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


    隆隆鼓聲中,龍舟如戰艦般在江麵上如刀劍般飛馳,劃船的郎君們動作整齊劃一,如同一個人。


    船槳插入水中、用力向後劃動,帶起一片片潔白的浪花。


    參與過征高句麗海戰的老人,紛紛握緊拳頭熱淚盈眶。


    他們不喜歡打仗,但如果一定要打,就要有必勝的信念。


    江都令崔玨眺望江麵,對左右笑道:“最前方的是張衍吧?我果然沒看錯人。”


    給我們江都長臉了!


    江都之變後,張衍離開家鄉幾年。


    關於這消失的幾年,張衍不肯多言……


    但崔玨畢竟是傳說中能通陰陽的,慧眼如炬,一眼看出張衍有經曆。


    因張衍當時年紀不大,又識字會做菜,崔玨懷疑張衍當過夥頭軍。


    隻是不知道是在誰的帳中。


    江都丞也被緊張的比賽氣氛感染,盯著江麵說:“唉呀!張衍被超越了!第一的龍舟是江陽的,賽前我見過,人人胳膊上都有紋身!”


    此時的市井“浮浪少年”愛刺青。


    長安一些囂張的街肆惡少,左胳膊刺“生不怕長安令”、“死不畏閻羅王”。


    揚州的少年,刺青更是有特色……有人在手臂上刺葫蘆,上有人頭,說是“葫蘆娃”。


    沒紋身的張衍,劃得過有紋身的隊伍嗎?


    崔玨默默不語,全揚州的隊伍在這裏,他也想拿第一。


    坐在前方觀戰的,是揚州都督府的官員!


    ……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鼓聲一陣急似一陣,龍舟隊伍焦灼地激戰。


    仿佛這不是一次比賽,而是一場練兵。


    就像唐人熱衷的馬球一般,龍舟也是練兵的一種方式。


    張川柏在岸上看著,感覺自己也融入到隊伍中,腦海中想起種種戰術,如同置身於渤海的風浪中。


    ……渤海的風浪小,非常適合打魚和渡海作戰。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


    當第一艘龍舟衝到終點奪標,岸上的人歡唿雀躍,擁抱在一起。


    “是阿耶勝了嗎?”


    “是我們南門裏勝了!”


    “神器打禾機,歸我們啦!”


    小孩子們議論紛紛:“都督府給的彩頭是什麽?一頭大牛!十頭豬!哇哈哈!天下掉牛豬啦!”


    第一名的隊伍有大獎,第二到第五名的獎勵依次降等。


    第二名的隊伍是顯眼包,一上岸紛紛脫掉滿是汗水的上衣,露出花花綠綠的紋身。


    “哇哇哇~”遠近的小娘子們掩麵驚唿。


    小孩子們很羨慕:“好威風啊!”


    紋身郎君們抖著肌肉,比第一名還要得意。


    張鐵柱拉著張川柏的袖子:“老大,你把《論語》紋在身上,為聖人代言!”


    “你知道《論語》,那你知道《論語》有多少字嗎?”張川柏無語。


    柱子啊柱子,你是想我疼死啊!


    盧照鄰在一旁目光灼灼:“誰說有紋身的才威風?我看張叔最威風!我們南門裏的漢子是第一!”


    “對對對!”柱子又高興起來,“我兄長也在龍舟上呢!”


    “我表兄也在!”


    “還有我叔!”


    有紋身了不起嗎?沒紋身的贏了!


    ……


    大唐貞觀年間,處於氣候史上的溫暖期,端午的天氣非常熱。


    值此龍舟賽,路邊街上、城門口、運河邊,各種賣飲子、蔗漿、粽子的,熱熱鬧鬧。


    唐詩說“蔗漿菰米飯,蒟醬露葵羹”,蔗漿能搭配菰米飯,也可搭配菰葉黍米粽,是端午節的應節美食。


    ……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再裹上菰葉放入水中煮熟,形似牛角狀,稱為“角黍”。


    菰葉粽子色澤如金,色、香、味都別具特色。


    別的孩子在看龍舟賽時,迴春堂的黎平、甄玉帶著陸嬌嬌,在路邊好位置擺攤賣飲子和粽子。


    “有酸甜可口烏梅飲、清爽解暑薄荷飲、氣泡滿滿快樂水,氣泡散了就不夠快樂啦!”


    “我家的粽子,是長安的做法,買粽子配蔗漿!”


    “我家還有特色鹹肉粽,神童吃過都說好!”


    陸嬌嬌脆生生地招攬客人。


    人家賽龍舟,他們做買賣。


    太陽越來越猛烈,一大壺快樂水就賣光了。


    銅錢叮叮當當地落在罐子裏,比音樂還動聽。


    旁邊一個賣飲子的大嬸笑道:“你們幾個怎麽不去看賽龍舟?”


    陸嬌嬌說:“他們訓練的時候,我就去看啦!一群老漢子臭烘烘的,有什麽好看~~”


    甄玉和黎平樂嗬嗬:“有好機會掙錢,我們才不去湊熱鬧!”


    迴春堂大買賣也做,小買賣也做……甄醫師並不希望做救人一命這樣的大買賣。


    平日裏賣澡豆牙膏,天熱賣清熱解暑的飲子,都是細水長流的小買賣。


    大嬸偷笑,在小娃娃眼中,中年壯漢就是老漢子了。


    其實……南門裏領隊的張主簿她也見過,隔著衣裳都能看到,胸襟廣闊得很呢~~


    有兩個衣著考究的路人聽到這裏有賣“長安粽子”,走過來買了兩個嚐嚐。


    剝開粽子葉、澆上蔗漿,正宗長安吃法。


    “味道不錯。”這兩人說,“包上十個粽子,我們帶走!”


    “好!”甄玉響亮答應,又說:“我們這裏還有鹹蛋鹹肉粽子,江都神童最愛。賣得貴一些,你們要不要?”


    路人連連搖頭:“誰吃鹹粽子啊!”


    他們是陪著越王來的。


    李世民第八個兒子李貞,貞觀十年改封越王,實封八百戶。


    貞觀十六年,李貞擔任揚州都督。


    一個十五歲的少年,擔任都督這樣高官,實在是年少有為。


    李貞不怎麽管事,公務都由長史司和各級官員處理。


    龍生九子各不相同。


    就封益州的老六——蜀王李愔因打獵擾民,被皇帝罵“禽獸不如”。


    擔任安州(湖北安陸)都督的老三——吳王李恪,也曾因為遊獵過度、損壞莊稼被禦史彈劾。


    像李貞這樣存在感低的,對黎庶而言是好事。


    龍舟賽與民同樂,李貞出來擔任頒獎嘉賓。


    獲獎的隊伍依次上江邊彩樓領獎。


    張衍是第一個。


    “你就是張川柏的父親,江都主簿張衍?”少年李貞施施然地問。


    “是。”張衍朗聲迴答。


    皇帝的兒子就在前方,他依舊不卑不亢不緊張。


    三郎麵聖都不緊張,阿耶也得穩住!


    李貞說:“有一把扇子,是長安故人送給張川柏的,你一並帶迴去吧!”


    老九的人說,給張川柏一個驚喜。


    頒獎的時候同時給,一定很驚喜吧?


    “多謝大王!”張衍又驚又喜,恭敬地接過扇子。


    長安故人?


    在場的官員都知道李貞是皇帝的兒子,對“長安故人”很好奇……


    莫非,張三郎已經成為皇帝“近臣”級別了?


    長孫無忌那種?


    威武如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錦鯉小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的那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的那邊並收藏大唐錦鯉小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