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三人在小石潭中盡興的玩了一個多時辰,身體疲憊而興致未盡。屈老板催促他們上岸休息一會,他們三人才上得岸來。


    歇息一會,三人穿上衣服,迴到屈麻子客棧。看看天色,已是申時時分,由於懷仁第二天還得上工,於是三人就辭別屈老板,駕上馬車,往渡口而去。


    渡過瀟水河,迴到城內,黃益將懷仁送到“醉仙居”。自己和懷素迴到黃府時已是傍晚時分。


    吃過晚飯,黃益知道明天可能就會迴綠天庵了,便讓懷素指點自己寫字。平時讀書寫字吊兒郎當的紈絝子弟,此時卻潛下心來,認真練起字來,不得不說,還是一物降一物啊!


    果然不出黃益所料,懷素第二天一早就提出告辭迴去了,黃益舍不得懷素離去,想多跟懷素多呆一會,提出駕馬車送懷素迴綠天庵,懷素推辭不成,便順水推舟應承下來。


    黃益知道懷素好酒,又讓家丁往馬車上搬了幾壇美酒給素弟送去。


    送到綠天庵,兩兄弟又是一番難舍難離,懷素承諾過些日子有空再去黃府找黃益玩,黃益才一步三迴頭的告辭而迴…


    接下來的日子迴歸自然,懷素每天就是練字、讀經、習武,晨起暮歇,轉眼已到了炎熱的夏季了。


    這一天下午,周亦銘派張海來綠天庵,說是有一段時間沒見懷素了,又恰逢莊園的西瓜豐收,邀請懷素過周府嚐鮮消暑,談經論字,共敘叔侄情誼。


    懷素欣然應邀,帶上近一段讀經所記的疑惑,隨張海一並來到周府。


    周亦銘在書房等著懷素呢,懷素一進周府就到書房跟周亦銘敘話了。


    一邊喝茶,一邊聊天。周亦銘對懷素道:“每年這年時間,龍興寺慧峰法師都會有三天的講經活動,我也會在龍興寺住下,吃齋念佛!今年你陪為叔一起去吧!”


    說完,看向懷素。


    懷素那會不明白,這是周叔給自己一個機會,一個學習的機會。


    於是應道:“一切聽從周叔安排!”


    周亦銘道:“講經後天開始。今天叫你來是今年莊園種的西瓜頭薦瓜已經采摘了,讓你嚐嚐鮮。還有就是後天慧峰法師講經的內容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 楞嚴經》或《首楞嚴經》,以下皆稱為《楞嚴經》 )。你以前應該讀過,明天再好好看一遍,後天聽講經,多聽、多學、多悟!”


    “愚侄記住了!”


    “好吧,經書我放書桌上了,你現在就開始吧!待會我叫人給你送點新鮮西瓜嚐嚐。”


    說完,周亦銘就離開了書房,留懷素一人在書房讀經。


    懷素就知道周叔叫自己來周府不隻是嚐鮮西瓜那麽簡單,不然送幾個去綠天庵就是了。心下對周叔的行事作風更欽佩了!


    正思忖間,家丁送來了幾瓣切好的西瓜,懷素之前從未吃過此物。聽聞是從西域傳來大唐,所以稱之為西瓜。


    懷素拿起一瓣,但見其瓜皮翠綠,果肉靠皮處有一層如手指般厚度的青色果肉,裏麵則是紅色的果肉和黑色的瓜子。懷素咬一口含在嘴裏,頓覺鮮甜可口,脆嫩多汁,確是一種夏日清涼解渴的美味水果。


    由於是初次吃西瓜,懷素連瓜子和青色果肉一並吃了下去。覺得瓜子香甜,紅色果肉甘甜,青色果肉清香脆甜,各有滋味在心間。


    吃完西瓜,懷素繼續讀經。經文生澀難懂,懷素能理解的就理解記憶,不能理解的就憑其超常的記憶力硬記。


    第二天亦是如此讀經,其枯燥乏味可想而知,懷素硬是將其讀完,能理解者十之六七,強行硬記也有十之二三,差不多有少部分約十之一者,即不能理者,又不能全記下來,隻是在腦海中有些模糊的印象。


    講經之日,天還未亮,懷素就隨周亦銘來到龍興寺。慧穀將周亦銘和懷素引至講經處,講經的地點是龍興寺偏殿的一處禮堂,禮堂大門的上方掛著"講經堂"的牌匾。


    走進“講經堂”。堂的正中有一戒台,是慧峰講經的地方,戒台兩側,靠牆處各有兩張小桌,每張小桌靠牆一方有兩個薄團,外圍靠殿中間則空著。小桌的下方至殿門處,則規整的擺滿了薄團,想必是給聽經之人所坐。而小桌應該是為貴賓而設。


    慧穀將周亦銘和懷素安排在左側的第一張小桌處坐下,此時是卯時初(5點多),講經堂人還不多,待接待人員給小桌端來瓜果點心來時,人開始陸續多了起來。


    大約卯時中(6點)的時間,講經堂的薄團上已坐滿了人,有的人沒有座位,則站著,連講經堂外麵,也站了不少前來聽經的信眾。


    而後,慧峰法師則如約而至,開始了為期三天的《楞嚴經》講經之旅。


    《楞嚴經》全書為十卷,第一天和第二天各講四卷,第三天上午講二卷,下午時間為答疑解惑,即互動環節。


    首先,慧峰法師講《 楞嚴經》 的在佛學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楞嚴經》是寺廟中的僧眾每日早課必誦的經文,也是一本佛教修行大全。因為它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令眾生對凡聖境界起企慕心,眾生便能於世間得知解,自身便能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從而破除虛妄,修行圓滿。


    然後,慧峰法師便從《楞嚴經》的幾處經典處開講:


    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意為一切眾生,從無始劫前以來,不斷輾轉輪迴,不得出離,皆因為不能發明真心,見不到自身的如來清淨自性,被無明煩惱障礙了菩提自性,故有無休止的輪迴苦難。


    佛陀認為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皆是未來佛,但卻因分別妄想而見不到真如自性。“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所以修行當以淨心為要,戒除一切貪心妄想,常住真心、自得解脫。


    二,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意為一個人讀再多的佛經,如若不在現實生活中去踐行、去體悟,和那些沒有聞到佛法的人一樣,一切都是無用。就像給人說什麽食物,卻不給食用,怎麽會讓人填飽肚子呢?


    所以學佛法不但要聞、思,更要注重“修”。(後懷素書法藝術上"無我、無物、無法"的境界中的"無法"便緣於此。意為沒有好的辦法和捷徑,要注重“勤”和“修”)


    三,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邪淫就是人內心的貪欲,一切糾纏苦惱皆因“愛”而生,愛恨情仇致使人顛倒妄想,心常被束縛,乃至經曆百千萬劫,也不得解脫。所以,修行一定要先斷邪淫,成就才會愈快。(後懷素書法藝術上"無我、無物、無法"的境界中的"無物"便緣於此。意為無任何物質上的欲望和貪念。)


    所以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四,狂行頓歇,歇即菩提。


    佛教認為“一念一輪迴”,過去的是雜念,不必糾纏;未來的是妄想,不必執著,活在當下這一念才是智者。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心中無掛礙,處事便順遂,則人生無處不吉祥。((後懷素書法藝術上"無我、無物、無法"的境界中的"無我"便緣於此)。


    說完這些,慧峰法師便從《楞嚴經》的第一卷開始,正式開啟了三天的講經序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醉僧懷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尋舜覓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尋舜覓柳並收藏醉僧懷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