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曹操不得已
三國:劉備的桃花軍師 作者:明州布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建安四年年末,天下迎來了短暫的平靜。
臘日,也是東漢末年最為重要的三節日之一。
趙塵不管如何都要在臘月之前入鄴城,或者索性放棄北上,就是因為這個目的。
到了臘日,將士們還在外漂泊,終究是說不過去的。
湖麵的平靜不代表深層處沒有暗流湧動,就像看似風平浪靜的海綿,實則海底風卷雲湧。
滎陽的曹操,本想著官渡之後好好休整,而後采納眾謀士的建議,待明年向西而去。
一來將司隸掌控在自己手中,二來西麵除了西涼的馬騰韓遂有些棘手之外,其他都是地方勢力,三兩下就會被曹操拿下。
如此一來,隻要有一個州郡能在曹操掌控之下,否則就算架空了天子,那又如何?天下大事都不是曹操說了算。
這個天下,一直都是有實力的人說了算。
可這日,一份奏請送進了滎陽城,然後並沒有送往天子所在,而後轉了個彎送到了曹操府邸。
曹操打開了一看,赫然發現居然是右將軍、青州刺史趙塵的奏請。
內容很簡單,就是要將袁紹的大將軍之位讓給劉備,但整個府邸就炸開了鍋。
曹操憤怒地將奏疏扔在地上,荀彧默默地撿了起來,心中卻對趙塵無比佩服。
這樣的計謀曹操不得不同意。
一旁的曹仁叫囂道:“大哥,趙塵這般無理要求豈能同意。我等都恨不得喝其血啖其肉寢其皮,決不能任由他放肆。”
夏侯惇也嚷嚷:“這個趙塵,不就是勝了幾次,別想著能在朝廷中唿風喚雨。劉備何德何能,居然敢伸手要大將軍之位。”
其餘將軍也紛紛表示願意再與趙塵決一死戰,也決不能同意他的奏請。
可曹操也沉默不語。
直到眾將士一陣喧囂之後,荀彧才開口說道:“各位將軍,且聽我一言。”
眾人紛紛將目標投向荀彧。
隻聽荀彧說道:“主公,各位將軍鬥誌昂揚,立誌在戰,絲毫不懼,實乃可喜可賀。”
眾人一聽,露出了滿意之色。
“隻是……”
荀彧話鋒一轉,終於道出了自己的真正用意。
“主公,趙塵此請,不得不同意。原因有三。
一者,劉備此刻已經渡過黃河,占據了魏郡,北麵與袁紹相接,西南麵可直接進入司隸,距離滎陽之地不足半個月行程,可謂兩頭皆可進退。已經占據了要道,切斷了我軍與袁紹的聯係。趙塵此舉用意很明顯,就是針對袁紹,下一步極可能會大軍北上,拿下整個冀州。以吾觀之,袁紹必敗也。若是主公不同意趙塵之請求,極有可能會讓劉備大軍提前來攻司隸,到時候我軍尚未休整完畢,恐難是劉備和趙塵的對手,與我軍西取司隸和西涼十分不利。
二者,袁紹已經陷入窮途末路,北麵的公孫瓚一直是袁紹的心頭刺,卻無法拔出,如今官渡之戰失利,重傷了袁紹的元氣,我軍再與袁紹聯手,已經毫無意義。倒不如給劉備來個順水推舟,來換取我軍的發展時間,待平定司隸之後,方可與劉備和趙塵再決一死戰。
三者,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主公和各位細想,為何此事不是劉備來奏請,而是趙塵來奏請。很明顯,劉備隻是揣著明白裝糊塗,說白了不願將狐狸尾巴露出來,趙塵奏請的名義乃平定亂世,這一份奏請隻是給世人看。到底是主公海量,能容下人才,還是小肚雞腸,不願還世人太平。
一來一去便是高下立判,故而臣建議,主公應允了趙塵之請,彰顯主公愛才之心和為天下謀太平之誌。”
曹操看著荀彧愣了一會,卻依舊沒有下手。
他心中很清楚,荀彧所言句句在理,可依舊不能讓曹操放下心中的芥蒂。
“若是奉孝在,不知會如何應對。”
站在荀彧身後的毛玠看出了曹操的心思,上前補充了一句:“主公,文若所言也是不得已,此事主公雖然隻能依照趙塵之情,但聖上不一定會準。”
此言一出,曹操雙眼立刻出現了光芒,連忙問道:“孝先此話何意?”
毛玠迴道:“主公請細想。如今劉備聲勢滔天,坐擁了六州之地,天下已占據三分,在他人看來,劉備可能隨時都會自立。對於此類諸侯,聖上可是有董卓、何進等人的前車之鑒,會不會放任其坐大?況且,劉備雖然號稱劉皇叔,卻一門心思搶奪地盤,也算是在兵臨城前之時上奏邀功,趙塵的奏請在聖上眼裏就是一份要挾書,聖上能否答應呢?”
言至此,曹操心中的糾結也終於解開了。
毛玠說的沒錯,這事要拒絕也不是由曹操拒絕,而是應該讓聖上去拒絕。
如此一來,就算劉備要說,聖上也會想辦法堵住他的嘴。
原本一旁的將士還想要爭論,被曹操一把攔住。
“好!就準了趙塵的奏請!”
曹操終於拍定此事。
很快趙塵的奏請就送到了天子手中。
正如毛玠所料,看著趙塵的奏請,漢獻帝心中不是滋味。
麵上看,劉備就是在幫助劉協平定亂世,征戰四方。
可如今他還在曹操手中,曾經在潁川郡,劉備是有機會將他從曹操手中救出去,為何不救?
漢獻帝心裏清楚,不是時機不合適,而是不願意罷了。
他天子的身份此刻已經成為了劉備的負擔。
很明顯,這個負擔就是將來劉備成為了一方霸主之後,想要再進一步,那就會麵臨如何處理天子的問題。
想到此處,漢獻帝心如刀絞,當初想方設法給劉備冠上皇叔之名,就是希望他能清君側,立不世之功。
如今看來,是自己想多了。
他狠狠地將奏請摔在地上,正打算不準。
忽然,伏皇後從外走來,拾起地上的奏請,給了漢獻帝一個眼神。
漢獻帝明了,斥退身旁之人,問道:“皇後有話?”
伏皇後點了點頭,說道:“剛父親送來信,請陛下準了趙塵之請。”
漢獻帝一聽,大吃一驚,忙問道:“這是為何?”
臘日,也是東漢末年最為重要的三節日之一。
趙塵不管如何都要在臘月之前入鄴城,或者索性放棄北上,就是因為這個目的。
到了臘日,將士們還在外漂泊,終究是說不過去的。
湖麵的平靜不代表深層處沒有暗流湧動,就像看似風平浪靜的海綿,實則海底風卷雲湧。
滎陽的曹操,本想著官渡之後好好休整,而後采納眾謀士的建議,待明年向西而去。
一來將司隸掌控在自己手中,二來西麵除了西涼的馬騰韓遂有些棘手之外,其他都是地方勢力,三兩下就會被曹操拿下。
如此一來,隻要有一個州郡能在曹操掌控之下,否則就算架空了天子,那又如何?天下大事都不是曹操說了算。
這個天下,一直都是有實力的人說了算。
可這日,一份奏請送進了滎陽城,然後並沒有送往天子所在,而後轉了個彎送到了曹操府邸。
曹操打開了一看,赫然發現居然是右將軍、青州刺史趙塵的奏請。
內容很簡單,就是要將袁紹的大將軍之位讓給劉備,但整個府邸就炸開了鍋。
曹操憤怒地將奏疏扔在地上,荀彧默默地撿了起來,心中卻對趙塵無比佩服。
這樣的計謀曹操不得不同意。
一旁的曹仁叫囂道:“大哥,趙塵這般無理要求豈能同意。我等都恨不得喝其血啖其肉寢其皮,決不能任由他放肆。”
夏侯惇也嚷嚷:“這個趙塵,不就是勝了幾次,別想著能在朝廷中唿風喚雨。劉備何德何能,居然敢伸手要大將軍之位。”
其餘將軍也紛紛表示願意再與趙塵決一死戰,也決不能同意他的奏請。
可曹操也沉默不語。
直到眾將士一陣喧囂之後,荀彧才開口說道:“各位將軍,且聽我一言。”
眾人紛紛將目標投向荀彧。
隻聽荀彧說道:“主公,各位將軍鬥誌昂揚,立誌在戰,絲毫不懼,實乃可喜可賀。”
眾人一聽,露出了滿意之色。
“隻是……”
荀彧話鋒一轉,終於道出了自己的真正用意。
“主公,趙塵此請,不得不同意。原因有三。
一者,劉備此刻已經渡過黃河,占據了魏郡,北麵與袁紹相接,西南麵可直接進入司隸,距離滎陽之地不足半個月行程,可謂兩頭皆可進退。已經占據了要道,切斷了我軍與袁紹的聯係。趙塵此舉用意很明顯,就是針對袁紹,下一步極可能會大軍北上,拿下整個冀州。以吾觀之,袁紹必敗也。若是主公不同意趙塵之請求,極有可能會讓劉備大軍提前來攻司隸,到時候我軍尚未休整完畢,恐難是劉備和趙塵的對手,與我軍西取司隸和西涼十分不利。
二者,袁紹已經陷入窮途末路,北麵的公孫瓚一直是袁紹的心頭刺,卻無法拔出,如今官渡之戰失利,重傷了袁紹的元氣,我軍再與袁紹聯手,已經毫無意義。倒不如給劉備來個順水推舟,來換取我軍的發展時間,待平定司隸之後,方可與劉備和趙塵再決一死戰。
三者,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主公和各位細想,為何此事不是劉備來奏請,而是趙塵來奏請。很明顯,劉備隻是揣著明白裝糊塗,說白了不願將狐狸尾巴露出來,趙塵奏請的名義乃平定亂世,這一份奏請隻是給世人看。到底是主公海量,能容下人才,還是小肚雞腸,不願還世人太平。
一來一去便是高下立判,故而臣建議,主公應允了趙塵之請,彰顯主公愛才之心和為天下謀太平之誌。”
曹操看著荀彧愣了一會,卻依舊沒有下手。
他心中很清楚,荀彧所言句句在理,可依舊不能讓曹操放下心中的芥蒂。
“若是奉孝在,不知會如何應對。”
站在荀彧身後的毛玠看出了曹操的心思,上前補充了一句:“主公,文若所言也是不得已,此事主公雖然隻能依照趙塵之情,但聖上不一定會準。”
此言一出,曹操雙眼立刻出現了光芒,連忙問道:“孝先此話何意?”
毛玠迴道:“主公請細想。如今劉備聲勢滔天,坐擁了六州之地,天下已占據三分,在他人看來,劉備可能隨時都會自立。對於此類諸侯,聖上可是有董卓、何進等人的前車之鑒,會不會放任其坐大?況且,劉備雖然號稱劉皇叔,卻一門心思搶奪地盤,也算是在兵臨城前之時上奏邀功,趙塵的奏請在聖上眼裏就是一份要挾書,聖上能否答應呢?”
言至此,曹操心中的糾結也終於解開了。
毛玠說的沒錯,這事要拒絕也不是由曹操拒絕,而是應該讓聖上去拒絕。
如此一來,就算劉備要說,聖上也會想辦法堵住他的嘴。
原本一旁的將士還想要爭論,被曹操一把攔住。
“好!就準了趙塵的奏請!”
曹操終於拍定此事。
很快趙塵的奏請就送到了天子手中。
正如毛玠所料,看著趙塵的奏請,漢獻帝心中不是滋味。
麵上看,劉備就是在幫助劉協平定亂世,征戰四方。
可如今他還在曹操手中,曾經在潁川郡,劉備是有機會將他從曹操手中救出去,為何不救?
漢獻帝心裏清楚,不是時機不合適,而是不願意罷了。
他天子的身份此刻已經成為了劉備的負擔。
很明顯,這個負擔就是將來劉備成為了一方霸主之後,想要再進一步,那就會麵臨如何處理天子的問題。
想到此處,漢獻帝心如刀絞,當初想方設法給劉備冠上皇叔之名,就是希望他能清君側,立不世之功。
如今看來,是自己想多了。
他狠狠地將奏請摔在地上,正打算不準。
忽然,伏皇後從外走來,拾起地上的奏請,給了漢獻帝一個眼神。
漢獻帝明了,斥退身旁之人,問道:“皇後有話?”
伏皇後點了點頭,說道:“剛父親送來信,請陛下準了趙塵之請。”
漢獻帝一聽,大吃一驚,忙問道:“這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