵微笑著看著張繡,知道他在等什麽。
眾人都沒有說話,隻是靜靜等候。
約莫過了半個時辰,城外的殺喊聲漸漸消失。
趙塵說道:“主公,看來子龍和叔至也已經完成了任務,此刻便可領著張將軍和文和先生一道前往府衙。”
劉備笑道:“如此甚好!”
起初張繡還在想著是否城外的劉備大軍已經被曹操大軍拿下,卻發現隻是他異想天開。
夏侯惇領著大軍還沒殺入城外大營,便遇到了趙雲的領軍突襲。
兩輪過後,大軍已經被衝殺的混亂不堪了。
夏侯惇剛迴過神來,從地上拔出掉落的長槍,都還來不及再次組織人馬,陳到便領著五千大軍殺到。
陳到一眼就看到了在大軍中領頭的夏侯惇,當即提槍殺來。
兩人一交手,夏侯惇便落入了下風。
按照二人的武力,當是旗鼓相當,甚至夏侯惇會略占上風。
可被趙雲殺過一陣之後,夏侯惇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
他也是第一次被敵軍大將擊落兵器,心中不免有些喪氣。
遇上精神抖擻的陳到,自然不是對手。
而且身後的那些將士也來不及重新組織反擊,隻能任由陳到領軍衝殺。
兩次交手過後,夏侯惇所領人馬已經損傷過半。
他不得不領軍撤離。
宛城外一戰,曹操大軍並沒有得到一絲好處,卻因為張繡的計謀白白損失了幾千將士。
當初荀攸不同意曹操領軍北上與張繡一道對抗劉備,也有這一層顧慮。
一來從麵上看,張繡已經投靠劉備,或許這次計謀隻是趙塵利用張繡的身份來引誘曹操,二來是荀攸並不相信張繡的實力,擔心張繡的計謀瞞不過趙塵。
事實確實如荀攸所料,賈詡的計謀沒有逃過趙塵的眼睛。
好在曹操確實留了一手,隻是讓夏侯惇領著八千人前往,避免出現巨大的傷亡而影響曹操自身的發展。
數日之後,夏侯惇迴到新野,曹操才明白荀攸之意。
隻是事已至此,早已來不及。
眾人顯然有些懊悔。
此是後話,暫且不提。
話說劉備依照趙塵的將計就計,輕鬆拿下了張繡和賈詡,便順勢正式收編了整個宛城。
張繡也因為自己的魯莽行動被剝奪了太守之位,與百姓一道出入府衙。
一日,張繡之嬸鄒氏見張繡整日愁眉苦臉,心中不免有些擔憂,便詢問張繡何故。
張繡道:“小侄不才,未能守住叔叔的大軍,如今落得這般下場,又被斥為白身,已經無力迴天已,他日不知如何麵對叔叔。”
鄒氏聞之,心有感動,又憐憫張繡遭遇,便產生了一個想法。
她說道:“賢侄之才,我與將軍皆知。隻是時運不濟,麵對劉備大軍無法匹敵。如今不得已讓出了宛城,交出了大軍,至少能自保一生。賢侄也不必心存愧疚,若是尚有誌願重新出仕,我倒是有一想法,或許可行。”
張繡聽之,大喜,忙問何計。
鄒氏抿了抿嘴,說道:“劉備能有今日,我聽聞都是一人名為趙塵的軍師之謀。”
張繡點了點頭:“此人精通計謀,深諳兵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文和先生所言,天下少有人能出其右,想要以計謀取勝實屬天方夜譚也。”
鄒氏莞爾一笑,繼續說道:“此人我也有所耳聞,百姓間有不少此人傳言,說此人不僅神機妙算,曾經還寫過一首好詞好曲,連江東的周郎都對此人十分欽佩。”
張繡有些驚訝,嬸嬸言語間,似乎對趙塵頗有期待。
隻聽鄒氏又說道:“是人便會有弱點。我聽聞此人府中夫人各個是天下美女,人中之鳳,貌若天仙,足見此人頗為好色。不如以此為突破口,或許還能有一線轉機。”
張繡忽然明白了,嬸嬸這是要讓他用美人計。
隻是這一時半刻讓他何處尋一個美女送給趙塵呢。
他正想詢問嬸嬸,忽見嬸嬸麵色紅潤,似乎有話要說。
鄒氏點了點頭說道:“聽聞趙塵年不過三十,常年在外征戰,麵色有些滄桑感。我雖為你嬸嬸,久居屋內,也未過三十,自認為尚有姿色,不如便讓我去見見趙塵,替侄兒說上幾句,興許還有機會。”
隻是張繡一直沒有明白,按照賈詡的計劃,明明天衣無縫,趙塵和劉備都沒有看出來,為何今日反而會中趙塵的計謀。
趙塵道出其中原委之後,張繡才大吃一驚。
原來今日白天宛城前,趙塵見到張繡和賈詡前來投降之時便已經料到此次乃假降也,隻是他不曾戳破,將計就計。
當晚的宴會,趙塵趁著眾人都在豪飲,便命不曾飲酒的趙雲和微量飲酒的陳到二人各自領軍五千,準備在城外埋伏。
趙塵料到,張繡此刻除了數百親信外,手上並沒有人馬。
若是貿然行動,城外的十餘萬將士隻需片刻功夫就能攻入宛城中,拿下張繡和賈詡。故而他必須要聯絡另一股勢力,牽製住城外的大軍,而後對城內的劉備和趙塵下手。
在城中,趙塵告訴劉備自己的計劃,並命暗中保護的史阿隨時準備,又讓陸遜領著兩千親信埋伏在院子外,等候張繡動手。
接近深夜,趙塵便與劉備悄悄地假扮成下人從後門溜出院子,躲過了院子附近的張繡眼線。
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趙塵還遣散了院子裏的下人,次日再來。
而他自己與主公劉備就在附近等候著張繡的到來。
一切如同趙塵所料。
子時,張繡領著數百親信包圍了整個院子。
隻聽一聲令下,張繡親信亂箭射入院子,而後提刀怒目,殺入院子當中。
聽了趙塵的解釋,張繡方才真的相信賈詡的那句話:普天之下,恐無人之謀能敵趙塵也。
恐怕任何諸侯,隻要有趙塵的輔佐,便能壯大,統一各州。
隻是此時張繡雖然無奈出院子投降了劉備,可城外曹操的大軍還在酣戰,尚有一線生機。
趙塵微笑著看著張繡,知道他在等什麽。
眾人都沒有說話,隻是靜靜等候。
約莫過了半個時辰,城外的殺喊聲漸漸消失。
趙塵說道:“主公,看來子龍和叔至也已經完成了任務,此刻便可領著張將軍和文和先生一道前往府衙。”
劉備笑道:“如此甚好!”
起初張繡還在想著是否城外的劉備大軍已經被曹操大軍拿下,卻發現隻是他異想天開。
夏侯惇領著大軍還沒殺入城外大營,便遇到了趙雲的領軍突襲。
兩輪過後,大軍已經被衝殺的混亂不堪了。
夏侯惇剛迴過神來,從地上拔出掉落的長槍,都還來不及再次組織人馬,陳到便領著五千大軍殺到。
陳到一眼就看到了在大軍中領頭的夏侯惇,當即提槍殺來。
兩人一交手,夏侯惇便落入了下風。
按照二人的武力,當是旗鼓相當,甚至夏侯惇會略占上風。
可被趙雲殺過一陣之後,夏侯惇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
他也是第一次被敵軍大將擊落兵器,心中不免有些喪氣。
遇上精神抖擻的陳到,自然不是對手。
而且身後的那些將士也來不及重新組織反擊,隻能任由陳到領軍衝殺。
兩次交手過後,夏侯惇所領人馬已經損傷過半。
他不得不領軍撤離。
宛城外一戰,曹操大軍並沒有得到一絲好處,卻因為張繡的計謀白白損失了幾千將士。
當初荀攸不同意曹操領軍北上與張繡一道對抗劉備,也有這一層顧慮。
一來從麵上看,張繡已經投靠劉備,或許這次計謀隻是趙塵利用張繡的身份來引誘曹操,二來是荀攸並不相信張繡的實力,擔心張繡的計謀瞞不過趙塵。
事實確實如荀攸所料,賈詡的計謀沒有逃過趙塵的眼睛。
好在曹操確實留了一手,隻是讓夏侯惇領著八千人前往,避免出現巨大的傷亡而影響曹操自身的發展。
數日之後,夏侯惇迴到新野,曹操才明白荀攸之意。
隻是事已至此,早已來不及。
眾人顯然有些懊悔。
此是後話,暫且不提。
話說劉備依照趙塵的將計就計,輕鬆拿下了張繡和賈詡,便順勢正式收編了整個宛城。
張繡也因為自己的魯莽行動被剝奪了太守之位,與百姓一道出入府衙。
一日,張繡之嬸鄒氏見張繡整日愁眉苦臉,心中不免有些擔憂,便詢問張繡何故。
張繡道:“小侄不才,未能守住叔叔的大軍,如今落得這般下場,又被斥為白身,已經無力迴天已,他日不知如何麵對叔叔。”
鄒氏聞之,心有感動,又憐憫張繡遭遇,便產生了一個想法。
她說道:“賢侄之才,我與將軍皆知。隻是時運不濟,麵對劉備大軍無法匹敵。如今不得已讓出了宛城,交出了大軍,至少能自保一生。賢侄也不必心存愧疚,若是尚有誌願重新出仕,我倒是有一想法,或許可行。”
張繡聽之,大喜,忙問何計。
鄒氏抿了抿嘴,說道:“劉備能有今日,我聽聞都是一人名為趙塵的軍師之謀。”
張繡點了點頭:“此人精通計謀,深諳兵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文和先生所言,天下少有人能出其右,想要以計謀取勝實屬天方夜譚也。”
鄒氏莞爾一笑,繼續說道:“此人我也有所耳聞,百姓間有不少此人傳言,說此人不僅神機妙算,曾經還寫過一首好詞好曲,連江東的周郎都對此人十分欽佩。”
張繡有些驚訝,嬸嬸言語間,似乎對趙塵頗有期待。
隻聽鄒氏又說道:“是人便會有弱點。我聽聞此人府中夫人各個是天下美女,人中之鳳,貌若天仙,足見此人頗為好色。不如以此為突破口,或許還能有一線轉機。”
張繡忽然明白了,嬸嬸這是要讓他用美人計。
隻是這一時半刻讓他何處尋一個美女送給趙塵呢。
他正想詢問嬸嬸,忽見嬸嬸麵色紅潤,似乎有話要說。
鄒氏點了點頭說道:“聽聞趙塵年不過三十,常年在外征戰,麵色有些滄桑感。我雖為你嬸嬸,久居屋內,也未過三十,自認為尚有姿色,不如便讓我去見見趙塵,替侄兒說上幾句,興許還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