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還要搞紙幣
八歲瞎眼聖孫,開局爬出大明皇陵 作者:河套大聖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於大孫兒的搞錢能力,老朱是一百個有信心。
而且被夏原吉一接手戶部,朱元璋也是體會到了兜裏有錢的爽感,
朱元璋就是個老農民,咋可能不喜歡攢錢呢?
現在,
隻要一提到能搞錢,老朱眼睛就直放光。
朱雄英把大金佛像的事說了出來,
直接就給朱元璋聽傻了,就連馬皇後都不由放下手中的針線活,呆愣愣的看向大孫兒。
很顯然,
這件事情完全超出二老的認知了。
老朱知道江南那幫人有錢,但絕想不到竟然有錢到了這種程度!
朱元璋這腦瓜子夠用,聯係起來水災這事一想,瞬間就全都想明白了。
老朱咬牙,先是憤怒,
可轉念一想,這些人死了個遍,恨他們沒啥用,
接著就是狂喜,
顫聲道,
“大,大孫兒,那咱們這是有錢了?!”
朱雄英感歎的點點頭,
“隻要這錢用得好,咱們大明就不愁了!”
朱元璋下意識就想開口,可一想自己就搞了個大明通寶,還沒搞明白,便不說話了。
馬皇後看了朱元璋一眼,又看向大孫兒,
問道,
“大孫兒,這錢咋用?”
朱雄英直接說道,
“以黃金做為基準金,發行紙幣。”
“還發紙幣啊?”
朱元璋一驚,他都有點應激反應了。
朱雄英問道,
“爺爺,你當年為啥想著發紙幣啊?”
朱元璋撓了撓頭,
說道,
“咱看著元人用這玩意用得不錯,這玩意是方便啊,一天揣那麽多碎銀銅板,沉啊!
而且,用了這紙幣,商人也好掙錢啊。”
老朱一語中的,紙幣方便攜帶,紙幣加速貿易流通,
他早就看明白了紙幣的好處,可老朱看明白沒用,他不會整啊。
而且,
老朱說得那句商人好掙錢,絕對不是瞎話。
畢竟屋裏都是自家人,老朱整那些虛的幹啥。
重農抑商是國策,
抑是抑製,而不是要壓死商人。
洪武算是在整個大明朝裏僅次於永樂年間,適合商人生存。
朱元璋搞開中,重江南,就是有意的扶持起來商人。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雖然自己盤削商人,但他決不允許官員盤削。
這對於商人而言,就是天大的利好政策,
除了洪武朝之外,商人不僅麵對官員的盤削,還得被皇帝盤削,一來二去,被扒的皮都不剩。
那為啥這麽慘,還要經商呢,
還是因為,經商肯定比種地掙錢,而且要想被被官員盤削,你得做到讓皇帝官員看見啊,那都是很大規模了。
尋常普通人的小商小販,和大商族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朱雄英笑道,
“爺爺,元人的紙幣也越來越不值錢,
可您知道為啥,您發行的紙幣貶值這麽快嗎?”
還沒等朱元璋開口,馬皇後在一旁噗呲一聲笑了出來,
“大孫兒,奶奶給你講個有意思的事。”
朱元璋眼睛張大,瞬間臉上臊得通紅,
急道,
“妹子!
現在說正事呢,你老扯這些幹啥呀?!”
朱雄英連忙按住朱元璋的手,
看向馬皇後,
好奇道,
“奶奶,我想聽!”
馬皇後一想這事都控製不住想笑,
含笑道,
“之前有一次,你爺爺給官員發餉,
你爺爺不是老整米錢摻發那一套嗎?
有一個工部的官員實在受不了了,
和你爺爺進諫,
滿臉苦色的問你爺爺,
我一半的大明通寶都不要了,換八兩胡椒麵行不行?
如果按照那些大明通寶的實價,都能買兩石胡椒麵,
你爺爺臉皮這麽厚,也不好意思了,給那官員直接發了十兩胡椒麵。”
聽到最後,老朱都不由得捂住臉,
朱雄英沒繃住,大笑了起來。
同時,
也是聽得心疼這些官員,在官員俸祿改革前,大明洪武官員過得太苦了。
這官員幹了一個月,一半的薪水是八兩胡椒麵,這還得是頂著殺頭的風險求著爺爺,
不得不說,老朱這事幹得是真不地道。
老朱心知肚明,紙幣不值錢,還按照原價發給官員抵消俸祿,還不允許官員貪汙,
這用驢拉磨還得喂兩根蘿卜呢,
老朱直接就把這些官員,當成永動機了。
老朱臉通紅通紅的,順著脖子一溜,就沒有不紅的地方,這真是給老朱臊得夠嗆,
一想到,一個工部四品官員,
苦著臉問,能不能給點胡椒麵,
老朱臉皮再厚都繃不住了。
朱元璋趕緊轉移話題道,
“大孫兒,你快和咱說正事,為啥咱的紙幣這麽不值錢?
咱就是按照元人的法子來得啊!”
朱雄英正色道,
“爺爺,紙幣派發不能隨便發,不僅需要國家信譽做背書,還得有實際的金銀做本位,
不然的話,一張紙憑什麽值錢?
無論是宋朝,還是元朝都是銀本位製。
有銀子,紙幣才不會貶值啊,
宋朝就不說了,元人主攻商業,大幹港口貿易,
全世界的銀子都湧入中原,有這麽多銀子支撐,這才能玩得動紙幣。
您發的時候,國庫窮得叮當響,哪裏有銀子做為本位?
而且,咱們建國之初的商業,照元人差得太遠,紙幣也流通不起來。
您看的著急,隻能多印,可越印越不值錢,所以才變成現在這樣。”
爺孫倆嘮嗑,基本都是嘮政治人事,很少說經濟問題,
而這次朱雄英長篇大論說了一通,還真把老朱給說明白了,
老朱激動的把住大孫兒的胳膊,
說道,
“大孫兒,你聽咱說的對不對!”
朱雄英笑道,
“爺爺,您說。”
朱元璋挪了挪屁股,
說道,
“就比如說咱和妹子,
咱是賣米的商販,妹子是來買米的,
妹子沒帶錢,問咱能不能先賒賬,
如果妹子家裏有錢,那咱肯定願意給她賒啊,因為知道她能來給錢。
可妹子家裏窮得叮當響,那咱肯定不給她賒!
因為咱知道她還不上。
咱發行的紙幣,是不是也是這個意思?
就是你說的,那個叫什麽國家信譽的!
咱大明有錢,那紙幣就能使,咱大明沒錢了,紙幣也就不值錢了!
是不是這個意思?”
而且被夏原吉一接手戶部,朱元璋也是體會到了兜裏有錢的爽感,
朱元璋就是個老農民,咋可能不喜歡攢錢呢?
現在,
隻要一提到能搞錢,老朱眼睛就直放光。
朱雄英把大金佛像的事說了出來,
直接就給朱元璋聽傻了,就連馬皇後都不由放下手中的針線活,呆愣愣的看向大孫兒。
很顯然,
這件事情完全超出二老的認知了。
老朱知道江南那幫人有錢,但絕想不到竟然有錢到了這種程度!
朱元璋這腦瓜子夠用,聯係起來水災這事一想,瞬間就全都想明白了。
老朱咬牙,先是憤怒,
可轉念一想,這些人死了個遍,恨他們沒啥用,
接著就是狂喜,
顫聲道,
“大,大孫兒,那咱們這是有錢了?!”
朱雄英感歎的點點頭,
“隻要這錢用得好,咱們大明就不愁了!”
朱元璋下意識就想開口,可一想自己就搞了個大明通寶,還沒搞明白,便不說話了。
馬皇後看了朱元璋一眼,又看向大孫兒,
問道,
“大孫兒,這錢咋用?”
朱雄英直接說道,
“以黃金做為基準金,發行紙幣。”
“還發紙幣啊?”
朱元璋一驚,他都有點應激反應了。
朱雄英問道,
“爺爺,你當年為啥想著發紙幣啊?”
朱元璋撓了撓頭,
說道,
“咱看著元人用這玩意用得不錯,這玩意是方便啊,一天揣那麽多碎銀銅板,沉啊!
而且,用了這紙幣,商人也好掙錢啊。”
老朱一語中的,紙幣方便攜帶,紙幣加速貿易流通,
他早就看明白了紙幣的好處,可老朱看明白沒用,他不會整啊。
而且,
老朱說得那句商人好掙錢,絕對不是瞎話。
畢竟屋裏都是自家人,老朱整那些虛的幹啥。
重農抑商是國策,
抑是抑製,而不是要壓死商人。
洪武算是在整個大明朝裏僅次於永樂年間,適合商人生存。
朱元璋搞開中,重江南,就是有意的扶持起來商人。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雖然自己盤削商人,但他決不允許官員盤削。
這對於商人而言,就是天大的利好政策,
除了洪武朝之外,商人不僅麵對官員的盤削,還得被皇帝盤削,一來二去,被扒的皮都不剩。
那為啥這麽慘,還要經商呢,
還是因為,經商肯定比種地掙錢,而且要想被被官員盤削,你得做到讓皇帝官員看見啊,那都是很大規模了。
尋常普通人的小商小販,和大商族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朱雄英笑道,
“爺爺,元人的紙幣也越來越不值錢,
可您知道為啥,您發行的紙幣貶值這麽快嗎?”
還沒等朱元璋開口,馬皇後在一旁噗呲一聲笑了出來,
“大孫兒,奶奶給你講個有意思的事。”
朱元璋眼睛張大,瞬間臉上臊得通紅,
急道,
“妹子!
現在說正事呢,你老扯這些幹啥呀?!”
朱雄英連忙按住朱元璋的手,
看向馬皇後,
好奇道,
“奶奶,我想聽!”
馬皇後一想這事都控製不住想笑,
含笑道,
“之前有一次,你爺爺給官員發餉,
你爺爺不是老整米錢摻發那一套嗎?
有一個工部的官員實在受不了了,
和你爺爺進諫,
滿臉苦色的問你爺爺,
我一半的大明通寶都不要了,換八兩胡椒麵行不行?
如果按照那些大明通寶的實價,都能買兩石胡椒麵,
你爺爺臉皮這麽厚,也不好意思了,給那官員直接發了十兩胡椒麵。”
聽到最後,老朱都不由得捂住臉,
朱雄英沒繃住,大笑了起來。
同時,
也是聽得心疼這些官員,在官員俸祿改革前,大明洪武官員過得太苦了。
這官員幹了一個月,一半的薪水是八兩胡椒麵,這還得是頂著殺頭的風險求著爺爺,
不得不說,老朱這事幹得是真不地道。
老朱心知肚明,紙幣不值錢,還按照原價發給官員抵消俸祿,還不允許官員貪汙,
這用驢拉磨還得喂兩根蘿卜呢,
老朱直接就把這些官員,當成永動機了。
老朱臉通紅通紅的,順著脖子一溜,就沒有不紅的地方,這真是給老朱臊得夠嗆,
一想到,一個工部四品官員,
苦著臉問,能不能給點胡椒麵,
老朱臉皮再厚都繃不住了。
朱元璋趕緊轉移話題道,
“大孫兒,你快和咱說正事,為啥咱的紙幣這麽不值錢?
咱就是按照元人的法子來得啊!”
朱雄英正色道,
“爺爺,紙幣派發不能隨便發,不僅需要國家信譽做背書,還得有實際的金銀做本位,
不然的話,一張紙憑什麽值錢?
無論是宋朝,還是元朝都是銀本位製。
有銀子,紙幣才不會貶值啊,
宋朝就不說了,元人主攻商業,大幹港口貿易,
全世界的銀子都湧入中原,有這麽多銀子支撐,這才能玩得動紙幣。
您發的時候,國庫窮得叮當響,哪裏有銀子做為本位?
而且,咱們建國之初的商業,照元人差得太遠,紙幣也流通不起來。
您看的著急,隻能多印,可越印越不值錢,所以才變成現在這樣。”
爺孫倆嘮嗑,基本都是嘮政治人事,很少說經濟問題,
而這次朱雄英長篇大論說了一通,還真把老朱給說明白了,
老朱激動的把住大孫兒的胳膊,
說道,
“大孫兒,你聽咱說的對不對!”
朱雄英笑道,
“爺爺,您說。”
朱元璋挪了挪屁股,
說道,
“就比如說咱和妹子,
咱是賣米的商販,妹子是來買米的,
妹子沒帶錢,問咱能不能先賒賬,
如果妹子家裏有錢,那咱肯定願意給她賒啊,因為知道她能來給錢。
可妹子家裏窮得叮當響,那咱肯定不給她賒!
因為咱知道她還不上。
咱發行的紙幣,是不是也是這個意思?
就是你說的,那個叫什麽國家信譽的!
咱大明有錢,那紙幣就能使,咱大明沒錢了,紙幣也就不值錢了!
是不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