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南下荊州
三國:劉備的桃花軍師 作者:明州布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說夏侯惇與趙塵順利和談,成功撤離了懷縣,於第三日傍晚渡過黃河迴到了汜水關。
曹操喜出望外,雖然河內郡已經完全丟失,但好歹夏侯惇順利歸來。
河內之地,名義上雖然還在曹操手中,但實際的掌控已經完全落入劉備之手。
關鍵趙塵還對河內郡進行了重新的布置,連治所都已經更換,郡太守也重新任命,其他縣城官員一應全部投降劉備,稍有遲疑的也都被大軍剿滅。
所以,就算夏侯惇領軍一直紮在懷縣,也根本守不住,更沒有任何意義。
如今順利歸來,也算是一種成功。
此刻,曹操大軍唯一需要考慮的問題,便是下一步該如何做。
趙塵在河內郡的三路大軍已經安排妥當,分別在河陽、溫縣、懷縣三地,正好應對小平津、孟津和汜水關,將曹操與東麵平原的聯絡已經全部切斷。
自古以來,向來沒有切斷了東麵,獨自長期堅守在雒陽的情況。
隋末唐初混戰期間,洛陽一直就是戰鬥的前沿,主要因為此地四通八達,關隘極多。
但也是一個麻煩的地方,除了洛陽處於平地之外,其他皆為山區。
周邊的援軍想要來支援也隻能通過關隘。
如今曹操便麵臨這般處境,無法撤離,也無法進攻,又沒有援軍。
眾人皆愁眉苦臉。
荀彧建議:“主公,雒陽城雖然至關重要,但終究不是長久鎮守之地。我軍當思下一步去路。”
此話一出,武將們紛紛嚷嚷反饋。
夏侯惇立刻迴道:“文若先生莫要說喪氣話,汜水關堅固無比,易守難攻,難有大軍能在此地過。隻要我軍守住此地,雒陽城便可無憂也。”
說到汜水關堅固,這倒是統一的認識,不管是西漢還是東漢時期,甚至到了隋唐和宋朝,明清和抗戰時期,都是出了名的關鍵。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洛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這個成皋便是汜水關。當初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成皋之戰有決定性的因素。
(注:汜水關,本名虎牢關,屬古成皋縣,也叫成皋關,公元598年隋朝改成皋縣為汜水縣,唐朝以後稱為汜水關。這裏直接稱唿汜水關,主要是因為與三國時期的認識比較接近。)
故而夏侯惇想要堅守汜水關的思路本身沒有問題,曹軍也有這個實力能守住汜水關。
但唯一的變數就在於兩個字:糧草。
荀彧說道:“夏侯將軍想要駐守汜水關並沒有問題,隻是此地乃雒陽咽喉,主要補給來自雒陽,而雒陽的補給來自周邊郡縣。僅靠雒陽城附近的平原之地,根本養不起那麽多人。”
此言一出,眾人皆陷入了沉默。
曹軍當中誰都知道,荀彧乃財政大臣,曹軍一應補給皆出自此人之手。
若是別人說糧草不足,不一定是真,但荀彧說糧草不足了,曹軍便真的糧草不足。
荀攸和毛玠都沒有說話,安靜地留給曹操一個思索的空間。
整整過了一刻鍾,曹操才抬起頭來問荀彧:“先生可有破解之法?”
荀彧停頓了片刻,似乎在腦海中糾結。
良久,他開口說道:“主公,當前東麵有劉備抵擋,西麵有馬騰和韓遂,想要兩頭作戰與我軍不利。為今之計,有三條路可走。其一,將主力放在河東郡和弘農郡,以此為基準,守住雒陽,伺機北上並州。並州之地山路為主,劉備大軍和西涼馬軍不容易追擊。其二,直接從河東郡北上並州。並州之地如今並無州牧刺史,原並州刺史高幹已被劉備大軍擊破,也是無主之州,主公可以上表天子,領取並州牧,而後入主並州。這其三嗎?……”
荀彧話到此處,忽然停了下來,用餘光瞟了瞟曹操的神情和其他將士的神態。
話隻說了一半,曹操便開口問道:“先生何故欲言又止,盡管說來。”
一旁的夏侯惇和夏侯淵也催促荀彧趕緊說。
畢竟前兩條路眾人都不是很滿意。
第一條路,雖然能守住司隸三郡,但兩邊都有大敵,倘若趙塵用些小計謀便將雒陽城攻破,到時候隻剩下河東郡和弘農郡,曹操大軍根本守不住,也無法發展,並非良策也。
第二條路,更加不是好路。並州之地說白了大部分都是山區,占據山區雖然能保留勢力,但發展極其困難。古代以農業為主,沒有田地平原種植糧草,如何來養活人呢。
所以眾人都期盼著荀彧口中的第三條路。
荀彧迴應著眾人炙熱的眼神,緩緩說出了具體的想法:“其三,便是南下投靠荊州劉表。”
寥寥數字,卻讓眾人都大驚失色。
夏侯惇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先生休要胡言,大哥豈能屈居人下。荊州劉表何許人也,豈能與大哥平起平坐!大丈夫頂天立地,就算是戰死沙場也不能低頭屈居屋簷之下。不行,絕對不行。”
夏侯淵和徐晃等將士也紛紛表示不認同。
荀攸和毛玠二人冷靜思索著荀彧此建議的可行性。
倒是曹操一臉平靜,頗有將帥之風。
他看了一眼眾人,阻止了眾將士的喧嘩,轉頭問荀彧:“文若,這第三條路有何用意?”
荀彧也知道他這句話一說出來,眾人就會炸開鍋。
沒有一名將士願意自己的主公屈就他人,畢竟自身也會隨之地位降低。
大丈夫跟隨統帥出生入死,就是為了能謀取功名,建功立業,光宗耀祖,豈能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曆史上諸侯的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不是諸侯本身想更進一步,其手下之人也會推著諸侯不斷前進。
隻有諸侯自身地位升高了,他們的地位才能水漲船高。
可以想象,曆史上劉備等眾人礙於自身實力,為了生存不得不東奔西跑,還不停地投靠各地諸侯,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等。每一次投靠都是對他們的精神上的考驗,能如此沉得住氣之人,今後豈有不成大事之理?曆史也證明,沉住氣方能成就事。
看著眾人的疑惑,荀彧小心翼翼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曹操喜出望外,雖然河內郡已經完全丟失,但好歹夏侯惇順利歸來。
河內之地,名義上雖然還在曹操手中,但實際的掌控已經完全落入劉備之手。
關鍵趙塵還對河內郡進行了重新的布置,連治所都已經更換,郡太守也重新任命,其他縣城官員一應全部投降劉備,稍有遲疑的也都被大軍剿滅。
所以,就算夏侯惇領軍一直紮在懷縣,也根本守不住,更沒有任何意義。
如今順利歸來,也算是一種成功。
此刻,曹操大軍唯一需要考慮的問題,便是下一步該如何做。
趙塵在河內郡的三路大軍已經安排妥當,分別在河陽、溫縣、懷縣三地,正好應對小平津、孟津和汜水關,將曹操與東麵平原的聯絡已經全部切斷。
自古以來,向來沒有切斷了東麵,獨自長期堅守在雒陽的情況。
隋末唐初混戰期間,洛陽一直就是戰鬥的前沿,主要因為此地四通八達,關隘極多。
但也是一個麻煩的地方,除了洛陽處於平地之外,其他皆為山區。
周邊的援軍想要來支援也隻能通過關隘。
如今曹操便麵臨這般處境,無法撤離,也無法進攻,又沒有援軍。
眾人皆愁眉苦臉。
荀彧建議:“主公,雒陽城雖然至關重要,但終究不是長久鎮守之地。我軍當思下一步去路。”
此話一出,武將們紛紛嚷嚷反饋。
夏侯惇立刻迴道:“文若先生莫要說喪氣話,汜水關堅固無比,易守難攻,難有大軍能在此地過。隻要我軍守住此地,雒陽城便可無憂也。”
說到汜水關堅固,這倒是統一的認識,不管是西漢還是東漢時期,甚至到了隋唐和宋朝,明清和抗戰時期,都是出了名的關鍵。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洛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這個成皋便是汜水關。當初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成皋之戰有決定性的因素。
(注:汜水關,本名虎牢關,屬古成皋縣,也叫成皋關,公元598年隋朝改成皋縣為汜水縣,唐朝以後稱為汜水關。這裏直接稱唿汜水關,主要是因為與三國時期的認識比較接近。)
故而夏侯惇想要堅守汜水關的思路本身沒有問題,曹軍也有這個實力能守住汜水關。
但唯一的變數就在於兩個字:糧草。
荀彧說道:“夏侯將軍想要駐守汜水關並沒有問題,隻是此地乃雒陽咽喉,主要補給來自雒陽,而雒陽的補給來自周邊郡縣。僅靠雒陽城附近的平原之地,根本養不起那麽多人。”
此言一出,眾人皆陷入了沉默。
曹軍當中誰都知道,荀彧乃財政大臣,曹軍一應補給皆出自此人之手。
若是別人說糧草不足,不一定是真,但荀彧說糧草不足了,曹軍便真的糧草不足。
荀攸和毛玠都沒有說話,安靜地留給曹操一個思索的空間。
整整過了一刻鍾,曹操才抬起頭來問荀彧:“先生可有破解之法?”
荀彧停頓了片刻,似乎在腦海中糾結。
良久,他開口說道:“主公,當前東麵有劉備抵擋,西麵有馬騰和韓遂,想要兩頭作戰與我軍不利。為今之計,有三條路可走。其一,將主力放在河東郡和弘農郡,以此為基準,守住雒陽,伺機北上並州。並州之地山路為主,劉備大軍和西涼馬軍不容易追擊。其二,直接從河東郡北上並州。並州之地如今並無州牧刺史,原並州刺史高幹已被劉備大軍擊破,也是無主之州,主公可以上表天子,領取並州牧,而後入主並州。這其三嗎?……”
荀彧話到此處,忽然停了下來,用餘光瞟了瞟曹操的神情和其他將士的神態。
話隻說了一半,曹操便開口問道:“先生何故欲言又止,盡管說來。”
一旁的夏侯惇和夏侯淵也催促荀彧趕緊說。
畢竟前兩條路眾人都不是很滿意。
第一條路,雖然能守住司隸三郡,但兩邊都有大敵,倘若趙塵用些小計謀便將雒陽城攻破,到時候隻剩下河東郡和弘農郡,曹操大軍根本守不住,也無法發展,並非良策也。
第二條路,更加不是好路。並州之地說白了大部分都是山區,占據山區雖然能保留勢力,但發展極其困難。古代以農業為主,沒有田地平原種植糧草,如何來養活人呢。
所以眾人都期盼著荀彧口中的第三條路。
荀彧迴應著眾人炙熱的眼神,緩緩說出了具體的想法:“其三,便是南下投靠荊州劉表。”
寥寥數字,卻讓眾人都大驚失色。
夏侯惇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先生休要胡言,大哥豈能屈居人下。荊州劉表何許人也,豈能與大哥平起平坐!大丈夫頂天立地,就算是戰死沙場也不能低頭屈居屋簷之下。不行,絕對不行。”
夏侯淵和徐晃等將士也紛紛表示不認同。
荀攸和毛玠二人冷靜思索著荀彧此建議的可行性。
倒是曹操一臉平靜,頗有將帥之風。
他看了一眼眾人,阻止了眾將士的喧嘩,轉頭問荀彧:“文若,這第三條路有何用意?”
荀彧也知道他這句話一說出來,眾人就會炸開鍋。
沒有一名將士願意自己的主公屈就他人,畢竟自身也會隨之地位降低。
大丈夫跟隨統帥出生入死,就是為了能謀取功名,建功立業,光宗耀祖,豈能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曆史上諸侯的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不是諸侯本身想更進一步,其手下之人也會推著諸侯不斷前進。
隻有諸侯自身地位升高了,他們的地位才能水漲船高。
可以想象,曆史上劉備等眾人礙於自身實力,為了生存不得不東奔西跑,還不停地投靠各地諸侯,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等。每一次投靠都是對他們的精神上的考驗,能如此沉得住氣之人,今後豈有不成大事之理?曆史也證明,沉住氣方能成就事。
看著眾人的疑惑,荀彧小心翼翼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