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含淚吃肉饃
穿越賈璉之慢節奏生活 作者:江陵野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賈璉聽了,不知是個什麽緣故,問她。
王熙鳳解釋,“二房那邊丫頭的名字都取的好聽,像二太太身邊的金釧兒、玉釧兒貴氣,寶玉身邊的襲人你知道不?”
賈璉搖頭,這世這時是不知道的。
“這襲人原是老太太身邊的,叫珍珠的,被賜給了寶玉,寶玉給改,叫了如今這名,這名也好聽,你說呢。”
賈璉聽了一半就明白了,隻有比剛才還難以言說的笑意。
“武則天時,有位受她賞識的詩人,叫閻朝隱,他有首詩叫采蓮女,全詩是這樣的:
采蓮女,采蓮舟。
春日春江碧水流。
蓮衣承玉釧,
蓮刺罥銀鉤。
薄暮斂容歌一曲,
氛氳香氣滿汀洲。
這首詩采用的南北朝時的民歌形式,但被像閻朝隱這樣的宮廷詩人歪曲本意,改成了歌詠美女采蓮花的豔詩。
一個采蓮女如何能戴的了玉釧、銀鉤?這分明隻有貴族家的小姐才能享受。
二嬸嬸給那些丫鬟們取這些名字,自然是一片佛心善意,見不得下頭人苦,改了名字放到身邊享福。
襲人一詞有兩個出處,一是宋代陸遊的《村居書喜》中的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全詩講的是田園隱居生活;二是唐代盧照鄰的《長安古意》的最後一句——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講的是長安富貴世事幾多變,天地自然不改。”
講著故事的賈璉將頭枕到平兒的香軟膝上,眼睛看著天花板(屋頂),屋內眾人都聽入迷了,等他的下文。賈璉最後幽幽地說了一句,
“無論是哪個意思,我都不認為我有給人改名字的權利。”
平兒低頭看賈璉,正撞上賈璉的眼睛,裏麵沒有笑,沒有哭,沒有嘲諷,沒有憐惜,平兒什麽都沒有看到。
可賈璉的視線裏隻剩平兒,平兒的眼睛是那倒懸天空蔚藍的湖泊,水波不興。
忽有水滴聲,賈璉摸了摸臉頰,是淚。咧著嘴輕聲細語道,“怎地流了淚來。”
“爺看錯了,哪有什麽淚,不過是方才洗漱沐浴,到現在還未幹的水氣罷了。”聲音像是蚊子咬似的。
低頭的平兒不留意沒被發箍困住的一二縷青絲,讓她逃了出來,隨著身子下落,發梢掃過賈璉的臉。
.......
門簾被掀開,是方才出去吃飯的婆子。
蘊兒見了,詢問是什麽事。婆子迴了,是之前賈璉吩咐做的羊肉泡饃,問還要不要。
賈璉起身感概,“我給忘了,還有這東西了。”
王熙鳳說,“也不知你從哪弄來的這吃食,如今肉也吃了一半,菜也大半進肚,倒是浪費了,你們吃了吧。”最後一句衝著那婆子。
“等等,你將那饃按我之前的說法做,幹泡、水圍城、單走各一碗端來,剩下的你們看著辦吧。”賈璉止住要走婆子,另有吩咐,末尾又添了一句,“記住饃掰成小塊,再煮。”
說完讓那婆子出門去了。
“這饃是何龐從長安府寫信提及當地人情風貌時講到的,我就來了興致,讓人做了,嚐嚐味道吧。”賈璉笑向鳳姐兒。
眾人繼續吃著,不多時婆子將三碗饃端了來,用的大碗。
鳳姐兒見了大笑,“這麽大碗,你如何吃的下,怕是吃撐了脹肚。”
賈璉苦笑,下首的蘊兒勸道,“爺,別逞強,嚐個味就好。”
屋內人都是這意見,知道啦,賈璉如此迴。
賈璉先動幹泡,所謂幹泡就是饃在湯鍋中反複煮製,湯汁收幹,饃粒粒清晰,勁道光滑。賈璉隻吃了半碗就罷了手,轉向水圍城。
水圍城是寬湯煮饃,碗四周都是湯,中間是饃和肉,湯多饃散,清香綿滑。賈璉吃著不由的加了點辣,夠味,想起後世一部電視劇,那裏麵有句話讓少年的他印象深刻,“少年的中國沒有學校,他的學校是大地和山川。”,後來上了個大學實在無趣間翻到了原詩,是對岸一位詩人寫的。
讓他記了很久,那部劇也很好,等何龐的信從長安府來,突然間死去的靈魂從過去攻擊了他,他於是讓人準備了。
如今吃著,覺得胃的記憶是不適的,但唯有靈魂的記憶得到撫慰,他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吃過東西了。
埋頭大口大口的吃,沒有一刻停了,炕上的二人都察覺出不對勁,忙勸住,但沒效果。最後是離得近的平兒使了大勁,從賈璉手裏奪了迴來,擱到一邊。賈璉被奪了食也不惱,接著大碗喝酒,王熙鳳下炕,走到身邊,看著賈璉突然瘋魔的樣子,身後是蘊慎豐三人還有那個小丫頭,周邊的六人都透露出讓人心憂的神情。
最後是王熙鳳一把奪過碗,酒也撒了一地,同蘊兒三人收拾起來,讓平兒好生照顧著。
這邊四人都正在收拾,賈璉被奪了酒後,直挺挺地躺到炕上,感受著炕下傳來的熱氣,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天花板,眼神迷離有了重影,是未幹的水氣呀,忽然大聲高唱起來,
“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去探望祖國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跡我用我遊子的鄉愁
你對我說古老的中國沒有鄉愁
鄉愁是給沒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國沒有鄉愁
鄉愁是給不迴家的人
我們隔著迢遠的山河去探望祖國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跡我用我的遊子的哀歌
.........”
唱的越往後,聲音越壯,壯麗而悲戧,氣勢越高,高亢而無泄。
屋內屋外的眾人都被唱聲所吸引,屋內六人都被震動,王熙鳳不知道為何,隻是流淚,待一曲歌完,賈璉口中隻剩喃喃的低語,不識其音。
屋內複歸平靜,王熙鳳叫慎兒到屋外去,約束眾人,一個都不許走脫。
慎兒領命出門,王熙鳳看了炕上被平兒抱著的賈璉,注視良久,一步跌倒坐到身後的凳子上,頭伏在桌上,哭噎之聲遂起。
蘊兒等人一時也失了分寸,原本歡樂熱鬧的景怎麽就變成現在這樣了,站在屋中不知道如何是好,還是蘊兒久經曆事,老辣些,最先穩住,朝鳳姐兒小聲低語,不知說了些什麽。
鳳姐兒用手強撐著桌麵起身,蘊兒豐兒兩邊扶著,出屋子前鳳姐兒用手帕抹了淚痕,方見眾人。
此時屋外院中聚滿了服侍的人,大的小的、老的少的,少說二三十人,都是些婆子媳婦丫鬟,她們原在廚房裏吃酒,聽到聲出來了,可又不敢上前,聚在一處,邊往屋裏瞅,邊小聲嘀咕。
先頭慎兒出來,用冷眼峻臉嚇住眾人,又命幾個跟了賈璉有十年的丫鬟守住四門,一個不許放走,敢亂動?立刻打死。
這時眾人徹底不敢言語了,活像鵪鶉,都低著頭,不敢對視。攝於蘊慎二人在這府裏十來年的威勢名聲,對於慎兒的話,她們不敢不信,她說會死人就一定會死,那是有前車之鑒的。
王熙鳳解釋,“二房那邊丫頭的名字都取的好聽,像二太太身邊的金釧兒、玉釧兒貴氣,寶玉身邊的襲人你知道不?”
賈璉搖頭,這世這時是不知道的。
“這襲人原是老太太身邊的,叫珍珠的,被賜給了寶玉,寶玉給改,叫了如今這名,這名也好聽,你說呢。”
賈璉聽了一半就明白了,隻有比剛才還難以言說的笑意。
“武則天時,有位受她賞識的詩人,叫閻朝隱,他有首詩叫采蓮女,全詩是這樣的:
采蓮女,采蓮舟。
春日春江碧水流。
蓮衣承玉釧,
蓮刺罥銀鉤。
薄暮斂容歌一曲,
氛氳香氣滿汀洲。
這首詩采用的南北朝時的民歌形式,但被像閻朝隱這樣的宮廷詩人歪曲本意,改成了歌詠美女采蓮花的豔詩。
一個采蓮女如何能戴的了玉釧、銀鉤?這分明隻有貴族家的小姐才能享受。
二嬸嬸給那些丫鬟們取這些名字,自然是一片佛心善意,見不得下頭人苦,改了名字放到身邊享福。
襲人一詞有兩個出處,一是宋代陸遊的《村居書喜》中的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全詩講的是田園隱居生活;二是唐代盧照鄰的《長安古意》的最後一句——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講的是長安富貴世事幾多變,天地自然不改。”
講著故事的賈璉將頭枕到平兒的香軟膝上,眼睛看著天花板(屋頂),屋內眾人都聽入迷了,等他的下文。賈璉最後幽幽地說了一句,
“無論是哪個意思,我都不認為我有給人改名字的權利。”
平兒低頭看賈璉,正撞上賈璉的眼睛,裏麵沒有笑,沒有哭,沒有嘲諷,沒有憐惜,平兒什麽都沒有看到。
可賈璉的視線裏隻剩平兒,平兒的眼睛是那倒懸天空蔚藍的湖泊,水波不興。
忽有水滴聲,賈璉摸了摸臉頰,是淚。咧著嘴輕聲細語道,“怎地流了淚來。”
“爺看錯了,哪有什麽淚,不過是方才洗漱沐浴,到現在還未幹的水氣罷了。”聲音像是蚊子咬似的。
低頭的平兒不留意沒被發箍困住的一二縷青絲,讓她逃了出來,隨著身子下落,發梢掃過賈璉的臉。
.......
門簾被掀開,是方才出去吃飯的婆子。
蘊兒見了,詢問是什麽事。婆子迴了,是之前賈璉吩咐做的羊肉泡饃,問還要不要。
賈璉起身感概,“我給忘了,還有這東西了。”
王熙鳳說,“也不知你從哪弄來的這吃食,如今肉也吃了一半,菜也大半進肚,倒是浪費了,你們吃了吧。”最後一句衝著那婆子。
“等等,你將那饃按我之前的說法做,幹泡、水圍城、單走各一碗端來,剩下的你們看著辦吧。”賈璉止住要走婆子,另有吩咐,末尾又添了一句,“記住饃掰成小塊,再煮。”
說完讓那婆子出門去了。
“這饃是何龐從長安府寫信提及當地人情風貌時講到的,我就來了興致,讓人做了,嚐嚐味道吧。”賈璉笑向鳳姐兒。
眾人繼續吃著,不多時婆子將三碗饃端了來,用的大碗。
鳳姐兒見了大笑,“這麽大碗,你如何吃的下,怕是吃撐了脹肚。”
賈璉苦笑,下首的蘊兒勸道,“爺,別逞強,嚐個味就好。”
屋內人都是這意見,知道啦,賈璉如此迴。
賈璉先動幹泡,所謂幹泡就是饃在湯鍋中反複煮製,湯汁收幹,饃粒粒清晰,勁道光滑。賈璉隻吃了半碗就罷了手,轉向水圍城。
水圍城是寬湯煮饃,碗四周都是湯,中間是饃和肉,湯多饃散,清香綿滑。賈璉吃著不由的加了點辣,夠味,想起後世一部電視劇,那裏麵有句話讓少年的他印象深刻,“少年的中國沒有學校,他的學校是大地和山川。”,後來上了個大學實在無趣間翻到了原詩,是對岸一位詩人寫的。
讓他記了很久,那部劇也很好,等何龐的信從長安府來,突然間死去的靈魂從過去攻擊了他,他於是讓人準備了。
如今吃著,覺得胃的記憶是不適的,但唯有靈魂的記憶得到撫慰,他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吃過東西了。
埋頭大口大口的吃,沒有一刻停了,炕上的二人都察覺出不對勁,忙勸住,但沒效果。最後是離得近的平兒使了大勁,從賈璉手裏奪了迴來,擱到一邊。賈璉被奪了食也不惱,接著大碗喝酒,王熙鳳下炕,走到身邊,看著賈璉突然瘋魔的樣子,身後是蘊慎豐三人還有那個小丫頭,周邊的六人都透露出讓人心憂的神情。
最後是王熙鳳一把奪過碗,酒也撒了一地,同蘊兒三人收拾起來,讓平兒好生照顧著。
這邊四人都正在收拾,賈璉被奪了酒後,直挺挺地躺到炕上,感受著炕下傳來的熱氣,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天花板,眼神迷離有了重影,是未幹的水氣呀,忽然大聲高唱起來,
“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去探望祖國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跡我用我遊子的鄉愁
你對我說古老的中國沒有鄉愁
鄉愁是給沒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國沒有鄉愁
鄉愁是給不迴家的人
我們隔著迢遠的山河去探望祖國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跡我用我的遊子的哀歌
.........”
唱的越往後,聲音越壯,壯麗而悲戧,氣勢越高,高亢而無泄。
屋內屋外的眾人都被唱聲所吸引,屋內六人都被震動,王熙鳳不知道為何,隻是流淚,待一曲歌完,賈璉口中隻剩喃喃的低語,不識其音。
屋內複歸平靜,王熙鳳叫慎兒到屋外去,約束眾人,一個都不許走脫。
慎兒領命出門,王熙鳳看了炕上被平兒抱著的賈璉,注視良久,一步跌倒坐到身後的凳子上,頭伏在桌上,哭噎之聲遂起。
蘊兒等人一時也失了分寸,原本歡樂熱鬧的景怎麽就變成現在這樣了,站在屋中不知道如何是好,還是蘊兒久經曆事,老辣些,最先穩住,朝鳳姐兒小聲低語,不知說了些什麽。
鳳姐兒用手強撐著桌麵起身,蘊兒豐兒兩邊扶著,出屋子前鳳姐兒用手帕抹了淚痕,方見眾人。
此時屋外院中聚滿了服侍的人,大的小的、老的少的,少說二三十人,都是些婆子媳婦丫鬟,她們原在廚房裏吃酒,聽到聲出來了,可又不敢上前,聚在一處,邊往屋裏瞅,邊小聲嘀咕。
先頭慎兒出來,用冷眼峻臉嚇住眾人,又命幾個跟了賈璉有十年的丫鬟守住四門,一個不許放走,敢亂動?立刻打死。
這時眾人徹底不敢言語了,活像鵪鶉,都低著頭,不敢對視。攝於蘊慎二人在這府裏十來年的威勢名聲,對於慎兒的話,她們不敢不信,她說會死人就一定會死,那是有前車之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