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重視農桑是必須的。


    農業,是國家的根本。


    經過隋末戰亂,大唐戶口比隋朝鼎盛時減少了足足七成,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休養生息,才有了“貞觀之治”。


    李世民親自撰寫的《帝範》十二篇,專門有一篇“務農”。


    以張衍的想法,皇帝既然有千金買馬骨的想法,發下來的嘉獎就不會少。


    “三十匹絹?”


    聽完旨意,看到麵前堆成小山的絹帛,張川柏瞬間忽略了其他內容。


    腦海中迅速劃算物價。


    如今是貞觀十五年,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糧食豐收?,長安每鬥米二文錢。(1)


    一匹絹約500文,三十匹絹換成糧食就是……算不過來!手指頭不夠用!


    還是算豬吧!


    一頭民養豬大約500文,一匹絹是一頭豬,三十匹絹就是三十頭豬。


    看到三十頭豬在眼前哼唧,張川柏的喜悅變成彩虹色的泡泡,將整個人包圍。


    養什麽豬啊!


    還是搞發明致富快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別說張川柏,就連張衍都有些不真實感。


    江都令、屯田監、大都督府……各級官府竟然都沒有占據這份功勞。


    知道官場內情的張衍明白,這裏麵有曹憲的原因……否則三郎一個小兒郎即便能保住功勞,賞賜也未必有那麽豐厚。


    而除了三十匹絹,聖旨中對三郎的誇讚——“江都神童”,是更大的價值……


    領完賞賜,張川柏的任務完成,可以離開官署。


    他們得將這份賞賜大張旗鼓地在城內轉一圈再搬迴家……不是為了炫耀,而是要讓揚州的百姓都知道皇恩浩蕩。


    不過,來傳旨的官員中,卻有一人跟上來:“張三郎,且慢。”


    “閣下有何吩咐?”張川柏停下腳步,客氣地問。


    來客拿出一封信,微微笑道:“司農寺讓各地民屯推廣新農具,長安及周邊地區也開始使用。這是我相識的一位郎君王方翼寫的信,他也曾做過代耕架……”


    同安長公主的孫子王方翼年僅十六,是初始版代耕架的發明者,見到張川柏版非常驚訝。


    原來有人跟自己想到一處去!


    知己啊!


    而且,張版代耕架比王版更輕便、效率更高。


    於是,小王托人捎信,要跟張川柏交個筆友。


    這是送信人的說辭。


    張川柏聽完笑著說:“我看完信,就給王郎君寫迴信。”


    “不急。我會在揚州停留幾日,還有別的公務。”來客很友好。


    畢竟,皇帝都誇了“江都神童”。


    張川柏走出官署,隻見外麵已經圍滿了等候的親友……有他的朋友,也有阿耶阿娘和兄長的。


    官府的差役幫他把三十匹絹抬出來,親友們頓時一擁而上。


    張遠誌說:“我摸摸!我摸摸!皇帝賞賜的絹,和揚州的肯定不一樣!”


    李善說:“應該不是從長安一路帶過來的,就是從本地府庫調用的。”


    帶一份聖旨過來,就地取絹。


    “那也是禦賜的!”張遠誌幸福得想哭。


    這麽多匹絹,阿娘要織多久啊!


    夠自家交幾年庸調啊!


    盧照鄰歎道:“可惜三郎年少,否則可能去長安司農寺為官。”


    “盧師兄說笑了!”張川柏一臉正色,“陛下賞賜已經太豐厚,再多的,我實在是受之有愧!我一個小兒郎能做多少事?改良農具,全賴鄉親們的支持。”


    ……阿耶在路上教的話。


    此言一出,原本羨慕的親友覺得心裏更舒服。


    三郎沒有忘記我們!


    說話間,三十匹絹已經搬上親友們推來的板車,一群人簇擁著張川柏走過大街。


    “那就是秧馬三郎!”


    “你這個稱唿過時了!是農具三郎!”


    “不對,是糞肥三郎……依我說,叫神童三郎就行!”


    此時的人,稱唿往往是姓氏加排行。


    為了區分,就加上職業,什麽“豆腐大郎”、“花椒七郎”、“釀酒十一郎”之類……


    張川柏短短時日,已經換了幾個稱號。


    街坊們太熱情,張家眾人邊走邊謙虛:“其實我們隻是做了一點點事……是皇恩浩蕩啊!”


    立刻有人大聲響應:“陛下重視農桑,是萬民之福啊!”


    這樣熱鬧的場麵,也有一兩句不和諧的聲音:“確實就是做了一點點的事。不就是幾樣農具嗎?憑什麽給張三獎賞?依我看,他還是沾了曹公弟子的光!”


    張川柏聽到這酸溜溜的話,望過去:“你今日沒刷牙嗎?我建議你去迴春堂買罐牙膏仔細刷刷!”


    “你!”那個穿長衫的人怒道,“你自己也說一點點事!”


    張川柏淡定地說:“我這麽說是謙虛,你是什麽?你有本事,也改良農具啊!”


    “他是嫉妒啊!”張遠誌大聲說,“一身酸臭,幾條街都聞到了。”


    別以為張家兒郎沒脾氣!


    來濟遠遠站在路邊,微笑著看熱鬧……就應該這樣,大唐男兒要有血氣。


    若張三郎一味謙虛、唾麵自幹,不配跟他習武。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一餅之恩,來某人報了。


    在城裏繞了一圈,到城門口時,張川柏和李善、盧照鄰跟眾人告別。


    他們要去仁豐裏向曹夫子報喜。


    張川柏想問問獻書的事怎麽樣。


    那本書,是他跟盧照鄰共同的作品……為什麽隻獎勵自己,沒有盧照鄰的。


    “是要跟夫子報喜。”張衍樂嗬嗬地說,“若趕得及就迴家,肯定有很多人去我們家。”


    張川柏心頭一跳:“別殺花花啊!”


    家裏隻有花花一隻大雞!


    花花要是沒了……不敢想象會有多難過。


    “不殺花花!”張衍笑道,“現有那麽多匹絹,過幾日買一頭大豬迴來開席,請鄉親們!”


    有錢就要花!


    適當的散財是分享喜悅,能減輕旁人的嫉妒。


    “好!阿衍大氣!”縣衙官廚淳於方大聲說,“定好日子告訴我,我去給你們掌勺!”


    他是阿衍兄的朋友中唯一的專業廚子,做席麵這種事當仁不讓。


    醫師甄聞道說:“我出一些藥材做調料,能把豬肉做得更好吃。”


    甄玉脆生生地說:“叔叔嬸嬸,我帶一些蘑菇給你們加菜,之前川柏說想吃的!”


    “好!好!”吳秀一聽到甄玉的聲音就眉開眼笑。


    ……


    張川柏看著家人熱熱鬧鬧地離去,和李善、盧照鄰手拉手走向仁豐裏。


    “多虧了夫子我才能獲得獎勵,我知道的。”張川柏認真地說。


    李善和盧照鄰對視一眼,笑道:“是你自己的本事!行啦,我們不會嫉妒你!隻要你親自給我們做一道菜。”


    “一根柴爛燒豬頭肉?”


    “不吃那個……你帶我們去摸魚,煮魚湯!你上次說,魚湯要怎麽做才能奶白奶白的?”


    小兒郎們嘰嘰呱呱,心思一下子轉到飯菜上,心境開朗得像夏日的晴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錦鯉小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的那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的那邊並收藏大唐錦鯉小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