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吳秀不知道,還有一重驚喜在後麵。
因為誥命夫人是另外請封的,誥書也要遲一些才送來。
最近發往揚州的公文有點多啊!
據記載,未來唐玄宗時期,有個詩人元結,上任道州刺史後短短五十天裏,收到了朝廷各部門派發的文書兩百餘封。
平均一天四封。
道州在後世的湖南道縣,距離長安約有2700裏的路程。
若江都令崔玨能知道未來的事,估計會說……我比元結收公文還頻繁,接連幾份都跟張家有關。
朝廷驛傳,是張家的特快專遞?
……
曹憲收到升中大夫的公文,一時之間百感交集。
到他這個年紀,對生死都沒有執念,何況官職。
但是想到墓誌銘上,朝散大夫變成中大夫,還是有些意外歡喜。
那些老朋友絕對想不到,他到一百歲收的關門弟子,竟然能帶他升官。
“川柏做出新的農具,無私地傳給鄉鄰,我見他善良大方、品性難得,收他為弟子。”
“一開始,我對他的期望如阿善、照鄰一樣,不求當多大的官,隻要能在史書上留下幾行記載,就算不枉來人間走一遭。”
沒想到,張川柏會遠遠超出期望。
李善收到征為秘書郎的文書,知道是讓他和盧照鄰去長安印書,也是又驚又喜。
當官那麽容易的嗎?
沒有把耶耶卷成五品官,就入仕了?
還是在長安為官,天然比地方官有優越感!
……你哪怕做廣州刺史、象州刺史,在朝官眼中都是流放嶺南。
他歡歡喜喜地來到曹家。
“夫子,我們都到長安,還怎麽跟夫子上課呢?”李善依依不舍。
他很珍惜在夫子身邊的時光。
曹憲溫和地說:“我收你們為學生,多數時候也是讓你們自學。學問上,你們有一輩子的時間,慢慢去研究。
我要叮囑的是,你們無論什麽時候,都要堅守本心、保全自身。”
李善聽到這番話乖巧點頭。
對話中的深意,沒有切身的機會。
隻有將來麵臨人生重大抉擇時,才猛然想到夫子的教導。
堅守本心,保全自身,其實是很難很難的。
李善又說:“照鄰去了嵩山,川柏也不在,都是我去張園上課呢,那些義子們怎麽辦呢?”
曹憲笑道:“他們學到的農學知識,已經夠用很久。等川柏迴來,再接著教他們。”
“川柏做太子侍讀,還會迴來嗎?”李善問。
“會的……他封侯了,卻沒有升實職。朝廷想讓他用張園和揚州屯田監的官田,做更多的實驗。任命他阿耶為揚州屯田監,也是這個原因。”
不能把揚州的官田都賜給張三郎,就讓他名正言順經營官田。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師弟封侯了啊!”
李善又激動感慨。
四舍五入,就是曹門三傑都封侯了!
今天就讓庖廚做五侯鯖……哦,三侯鯖。
……
又過了幾天,一個張衍親自選的吉日。
張家灣敲鑼打鼓,由族老和張衍領頭,抬著祭菜去家廟。
有家廟,意味著張家真的闊過。
曆史上,直到明朝嘉靖十五年,明世宗宣布“許民間皆得聯宗立廟”,準許百姓聯合宗親立先祖廟建祠堂。
在唐代,黎庶沒有建造家廟的權利。
隻有三類宗祠:皇帝的太廟、王侯將相的宗廟,以及士大夫的家廟。
張家有家廟,至少是,江東張氏上幾代出過士大夫。
不說其他同族,張衍的祖父就曾擔任過校書郎。
現在,三郎封侯,家廟可以改建成宗廟。
張家灣這一支,在江東張氏中,也是突然崛起。
張大河、張二河兄弟簡直比張衍還高興,把鑼鼓敲得響當當。
“三郎出生那一日,我就看到家廟有一股青煙直充雲霄,你們還不信……什麽?我沒說過?肯定是你們忘記了。”
“三郎小的時候,常常在牆角尿尿,那裏的草格外茂盛!我就說這個侄子不同尋常!”
傳下去!
三郎的童子尿有奇效!
能長出仙草!
他們興奮是很正常的。
在這個時代,宗族裏出一個有出息的,能夠照顧全族。
從前三郎帶著他們發財,他們還擔心……萬一被達官貴人看上自家產業,搶奪怎麽辦?
現在三郎成了達官貴人,不用擔心啦!
“祖宗保佑!神仙保佑!”鄉親們齊聲說。
張衍樂嗬嗬:“皇恩浩蕩!皇恩浩蕩!”
大唐盛世,在英明神武、威武不凡的皇帝陛下統治下,做一個忠臣良民是最幸福的!
他們正在家廟祭祀時,聽到村裏的狗子“汪汪”叫,小孩子們奔走相告……
“又有當官的來了!”
從前他們看到當官的,都會遠遠避開。
現在三郎是江都侯,四舍五入全村都是官,不用避開啦!
張衍也很驚訝。
他在接任屯田監前夕,抽空找個好日子祭祖。
難道屯田監有什麽事?
他快步迎出村口,見到了崔玨。
不僅有崔玨,還有江都尉盧仁勖以及都督府的官員。
崔玨羨慕地看著張家眾人,感慨地道明來意——朝廷誥封江都侯的母親為侯太夫人。
所謂“誥命”,就是通過誥書下發的任命,“誥”是一種授予名號的專用文書。
“誥命夫人?”
張家灣的人頓時嘩然。
自詡活得久、見多識廣的族老,也不知道“誥命夫人”是什麽。
張衍迴過神,連忙邀請各位官員到老宅……又詢問接誥命的禮節。
一頓慌亂,總算把流程走完。
都督府的官員宣讀了一篇四字駢文,誇讚吳秀教子有方、給孩子提供幫助、改良紡織機的功績。
有改良織機的功勞,封誥命夫人,誰也挑不出問題。
一篇華麗優美的駢文,再加上貞觀年間罕見的誥命夫人……這篇誥書,將流傳後世!
《誥封吳太夫人文》,背誦全文!
懂行的都要羨慕哭了。
吳秀上前接過誥命文書,是真的落淚了。
喜極而泣。
怎麽會有這麽孝順的孩子啊!
自己封侯了還給阿娘請誥命!
雖然緊張激動,但她全程有禮有節,沒有驚慌失措。
旁觀的人都說,這樣的阿娘,才能教養出江都侯那樣出類拔萃的少年。
吳秀和張衍笑盈盈地招待客人,帶著這個好消息,繼續告慰祖先。
他們的喜悅感染了許多人,也讓更多的人摩拳擦掌……
皇恩浩蕩啊!
趁著討伐高句麗,我們配上刀劍主動投軍,拚一個封妻蔭子!
哦……誥封母親!
大孝子們,號角吹起來,一起卷起來!
因為誥命夫人是另外請封的,誥書也要遲一些才送來。
最近發往揚州的公文有點多啊!
據記載,未來唐玄宗時期,有個詩人元結,上任道州刺史後短短五十天裏,收到了朝廷各部門派發的文書兩百餘封。
平均一天四封。
道州在後世的湖南道縣,距離長安約有2700裏的路程。
若江都令崔玨能知道未來的事,估計會說……我比元結收公文還頻繁,接連幾份都跟張家有關。
朝廷驛傳,是張家的特快專遞?
……
曹憲收到升中大夫的公文,一時之間百感交集。
到他這個年紀,對生死都沒有執念,何況官職。
但是想到墓誌銘上,朝散大夫變成中大夫,還是有些意外歡喜。
那些老朋友絕對想不到,他到一百歲收的關門弟子,竟然能帶他升官。
“川柏做出新的農具,無私地傳給鄉鄰,我見他善良大方、品性難得,收他為弟子。”
“一開始,我對他的期望如阿善、照鄰一樣,不求當多大的官,隻要能在史書上留下幾行記載,就算不枉來人間走一遭。”
沒想到,張川柏會遠遠超出期望。
李善收到征為秘書郎的文書,知道是讓他和盧照鄰去長安印書,也是又驚又喜。
當官那麽容易的嗎?
沒有把耶耶卷成五品官,就入仕了?
還是在長安為官,天然比地方官有優越感!
……你哪怕做廣州刺史、象州刺史,在朝官眼中都是流放嶺南。
他歡歡喜喜地來到曹家。
“夫子,我們都到長安,還怎麽跟夫子上課呢?”李善依依不舍。
他很珍惜在夫子身邊的時光。
曹憲溫和地說:“我收你們為學生,多數時候也是讓你們自學。學問上,你們有一輩子的時間,慢慢去研究。
我要叮囑的是,你們無論什麽時候,都要堅守本心、保全自身。”
李善聽到這番話乖巧點頭。
對話中的深意,沒有切身的機會。
隻有將來麵臨人生重大抉擇時,才猛然想到夫子的教導。
堅守本心,保全自身,其實是很難很難的。
李善又說:“照鄰去了嵩山,川柏也不在,都是我去張園上課呢,那些義子們怎麽辦呢?”
曹憲笑道:“他們學到的農學知識,已經夠用很久。等川柏迴來,再接著教他們。”
“川柏做太子侍讀,還會迴來嗎?”李善問。
“會的……他封侯了,卻沒有升實職。朝廷想讓他用張園和揚州屯田監的官田,做更多的實驗。任命他阿耶為揚州屯田監,也是這個原因。”
不能把揚州的官田都賜給張三郎,就讓他名正言順經營官田。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師弟封侯了啊!”
李善又激動感慨。
四舍五入,就是曹門三傑都封侯了!
今天就讓庖廚做五侯鯖……哦,三侯鯖。
……
又過了幾天,一個張衍親自選的吉日。
張家灣敲鑼打鼓,由族老和張衍領頭,抬著祭菜去家廟。
有家廟,意味著張家真的闊過。
曆史上,直到明朝嘉靖十五年,明世宗宣布“許民間皆得聯宗立廟”,準許百姓聯合宗親立先祖廟建祠堂。
在唐代,黎庶沒有建造家廟的權利。
隻有三類宗祠:皇帝的太廟、王侯將相的宗廟,以及士大夫的家廟。
張家有家廟,至少是,江東張氏上幾代出過士大夫。
不說其他同族,張衍的祖父就曾擔任過校書郎。
現在,三郎封侯,家廟可以改建成宗廟。
張家灣這一支,在江東張氏中,也是突然崛起。
張大河、張二河兄弟簡直比張衍還高興,把鑼鼓敲得響當當。
“三郎出生那一日,我就看到家廟有一股青煙直充雲霄,你們還不信……什麽?我沒說過?肯定是你們忘記了。”
“三郎小的時候,常常在牆角尿尿,那裏的草格外茂盛!我就說這個侄子不同尋常!”
傳下去!
三郎的童子尿有奇效!
能長出仙草!
他們興奮是很正常的。
在這個時代,宗族裏出一個有出息的,能夠照顧全族。
從前三郎帶著他們發財,他們還擔心……萬一被達官貴人看上自家產業,搶奪怎麽辦?
現在三郎成了達官貴人,不用擔心啦!
“祖宗保佑!神仙保佑!”鄉親們齊聲說。
張衍樂嗬嗬:“皇恩浩蕩!皇恩浩蕩!”
大唐盛世,在英明神武、威武不凡的皇帝陛下統治下,做一個忠臣良民是最幸福的!
他們正在家廟祭祀時,聽到村裏的狗子“汪汪”叫,小孩子們奔走相告……
“又有當官的來了!”
從前他們看到當官的,都會遠遠避開。
現在三郎是江都侯,四舍五入全村都是官,不用避開啦!
張衍也很驚訝。
他在接任屯田監前夕,抽空找個好日子祭祖。
難道屯田監有什麽事?
他快步迎出村口,見到了崔玨。
不僅有崔玨,還有江都尉盧仁勖以及都督府的官員。
崔玨羨慕地看著張家眾人,感慨地道明來意——朝廷誥封江都侯的母親為侯太夫人。
所謂“誥命”,就是通過誥書下發的任命,“誥”是一種授予名號的專用文書。
“誥命夫人?”
張家灣的人頓時嘩然。
自詡活得久、見多識廣的族老,也不知道“誥命夫人”是什麽。
張衍迴過神,連忙邀請各位官員到老宅……又詢問接誥命的禮節。
一頓慌亂,總算把流程走完。
都督府的官員宣讀了一篇四字駢文,誇讚吳秀教子有方、給孩子提供幫助、改良紡織機的功績。
有改良織機的功勞,封誥命夫人,誰也挑不出問題。
一篇華麗優美的駢文,再加上貞觀年間罕見的誥命夫人……這篇誥書,將流傳後世!
《誥封吳太夫人文》,背誦全文!
懂行的都要羨慕哭了。
吳秀上前接過誥命文書,是真的落淚了。
喜極而泣。
怎麽會有這麽孝順的孩子啊!
自己封侯了還給阿娘請誥命!
雖然緊張激動,但她全程有禮有節,沒有驚慌失措。
旁觀的人都說,這樣的阿娘,才能教養出江都侯那樣出類拔萃的少年。
吳秀和張衍笑盈盈地招待客人,帶著這個好消息,繼續告慰祖先。
他們的喜悅感染了許多人,也讓更多的人摩拳擦掌……
皇恩浩蕩啊!
趁著討伐高句麗,我們配上刀劍主動投軍,拚一個封妻蔭子!
哦……誥封母親!
大孝子們,號角吹起來,一起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