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經台周圍,早已圍滿了信徒。


    來得早的前排席地而坐,來得晚的後排擠著,扶著樹搖著扇子喜笑顏開。


    這些人一點都沒有聽經的肅穆,跟看戲似的。


    說看戲也沒錯。


    因為講經台又叫“戲場”。


    宋代《南部新書》記載“(大唐)長安戲場多集於慈恩,小者在青龍,其次薦福,永壽。”


    弘福寺戲場,除了供寺裏的大和尚開俗講,平日也有百戲、傀儡戲等表演。


    甚至能蹴鞠、打馬球,地方非常寬敞。


    這就很考驗講經和尚的嗓門。


    寺廟裏有這麽多活動,難怪同一天過節,盂蘭盆節,比道觀的中元節更熱鬧。


    ……


    “川柏!這裏!”李善站起來揮手。


    張川柏帶著家人擠過去:“大師兄,你真早!”


    李善和盧照鄰長期住在江都侯府,但盂蘭盆節上供,不能跟張家混在一起。


    他們分開行動。


    “二師兄呢?”張川柏問。


    “他上完供盆,又趕去玄都觀了!他說他是半個道士,還得去那邊看法會。”李善笑著解釋。


    張川柏嘖嘖兩聲:“照鄰好忙!”


    信仰也很靈活。


    主打一個人情周到,兩邊不耽誤。


    李善占到了好位置,張家人擠一擠,坐在前排。


    但真正最好的位置,被行障圍著,外麵還圍著隨從,一看就是有貴人在內。


    據說,以前一次俗講,“黃衣使者白衫兒”忽然直入戲場,請走行障後聽講的美人。


    過後才知道,那個美人就是某位公主。


    那日不知出了什麽事,被皇帝急急忙忙找迴去。


    今日嘛……


    張川柏看看行障外的隨從,發現幾個眼熟的麵孔,對家人說:“是趙王、曹王和幾位公主。”


    趙王李福,李十三郎,過繼給李建成。


    曹王李明,李十四郎,過繼給李元吉。


    ……


    “當當當”的敲鑼聲響起,俗講開始了。


    張家也顧不上猜測行障內具體有哪些貴人,紛紛向高台望去。


    “——升座!”


    咚咚鏘!


    今日負責俗講的窺基和尚不緊不慢地走向高台。


    這位曾經要拉著美酒美姬隨行的風流和尚,此時莊嚴肅穆,仿佛換了一個人。


    小沙彌分立兩側,見到他都低頭行佛禮。


    玄奘法師的高徒,在寺裏很有地位。


    窺基一路雙手合十念佛迴禮,一步步走上高台。


    然後……莊嚴寶相一下子就裂開了。


    正經不過三唿吸。


    因為,窺基他,他,他開始表演口技了!


    聽過《目連救母》的都知道,這篇俗講很考驗和尚的功底!


    一般的和尚,閉著眼睛拖長腔調搖頭晃腦地唱經,經文有些還不押韻,聽得人犯困。


    為了弘法,和尚們必須創新!


    窺基上來就是中年婦女的獨白:“慈母告目連:我為前生造業,廣殺豬羊,善事總不修……受罪既旦夕不休,一日萬生萬死。”


    “目連,目連啊!”


    中年婦女悲淒的聲音響徹講經場。


    張川柏:……我快憋不住,要笑出聲啦!不行!我要忍著!


    人家感動得哭,他真的很想笑。


    因為台上是他熟悉的窺基,會悄悄搬空尉遲恭庫房的窺基。


    長相粗豪的窺基,捏著嗓子唱女聲,神色哀哀戚戚。


    張川柏怎麽忍得住不笑!


    他捂著嘴低著頭,憋笑憋得肩膀都在抖動。


    然而被感動的信眾,已經哭成一片。


    特別是心軟的婦人,一邊哭一邊摘首飾捐獻給寺廟。


    窺基講的兒子要孝敬母親的故事,最打動她們!


    張川柏:“……”


    好好好!


    這不是比說書人厲害多了?


    《佛說目連救母》是盂蘭盆節必講的,篇幅不長,作為開場鎮場子。


    很快就講完了,台下的人站起,念著佛號對講經的僧人致謝。


    窺基退場,後麵還有第二場、第三場。


    “今日玄奘法師真的不登場嗎?還是說,最後一場?”吳秀問。


    “也有可能是最後一場。”張川柏猜測。


    讓玄奘最後出場,信眾們就沒人舍得提前離場。


    “我覺得窺基就很厲害了,不知道玄奘法師能多厲害。”吳秀好奇而期待。


    “玄奘法師厲害。”周圍的人齊聲說。


    怎麽形容呢?


    窺基講經要用口技的技巧,玄奘不用!


    玄奘哪怕是嚴肅的僧講,也能讓人如癡如醉!


    休息的時候,有些人吃自帶的點心,墊一墊肚子。


    既然不舍得提前離場,就要在寺廟待一整天。


    聽完俗講,還可以去參觀寺廟的壁畫、亭台樓閣,跟朋友吟詩作對,跟來拜佛上香的女眷偶遇……


    忙得很呢!


    迴家晚了也不怕。


    因為佛家、道家重合的這個節日,朝廷給官員放假、取消宵禁,讓熱衷過節的唐人可以玩得盡興。


    到夜間,還有放燈的儀式。


    一盞盞寫有心願的燈放入水中,讓它們緩緩漂流,帶著美好的祝福和願望遠去。


    映照得燈如繁星,河流如銀河。


    張川柏吃自帶的豆沙包。


    ……


    “江都侯。”


    有人走了迴來。


    張川柏抬頭一看,是李福身邊的小太監。


    他笑著說:“大王在前麵?此處人多不便拜見,恕我失禮。”


    小太監客氣地說:“是我們大王,還有曹王和幾位公主。見江都侯和太夫人在此,大王讓我來送點心,給太夫人嚐一嚐。”


    “多謝大王!我家也做了一些點心,叫作豆沙包,請你帶迴去。”


    來聽俗講,交換零食點心,也是鄰裏熟人之間禮尚往來的方式。


    張川柏把皇子公主當熟人了。


    雙方交換了點心,小太監笑著離開。


    張遠誌湊過來一看,微微詫異:“是鬆黃餅、黃精果、栝蔞糕,趙王也吃這些?”


    “你怎麽都認得?”張川柏問。


    張遠誌沉默一瞬,笑道:“吃吧!都是好東西呢!”


    栝蔞糕,是妙應真人的方子,材料不難得,主要是栝蔞根和乳酪,但是做法繁瑣,吃了可以補益身體。


    鬆黃餅,是潘師正的方子,用暮春采收的鬆花粉調和熟蜜,味道清香甘甜,可以養顏、延年益壽。


    黃精果,同樣是潘師正的方子,做法更麻煩。道家認為,黃精是芝草的精華,又叫“仙人餘糧”,作用可想而知。


    張遠誌和張京墨交流過,這幾樣都是晉陽公主日常點心,食療的一部分。


    所以……?


    我們家的神仙小郎君,可以靠臉混吃混喝了?有小娘子投喂啦?


    張遠誌笑容欣慰又奇怪。


    張川柏不明所以,隻覺得這些點心很好吃。


    李福人還怪好的~~


    今夜去河邊放燈,在那燈火闌珊中,不知道能不能偶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錦鯉小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的那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的那邊並收藏大唐錦鯉小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