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亦銘和懷素叔侄倆一邊喝茶,一邊聊天,說起了“秋收節”的事。
周亦銘道:“你們舉辦的‘秋收節’,又叫秋社。秋社,是指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是為秋社。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這就是秋社或者‘秋收節’的舉辦的一個溯源吧!另外,我查了一下,你們定的‘秋收節’的時間 ,正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其它環節,我估計你們都能做好,祭祀儀式的程序比較繁瑣,沒有經驗的話容易出現紕漏,到時,我派兩個人去協助你們吧!”
懷素迴道:“周叔總是在關鍵時刻,助愚侄於困頓之中,多謝了!”
周亦銘道:“賢侄對為叔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為叔又豈能對賢侄的事置之不理啊!”
說完,對視一眼,都哈哈大笑起來,這一笑,盡在不言中……
事已辦妥,懷素就直接告辭迴綠天庵了。
迴到綠天庵,周亦銘安排過來煮飯做菜的人已在綠天庵旁邊,搭了一個小棚,開始煮飯做菜了。
懷雲正在指揮十二個人在廣場上幹活,八個去外麵運石頭進來,四個人負責按劃好的線砌築,砌築好後,低涯處用沙石和土填平,凸起的石頭用錘子打掉,抹平。
而拓寬綠天庵到大馬路則有兩波人,一波自大馬路處往綠天庵方向修,一波自綠天庵方向往外修。
另外有六個人,跟著懷雷和懷電的劃地基線進度,跟蹤作業,效果也不錯!
懷素看著這一切,似乎沒自己什麽事,幹脆拿著木板和筆,到山泉邊練字去了。
經過三十多人二天的奮戰,終於把兩條路,一個廣場給修好了粗胚。
第三天,懷雲留下十二個幹活踏實的,在路上鋪設長條石,長條石每塊的間隔距離為一步(約50厘米),中間用鵝卵石填充到土裏,壓實,路兩邊各挖一條水溝,方便排水,免得積水泡壞路麵和路基。
兩條路搞好後,又給廣場鋪設長條石,廣場的長條石緊挨著鋪,不留空隙。
搞完這一切,又花了八天時間。
這時,離"秋收節”還有九天時間了。
懷雲又安排這些人,在池塘的水麵上搭了一座長三十尺,寬二十尺的台子。台柱打入池塘的泥裏很深,且架子的各柱子間用鉚槮結構連接,比較安全,為了萬無一失,特意還用了十多條船,托在下麵,減輕承重。
然後再鋪上整齊的木板,比地麵還要平整。為了安全,還找了幾個人在上麵練習打拳,跳躍翻轉,也不受影響。
做完這些,還有三天就是“秋收節了。懷雲又留下四人修補或備用,其它人先迴去休息幾天,“秋收節"當天,再讓大家過來開收香稻。
第二天,也就是離“秋收節”還有兩天的時侯,周亦銘陪著泉陵知縣唐柏來看下現場的準備工作。
兩人是從大路那邊過來的,看到大路到綠天庵的那條小毛路,如今已是換上寬敞的青條石,以前一個人走還顯得小的路,現在三個人並排走也絲毫不顯擁擠。更有創新的是,大路與小路的連接處,修了一大塊平整地出來,足足可以容納二十輛馬車的停放。
兩人看到這些,心想,這個懷素,手筆還整的有點大喲!
一路走過,來到綠天庵門口。看到門口的“超級"廣場,兩人震撼得無以複加。
這還是那個門口那個站個二十人就顯得擁擠的小坪地嗎!這都快趕上校場(古代軍隊演武場)了好吧!
在兩人震撼到不可置信的時侯,懷素聞訊而來,接待兩位大佬。
見到懷素,周亦銘看到懷素為“秋收節”整的排場,心中欣慰不少,這個“因字結緣”的賢侄,每一次見麵,都有新的驚喜!
懷素見二位前輩在此,估計也是來視察“秋收節”的準備工作,查漏補缺來的。
於是就匯報起工作來:“唐大人,周叔,‘秋收節’活動,我們準備了三大塊的活動。
第一,祭祀活動。當天,由刺史劉大人主持祭祀儀式,地點就在我們站的這個廣場。周叔你安排兩個熟悉祭祀流程的人做引導和安排,我叫懷雲過來協助和學習。
第二,開鐮活動。開鐮活動由唐大人主持並領頭開第一鐮,地點就在下方池塘搭的平台上,靠近平台的那一塊田,我已教人放幹了水,沒什麽泥巴,不會弄髒衣服。
第三,嚐鮮活動。這個活動由周叔主持,我已做好準備,唐大人新割的第一鐮稻穀,我馬上安排人加工,連同稻田裏的禾花魚,喝螺等。用最新鮮的食材,最原始的加工,用感恩的心,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恩施!”
懷素說完,看著周叔和唐大人。
周亦銘和唐大人笑而不答,心中都是同一個想法:孺子可教!
接下來,懷素又帶唐大人和周叔去到穀底,查看水麵上的架子紮的怎樣。
一路走下去,每一處台階,都用的是青石條,既幹淨,又不打滑。木架子也紮的結實,唐大人甚至還在上麵跳了幾下,落下時依然穩穩當當地。那顆懸著的心終於踏實下來。
懷素又指了指靠近平台處最近的一塊稻田,這塊田已放幹水兩天了,現在可以站人而不下陷,這稻穀也好幹爽了,割下來就可以舂米了。
唐大人在稻田裏踩了幾下,開心的笑道:“大師狂中有細,思慮周全,這個‘秋收節’,劉大人交給你籌辦,也是‘慧眼識珠’啊!”。
周亦銘也大笑道:“吾有同感!”
唐大人笑著問周亦銘:“這些水稻都有一清新的香味,就是我跟懷素大師第一次在你家吃的神農絲苗吧?”
周亦銘答道:“是的,我還擔心,綠天庵這稻田種的神農絲苗不香呢。現在看來,其香味絲毫不遜於我在冉溪(今愚溪,五十多年後,柳宗元被貶永州,改名為愚溪,寫出了千古名篇《江雪》,成就了永州八景之一的"愚溪晀雪”)源頭種的神農絲苗啊!”
懷素道:“唐大人,要不,今天我們先試試這香米和禾花魚的味道?”
唐大人順水推舟:“客隨主便,大師看著安排便是!"
說完,跟周亦銘對視一眼,哈哈大笑……
周亦銘道:“你們舉辦的‘秋收節’,又叫秋社。秋社,是指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是為秋社。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這就是秋社或者‘秋收節’的舉辦的一個溯源吧!另外,我查了一下,你們定的‘秋收節’的時間 ,正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其它環節,我估計你們都能做好,祭祀儀式的程序比較繁瑣,沒有經驗的話容易出現紕漏,到時,我派兩個人去協助你們吧!”
懷素迴道:“周叔總是在關鍵時刻,助愚侄於困頓之中,多謝了!”
周亦銘道:“賢侄對為叔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為叔又豈能對賢侄的事置之不理啊!”
說完,對視一眼,都哈哈大笑起來,這一笑,盡在不言中……
事已辦妥,懷素就直接告辭迴綠天庵了。
迴到綠天庵,周亦銘安排過來煮飯做菜的人已在綠天庵旁邊,搭了一個小棚,開始煮飯做菜了。
懷雲正在指揮十二個人在廣場上幹活,八個去外麵運石頭進來,四個人負責按劃好的線砌築,砌築好後,低涯處用沙石和土填平,凸起的石頭用錘子打掉,抹平。
而拓寬綠天庵到大馬路則有兩波人,一波自大馬路處往綠天庵方向修,一波自綠天庵方向往外修。
另外有六個人,跟著懷雷和懷電的劃地基線進度,跟蹤作業,效果也不錯!
懷素看著這一切,似乎沒自己什麽事,幹脆拿著木板和筆,到山泉邊練字去了。
經過三十多人二天的奮戰,終於把兩條路,一個廣場給修好了粗胚。
第三天,懷雲留下十二個幹活踏實的,在路上鋪設長條石,長條石每塊的間隔距離為一步(約50厘米),中間用鵝卵石填充到土裏,壓實,路兩邊各挖一條水溝,方便排水,免得積水泡壞路麵和路基。
兩條路搞好後,又給廣場鋪設長條石,廣場的長條石緊挨著鋪,不留空隙。
搞完這一切,又花了八天時間。
這時,離"秋收節”還有九天時間了。
懷雲又安排這些人,在池塘的水麵上搭了一座長三十尺,寬二十尺的台子。台柱打入池塘的泥裏很深,且架子的各柱子間用鉚槮結構連接,比較安全,為了萬無一失,特意還用了十多條船,托在下麵,減輕承重。
然後再鋪上整齊的木板,比地麵還要平整。為了安全,還找了幾個人在上麵練習打拳,跳躍翻轉,也不受影響。
做完這些,還有三天就是“秋收節了。懷雲又留下四人修補或備用,其它人先迴去休息幾天,“秋收節"當天,再讓大家過來開收香稻。
第二天,也就是離“秋收節”還有兩天的時侯,周亦銘陪著泉陵知縣唐柏來看下現場的準備工作。
兩人是從大路那邊過來的,看到大路到綠天庵的那條小毛路,如今已是換上寬敞的青條石,以前一個人走還顯得小的路,現在三個人並排走也絲毫不顯擁擠。更有創新的是,大路與小路的連接處,修了一大塊平整地出來,足足可以容納二十輛馬車的停放。
兩人看到這些,心想,這個懷素,手筆還整的有點大喲!
一路走過,來到綠天庵門口。看到門口的“超級"廣場,兩人震撼得無以複加。
這還是那個門口那個站個二十人就顯得擁擠的小坪地嗎!這都快趕上校場(古代軍隊演武場)了好吧!
在兩人震撼到不可置信的時侯,懷素聞訊而來,接待兩位大佬。
見到懷素,周亦銘看到懷素為“秋收節”整的排場,心中欣慰不少,這個“因字結緣”的賢侄,每一次見麵,都有新的驚喜!
懷素見二位前輩在此,估計也是來視察“秋收節”的準備工作,查漏補缺來的。
於是就匯報起工作來:“唐大人,周叔,‘秋收節’活動,我們準備了三大塊的活動。
第一,祭祀活動。當天,由刺史劉大人主持祭祀儀式,地點就在我們站的這個廣場。周叔你安排兩個熟悉祭祀流程的人做引導和安排,我叫懷雲過來協助和學習。
第二,開鐮活動。開鐮活動由唐大人主持並領頭開第一鐮,地點就在下方池塘搭的平台上,靠近平台的那一塊田,我已教人放幹了水,沒什麽泥巴,不會弄髒衣服。
第三,嚐鮮活動。這個活動由周叔主持,我已做好準備,唐大人新割的第一鐮稻穀,我馬上安排人加工,連同稻田裏的禾花魚,喝螺等。用最新鮮的食材,最原始的加工,用感恩的心,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恩施!”
懷素說完,看著周叔和唐大人。
周亦銘和唐大人笑而不答,心中都是同一個想法:孺子可教!
接下來,懷素又帶唐大人和周叔去到穀底,查看水麵上的架子紮的怎樣。
一路走下去,每一處台階,都用的是青石條,既幹淨,又不打滑。木架子也紮的結實,唐大人甚至還在上麵跳了幾下,落下時依然穩穩當當地。那顆懸著的心終於踏實下來。
懷素又指了指靠近平台處最近的一塊稻田,這塊田已放幹水兩天了,現在可以站人而不下陷,這稻穀也好幹爽了,割下來就可以舂米了。
唐大人在稻田裏踩了幾下,開心的笑道:“大師狂中有細,思慮周全,這個‘秋收節’,劉大人交給你籌辦,也是‘慧眼識珠’啊!”。
周亦銘也大笑道:“吾有同感!”
唐大人笑著問周亦銘:“這些水稻都有一清新的香味,就是我跟懷素大師第一次在你家吃的神農絲苗吧?”
周亦銘答道:“是的,我還擔心,綠天庵這稻田種的神農絲苗不香呢。現在看來,其香味絲毫不遜於我在冉溪(今愚溪,五十多年後,柳宗元被貶永州,改名為愚溪,寫出了千古名篇《江雪》,成就了永州八景之一的"愚溪晀雪”)源頭種的神農絲苗啊!”
懷素道:“唐大人,要不,今天我們先試試這香米和禾花魚的味道?”
唐大人順水推舟:“客隨主便,大師看著安排便是!"
說完,跟周亦銘對視一眼,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