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張家一家人換上幹淨的衣服,雄赳赳氣昂昂地出門。


    這一出門才發現,同路的人還不少。


    ……裏正和族老作為“鄉老”,被邀請旁觀李長史勸農桑。


    張川柏跑在最前麵,招手:“叔伯阿耶快一點啊!去晚了擠不到前頭!”


    他也想看看自己做的種種農具,同時出現在官田上!


    江都的官田是論頃的,綿延很大一片。


    此時慣例,一半的田正常耕種,稱為“常田”,另外一般是作為輪耕的“部田”,也稱“倍田”。


    縣衙的公廚、日常用的筆墨紙硯等,都仰仗公廨田的產出。


    現在倍田還空著,正好試用新農具。


    大名鼎鼎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襲譽帶著江都官員、名士看江東犁、代耕架的使用。


    長史是大都督府佐官,屬於地方高官。


    李襲譽在揚州任職期間,撰寫過一套三十卷的《江東記》。


    此時他覺得,江東新農具,可以寫進他的著作中。


    他蹲在剛犁過的倍田裏,仔細觀察犁地的速度、耕地的深度、以及調頭的靈活度。


    接著,他又去看代耕架的使用,隨即露出滿意的笑容,跟身邊的人說話。


    ……


    各村莊來的鄉老、城裏聞風看熱鬧的人,都在不遠不近的地方圍觀。


    若是一會兒李長史找他們說話,迴去可以炫耀很久。


    “看樣子,李長史對新農具很滿意啊!不知道他會不會舉薦張家小神童去長安應舉。”


    “你們還記得嗎?我們江都曾有一個神童原本是個小和尚,時任都督楊仁恭很賞識他,舉薦他去長安應舉,後來和尚考中進士!”


    “記得記得!不過人家去長安時不是和尚,人家早就還俗了。”


    他們議論著,又有人說:“江都代代有神童,新一任神童就是張川柏了?”


    這話一出,就讓一些人不服氣。


    “不就是做農具嗎?牛吹得那麽大!沒聽說靠種地進士的!”


    “就是!你讓張川柏寫篇文章做一首詩,看他行不行?”


    “有點聰明不放在正經書上,研究這些雜學小道,實在說不上讀書人……這樣的人稱神童,簡直丟了我們江都人的臉!”


    “吾羞與之為伍!”


    ……憑什麽啊!


    張川柏若真的因為做農具被舉薦,他們全都得酸死!


    ……


    李襲譽和一眾官員、名士隱約聽到眾人的議論聲。


    武德年間中進士,如今賦閑在家的來濟也隨同在一側。


    他隨口補充一句:“這些農具就是張衍的兒子張川柏改良的。張衍的父親曾任江都主簿。張家是耕讀之家,小兒郎都讀書識字。”


    “哦?”李襲譽似乎有些驚訝。


    盧仁勖微微垂眸……第二次了。


    當初第一次知道“秧馬三郎”才七八歲,就是來濟說的。


    可平日沒見過來濟跟張衍來往?


    江都令裴英同樣敏銳地發現,平平無奇的張衍,也不是很平凡啊!


    曹憲和盧照鄰在張家吃飯的事,他已經知道了。


    裴英心思一轉,笑道:“江都人傑地靈,代代有神童啊!我本想著秋收後給張家小郎君嘉獎,如今想提前給了。”


    “這是為何?”李襲譽問。


    裴英說:“聽聞張家三郎想拜曹大夫為師,我想給張三郎送一套《文選》,助他拜師。”


    曹憲兩個學生,盧照鄰在學《廣雅》,李善在學《文選》。


    裴英這個禮物,很有心了。


    原本裴英對張家父子不在意,嘉獎的事不著急,現在卻不介意錦上添花。


    但是在李襲譽看來,就是來濟、裴英、盧仁勖,全都跟張衍有關係。


    就連朝散大夫曹憲,都願意收張三郎為學生。


    嘶~~


    果然不能小瞧任何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錦鯉小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的那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的那邊並收藏大唐錦鯉小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