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迴。
——杜甫《百憂集行》
以前,張川柏對這首詩將信將疑。
杜甫十五歲,還像小牛犢一樣活潑,每天爬上樹,看梨子、棗子熟了沒有?那麽幼稚的?
現在他信了。
因為他再過幾個月就十二,依舊對院中的棗樹垂涎三尺。
“你們江都不種棗樹嗎?”同住的李敬玄問。
張川柏搖搖頭:“可能有人種,但我家周圍沒有,我在樹林裏也沒見到野生的。”
李敬玄說:“那定州的紅棗,你是應該嚐一嚐,等熟透了,又紅又甜。”
還未熟透,小孩子已經一天仰頭千百遍,哪個熟一點就先摘!
附近種了棗子的人家,聽聞“小張侯”愛吃棗,熱情地邀請張猴來爬樹。
張川柏高高興興:“我家的莊園裏,種著甘蔗、葡萄,你們若去到江都,可以到我家作客。”
鄰家大叔隨口應著。
普通黎庶出一趟遠門很難,就算有心遠遊,還得官府出過所呢!
他們很可能一輩子不會去遙遠的江都。
期待瓜果成熟的心情,跟期待捷報是一樣的。
張川柏還興衝衝邀請李治一起爬樹,表示可以給李治做爬樹老師。
李治:“……我不是小孩子。”
他今年周歲已經十七,對外一般自稱十八,再爬樹不像話!
就算他八歲,也不能隨意爬樹!
看張川柏眼睛裏閃耀著星星,李治感慨……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哪怕再聰明,也是猴子心態。
十七歲的李治,喜歡美食美人美酒,也喜歡鬥雞打獵打馬球。
既然不陪十一歲的張三郎爬樹,那還是帶著千牛備身打馬球吧!
張川柏在場邊,喝著氣泡快樂水,給李治助威。
“太子是最胖的!”
“好球!”
能把馬球打得虎虎生威,還得是我們大唐的壯士!
張川柏一喊,其他看球的人跟著他一起喊。
在這種氣氛下,李治覺得自己是帶著千軍萬馬出征的大將軍,跟阿耶一樣。
阿耶若滅了高句麗、百濟,他將來就去打更遠的地方!
“張川柏,你也來!”李治喊了一聲。
張川柏:“……”
默默放下手中的快樂水,騎上小紅登場。
場上最年輕的千牛備身都有十六歲,張川柏這個年紀上場,會讓人有欺負小孩子的嫌疑啊!
所以他多數時候都是看客。
但太子發話了,張川柏隻好不講武德,以小欺大!
我一個人,教訓他們一群人!
小孩子玩起來,就忘了煩惱和憂愁,一直到小紅馬喘粗氣,才算是盡興。
除了打馬球和爬樹,張川柏又帶著太子打獵……哦,不,確切說是用小弓箭射鳥雀。
狐狸小美充當獵犬,幫他們追趕鳥雀。
定州的鳥雀大不幸,遇到了天敵——狐狸和小張猴。
李治頗為羨慕:“你這隻狐狸真通人性,當初在務本坊,鬧出奇聞的就是它?”
張川柏連忙替小美辯解:“不是它!它又不會偷房駙馬的私房錢,樹洞裏沒有兩串錢。”
“哈哈!這是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狐狸不曾偷’?”
李治越說,越覺得當初幫張川柏選的宅子,再合適不過。
小神童就該住有神獸的宅院。
……
千牛備身們見太子羨慕,有人提議:“殿下若喜歡,我獵一隻狐狸迴來,給殿下養。”
“也像張川柏的那一隻,會偷鞋子,會鑽人被窩的?”李治笑著搖搖頭,“罷了,我不養狐狸精。”
就怕野史編得太野!
對於這一切,高士廉和馬周等人看在眼裏,沒有說什麽。
太子這樣也挺好的,沒有過多插手政事。
如果將來太子登基,依然做一個“垂拱而治”的好皇帝,那就天下太平。
李治:我先觀察觀察,看你們的態度,才知道你們心裏想什麽。
皇權隻有更集中,決不能旁落。
……
在這樣一張一弛的氣氛中,到了九月。
小孩子愛過節。
九月最重要的節日,就是重陽。
唐代重陽節,標誌性的是登高、菊花和茱萸。
張川柏記得一句詩“遍插茱萸少一人”。
他一本正經地跟人討論:“茱萸有多少種?一種是山茱萸,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的功效;一種是吳茱萸,具有濃烈的香氣。吳茱萸主要用於散寒止痛、疏肝降逆;還有一種,就是我們日常調味用的食茱萸。重陽節插茱萸,插的是很香的吳茱萸。”
說起茱萸,張川柏也頭頭是道。
李治問:“你為什麽懂得那麽多?”
“因為茱萸可以做調料啊!”張川柏一臉理所當然,“來家阿翁們說,對吃的了解得多一點,將來我流落邊疆,在野外能找到吃的。”
李治:“……這是你第幾次流落邊疆了?”
來家的人,為何總是做好最壞的打算?
說得好像我將來會讓來濟貶謫邊疆一樣。
“殿下,我的兄弟不在身邊,你的兄弟也不在身邊,我們一起過節吧!”張川柏發出邀請,“往年我還跟師兄們一起做蟹饆饠,我阿耶卻說,螃蟹最好的吃法是清蒸,炸著吃多此一舉。”
李治點點頭:“想吃什麽,跟庖廚說,讓他們做應節的廊下食。”
那就和在定州的官員,一起過節吧!
“殿下最好!”張川柏歡唿。
他得到太子的準話,就去找庖廚商議,要做什麽應節的食物。
庖廚說:“漢魏以來,用米粉蒸的食物稱為‘餌’,用麥粉蒸的稱為‘餅’。重陽節適合采蓬草做餌餅,張侯是要吃餌,還是吃餅?”
就是說,你是要吃米食,還是麥食啊?
張川柏眨巴眼睛:“都要啊!官員有南方的、有北方的,米食麥食都準備嘛!”
“有道理。”庖廚笑道,“那菊花糕、麻葛糕、米錦糕,各種重陽糕,也都做吧!”
重陽要“登高”,高和糕諧音,重陽要吃糕啦!
張川柏連連點頭:“找你們真是找對人了!我家大壯就不知道這些花樣!”
下次出遠門,除了帶大壯,還應該帶一個擅長做菜的庖廚啊!
重陽節廊下食,除了重陽糕還有菊花酒。
唐人用菊花和黍米一起封壇,要釀一整年,第二年重陽節開壇。
這種菊花酒味道有些苦,卻很有意境,值得賦詩一百首。
“共飲此杯,敬遠方的父母兄弟!”眾人舉杯。
無論身在何方,隻要是同一片天空下,就當是在身邊。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迴。
——杜甫《百憂集行》
以前,張川柏對這首詩將信將疑。
杜甫十五歲,還像小牛犢一樣活潑,每天爬上樹,看梨子、棗子熟了沒有?那麽幼稚的?
現在他信了。
因為他再過幾個月就十二,依舊對院中的棗樹垂涎三尺。
“你們江都不種棗樹嗎?”同住的李敬玄問。
張川柏搖搖頭:“可能有人種,但我家周圍沒有,我在樹林裏也沒見到野生的。”
李敬玄說:“那定州的紅棗,你是應該嚐一嚐,等熟透了,又紅又甜。”
還未熟透,小孩子已經一天仰頭千百遍,哪個熟一點就先摘!
附近種了棗子的人家,聽聞“小張侯”愛吃棗,熱情地邀請張猴來爬樹。
張川柏高高興興:“我家的莊園裏,種著甘蔗、葡萄,你們若去到江都,可以到我家作客。”
鄰家大叔隨口應著。
普通黎庶出一趟遠門很難,就算有心遠遊,還得官府出過所呢!
他們很可能一輩子不會去遙遠的江都。
期待瓜果成熟的心情,跟期待捷報是一樣的。
張川柏還興衝衝邀請李治一起爬樹,表示可以給李治做爬樹老師。
李治:“……我不是小孩子。”
他今年周歲已經十七,對外一般自稱十八,再爬樹不像話!
就算他八歲,也不能隨意爬樹!
看張川柏眼睛裏閃耀著星星,李治感慨……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哪怕再聰明,也是猴子心態。
十七歲的李治,喜歡美食美人美酒,也喜歡鬥雞打獵打馬球。
既然不陪十一歲的張三郎爬樹,那還是帶著千牛備身打馬球吧!
張川柏在場邊,喝著氣泡快樂水,給李治助威。
“太子是最胖的!”
“好球!”
能把馬球打得虎虎生威,還得是我們大唐的壯士!
張川柏一喊,其他看球的人跟著他一起喊。
在這種氣氛下,李治覺得自己是帶著千軍萬馬出征的大將軍,跟阿耶一樣。
阿耶若滅了高句麗、百濟,他將來就去打更遠的地方!
“張川柏,你也來!”李治喊了一聲。
張川柏:“……”
默默放下手中的快樂水,騎上小紅登場。
場上最年輕的千牛備身都有十六歲,張川柏這個年紀上場,會讓人有欺負小孩子的嫌疑啊!
所以他多數時候都是看客。
但太子發話了,張川柏隻好不講武德,以小欺大!
我一個人,教訓他們一群人!
小孩子玩起來,就忘了煩惱和憂愁,一直到小紅馬喘粗氣,才算是盡興。
除了打馬球和爬樹,張川柏又帶著太子打獵……哦,不,確切說是用小弓箭射鳥雀。
狐狸小美充當獵犬,幫他們追趕鳥雀。
定州的鳥雀大不幸,遇到了天敵——狐狸和小張猴。
李治頗為羨慕:“你這隻狐狸真通人性,當初在務本坊,鬧出奇聞的就是它?”
張川柏連忙替小美辯解:“不是它!它又不會偷房駙馬的私房錢,樹洞裏沒有兩串錢。”
“哈哈!這是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狐狸不曾偷’?”
李治越說,越覺得當初幫張川柏選的宅子,再合適不過。
小神童就該住有神獸的宅院。
……
千牛備身們見太子羨慕,有人提議:“殿下若喜歡,我獵一隻狐狸迴來,給殿下養。”
“也像張川柏的那一隻,會偷鞋子,會鑽人被窩的?”李治笑著搖搖頭,“罷了,我不養狐狸精。”
就怕野史編得太野!
對於這一切,高士廉和馬周等人看在眼裏,沒有說什麽。
太子這樣也挺好的,沒有過多插手政事。
如果將來太子登基,依然做一個“垂拱而治”的好皇帝,那就天下太平。
李治:我先觀察觀察,看你們的態度,才知道你們心裏想什麽。
皇權隻有更集中,決不能旁落。
……
在這樣一張一弛的氣氛中,到了九月。
小孩子愛過節。
九月最重要的節日,就是重陽。
唐代重陽節,標誌性的是登高、菊花和茱萸。
張川柏記得一句詩“遍插茱萸少一人”。
他一本正經地跟人討論:“茱萸有多少種?一種是山茱萸,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的功效;一種是吳茱萸,具有濃烈的香氣。吳茱萸主要用於散寒止痛、疏肝降逆;還有一種,就是我們日常調味用的食茱萸。重陽節插茱萸,插的是很香的吳茱萸。”
說起茱萸,張川柏也頭頭是道。
李治問:“你為什麽懂得那麽多?”
“因為茱萸可以做調料啊!”張川柏一臉理所當然,“來家阿翁們說,對吃的了解得多一點,將來我流落邊疆,在野外能找到吃的。”
李治:“……這是你第幾次流落邊疆了?”
來家的人,為何總是做好最壞的打算?
說得好像我將來會讓來濟貶謫邊疆一樣。
“殿下,我的兄弟不在身邊,你的兄弟也不在身邊,我們一起過節吧!”張川柏發出邀請,“往年我還跟師兄們一起做蟹饆饠,我阿耶卻說,螃蟹最好的吃法是清蒸,炸著吃多此一舉。”
李治點點頭:“想吃什麽,跟庖廚說,讓他們做應節的廊下食。”
那就和在定州的官員,一起過節吧!
“殿下最好!”張川柏歡唿。
他得到太子的準話,就去找庖廚商議,要做什麽應節的食物。
庖廚說:“漢魏以來,用米粉蒸的食物稱為‘餌’,用麥粉蒸的稱為‘餅’。重陽節適合采蓬草做餌餅,張侯是要吃餌,還是吃餅?”
就是說,你是要吃米食,還是麥食啊?
張川柏眨巴眼睛:“都要啊!官員有南方的、有北方的,米食麥食都準備嘛!”
“有道理。”庖廚笑道,“那菊花糕、麻葛糕、米錦糕,各種重陽糕,也都做吧!”
重陽要“登高”,高和糕諧音,重陽要吃糕啦!
張川柏連連點頭:“找你們真是找對人了!我家大壯就不知道這些花樣!”
下次出遠門,除了帶大壯,還應該帶一個擅長做菜的庖廚啊!
重陽節廊下食,除了重陽糕還有菊花酒。
唐人用菊花和黍米一起封壇,要釀一整年,第二年重陽節開壇。
這種菊花酒味道有些苦,卻很有意境,值得賦詩一百首。
“共飲此杯,敬遠方的父母兄弟!”眾人舉杯。
無論身在何方,隻要是同一片天空下,就當是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