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最近沒有去張家灣學遊泳。
他在努力地帶著阿耶共同進步。
“我讓阿耶安心公務、不要為家事俗務分心。培養阿耶是大孝子的責任,掙錢養家的事交給我。”盧照鄰一本正經地說。
李善覺得盧照鄰變得有些陌生。
張裏張氣的。
醒醒啊!
你阿耶對你寄予厚望,你怎麽可以反過來對父親寄予厚望?!
張川柏忍著笑說:“我覺得照鄰的做法很對!”
李善決定不跟這兩個師弟爭論。
張川柏和盧照鄰說起另一件事:“我們的家具圖紙賣了嗎?”
此事由盧照鄰負責,張川柏隻負責分錢。
盧照鄰說:“來叔父介紹了幾家,其中出價最高的是武家,你有空去我家分錢……應國公你們知道嗎?就是他家的。”
“知道,太知道了。”張川柏恍然。
應國公武士彠,隋朝時經商致富,經營木材買賣。
他資助李淵晉陽起兵,是“太原元謀功臣”之一。
貞觀九年,武士彠聽聞李淵駕崩,悲痛過度在荊州都督任上去世。
如果說武士彠不怎麽有名,他的女兒就特別有名——武則天。
“買圖紙的是武大郎?”張川柏驚訝,“那我想親自見一見。”
武大郎武元慶,武則天異母兄長。
盧照鄰瞪大眼睛:“怎麽可能是他?隻是武家負責家具買賣的旁支族人……說起來,此人也是武大郎,你也可以見一見。”
“哦。”
知道不是武元慶,張川柏的興致不高。
他主要是好奇武則天的長相……就算是同父異母的兄妹,也有相似之處吧?
他們說著各種好吃好玩的閑話,已經到了曹夫子門前。
到這裏,張川柏反而緊張。
猛然想起自己得到皇帝的嘉獎……皇帝給他三十匹絹!誰敢想啊!
據說有一年,皇帝賞賜大臣,讓三品以上官員入內府左藏庫搬絹帛……搬得動多少就搬多少!
聽起來很大方是不是?
但三品官人數極少,大多上了年紀,一個人兩隻手能拿走多少?
現在川柏一次“拿”走三十匹,簡直比三品官還厲害!
在大唐,宰相才是三品官……四舍五入,張川柏比宰相還厲害。
想到這裏,張川柏邁著比公雞花花還要雄赳赳的步伐,走進曹夫子家。
“夫子!我來啦!”張川柏快步走到正堂,高高興興地說聖旨的內容。
“我阿耶阿娘把賞賜帶迴家!我來感謝夫子!一定是因為我們獻書,才有這些獎勵!”
小兒郎聲音清脆、笑容爽朗、雙目燦爛如星,仿佛世間一切美好的詞都能用在他身上。
曹夫子已經等了一會兒了,此時和藹地笑道:“我們的‘江都神童’來了!你知道是因為獻書?”
“是吧!”張川柏略有遲疑。
見李善和盧照鄰也走進來,曹夫子擺擺手說:“都坐下。”
學生們排排坐,三雙求知的眼睛看著夫子。
“我們獻書之前,揚州各級官府陸續匯報新農具。《神器圖譜》獻上時,恰逢取消封禪。
朝廷下令各地軍屯、民屯因地製宜推廣新農具,又宣揚改良農具的神童隻有七八歲,借此消除星孛的不良影響。”
借迷信打敗迷信。
神童獻神器,當然是因為明君在位、天佑大唐!
曹夫子看向盧照鄰:“因為是推廣農具,所以朝廷隻嘉獎川柏。但據我所知,線裝書的樣式,以及書中照鄰寫的文章,獲得許多人的誇讚。”
盧照鄰頓時雙目放光,他不缺三十匹絹,缺的就是名!
“都有誰誇我啊?”盧照鄰高興地問。
“魏王。”曹夫子淡定地拋出一個重量級的人物。
魏王李泰是皇子中的文士,雅好文學、集書萬卷,設置文學館招募有學之士編纂《括地誌》。
“魏王是愛書之人,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據說他很喜歡線裝書,讓人仿造編書……他也誇了照鄰的文章。”
聽完曹夫子的話,盧照鄰滿麵紅光。
有魏王的認可,也許過兩年他就可以征召入魏王府做屬官。
大唐神童的一個重要入仕途徑,就是給宗親大王做屬官……給皇帝的兒子做屬官,怎麽都比給皇帝的弟弟做屬官有前途吧?!
李善羨慕地說:“照鄰,你運氣真好啊!”
真羨慕照鄰,吃到了川柏給的餅。
盧照鄰仿佛看到自己走向康莊大道,鄭重地向張川柏道喜。
張川柏笑眯眯地擺手:“才到哪裏呢!等你真的因此當官再謝我吧!”
夢中大盧照鄰仕途的開端,是給李世民的弟弟鄧王李元裕做典簽。
福兮禍之所依。
如今李泰聲勢烜赫,過兩年就不好說了。
也許給魏王做屬官,還不如去給鄧王做屬官……沒有大前途,也沒有大風險。
“反正你對我的好,我都記著。”盧照鄰認真地說。
這個世上,再沒有比張三郎更赤誠的君子!
曹夫子看著三個學生的神色,笑著摸摸長須……喜從天降,卻是張川柏最鎮定。
都是張衍教得好啊!
說完獻書的事,張川柏猛然想起一件事:“王方翼給我一封信,我看看他說什麽。”
……如果有不好處理的事,可以請教夫子。
“咦?王郎君的字真好!”一打開信,張川柏就不由得驚歎。
“我可以看看嗎?”盧照鄰和李善好奇地問。
他們都知道張川柏的字不好……練了一段時日,也隻能說筆跡清晰。
所以,張川柏說好能有多好?
“不對……是兩封信,這張才是王郎君的。”張川柏疑惑地招手。
盧照鄰湊過來,立刻說:“確實很好!有種說不出來的氣勢。”
李善首先看到落款,一份是“知名不具王老五”,另一份是“有名有姓李九郎”。
字好的那份是李九郎的。
“噗……王五給張三寫信了。”
聽學生們這麽說,曹夫子也升起好奇心。
他拿過信認真看了一會兒,笑道:“知名不具王老五,有名有姓李九郎……在猜謎嗎?現在的少年人真有趣。”
王五的信講代耕架,問張三怎麽想到要改良農具;
李九的信問神童張三家中的情況……
有幾口人、幾畝地、幾頭牛,每年產多少糧食織多少布、租庸調能否交得上,讀書的花銷大不大。
過於憂民了吧?
曹夫子說:“李九郎的字雖然尚稚嫩,卻神采奕奕,有晉人風度、十分遒美,比你們的都好。”
三個學生羞愧了。
隨便一個不知名的李九郎都比他們強。
果然是山外有山,菜鳥還得多練。
“他給你寫信,你就照實迴信。”曹夫子說,“信的最後,他邀請你來日有機會長安相見……你好好保存這封信,將來進長安多個落腳的地方。”
“是。”張川柏目光流露出好奇。
寫信的人是誰呢?
江都口音的李四郎好猜,這個李九郎……
他在努力地帶著阿耶共同進步。
“我讓阿耶安心公務、不要為家事俗務分心。培養阿耶是大孝子的責任,掙錢養家的事交給我。”盧照鄰一本正經地說。
李善覺得盧照鄰變得有些陌生。
張裏張氣的。
醒醒啊!
你阿耶對你寄予厚望,你怎麽可以反過來對父親寄予厚望?!
張川柏忍著笑說:“我覺得照鄰的做法很對!”
李善決定不跟這兩個師弟爭論。
張川柏和盧照鄰說起另一件事:“我們的家具圖紙賣了嗎?”
此事由盧照鄰負責,張川柏隻負責分錢。
盧照鄰說:“來叔父介紹了幾家,其中出價最高的是武家,你有空去我家分錢……應國公你們知道嗎?就是他家的。”
“知道,太知道了。”張川柏恍然。
應國公武士彠,隋朝時經商致富,經營木材買賣。
他資助李淵晉陽起兵,是“太原元謀功臣”之一。
貞觀九年,武士彠聽聞李淵駕崩,悲痛過度在荊州都督任上去世。
如果說武士彠不怎麽有名,他的女兒就特別有名——武則天。
“買圖紙的是武大郎?”張川柏驚訝,“那我想親自見一見。”
武大郎武元慶,武則天異母兄長。
盧照鄰瞪大眼睛:“怎麽可能是他?隻是武家負責家具買賣的旁支族人……說起來,此人也是武大郎,你也可以見一見。”
“哦。”
知道不是武元慶,張川柏的興致不高。
他主要是好奇武則天的長相……就算是同父異母的兄妹,也有相似之處吧?
他們說著各種好吃好玩的閑話,已經到了曹夫子門前。
到這裏,張川柏反而緊張。
猛然想起自己得到皇帝的嘉獎……皇帝給他三十匹絹!誰敢想啊!
據說有一年,皇帝賞賜大臣,讓三品以上官員入內府左藏庫搬絹帛……搬得動多少就搬多少!
聽起來很大方是不是?
但三品官人數極少,大多上了年紀,一個人兩隻手能拿走多少?
現在川柏一次“拿”走三十匹,簡直比三品官還厲害!
在大唐,宰相才是三品官……四舍五入,張川柏比宰相還厲害。
想到這裏,張川柏邁著比公雞花花還要雄赳赳的步伐,走進曹夫子家。
“夫子!我來啦!”張川柏快步走到正堂,高高興興地說聖旨的內容。
“我阿耶阿娘把賞賜帶迴家!我來感謝夫子!一定是因為我們獻書,才有這些獎勵!”
小兒郎聲音清脆、笑容爽朗、雙目燦爛如星,仿佛世間一切美好的詞都能用在他身上。
曹夫子已經等了一會兒了,此時和藹地笑道:“我們的‘江都神童’來了!你知道是因為獻書?”
“是吧!”張川柏略有遲疑。
見李善和盧照鄰也走進來,曹夫子擺擺手說:“都坐下。”
學生們排排坐,三雙求知的眼睛看著夫子。
“我們獻書之前,揚州各級官府陸續匯報新農具。《神器圖譜》獻上時,恰逢取消封禪。
朝廷下令各地軍屯、民屯因地製宜推廣新農具,又宣揚改良農具的神童隻有七八歲,借此消除星孛的不良影響。”
借迷信打敗迷信。
神童獻神器,當然是因為明君在位、天佑大唐!
曹夫子看向盧照鄰:“因為是推廣農具,所以朝廷隻嘉獎川柏。但據我所知,線裝書的樣式,以及書中照鄰寫的文章,獲得許多人的誇讚。”
盧照鄰頓時雙目放光,他不缺三十匹絹,缺的就是名!
“都有誰誇我啊?”盧照鄰高興地問。
“魏王。”曹夫子淡定地拋出一個重量級的人物。
魏王李泰是皇子中的文士,雅好文學、集書萬卷,設置文學館招募有學之士編纂《括地誌》。
“魏王是愛書之人,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據說他很喜歡線裝書,讓人仿造編書……他也誇了照鄰的文章。”
聽完曹夫子的話,盧照鄰滿麵紅光。
有魏王的認可,也許過兩年他就可以征召入魏王府做屬官。
大唐神童的一個重要入仕途徑,就是給宗親大王做屬官……給皇帝的兒子做屬官,怎麽都比給皇帝的弟弟做屬官有前途吧?!
李善羨慕地說:“照鄰,你運氣真好啊!”
真羨慕照鄰,吃到了川柏給的餅。
盧照鄰仿佛看到自己走向康莊大道,鄭重地向張川柏道喜。
張川柏笑眯眯地擺手:“才到哪裏呢!等你真的因此當官再謝我吧!”
夢中大盧照鄰仕途的開端,是給李世民的弟弟鄧王李元裕做典簽。
福兮禍之所依。
如今李泰聲勢烜赫,過兩年就不好說了。
也許給魏王做屬官,還不如去給鄧王做屬官……沒有大前途,也沒有大風險。
“反正你對我的好,我都記著。”盧照鄰認真地說。
這個世上,再沒有比張三郎更赤誠的君子!
曹夫子看著三個學生的神色,笑著摸摸長須……喜從天降,卻是張川柏最鎮定。
都是張衍教得好啊!
說完獻書的事,張川柏猛然想起一件事:“王方翼給我一封信,我看看他說什麽。”
……如果有不好處理的事,可以請教夫子。
“咦?王郎君的字真好!”一打開信,張川柏就不由得驚歎。
“我可以看看嗎?”盧照鄰和李善好奇地問。
他們都知道張川柏的字不好……練了一段時日,也隻能說筆跡清晰。
所以,張川柏說好能有多好?
“不對……是兩封信,這張才是王郎君的。”張川柏疑惑地招手。
盧照鄰湊過來,立刻說:“確實很好!有種說不出來的氣勢。”
李善首先看到落款,一份是“知名不具王老五”,另一份是“有名有姓李九郎”。
字好的那份是李九郎的。
“噗……王五給張三寫信了。”
聽學生們這麽說,曹夫子也升起好奇心。
他拿過信認真看了一會兒,笑道:“知名不具王老五,有名有姓李九郎……在猜謎嗎?現在的少年人真有趣。”
王五的信講代耕架,問張三怎麽想到要改良農具;
李九的信問神童張三家中的情況……
有幾口人、幾畝地、幾頭牛,每年產多少糧食織多少布、租庸調能否交得上,讀書的花銷大不大。
過於憂民了吧?
曹夫子說:“李九郎的字雖然尚稚嫩,卻神采奕奕,有晉人風度、十分遒美,比你們的都好。”
三個學生羞愧了。
隨便一個不知名的李九郎都比他們強。
果然是山外有山,菜鳥還得多練。
“他給你寫信,你就照實迴信。”曹夫子說,“信的最後,他邀請你來日有機會長安相見……你好好保存這封信,將來進長安多個落腳的地方。”
“是。”張川柏目光流露出好奇。
寫信的人是誰呢?
江都口音的李四郎好猜,這個李九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