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節一早,張家蒸好各種點心。
蒸餅或者包子這些麵食,都是剛出爐的時候最暄軟好吃。
張川柏拿到一個熱騰騰的大豆沙包,左右手倒騰、吹了吹,一口咬下去——
好吃!
吳秀看兒子的模樣,好笑道:“你吃過那麽多好的,一個豆沙點心而已,就那麽高興?真是好吃的狸奴!”
“我就是好吃啊!”張川柏含糊不清。
什麽?
江都侯是“大人”,不許好吃?有損形象?
管他呢~~
誰吃誰快樂~~
張川柏點名要做豆沙包,還有一個原因。
有人說,豆沙最早是南北朝出現的,也有人說,是唐玄宗時期出現的。
有一道著名的唐代宮廷點心——棗泥豆沙餡酥餅,被稱為“貴妃餅”。
反正,張川柏沒見過身邊哪家人會做豆沙,想必現在還很新奇少見。
這就意味著……他家的供品雖然不隆重,但是新奇。
說不定佛祖就好這口,滿足他一千零一個願望?
這種小心思,就不要說出口啦~~被佛祖聽到就不靈了~~
……
出門的時候,張家人分成兩撥。
身著道袍的張京墨說:“玄都觀的道士約了我,去參加法會。”
“玄都觀啊!今天也很熱鬧吧?”張川柏頓時蠢蠢欲動,又想去道家那邊。
玄都觀隔朱雀大街與大興善寺相對,是長安城有名的大道觀。
最有名的還是未來劉禹錫的詩“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迴。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張京墨擺擺手:“我們道家的法會莊嚴,不像佛家那麽……你帶著阿娘去湊熱鬧吧!”
吳秀發現重點,笑盈盈地說:“京墨能收到長安大道觀的邀請了!不得了啊!”
今後再也不怕京墨沒飯吃了!
“嗯~就是這樣~~”張京墨昂首挺胸。
還得是阿娘!
知道我想炫耀什麽~~
……
在路上,張川柏跟家人講盂蘭盆節的由來。
天竺沒有盂蘭盆節。
這是佛教傳入我朝後,和本土習俗相結合,產生的一個特色節日。
“盂蘭”是音譯詞,本意是“倒懸”,指鬼魂在陰間受煎熬的苦痛。
“今日的俗講,必不可少的就是《佛說盂蘭盆節經》,有個‘目連救母’的故事,大家都聽過。”
張川柏說到這裏,老氣橫秋地說:“年年都是這個故事,沒有一點新意,還那麽多人去聽。”
唐人的娛樂活動不夠豐富啊!
吳秀說:“雖然是一個故事,可有的人講得平平淡淡,有的人講得妙趣橫生。”
若是玄奘大師講,一定是“天花亂墜”?
……
路上的人越來越多,剛進弘福寺所在的修德坊,道路水泄不通。
“去其他寺廟,就沒那麽多人,為何都要擠在一起?”
張遠誌護著母親和妻子,和人群一起前進。
張川柏說:“越是熱鬧的地方,就越多人擠,這就叫湊熱鬧。”
弘福寺是皇家寺廟。
貞觀八年,李世民為母親太穆皇後祈福修建的,以智首律師為上座?。
這個“律”是指律宗,不是律法~~
哪怕是為了看皇家送供盆的浩蕩隊伍,人們都願意往這邊擠。
“送盆官人隊伍來了!”
有人喊了一聲,百姓簇擁在寺廟山門,等著皇家儀仗隊伍過去。
張遠誌問:“三郎,要不要讓大壯扛著你看?”
張川柏:“……不用!我已經跟你差不多高了!”
可惡!大兄還把我當小孩子!
那邊幾個小娃娃,才是被家人扛在肩膀上呢!
小美緊緊抓著張川柏的頭發,和小娃娃一樣伸長脖子,就像三郎的孩子~~
浩浩蕩蕩的“送盆官人”捧著一個個鑲金嵌寶的大盆,裏麵裝著珍寶花果食物。
後麵跟著的是神座……皇帝的七個祖先神座,從唐高祖李淵,往上數。
神座和盂蘭盆都被幡節、龍傘、衣裳簇擁著,是一路從皇宮抬出來的,敲鑼打鼓送到寺廟裏。
過完節,再抬迴去,年年如此。
人們羨慕議論:“皇家氣象就是不同反響。”
“供品得花費百萬錢吧?說不定還不止!”
那是皇家!
皇帝耕田用金鋤頭,吃飯用金碗!
送盆官人的隊伍過去,是很多大戶人家的隊伍、又是一家家平民百姓。
江都侯府也跟在人群裏。
張川柏發現周圍的人很有趣,口裏不問鄰裏準備了什麽供品,眼睛卻在偷瞄……
發現自家的更豐盛,就暗暗得意。
有幾家認識張川柏的,瞄見張家的供盆,詫異又欣喜:今日贏了江都侯!
請佛祖滿足我的一千零二個願望!
……
寺廟山門內外處處熙熙攘攘,根本看不出是莊嚴的清修禪院。
“胡餅香引果子點心——腳讓一讓!”
“娘子!郎君!大發善心!”
提籃子的小販、乞丐們混跡在人群中,又添了一份熱鬧。
“今日有玄奘法師俗講嗎?”人群裏有人問。
“還早呢!今日好多熱鬧看,說不定玄奘法師七月十六才俗講!”
張川柏聽到一愣,連忙看向母親……阿娘是專門來看玄奘法師的。
可母親一點都沒有失望,滿臉笑容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將一切熱鬧盡收眼裏。
“這裏比我們揚州的大寺廟還熱鬧!”吳秀說。
甄玉也說:“我們揚州沒有皇家‘送盆官人’,也沒有那麽多達官貴人。”
今天即便沒有玄奘俗講,熱鬧已經看不完。
富貴人家覺得在佛前供奉還不夠虔誠,帶來樂隊和百戲,就在廟裏吹拉彈唱,吸引得眾人圍觀,喝彩聲連綿不斷。
張川柏:“……這叫為親人祈福超度?”
明明是狂歡啊!
吳秀笑道:“你不是說,過世的親人長輩,希望看到活著的人開開心心嗎?就是這個道理!”
一起唱一起笑,讓天上的人,知道我們過得好。
吳秀的長輩兄弟,好些因戰亂離開,死在征高句麗戰場上的,隻有衣冠塚。
她方才上供品、上香的時候,虔誠地為每一個親人禱告。
禱告完,可以笑給親人看了!
百戲隊伍中,頂竿的、相撲的、耍木偶戲的……吸引一圈一圈的人。
玩得熱鬧了,信徒與寺廟的和尚一起,抬著佛像和各種大盆裏的供品,在城裏巡遊。
“我們就不去看巡遊吧?我打聽到,今日的第一場俗講,正是‘目連救母’,窺基大和尚講。”張川柏問。
“窺基啊?那是要去捧場。”吳秀想起來自家找二郎說話的年輕和尚,滿臉好奇。
那是尉遲恭的侄子!
好的俗講,跟口技似的……這年頭,達官貴人家的孩子都這麽多才多藝?
蒸餅或者包子這些麵食,都是剛出爐的時候最暄軟好吃。
張川柏拿到一個熱騰騰的大豆沙包,左右手倒騰、吹了吹,一口咬下去——
好吃!
吳秀看兒子的模樣,好笑道:“你吃過那麽多好的,一個豆沙點心而已,就那麽高興?真是好吃的狸奴!”
“我就是好吃啊!”張川柏含糊不清。
什麽?
江都侯是“大人”,不許好吃?有損形象?
管他呢~~
誰吃誰快樂~~
張川柏點名要做豆沙包,還有一個原因。
有人說,豆沙最早是南北朝出現的,也有人說,是唐玄宗時期出現的。
有一道著名的唐代宮廷點心——棗泥豆沙餡酥餅,被稱為“貴妃餅”。
反正,張川柏沒見過身邊哪家人會做豆沙,想必現在還很新奇少見。
這就意味著……他家的供品雖然不隆重,但是新奇。
說不定佛祖就好這口,滿足他一千零一個願望?
這種小心思,就不要說出口啦~~被佛祖聽到就不靈了~~
……
出門的時候,張家人分成兩撥。
身著道袍的張京墨說:“玄都觀的道士約了我,去參加法會。”
“玄都觀啊!今天也很熱鬧吧?”張川柏頓時蠢蠢欲動,又想去道家那邊。
玄都觀隔朱雀大街與大興善寺相對,是長安城有名的大道觀。
最有名的還是未來劉禹錫的詩“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迴。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張京墨擺擺手:“我們道家的法會莊嚴,不像佛家那麽……你帶著阿娘去湊熱鬧吧!”
吳秀發現重點,笑盈盈地說:“京墨能收到長安大道觀的邀請了!不得了啊!”
今後再也不怕京墨沒飯吃了!
“嗯~就是這樣~~”張京墨昂首挺胸。
還得是阿娘!
知道我想炫耀什麽~~
……
在路上,張川柏跟家人講盂蘭盆節的由來。
天竺沒有盂蘭盆節。
這是佛教傳入我朝後,和本土習俗相結合,產生的一個特色節日。
“盂蘭”是音譯詞,本意是“倒懸”,指鬼魂在陰間受煎熬的苦痛。
“今日的俗講,必不可少的就是《佛說盂蘭盆節經》,有個‘目連救母’的故事,大家都聽過。”
張川柏說到這裏,老氣橫秋地說:“年年都是這個故事,沒有一點新意,還那麽多人去聽。”
唐人的娛樂活動不夠豐富啊!
吳秀說:“雖然是一個故事,可有的人講得平平淡淡,有的人講得妙趣橫生。”
若是玄奘大師講,一定是“天花亂墜”?
……
路上的人越來越多,剛進弘福寺所在的修德坊,道路水泄不通。
“去其他寺廟,就沒那麽多人,為何都要擠在一起?”
張遠誌護著母親和妻子,和人群一起前進。
張川柏說:“越是熱鬧的地方,就越多人擠,這就叫湊熱鬧。”
弘福寺是皇家寺廟。
貞觀八年,李世民為母親太穆皇後祈福修建的,以智首律師為上座?。
這個“律”是指律宗,不是律法~~
哪怕是為了看皇家送供盆的浩蕩隊伍,人們都願意往這邊擠。
“送盆官人隊伍來了!”
有人喊了一聲,百姓簇擁在寺廟山門,等著皇家儀仗隊伍過去。
張遠誌問:“三郎,要不要讓大壯扛著你看?”
張川柏:“……不用!我已經跟你差不多高了!”
可惡!大兄還把我當小孩子!
那邊幾個小娃娃,才是被家人扛在肩膀上呢!
小美緊緊抓著張川柏的頭發,和小娃娃一樣伸長脖子,就像三郎的孩子~~
浩浩蕩蕩的“送盆官人”捧著一個個鑲金嵌寶的大盆,裏麵裝著珍寶花果食物。
後麵跟著的是神座……皇帝的七個祖先神座,從唐高祖李淵,往上數。
神座和盂蘭盆都被幡節、龍傘、衣裳簇擁著,是一路從皇宮抬出來的,敲鑼打鼓送到寺廟裏。
過完節,再抬迴去,年年如此。
人們羨慕議論:“皇家氣象就是不同反響。”
“供品得花費百萬錢吧?說不定還不止!”
那是皇家!
皇帝耕田用金鋤頭,吃飯用金碗!
送盆官人的隊伍過去,是很多大戶人家的隊伍、又是一家家平民百姓。
江都侯府也跟在人群裏。
張川柏發現周圍的人很有趣,口裏不問鄰裏準備了什麽供品,眼睛卻在偷瞄……
發現自家的更豐盛,就暗暗得意。
有幾家認識張川柏的,瞄見張家的供盆,詫異又欣喜:今日贏了江都侯!
請佛祖滿足我的一千零二個願望!
……
寺廟山門內外處處熙熙攘攘,根本看不出是莊嚴的清修禪院。
“胡餅香引果子點心——腳讓一讓!”
“娘子!郎君!大發善心!”
提籃子的小販、乞丐們混跡在人群中,又添了一份熱鬧。
“今日有玄奘法師俗講嗎?”人群裏有人問。
“還早呢!今日好多熱鬧看,說不定玄奘法師七月十六才俗講!”
張川柏聽到一愣,連忙看向母親……阿娘是專門來看玄奘法師的。
可母親一點都沒有失望,滿臉笑容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將一切熱鬧盡收眼裏。
“這裏比我們揚州的大寺廟還熱鬧!”吳秀說。
甄玉也說:“我們揚州沒有皇家‘送盆官人’,也沒有那麽多達官貴人。”
今天即便沒有玄奘俗講,熱鬧已經看不完。
富貴人家覺得在佛前供奉還不夠虔誠,帶來樂隊和百戲,就在廟裏吹拉彈唱,吸引得眾人圍觀,喝彩聲連綿不斷。
張川柏:“……這叫為親人祈福超度?”
明明是狂歡啊!
吳秀笑道:“你不是說,過世的親人長輩,希望看到活著的人開開心心嗎?就是這個道理!”
一起唱一起笑,讓天上的人,知道我們過得好。
吳秀的長輩兄弟,好些因戰亂離開,死在征高句麗戰場上的,隻有衣冠塚。
她方才上供品、上香的時候,虔誠地為每一個親人禱告。
禱告完,可以笑給親人看了!
百戲隊伍中,頂竿的、相撲的、耍木偶戲的……吸引一圈一圈的人。
玩得熱鬧了,信徒與寺廟的和尚一起,抬著佛像和各種大盆裏的供品,在城裏巡遊。
“我們就不去看巡遊吧?我打聽到,今日的第一場俗講,正是‘目連救母’,窺基大和尚講。”張川柏問。
“窺基啊?那是要去捧場。”吳秀想起來自家找二郎說話的年輕和尚,滿臉好奇。
那是尉遲恭的侄子!
好的俗講,跟口技似的……這年頭,達官貴人家的孩子都這麽多才多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