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關前爭吵
三國:劉備的桃花軍師 作者:明州布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說趙塵兵臨潼關,劍指長安。
韓遂命李堪、張橫、楊秋三將領兵二萬守潼關,隻需要堅守一個月,就能等到援軍。到時候與援軍一道,前後突襲,左右包圍,定能拿下趙塵。
而韓遂口中的援軍便是新野曹操和宛城張秀。
二人起兵的消息,斥候第一時間送到了趙塵手中。
趙塵微微一笑,不僅沒有驚慌,反而狂言:“來得正好,省的一家一家去討伐了。”
隻是很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若是曹操四萬大軍到達潼關,則潼關便會有駐軍六萬,不說是當前趙塵大軍的三倍,關鍵的是曹操可非韓遂,實力遠比韓遂高,兩軍交手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危機。
當日晚,趙塵召集眾將士議事。
眾人得知情況,紛紛表示要速戰速決,在曹操趕到之前拿下潼關。
可如今潼關的守將根本不可能出關,想要過潼關隻有兩條路,要麽向北從風陵渡過黃河,繞道河東郡和左馮翊南下長安,要麽就強行攻打潼關,以血肉之軀換取潼關大道。
任誰都看得出來,這兩條路都不好走。
張飛率先說道:“軍師,還是得強攻,交給俺,五千人拿下潼關。”
趙塵笑而不語。
陸遜說道:“將軍切莫衝動,潼關兩萬人,足以抵擋十萬人,五千人攻城著實太難,還得多加思忖。”
張飛嘟囔道:“那總不能幹等著吧,糧草還有七天就要吃完了,到時候不等曹操那廝到,我軍就得自己迴去了。”
此言一出,眾將士紛紛響應,皆希望趙塵能速速出兵,決不能空手而迴。
趙塵見眾人萬眾一心,頗為欣慰。
他當即安慰道:“諸位稍安勿躁,潼關雖然堅固,但終究有其弱點。我已有破關之法,諸位隻需要依計行事便可。”
馬超匆忙問道:“軍師,有何計謀?”
趙塵說道:“此計謀需要梁將軍受些皮肉之苦,諸位配合,定然可破潼關。”
他將計劃詳細說給眾人聽,眾人的表情從原先的懵逼到後來的驚訝,再後來的驚歎,紛紛表示請趙塵放心,定然能拿下潼關。
當日晚,趙塵書信給北麵安邑城的郭嘉,請他出兵五千,前往蒲板,而後渡過黃河直撲蒲津關。
護衛飛奔出營。
次日,張飛和梁興引軍來到潼關前叫陣。
關樓上李堪嘲笑道:“什麽人在城下叫囂,有本事就上城來!沒本事就速速離去,免得打擾爺睡覺。”
張飛一聽便怒火中生,大聲吼道:“汝是何人?你在城上站著,你張爺爺來取你狗頭!”
李堪不屑一顧:“別說大話,就本事就來!”
張飛正準備下令攻城,大軍做好了進攻的準備。
一旁的副將梁興匆忙勸阻道:“將軍,軍師有言在先,若是敵軍不出城,不可強行攻城,當迴去再做打算。”
張飛才不顧這些,怒吼:“你懂什麽,這廝那麽囂張,若是我軍臨陣後撤,豈不是讓他大笑話。俺老張可不慣著,兄弟們,準備攻城。”
話音剛落,身後的數千將士早已經整裝待發,氣勢拉滿。
可梁興一直勸道:“張將軍,萬萬不可,軍師有令。”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你可曾知道?”
張飛想著進攻,梁興卻索性拉著張飛的馬韁,不依不饒勸說他不可進攻。
兩人逐漸爭吵起來。
張飛怒吼:“你可知道我軍糧草不足,再不進攻,可就沒有退路了!”
梁興迴道:“這我知道,但現在進攻不合適!”
“你到底站在哪一邊?是不是故意阻攔我軍進攻,好幫你那些城中的將士守關?”
張飛質問完舉手就要打。
那架勢兇神惡煞,梁興目瞪口呆。
他失落地鬆開了手中的韁繩,任由張飛離去。
好在此時此刻,趙塵出現在張飛身後,斥責道:“翼德,不可胡鬧,速速領軍迴去。”
見趙塵出現,張飛對著梁興哼了一聲,默默地領著大軍返迴軍營。
一場鬧劇在此終結。
此刻,關樓上的李堪略有所思,命人請來張橫河和楊秋兩位將軍,商議大事。
二人滿臉笑容。
張橫樂嗬嗬地說道:“聽將士說,剛才關前張飛跟梁興吵起來了?看架勢是要打梁興?”
楊秋也樂嗬道:“梁興雖然降了趙塵,但畢竟不是趙塵帶來的人,與張飛是沒法比的。”
李堪點了點頭,說道:“梁興此次受罵,也是他咎由自取。不過這次關前爭吵,張飛無意間透露了一個重要的消息。”
“何消息?”
“趙塵大軍馬上就要斷糧了!”
張橫略有所思地說到:“此話當真?趙塵大軍剛剛拿下弘農,按理來說糧草應該不缺。”
李堪搖了搖頭,說:“不一定,今年上半年,先是馬騰和韓將軍一道攻打函穀關,兩軍整整對峙了近兩個月,期間要消耗大量糧草。劉備又剛剛拿下雒陽,聽聞曹操還把雒陽的糧草都搬空了,劉備哪裏來的糧草?攻打弘農又用了半個多月,至潼關前也有十餘日,糧草又沒有補給,缺糧也正常。”
楊秋表示認同:“若是不缺,張飛也不會如此著急要攻關了。”
話音剛落,斥候匆匆來報,說北路郭嘉大軍,有一名白袍戰將,打著“張”字旗號,正朝著蒲津關而去。
另一路斥候也匆匆而來,說趙雲領軍五千,已經渡過了風陵渡,聽聞要攻打蒲津關。
三人不明所以。
趙塵一時間拿不下潼關,若是要繞道北麵,也不會直接攻打蒲津關,而是取臨晉渡洛水借道左馮翊更為合適。畢竟拿下蒲津關之後,依舊需要拿下取道潼關才能入關。
正當三人看不明白之時,一旁的偏將忽然說道:“將軍,莫非是趙塵大軍為了蒲津關的糧草?”
“此話怎講?”
“正值六月,第一波麥田已然成熟。蒲津關到潼關之間有一片良田,雖然今年上半年的戰事影響了播種,但多少還有些可以收割。另外蒲津關雖是小關,但也存有些許糧草。”
此言一出,眾人便驚唿:“原來如此!”
李堪說道:“果然,趙塵大軍缺糧之事乃真也!”
韓遂命李堪、張橫、楊秋三將領兵二萬守潼關,隻需要堅守一個月,就能等到援軍。到時候與援軍一道,前後突襲,左右包圍,定能拿下趙塵。
而韓遂口中的援軍便是新野曹操和宛城張秀。
二人起兵的消息,斥候第一時間送到了趙塵手中。
趙塵微微一笑,不僅沒有驚慌,反而狂言:“來得正好,省的一家一家去討伐了。”
隻是很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若是曹操四萬大軍到達潼關,則潼關便會有駐軍六萬,不說是當前趙塵大軍的三倍,關鍵的是曹操可非韓遂,實力遠比韓遂高,兩軍交手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危機。
當日晚,趙塵召集眾將士議事。
眾人得知情況,紛紛表示要速戰速決,在曹操趕到之前拿下潼關。
可如今潼關的守將根本不可能出關,想要過潼關隻有兩條路,要麽向北從風陵渡過黃河,繞道河東郡和左馮翊南下長安,要麽就強行攻打潼關,以血肉之軀換取潼關大道。
任誰都看得出來,這兩條路都不好走。
張飛率先說道:“軍師,還是得強攻,交給俺,五千人拿下潼關。”
趙塵笑而不語。
陸遜說道:“將軍切莫衝動,潼關兩萬人,足以抵擋十萬人,五千人攻城著實太難,還得多加思忖。”
張飛嘟囔道:“那總不能幹等著吧,糧草還有七天就要吃完了,到時候不等曹操那廝到,我軍就得自己迴去了。”
此言一出,眾將士紛紛響應,皆希望趙塵能速速出兵,決不能空手而迴。
趙塵見眾人萬眾一心,頗為欣慰。
他當即安慰道:“諸位稍安勿躁,潼關雖然堅固,但終究有其弱點。我已有破關之法,諸位隻需要依計行事便可。”
馬超匆忙問道:“軍師,有何計謀?”
趙塵說道:“此計謀需要梁將軍受些皮肉之苦,諸位配合,定然可破潼關。”
他將計劃詳細說給眾人聽,眾人的表情從原先的懵逼到後來的驚訝,再後來的驚歎,紛紛表示請趙塵放心,定然能拿下潼關。
當日晚,趙塵書信給北麵安邑城的郭嘉,請他出兵五千,前往蒲板,而後渡過黃河直撲蒲津關。
護衛飛奔出營。
次日,張飛和梁興引軍來到潼關前叫陣。
關樓上李堪嘲笑道:“什麽人在城下叫囂,有本事就上城來!沒本事就速速離去,免得打擾爺睡覺。”
張飛一聽便怒火中生,大聲吼道:“汝是何人?你在城上站著,你張爺爺來取你狗頭!”
李堪不屑一顧:“別說大話,就本事就來!”
張飛正準備下令攻城,大軍做好了進攻的準備。
一旁的副將梁興匆忙勸阻道:“將軍,軍師有言在先,若是敵軍不出城,不可強行攻城,當迴去再做打算。”
張飛才不顧這些,怒吼:“你懂什麽,這廝那麽囂張,若是我軍臨陣後撤,豈不是讓他大笑話。俺老張可不慣著,兄弟們,準備攻城。”
話音剛落,身後的數千將士早已經整裝待發,氣勢拉滿。
可梁興一直勸道:“張將軍,萬萬不可,軍師有令。”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你可曾知道?”
張飛想著進攻,梁興卻索性拉著張飛的馬韁,不依不饒勸說他不可進攻。
兩人逐漸爭吵起來。
張飛怒吼:“你可知道我軍糧草不足,再不進攻,可就沒有退路了!”
梁興迴道:“這我知道,但現在進攻不合適!”
“你到底站在哪一邊?是不是故意阻攔我軍進攻,好幫你那些城中的將士守關?”
張飛質問完舉手就要打。
那架勢兇神惡煞,梁興目瞪口呆。
他失落地鬆開了手中的韁繩,任由張飛離去。
好在此時此刻,趙塵出現在張飛身後,斥責道:“翼德,不可胡鬧,速速領軍迴去。”
見趙塵出現,張飛對著梁興哼了一聲,默默地領著大軍返迴軍營。
一場鬧劇在此終結。
此刻,關樓上的李堪略有所思,命人請來張橫河和楊秋兩位將軍,商議大事。
二人滿臉笑容。
張橫樂嗬嗬地說道:“聽將士說,剛才關前張飛跟梁興吵起來了?看架勢是要打梁興?”
楊秋也樂嗬道:“梁興雖然降了趙塵,但畢竟不是趙塵帶來的人,與張飛是沒法比的。”
李堪點了點頭,說道:“梁興此次受罵,也是他咎由自取。不過這次關前爭吵,張飛無意間透露了一個重要的消息。”
“何消息?”
“趙塵大軍馬上就要斷糧了!”
張橫略有所思地說到:“此話當真?趙塵大軍剛剛拿下弘農,按理來說糧草應該不缺。”
李堪搖了搖頭,說:“不一定,今年上半年,先是馬騰和韓將軍一道攻打函穀關,兩軍整整對峙了近兩個月,期間要消耗大量糧草。劉備又剛剛拿下雒陽,聽聞曹操還把雒陽的糧草都搬空了,劉備哪裏來的糧草?攻打弘農又用了半個多月,至潼關前也有十餘日,糧草又沒有補給,缺糧也正常。”
楊秋表示認同:“若是不缺,張飛也不會如此著急要攻關了。”
話音剛落,斥候匆匆來報,說北路郭嘉大軍,有一名白袍戰將,打著“張”字旗號,正朝著蒲津關而去。
另一路斥候也匆匆而來,說趙雲領軍五千,已經渡過了風陵渡,聽聞要攻打蒲津關。
三人不明所以。
趙塵一時間拿不下潼關,若是要繞道北麵,也不會直接攻打蒲津關,而是取臨晉渡洛水借道左馮翊更為合適。畢竟拿下蒲津關之後,依舊需要拿下取道潼關才能入關。
正當三人看不明白之時,一旁的偏將忽然說道:“將軍,莫非是趙塵大軍為了蒲津關的糧草?”
“此話怎講?”
“正值六月,第一波麥田已然成熟。蒲津關到潼關之間有一片良田,雖然今年上半年的戰事影響了播種,但多少還有些可以收割。另外蒲津關雖是小關,但也存有些許糧草。”
此言一出,眾人便驚唿:“原來如此!”
李堪說道:“果然,趙塵大軍缺糧之事乃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