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複唧唧。
“道可道,非常道……”
唧唧複唧唧。
“道可道……阿娘!織布的聲音打斷我讀書啦!”張京墨抱怨。
吳秀手腳協同操作織布機,不緊不慢地說:“賢者在鬧市都能讀書。我聽你讀了幾天都會背了,你還在道可道,割水稻。”
張京墨:“……非常道。”
誰割水稻啊!
阿娘明明不會,還嘲笑我!
“喔喔喔”
“汪汪汪”
農家籬笆外雞飛狗跳,黃犬和公雞花花趾高氣昂地走過,似乎也在唱“割水稻”。
“欺人太甚。”張京墨氣惱得想辣手摧雞。
恰在此時,一個熟悉的小矮瓜由遠而近地跑來……
“阿娘!阿娘!我們家要有好肥料啦!”
“阿耶拉迴熟石膏,阿兄還要送迴牛糞豬糞!”
阿耶推著獨輪車在後麵,張川柏搶先一步跑迴家,嘴巴“嘚不嘚不”宣布好消息。
張京墨如蒙大赦,放下手中的書卷衝出去,把小矮瓜一把撈住。
“你吃石膏了?哦,不,你吃牛糞了?”他高興得語無倫次。
“你才吃牛糞!”張川柏站穩,得意地說:“第一天,大兄帶我吃了雞肉雞蛋麵,第二天帶我吃胡餅、蒸餅、炸大丸子……”
張京墨聽得呆住,片刻後告狀:“阿娘!我就說大兄有私房錢!”
“有就有。”吳秀淡定,“大郎出門在外,身上該有幾個錢。”
張京墨悟了。
阿娘偏心。
人家說“大心肝小寶貝,中間夾著個打死胚”,他一定就是打死胚。
他眼珠一轉,“阿娘,過些日子你生日,我給你做一碗雞湯麵吧?
“花花要打鳴,母雞要下蛋,小雞沒長大……你要吃哪個?”吳秀無情拒絕,“有了熟石膏,你老老實實攪糞漚肥,別隻想著吃。”
……鄉下有句話“挑屎都不偷吃”,形容一個人老實。
張川柏見二兄耳朵耷拉,比阿黃還頹喪,不好意思再炫耀吃的。
他的目光停留在織布機上,轉移話題:“阿娘,我怎麽覺得……咱們家天天都在唧唧複唧唧?”
男耕女織。
阿耶耕地,阿娘種桑養蠶織布,沒有閑置勞動力。
“不唧唧不行啊!”
吳秀歎息,“像我們家,我和你阿耶要交稅賦。一個成丁,每年納稻三石,是為‘租’;服徭役二十日,是為‘庸’,可以用絹抵徭役,一日三尺絹;還有‘調’,交綾或著絹二丈,若選擇交布,則加二成……”
合起來,就是“租庸調”,大唐的稅賦製。
綾羅布匹是貨幣。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半匹紅綃一丈綾,係向牛頭充炭直。”
布匹也要用來交稅、抵徭役。
張川柏掰著手指頭計算,阿娘每年要交多少布……
他的目光又落在阿娘樸素的布衣上。
“阿娘,你辛苦了,你是我們家的頂梁柱啊!”張川柏誠摯地說。
吳秀笑道:“知道就好!所以讓你們愛惜衣裳,一經一緯,一針一線,都是阿娘的汗水!”
“我記住了!阿娘,等你生日,我也送你一份禮物。”張川柏的目光盯在紡織機上。
“好!”吳秀爽快答應。
……
“二郎出來,幹活了!”張衍迴到門口,大聲喊。
“來了!”張京墨連忙答應。
天大地方,吃飯最大。
肥料關係到吃飯,就是頭等大事!
張川柏也放下心事跑出去,和阿兄一起搬出存了好久的尿,再去挑水……
“你挑著糞,我牽著牛~~迎來日出,送走晚霞~~啦啦啦啦~~”
張川柏高興得哼歌,就是攪拌肥料的氣味衝鼻~~
……
左鄰右舍聽到大動靜,都跑過來圍觀。
“三郎迴來了?帶迴什麽?”
“那麽多熟石膏,要點豆腐嗎……啊!尿液豆腐?!”
哪家正經人家用石膏點尿液,能吃嗎?
“做肥呢!”張衍大聲迴答。
鄉親們議論紛紛,有人覺得新鮮,有人覺得張衍縱容孩子胡鬧。
“寵孩子不是這麽寵的,孩子說什麽就是什麽。”
“買熟石膏也要錢,用來幹點什麽不好!”
“就是……還浪費尿。”
質疑聲在四麵八方響起,張衍並不解釋,隻帶著孩子們忙活。
半職業木匠張春生走出來,笑道:“阿衍比你們聰明!他什麽時候胡鬧過!”
他擼起袖子,接過小三郎手中的木棍,幫著攪拌。
見到張春生,鄰裏問:“木匠兄,阿衍一有空就去你家,哧啦哧啦刨木花,你們到底在做什麽?”
“新犁,還有代耕架。”張春生迴答。
“什麽架?”
“你們看到就知道了。”張衍抬起頭,微笑道:“正好,有些事想跟鄉親們商量。”
……
張衍家的小三郎攪屎攪尿!
張衍家的小三郎又做了新農具!
張家的肥料堆成小山!
在一年如一日安靜無聊的鄉村,新鮮事總是像長了翅膀一樣,飛遍田間地頭的各個角落。
有時候,消息傳著傳著,會失去原來的麵目。
第二天,嫁到陸家莊的姑母天蒙蒙亮就匆匆忙忙趕過來。
“三郎,三郎呢?”張清淺走到張家門口,著急地說:“小三郎掉糞堆了?”
正準備帶著新農具下地的張家眾人:……
什麽跟什麽?
“阿姊聽誰胡說八道?三郎好好的!我家堆了一堆肥,發酵十日能用……阿姊一早過來,吃過了嗎?”張衍關心地問。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不可能的,沒有豬羊可殺。
但吃一頓幹飯,問題不大。
“沒掉糞堆?那我就放心了。”張清淺鬆了口氣,“我吃過了……你們要下地吧?我跟你們一塊兒去。”
當初,他們父親走的時候,張衍還年少。
母親帶著他們姊弟,在亂世中艱難求存。
張清淺和張衍感情很深。
“那就一起!正好有新農具,也請阿姊看看。”張衍開心笑著,眼角眉梢帶著驕傲。
瞬間像迴到少年時,跟阿姊炫耀新玩具。
張清淺熟門熟路地往張家的永業田走去,走著走著發現不對勁……
同路的人那麽多?
都在說阿弟和小侄子的名字?
其中,木匠張春生的聲音最大:“等著開眼界吧!阿衍和小三郎從不讓人失望!”
都說內行看門道,張春生已經是張衍父子頭號擁護者!
“道可道,非常道……”
唧唧複唧唧。
“道可道……阿娘!織布的聲音打斷我讀書啦!”張京墨抱怨。
吳秀手腳協同操作織布機,不緊不慢地說:“賢者在鬧市都能讀書。我聽你讀了幾天都會背了,你還在道可道,割水稻。”
張京墨:“……非常道。”
誰割水稻啊!
阿娘明明不會,還嘲笑我!
“喔喔喔”
“汪汪汪”
農家籬笆外雞飛狗跳,黃犬和公雞花花趾高氣昂地走過,似乎也在唱“割水稻”。
“欺人太甚。”張京墨氣惱得想辣手摧雞。
恰在此時,一個熟悉的小矮瓜由遠而近地跑來……
“阿娘!阿娘!我們家要有好肥料啦!”
“阿耶拉迴熟石膏,阿兄還要送迴牛糞豬糞!”
阿耶推著獨輪車在後麵,張川柏搶先一步跑迴家,嘴巴“嘚不嘚不”宣布好消息。
張京墨如蒙大赦,放下手中的書卷衝出去,把小矮瓜一把撈住。
“你吃石膏了?哦,不,你吃牛糞了?”他高興得語無倫次。
“你才吃牛糞!”張川柏站穩,得意地說:“第一天,大兄帶我吃了雞肉雞蛋麵,第二天帶我吃胡餅、蒸餅、炸大丸子……”
張京墨聽得呆住,片刻後告狀:“阿娘!我就說大兄有私房錢!”
“有就有。”吳秀淡定,“大郎出門在外,身上該有幾個錢。”
張京墨悟了。
阿娘偏心。
人家說“大心肝小寶貝,中間夾著個打死胚”,他一定就是打死胚。
他眼珠一轉,“阿娘,過些日子你生日,我給你做一碗雞湯麵吧?
“花花要打鳴,母雞要下蛋,小雞沒長大……你要吃哪個?”吳秀無情拒絕,“有了熟石膏,你老老實實攪糞漚肥,別隻想著吃。”
……鄉下有句話“挑屎都不偷吃”,形容一個人老實。
張川柏見二兄耳朵耷拉,比阿黃還頹喪,不好意思再炫耀吃的。
他的目光停留在織布機上,轉移話題:“阿娘,我怎麽覺得……咱們家天天都在唧唧複唧唧?”
男耕女織。
阿耶耕地,阿娘種桑養蠶織布,沒有閑置勞動力。
“不唧唧不行啊!”
吳秀歎息,“像我們家,我和你阿耶要交稅賦。一個成丁,每年納稻三石,是為‘租’;服徭役二十日,是為‘庸’,可以用絹抵徭役,一日三尺絹;還有‘調’,交綾或著絹二丈,若選擇交布,則加二成……”
合起來,就是“租庸調”,大唐的稅賦製。
綾羅布匹是貨幣。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半匹紅綃一丈綾,係向牛頭充炭直。”
布匹也要用來交稅、抵徭役。
張川柏掰著手指頭計算,阿娘每年要交多少布……
他的目光又落在阿娘樸素的布衣上。
“阿娘,你辛苦了,你是我們家的頂梁柱啊!”張川柏誠摯地說。
吳秀笑道:“知道就好!所以讓你們愛惜衣裳,一經一緯,一針一線,都是阿娘的汗水!”
“我記住了!阿娘,等你生日,我也送你一份禮物。”張川柏的目光盯在紡織機上。
“好!”吳秀爽快答應。
……
“二郎出來,幹活了!”張衍迴到門口,大聲喊。
“來了!”張京墨連忙答應。
天大地方,吃飯最大。
肥料關係到吃飯,就是頭等大事!
張川柏也放下心事跑出去,和阿兄一起搬出存了好久的尿,再去挑水……
“你挑著糞,我牽著牛~~迎來日出,送走晚霞~~啦啦啦啦~~”
張川柏高興得哼歌,就是攪拌肥料的氣味衝鼻~~
……
左鄰右舍聽到大動靜,都跑過來圍觀。
“三郎迴來了?帶迴什麽?”
“那麽多熟石膏,要點豆腐嗎……啊!尿液豆腐?!”
哪家正經人家用石膏點尿液,能吃嗎?
“做肥呢!”張衍大聲迴答。
鄉親們議論紛紛,有人覺得新鮮,有人覺得張衍縱容孩子胡鬧。
“寵孩子不是這麽寵的,孩子說什麽就是什麽。”
“買熟石膏也要錢,用來幹點什麽不好!”
“就是……還浪費尿。”
質疑聲在四麵八方響起,張衍並不解釋,隻帶著孩子們忙活。
半職業木匠張春生走出來,笑道:“阿衍比你們聰明!他什麽時候胡鬧過!”
他擼起袖子,接過小三郎手中的木棍,幫著攪拌。
見到張春生,鄰裏問:“木匠兄,阿衍一有空就去你家,哧啦哧啦刨木花,你們到底在做什麽?”
“新犁,還有代耕架。”張春生迴答。
“什麽架?”
“你們看到就知道了。”張衍抬起頭,微笑道:“正好,有些事想跟鄉親們商量。”
……
張衍家的小三郎攪屎攪尿!
張衍家的小三郎又做了新農具!
張家的肥料堆成小山!
在一年如一日安靜無聊的鄉村,新鮮事總是像長了翅膀一樣,飛遍田間地頭的各個角落。
有時候,消息傳著傳著,會失去原來的麵目。
第二天,嫁到陸家莊的姑母天蒙蒙亮就匆匆忙忙趕過來。
“三郎,三郎呢?”張清淺走到張家門口,著急地說:“小三郎掉糞堆了?”
正準備帶著新農具下地的張家眾人:……
什麽跟什麽?
“阿姊聽誰胡說八道?三郎好好的!我家堆了一堆肥,發酵十日能用……阿姊一早過來,吃過了嗎?”張衍關心地問。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不可能的,沒有豬羊可殺。
但吃一頓幹飯,問題不大。
“沒掉糞堆?那我就放心了。”張清淺鬆了口氣,“我吃過了……你們要下地吧?我跟你們一塊兒去。”
當初,他們父親走的時候,張衍還年少。
母親帶著他們姊弟,在亂世中艱難求存。
張清淺和張衍感情很深。
“那就一起!正好有新農具,也請阿姊看看。”張衍開心笑著,眼角眉梢帶著驕傲。
瞬間像迴到少年時,跟阿姊炫耀新玩具。
張清淺熟門熟路地往張家的永業田走去,走著走著發現不對勁……
同路的人那麽多?
都在說阿弟和小侄子的名字?
其中,木匠張春生的聲音最大:“等著開眼界吧!阿衍和小三郎從不讓人失望!”
都說內行看門道,張春生已經是張衍父子頭號擁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