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瓜分汝南
三國:劉備的桃花軍師 作者:明州布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說諸葛亮和賈詡各自建議自家主公趁著劉備與曹操、袁紹兩路諸侯大戰之際,出兵謀取汝南郡和潁川郡。
荊州劉表和宛城張繡聽之,笑眯眯地同意了各自謀士的意見,分別出兵一萬,一道殺向汝南。
趙塵得知消息,鑒於當前劉備大軍無法抽身,眼前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他便建議主公劉備命張遼領軍兩萬駐紮平輿城,在請諸葛瑾辛苦跑一趟,興許能說服諸葛亮。
其實趙塵心裏也清楚,諸葛亮為人意誌堅定,況且具有超高智謀之人,都是謀定而後定,一旦決定就不會輕易改變。
所以諸葛瑾就算以諸葛亮的身份去遊說,大概率也不會成功。
隻是試一試罷了,關鍵還是能拖延幾天是幾天。
八月底,張遼和諸葛瑾各自到位。
正如趙塵所料,諸葛瑾見到諸葛亮,二兄弟相見分外驚喜,紛紛感歎當初在陽都之時家族中的生活好時光,一同懷念先人,最後感慨當今亂世,群雄並起,希望對方能投靠一個明主。
諸葛瑾本想著趁此話題將說服諸葛亮投靠劉備。
結果被諸葛亮搶了先機,笑道:“以兄長之才,足以擔當州牧,隻是劉備帳下人才眾多,不利於兄長發展,不如來劉景升處,定能得到重用。”
諸葛瑾尷尬一笑,迴道:“劉皇叔乃當今皇叔,仁德廣布天下,以複興漢室為己任,如今又坐擁青州、徐州、兗州、揚州、豫州五州之地,賢弟何不棄暗投明,來我主劉玄德帳下,定能一展宏圖也。”
諸葛亮連連搖頭,說道:“兄長此話差已,為謀士者,當輔佐明君,以弱小之勢不懼強權,以少許兵馬謀取天下,智可平定亂世,謀可安撫中原,這才是謀士最佳之路。我也不兄長,兄長也不必勸我,今日相聚,就當是你我兄弟二人在他鄉相見,暢敘情懷,不論兵馬也。”
兩三句話讓諸葛瑾想起了趙塵。
其弟孔明眼中的謀士不就是指的趙塵嗎?
輔佐劉備於微末,對抗強兵於淮陰,謀取徐州於曹呂混戰,拿下青州於袁譚之手,智可平亂安天下,謀可建立徐青繁華。
當真是百姓愛戴、主公青睞、眾人敬仰、將士臣服之人也。
果然,智謀之士,英雄所見略同。
諸葛瑾見說服不了諸葛亮,也隻好放棄。
隻是他還留意了趙塵囑托,盡可能多拖幾日。
可諸葛亮並沒有給諸葛瑾機會,當日晚上便請諸葛瑾迴去,安心待在劉備身邊,切莫參與此戰。
諸葛瑾無奈,隻好先迴白馬,將情況匯報給劉備和趙塵,再做商議。
諸葛亮見兄長離去,安心繼續推進大軍。
汝南郡畢竟是一塊中原最大的肥肉,所有諸侯都時刻盯著,想要從中分一杯羹。
趙塵雖然料到了諸葛瑾不能說服諸葛亮,兩人不管從口才、智謀等多個角度相比,都不是一個量級,但是未曾料到汝南郡戰事的進展快得出奇。
僅僅數日,諸葛瑾迴到白馬的時候,汝南郡南麵北宜春、陽安、朗陵、安陽、新息、褒信、安城、慎陽八城落入了黃祖和諸葛亮大軍之手。上蔡、灈陽、西平、定潁、吳房五城落入了張繡和賈詡大軍之手。
汝南郡三十七縣,已有十三縣不在劉備與趙塵掌控之中。
好在張遼領大軍阻止了諸葛亮和賈詡兩路大軍的繼續推進,汝南郡維持初步平衡。
趙塵給張遼的指令隻有一句話,沿用的還是《孫子兵法》裏的要求。
平原地帶就講人馬多少,十倍於敵人便可圍而殲之,五倍於敵人就可以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於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
整個汝南郡劉備大軍隻有兩萬人,與諸葛亮和賈詡的兩路人馬兵力相當。
但畢竟從智謀上來說,無論是諸葛亮還是賈詡都在張遼等人之上,故而避其鋒芒,堅守重點城池是最好的選擇。
同時廣散斥候,時刻關注兩軍動向,抓住時機,以優勢兵力圍而殲之,方能保住整個汝南郡。
張遼也謹記趙塵的囑咐,堅守住平輿和新蔡兩座最為關鍵的城池,南麵遏製諸葛亮大軍深入,北麵遏製賈詡大軍推進。
相較於諸葛亮大軍,賈詡那一路更為靈活,可以北上取潁川。
而諸葛亮無法轉向去取廬江郡,否則會被汝南郡和廬江郡兩路人馬前後夾擊。
更何況廬江郡之地還有大別山,不容易取。
趙塵見汝南郡形勢基本平穩,便專心對付曹操和袁紹。
可事情的發展再一次出乎趙塵的預料。
建安四年八月二十,張繡和賈詡大軍一路北上,輕鬆拿下了舞陽、昆陽、定陵、郾城四地。
曹操也無暇顧及,隻是命李典和於禁二人領軍駐守許縣,抵擋張繡大軍。
同年九月,賈詡建議張繡,將汝南郡五城和潁川郡四城從各自的郡中獨立出來,重新組成一個新的郡,名為伏西郡,意在表明伏首西麵,壓低曹操大軍的信心,也是因為這些城池就在伏牛山西麵。
伏西郡治所定在郾城,之所以選擇郾城,一來是因為郾城靠近許縣,張繡大軍進可攻退可守,二來是賈詡下一步目標要整個潁川郡和汝南郡西南數座城池,郾城恰好在這些城池中部位置,有利於伏西郡的穩定。
同時,賈詡建議張繡任命親信為太守,並刻製印章,以太守名義任命其餘各城官員。
奇妙的是,諸葛亮也十分默契,有類似想法,想要將北宜春、陽安、朗陵等七座城池劃出汝南郡管轄,但並沒有私自成立新的郡。
不是諸葛亮不想,而是他不能,隻因為諸葛亮如今投靠的主公姓劉。
依據漢朝的體製,州郡的設立需要通過朝廷認可的,換言之必須有聖上點頭,才有可能拿到正統的印章,並順利的統帥這個區域。
若是私自設郡,說小了乃胡亂而為,說大了便是不把聖上放在眼裏,按理論叛逆,屬於叛軍的罪名。
而劉表乃當今聖上親自任命的州牧,說是漢獻帝為數不多的依托也不為過,故而諸葛亮不敢也不能將這一條天生的有利條件給破壞了。
荊州劉表和宛城張繡聽之,笑眯眯地同意了各自謀士的意見,分別出兵一萬,一道殺向汝南。
趙塵得知消息,鑒於當前劉備大軍無法抽身,眼前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他便建議主公劉備命張遼領軍兩萬駐紮平輿城,在請諸葛瑾辛苦跑一趟,興許能說服諸葛亮。
其實趙塵心裏也清楚,諸葛亮為人意誌堅定,況且具有超高智謀之人,都是謀定而後定,一旦決定就不會輕易改變。
所以諸葛瑾就算以諸葛亮的身份去遊說,大概率也不會成功。
隻是試一試罷了,關鍵還是能拖延幾天是幾天。
八月底,張遼和諸葛瑾各自到位。
正如趙塵所料,諸葛瑾見到諸葛亮,二兄弟相見分外驚喜,紛紛感歎當初在陽都之時家族中的生活好時光,一同懷念先人,最後感慨當今亂世,群雄並起,希望對方能投靠一個明主。
諸葛瑾本想著趁此話題將說服諸葛亮投靠劉備。
結果被諸葛亮搶了先機,笑道:“以兄長之才,足以擔當州牧,隻是劉備帳下人才眾多,不利於兄長發展,不如來劉景升處,定能得到重用。”
諸葛瑾尷尬一笑,迴道:“劉皇叔乃當今皇叔,仁德廣布天下,以複興漢室為己任,如今又坐擁青州、徐州、兗州、揚州、豫州五州之地,賢弟何不棄暗投明,來我主劉玄德帳下,定能一展宏圖也。”
諸葛亮連連搖頭,說道:“兄長此話差已,為謀士者,當輔佐明君,以弱小之勢不懼強權,以少許兵馬謀取天下,智可平定亂世,謀可安撫中原,這才是謀士最佳之路。我也不兄長,兄長也不必勸我,今日相聚,就當是你我兄弟二人在他鄉相見,暢敘情懷,不論兵馬也。”
兩三句話讓諸葛瑾想起了趙塵。
其弟孔明眼中的謀士不就是指的趙塵嗎?
輔佐劉備於微末,對抗強兵於淮陰,謀取徐州於曹呂混戰,拿下青州於袁譚之手,智可平亂安天下,謀可建立徐青繁華。
當真是百姓愛戴、主公青睞、眾人敬仰、將士臣服之人也。
果然,智謀之士,英雄所見略同。
諸葛瑾見說服不了諸葛亮,也隻好放棄。
隻是他還留意了趙塵囑托,盡可能多拖幾日。
可諸葛亮並沒有給諸葛瑾機會,當日晚上便請諸葛瑾迴去,安心待在劉備身邊,切莫參與此戰。
諸葛瑾無奈,隻好先迴白馬,將情況匯報給劉備和趙塵,再做商議。
諸葛亮見兄長離去,安心繼續推進大軍。
汝南郡畢竟是一塊中原最大的肥肉,所有諸侯都時刻盯著,想要從中分一杯羹。
趙塵雖然料到了諸葛瑾不能說服諸葛亮,兩人不管從口才、智謀等多個角度相比,都不是一個量級,但是未曾料到汝南郡戰事的進展快得出奇。
僅僅數日,諸葛瑾迴到白馬的時候,汝南郡南麵北宜春、陽安、朗陵、安陽、新息、褒信、安城、慎陽八城落入了黃祖和諸葛亮大軍之手。上蔡、灈陽、西平、定潁、吳房五城落入了張繡和賈詡大軍之手。
汝南郡三十七縣,已有十三縣不在劉備與趙塵掌控之中。
好在張遼領大軍阻止了諸葛亮和賈詡兩路大軍的繼續推進,汝南郡維持初步平衡。
趙塵給張遼的指令隻有一句話,沿用的還是《孫子兵法》裏的要求。
平原地帶就講人馬多少,十倍於敵人便可圍而殲之,五倍於敵人就可以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於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
整個汝南郡劉備大軍隻有兩萬人,與諸葛亮和賈詡的兩路人馬兵力相當。
但畢竟從智謀上來說,無論是諸葛亮還是賈詡都在張遼等人之上,故而避其鋒芒,堅守重點城池是最好的選擇。
同時廣散斥候,時刻關注兩軍動向,抓住時機,以優勢兵力圍而殲之,方能保住整個汝南郡。
張遼也謹記趙塵的囑咐,堅守住平輿和新蔡兩座最為關鍵的城池,南麵遏製諸葛亮大軍深入,北麵遏製賈詡大軍推進。
相較於諸葛亮大軍,賈詡那一路更為靈活,可以北上取潁川。
而諸葛亮無法轉向去取廬江郡,否則會被汝南郡和廬江郡兩路人馬前後夾擊。
更何況廬江郡之地還有大別山,不容易取。
趙塵見汝南郡形勢基本平穩,便專心對付曹操和袁紹。
可事情的發展再一次出乎趙塵的預料。
建安四年八月二十,張繡和賈詡大軍一路北上,輕鬆拿下了舞陽、昆陽、定陵、郾城四地。
曹操也無暇顧及,隻是命李典和於禁二人領軍駐守許縣,抵擋張繡大軍。
同年九月,賈詡建議張繡,將汝南郡五城和潁川郡四城從各自的郡中獨立出來,重新組成一個新的郡,名為伏西郡,意在表明伏首西麵,壓低曹操大軍的信心,也是因為這些城池就在伏牛山西麵。
伏西郡治所定在郾城,之所以選擇郾城,一來是因為郾城靠近許縣,張繡大軍進可攻退可守,二來是賈詡下一步目標要整個潁川郡和汝南郡西南數座城池,郾城恰好在這些城池中部位置,有利於伏西郡的穩定。
同時,賈詡建議張繡任命親信為太守,並刻製印章,以太守名義任命其餘各城官員。
奇妙的是,諸葛亮也十分默契,有類似想法,想要將北宜春、陽安、朗陵等七座城池劃出汝南郡管轄,但並沒有私自成立新的郡。
不是諸葛亮不想,而是他不能,隻因為諸葛亮如今投靠的主公姓劉。
依據漢朝的體製,州郡的設立需要通過朝廷認可的,換言之必須有聖上點頭,才有可能拿到正統的印章,並順利的統帥這個區域。
若是私自設郡,說小了乃胡亂而為,說大了便是不把聖上放在眼裏,按理論叛逆,屬於叛軍的罪名。
而劉表乃當今聖上親自任命的州牧,說是漢獻帝為數不多的依托也不為過,故而諸葛亮不敢也不能將這一條天生的有利條件給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