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是一件開心的事。
元日,張川柏終於收到皇帝和太子賜下的節禮。
皇帝的是禦筆親書的賀卡,太子的更有意思……知道張川柏在練字,送了一幅褚遂良的字。
此外,就是其他京官都有的吃的、用的,零零散散的一堆東西。
這些是禦賜的,就算不值什麽,光是都督府差吏大張旗鼓送上門,就足夠張家人高興。
明年還來不來?
還得來啊!
張川柏看著皇帝寫的賀卡,閃爍著金光的金箔紙,眉開眼笑:“這個好,這個好!”
高興得變成手舞足蹈的猴哥。
張衍看著褚遂良的書法,讚歎:“太子殿下真有心!褚公的字是當世一絕,你將來能練成這樣,一輩子什麽都不用愁了。”
張川柏:“……”
褚遂良的字,閻立本的畫,我要是練到這種水平,這輩子都不用幹其他事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他清點著禮物,高興地說:“之前太子送的扇子、越王的扇子、太子送的象牙筆筒……將來生十七八個小娃娃,一人給一件。讓小娃娃們抽簽,抽到哪樣就哪樣。”
剛剛說不急著定親,現在就想著小娃娃。
他自己還沒有長胡子呢!
今年就十三啦!
十三歲的少年郎,嘴上要長毛了嗎?
張川柏又開始期待長大。
長大能做更多的事。
過年也有一點點不開心的事。
人在官場,身不由己。
別說像張川柏這樣掛滿各項頭銜的,哪怕隻有一個文散官頭銜,逢年過節都得參加官場應酬。
在地方上的文散官,有的是像曹夫子那樣名望很高的名士,有的是退休的官員。
年前,官府會組織一些慰問活動,給名士、退休官員發新年的慰問品。
過年期間,也會有文會詩會酒會,觥籌交錯間,把酒話新年。
張川柏很想跟小夥伴們鬥雞遛狗,卻得跟一群人互相吹捧,你誇我年少有為,我誇你老當益壯,真是……當官好煩人啊~~
又是羨慕阿黃的一天~~
忙完一天迴到家中,張川柏跟阿耶阿娘說:“感覺提前看到了幾十年後,我致仕迴鄉的生活。”
張衍沉默一瞬,說:“你若是不想去,也可以尋一些托辭。”
張川柏歎道:“我還是得適應適應,也學習一下官場應酬。我感覺在農莊呆了一年,察言觀色的能力退步了。”
“其實,你是喜歡宴席上的酒?”張衍戳穿,“家裏不讓你喝太多酒,是因為你還小。”
知子莫若父。
張川柏嘀咕:“喝酒的時候說我小,說親的時候又說我不小。我到底小不小?”
張衍拍了拍張川柏的腦袋:“你是耶耶寶啊!在阿耶心中,永遠都是豁牙的小兒郎。”
張川柏:“……”
啊啊啊!
能不能不要再提豁牙時期的事?
沒有門牙的尷尬期,一直是他不願觸及的迴憶!
“你察言觀色的能力退步,是因為大郎、二郎不在家?”吳秀忽然問。
張川柏:“……阿娘,你為什麽知道得那麽清楚?”
知子莫若母。
“你們小的時候,大郎、二郎挨打,你最會看臉色,幫耶娘找棍子。”吳秀笑嗬嗬。
小三郎最機靈!
察言觀色,就知道兄長們會挨打。
張川柏:“……阿娘言之有理。”
兄長們不在家,他連爭寵的基本技能都要喪失了。
“二郎樂不思蜀了!”吳秀好笑,“他還寫家書炫耀,說新打的豪華抗震馬車多好,進進出出帶著昆侖奴零零七,路人看著都羨慕。”
愛炫耀的二郎,是阿娘寶啊!
“我的小黑,我的零零七,我心心念念的豪華馬車……”張川柏瞪大眼睛,“二兄比我還會享受!”
“他幫你管著家呢!”吳秀笑道,“長安城的侯府那麽大的家業,還有京畿的田莊,得有人照管。”
“說得也是。”張川柏點點頭。
交給二兄才放心。
一屋子的奴仆,有昆侖奴、菩薩蠻、新羅婢,總覺得不是那麽放心。
母子二人熱熱鬧鬧地說著二郎,說著長安……不知道長安的正月,該有多熱鬧?
張衍沉默片刻,說:“過兩日去東陵聖母廟上香,從康道士那裏給大郎求個平安符,再問一問康道士有沒有夢見大郎。”
康紫霞道士很靈的!
之前夢到渤海仙山,看見唐軍大勝,結果真的大勝,把高句麗打到亡國。
“我都跟人約好了。”吳秀笑著。
她怎麽可能忘記大郎呢?
江淮壯士大多數是水師,在百濟熊津江一戰中,打敗百濟和倭國的聯軍。
倭國的士兵敢跨海遠征,當然熟諳水性,可哪裏比得上從小在長江、運河裏長大的江淮壯士?
獲勝的消息接連傳迴,揚州城中一片歡唿聲,有家人從軍的都與有榮焉。
去寺廟上香的人更多。
一鼓作氣!
希望神佛保佑,我大唐壯士一統半島!今後再沒有高句麗、百濟、新羅,隻有大唐東海道!
隻要能做到這一點,神佛就是真的靈!
“阿耶阿娘,我跟你們細細說百濟的戰事吧!我知道得比較多!”
張川柏興致勃勃,講遙遠邊疆的故事。
他還知道,阿兄有寫日記的習慣。
將來可以從日記裏,看到最真實的一幕。
兄長們去過的地方,四舍五入就是他自己去過,是全家人都去過。
百濟和新羅很遙遠,因為有大郎在那裏,才被阿耶阿娘日夜惦念。
……
貞觀二十一年正月的長安,喜慶中帶著傷感。
之前在定州跟張川柏相處過的高士廉病重。
開府儀同三司、申國公高士廉,是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後的親舅舅。
長孫皇後幼年喪父,是舅父高士廉把她撫養長大的。
對高士廉,就連皇帝都有一種格外親厚的感情。
正月辛卯日,皇帝親自探望病重的高士廉。
壬辰日,高士廉去世。
皇帝淚如雨下。
高士廉的靈柩送出橫橋,皇帝登上長安舊城西北樓,遙望靈車大哭。
李治也很傷感。
在定州的時候,陪在他身邊的高士廉給他很多安慰。
在那日日夜夜為前線戰事擔憂焦灼的時間裏,除了總是帶著笑容,給他安全感的張川柏,就是高士廉這個舅公給他最多安慰。
但他必須控製傷感,安慰落淚的父親。
李治寫了一封私人的信件,送往江都。
堂堂太子,不是想找安慰,隻不過是……找平平無奇張三郎,說幾句話。
元日,張川柏終於收到皇帝和太子賜下的節禮。
皇帝的是禦筆親書的賀卡,太子的更有意思……知道張川柏在練字,送了一幅褚遂良的字。
此外,就是其他京官都有的吃的、用的,零零散散的一堆東西。
這些是禦賜的,就算不值什麽,光是都督府差吏大張旗鼓送上門,就足夠張家人高興。
明年還來不來?
還得來啊!
張川柏看著皇帝寫的賀卡,閃爍著金光的金箔紙,眉開眼笑:“這個好,這個好!”
高興得變成手舞足蹈的猴哥。
張衍看著褚遂良的書法,讚歎:“太子殿下真有心!褚公的字是當世一絕,你將來能練成這樣,一輩子什麽都不用愁了。”
張川柏:“……”
褚遂良的字,閻立本的畫,我要是練到這種水平,這輩子都不用幹其他事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他清點著禮物,高興地說:“之前太子送的扇子、越王的扇子、太子送的象牙筆筒……將來生十七八個小娃娃,一人給一件。讓小娃娃們抽簽,抽到哪樣就哪樣。”
剛剛說不急著定親,現在就想著小娃娃。
他自己還沒有長胡子呢!
今年就十三啦!
十三歲的少年郎,嘴上要長毛了嗎?
張川柏又開始期待長大。
長大能做更多的事。
過年也有一點點不開心的事。
人在官場,身不由己。
別說像張川柏這樣掛滿各項頭銜的,哪怕隻有一個文散官頭銜,逢年過節都得參加官場應酬。
在地方上的文散官,有的是像曹夫子那樣名望很高的名士,有的是退休的官員。
年前,官府會組織一些慰問活動,給名士、退休官員發新年的慰問品。
過年期間,也會有文會詩會酒會,觥籌交錯間,把酒話新年。
張川柏很想跟小夥伴們鬥雞遛狗,卻得跟一群人互相吹捧,你誇我年少有為,我誇你老當益壯,真是……當官好煩人啊~~
又是羨慕阿黃的一天~~
忙完一天迴到家中,張川柏跟阿耶阿娘說:“感覺提前看到了幾十年後,我致仕迴鄉的生活。”
張衍沉默一瞬,說:“你若是不想去,也可以尋一些托辭。”
張川柏歎道:“我還是得適應適應,也學習一下官場應酬。我感覺在農莊呆了一年,察言觀色的能力退步了。”
“其實,你是喜歡宴席上的酒?”張衍戳穿,“家裏不讓你喝太多酒,是因為你還小。”
知子莫若父。
張川柏嘀咕:“喝酒的時候說我小,說親的時候又說我不小。我到底小不小?”
張衍拍了拍張川柏的腦袋:“你是耶耶寶啊!在阿耶心中,永遠都是豁牙的小兒郎。”
張川柏:“……”
啊啊啊!
能不能不要再提豁牙時期的事?
沒有門牙的尷尬期,一直是他不願觸及的迴憶!
“你察言觀色的能力退步,是因為大郎、二郎不在家?”吳秀忽然問。
張川柏:“……阿娘,你為什麽知道得那麽清楚?”
知子莫若母。
“你們小的時候,大郎、二郎挨打,你最會看臉色,幫耶娘找棍子。”吳秀笑嗬嗬。
小三郎最機靈!
察言觀色,就知道兄長們會挨打。
張川柏:“……阿娘言之有理。”
兄長們不在家,他連爭寵的基本技能都要喪失了。
“二郎樂不思蜀了!”吳秀好笑,“他還寫家書炫耀,說新打的豪華抗震馬車多好,進進出出帶著昆侖奴零零七,路人看著都羨慕。”
愛炫耀的二郎,是阿娘寶啊!
“我的小黑,我的零零七,我心心念念的豪華馬車……”張川柏瞪大眼睛,“二兄比我還會享受!”
“他幫你管著家呢!”吳秀笑道,“長安城的侯府那麽大的家業,還有京畿的田莊,得有人照管。”
“說得也是。”張川柏點點頭。
交給二兄才放心。
一屋子的奴仆,有昆侖奴、菩薩蠻、新羅婢,總覺得不是那麽放心。
母子二人熱熱鬧鬧地說著二郎,說著長安……不知道長安的正月,該有多熱鬧?
張衍沉默片刻,說:“過兩日去東陵聖母廟上香,從康道士那裏給大郎求個平安符,再問一問康道士有沒有夢見大郎。”
康紫霞道士很靈的!
之前夢到渤海仙山,看見唐軍大勝,結果真的大勝,把高句麗打到亡國。
“我都跟人約好了。”吳秀笑著。
她怎麽可能忘記大郎呢?
江淮壯士大多數是水師,在百濟熊津江一戰中,打敗百濟和倭國的聯軍。
倭國的士兵敢跨海遠征,當然熟諳水性,可哪裏比得上從小在長江、運河裏長大的江淮壯士?
獲勝的消息接連傳迴,揚州城中一片歡唿聲,有家人從軍的都與有榮焉。
去寺廟上香的人更多。
一鼓作氣!
希望神佛保佑,我大唐壯士一統半島!今後再沒有高句麗、百濟、新羅,隻有大唐東海道!
隻要能做到這一點,神佛就是真的靈!
“阿耶阿娘,我跟你們細細說百濟的戰事吧!我知道得比較多!”
張川柏興致勃勃,講遙遠邊疆的故事。
他還知道,阿兄有寫日記的習慣。
將來可以從日記裏,看到最真實的一幕。
兄長們去過的地方,四舍五入就是他自己去過,是全家人都去過。
百濟和新羅很遙遠,因為有大郎在那裏,才被阿耶阿娘日夜惦念。
……
貞觀二十一年正月的長安,喜慶中帶著傷感。
之前在定州跟張川柏相處過的高士廉病重。
開府儀同三司、申國公高士廉,是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後的親舅舅。
長孫皇後幼年喪父,是舅父高士廉把她撫養長大的。
對高士廉,就連皇帝都有一種格外親厚的感情。
正月辛卯日,皇帝親自探望病重的高士廉。
壬辰日,高士廉去世。
皇帝淚如雨下。
高士廉的靈柩送出橫橋,皇帝登上長安舊城西北樓,遙望靈車大哭。
李治也很傷感。
在定州的時候,陪在他身邊的高士廉給他很多安慰。
在那日日夜夜為前線戰事擔憂焦灼的時間裏,除了總是帶著笑容,給他安全感的張川柏,就是高士廉這個舅公給他最多安慰。
但他必須控製傷感,安慰落淚的父親。
李治寫了一封私人的信件,送往江都。
堂堂太子,不是想找安慰,隻不過是……找平平無奇張三郎,說幾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