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仁朂有八個兒子,盧照鄰排行居中。


    按說中間的兒子容易被忽視,但盧仁朂任江都尉,隻帶上這個兒子,且安排他跟隨名士曹憲讀書。


    前幾年,皇帝征召曹憲為弘文館學士,曹憲沒有去。


    朝廷還拜其為“朝散大夫”,如今旁人尊稱他為“曹大夫”。


    盧照鄰換了一身衣服,迎著溫暖的陽光走出來。


    盧仁朂見到兒子瘦削的身形、蒼白的唇色,歎道:“你專心讀書,也要注意休息、多出門走走。本地小郎君約你踏青,你為何不去呢?”


    別人操心兒子貪玩,他操心兒子不貪玩。


    盧照鄰垂眸說:“父親放心,孩兒有好好休息。”


    找同齡的小郎君玩?


    算了吧!


    聰明人愛跟聰明人玩,在盧照鄰看來,大多同齡的小郎君都太……蠢了。


    從幽州到揚州,他見識過太多所謂“神童”。


    會做兩首打油詩的六歲小兒是神童?算是吧!


    竟然還有個十二歲的神童,精通藥典,能給自家仆人開藥。


    嗬嗬!


    也就是給仆人開藥,你讓他給耶娘開藥,看他敢不敢?


    他敢開,耶娘也不敢吃啊!


    總而言之,盧照鄰覺得當世神童遍地,大多名不副實。


    貞觀三年,皇帝詔令,五品以上官員可舉薦堪任縣令的人選。


    營造名聲,想走捷徑獲得舉薦當官,無可厚非。


    但是也不能太過分吧?


    盧照鄰覺得混在這樣一群“神童”之間,連自己的層次都拉低了。


    為了避免阿耶繼續勸他交朋友,盧照鄰主動說:“夫子說在市集遇到一個聰慧狡黠的小兒郎,看著他吃飯胃口會變好。我這兩天去了那家麵館,沒遇到人。”


    “能被曹大夫誇的小兒郎,肯定有過人之處。你不用刻意去尋,說不定哪天轉身就遇見了。”


    盧仁勖心想,江都真是人傑地靈,神童挺多啊!


    ……


    張川柏不知道範陽盧氏的神童對他感興趣,他們一家忙得很。


    要做新犁和代耕架的人太多,張春生實在忙不過來,排期都要排到秋收了。


    張衍和張川柏商議,可以把簡單的部件分出去讓鄉親一起做,最後再由張春生組裝。


    如果有誰搞懂了關鍵技術,要全部自己做,也沒有關係。


    這麽一來,做曲轅犁和代耕架的效率大大提高。


    鄉親們很樂意,可以盡快拿到新農具,還可以偷師學一點技術。


    而對張衍合作小組來說,光是做關鍵部件、組裝的工費,就夠換成勞力幫他們幹活了。


    “還是阿衍兄腦子轉得快,想出這樣的好主意。”


    “要我說,是阿衍兄人品好,不藏私。換作別個,有這種好事不得藏著掖著。”


    張衍十幾歲才跟母親、阿姊從城裏搬迴張家灣,說話又文縐縐的……從前莊裏人跟他有隔閡。


    哎呀呀!那個讀書人,是不是用我聽不懂的話在罵我?


    現在卻覺得“一筆寫不出兩個張字”,“誰說張衍一句不好,兄弟們抄家夥上啊!”


    一些周圍鄉裏的人,也過來張家灣做農具。


    最近走在江都城內外的路上,都能見到有人抬著新犁、代耕架經過。


    漸漸的,城裏的木匠也得到消息,還有人來張家灣打聽圖紙。


    張春生跟張衍商量:“有經驗的木匠拆解幾套農具,能琢磨出七七八八。既然他們肯買圖紙,我們就賣?”


    “春生兄拿主意就是,咱們本來也沒指望靠壟斷新農具發家致富。”張衍豪爽地說。


    張春生樂了:“誰想著靠做農具發家啊!自古以來沒聽說過這種好事。”


    他們靠著新農具獲得勞動力、掙到一筆小錢,已經心滿意足啦!


    張衍也覺得很滿足,人不能掙超出能力範圍的錢。


    像他們這種沒權沒勢的普通人,若真靠壟斷農具發財,離禍事就不遠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錦鯉小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的那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的那邊並收藏大唐錦鯉小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