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母家有牛,我們家沒有。有了新犁,還得人來拉,有沒有可以取代牛的農具呢……”
答案是:有。
小三郎邊思考邊嘰嘰呱呱:“代耕架,結構包括兩個轆轤、一根長索和犁身。轆轤分別設置在地頭的兩端,長索穿過轆轤並連接犁身……
‘坐而用力,往來自如’,功效與兩牛相當,降低了勞動強度,缺點是需要三人協作……”
可能是因為思考太用腦,他說著說著聲音越來越小,最後竟然打起小唿嚕。
肚皮一起一伏,
睡著了。
張衍:“……我把他抱迴去。”
兩個人正好,三個人太擠。
吳秀輕輕拍著小兒子:“就讓他在這睡。小兒郎一轉眼就長大了,過兩年你想摟著他睡,他都不肯。”
不信你問大郎和二郎。
再說,那兩個大的臭臭的,小的沒那麽臭。
“礙事。”張衍嘀咕一聲,“打好曲轅犁,就做三郎說的代耕架。”
這個代耕架,聽著倒不難,隻是從前沒有人想到。
感謝入夢的神仙,真夠意思。
“你真是信任孩子。”吳秀輕聲說,“也是……一聽就不是小兒郎能想出來的,必然是神仙借他的口,幫助世人。”
“我也是這麽想,所以沒有將做法藏著掖著。”張衍認可。
他們夫妻倆總是心有靈犀。
吳秀又想到另一個問題:“大郎進城學醫,你又想安排二郎、三郎去讀書,家裏的活怕是幹不過來。”
光是代耕架,就得三個人操作。
“人手的事,我已經有了想法,農具做出來再說。”張衍笑著感慨,“萬萬沒想到,三郎還能有如此奇遇。”
感慨幾句,又想到膽大包天的大郎。
牛和人能一樣嗎?
給牛接生,萬一出事了,你賠得起嗎?
牛命貴啊!
……
將新農具的做法交給阿耶,張川柏就不操心了。
他是小兒郎,就要做小兒郎的事。
第二天清晨,他又拿著小竹竿“嘎嘎嘎”地趕著小鴨子去小河邊。
昨日吃過炒鴨子,他現在放鴨子都更起勁。
就是看著小鴨子們,有一點點的罪惡感。
經過田邊時,見到少年圍著長兄張遠誌議論:
“遠誌,你哪日進城,我跟你一起去拜見甄醫師。”
“甄醫師還收徒嗎?我也有天賦,還有家傳手藝……我祖父會閹雞!”
給牛看病的醫術,學會了不愁飯吃!
張遠誌汗顏:“我昨日是冒險,到現在還後怕呢!好在那是我姑母的牛,萬一出事也不會被責怪。”
“怎麽會怪你?又不是你讓母牛懷孕的。”
“也不是你讓母牛難產的。”
“每個男人都有第一次,一迴生二迴熟。”
……
聽著這些議論聲,張川柏笑得像個偷油的老鼠。
還好阿兄成功了。
人人都誇阿兄,身為弟弟老懷寬慰。
到河邊時,已有好些孩子在。
把嘎嘎嘎的鴨子放進河裏,有人拿出魚竿,挑選風水寶地釣魚,有人鑽進草叢裏找野果。
同樣豁著門牙的張柱和張川柏一起釣魚,好奇地問:“你昨日真的吃到大鴨子了?”
“你連這都知道?”張川柏驚訝。
“哦……你們昨天迴來,我阿耶過去湊熱鬧了。”張柱滿臉羨慕,“你姑姑家真富裕,不過節也殺鴨。”
“是為了感謝我阿兄。”張川柏解釋。
張柱搖搖頭,神秘兮兮地壓低聲音:“我阿耶說,他家生活好,是因為陸家阿翁是裏正!等你阿耶也當上裏正,你家也可以養大牲口、大魚大肉。”
“不是吧……裏正有祿米嗎?”張川柏疑惑。
“糞便!陸家有門路,從城裏運迴糞便。”張柱羨慕得流口水。
平日裏,小兒郎們在路上見到一塊牛糞都會立刻衝上去踩一腳。
誰先踩到算誰的。
甚至,還有兩個莊子的人,因為一塊牛糞吵起來,最後發展成械鬥。
張柱又問:“你阿兄救了陸家的牛,他家應該給你家送糞便吧?你們不問一問?有多的給我家分一點?”
誰家會嫌肥料多?
“也不是誰做裏正都能運迴糞便,這是陸翁的本事。”張川柏正色說,“我們不能主動問,那不是挾恩求報嗎?”
“什麽恩,什麽報?”張柱撓頭。
“挾恩求報。”
“嘖……你阿耶讀過書,全家說話都怪怪的。”
雖然怪,但家裏大人都讓自家孩子多跟張川柏兄弟玩。
跟著好人,不會學壞。
“去去!別吵到我釣魚魚。”張川柏擺手,盯著水麵的動靜。
柱子的話,令他心中一動……
是啊!
怎麽隻想到改進農具,沒想到肥料呢?
有句話咋說來著?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真是想了一出還得有下一出。
當一個神童太難了,小三郎為這個家操碎了心~~
……
插秧季到了尾聲,秧馬已經在附近幾個莊子傳開。
處處水田裏,都有農人騎在秧馬上,像騎著小船一樣滑動,左右手靈巧協作。
再也不用像往日一般佝僂著腰勞作。
秧馬,也從張家灣傳到江都城,同時傳開的,還有張家神童的名聲。
見到這一幅生機勃勃的《插秧圖》,張川柏腦海中浮現一首詩:“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被將教秧馬,代勞民莫忘。”
說到寫詩,張川柏就得佩服同族的張若虛。
哪怕讓他迴娘胎重生一遍,他也寫不出《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究竟是哪家族人的後代呢?
張川柏蹲在家門口,看看豁著門牙搶牛糞的柱子,搖了搖頭……不是這個,不像;
再看看毫無章法揮舞木棒卻又虎虎生威的二兄,又搖搖頭。
……
“你這小三郎,又在想什麽?頭搖成撥浪鼓了!”正在收拾行李的張遠誌取笑。
“阿兄,你帶上我進城吧,我要尋一些東西。”張川柏迴過神。
什麽詩的幹的,肥料更重要啊!
他早就想進城逛逛,現在有了好的理由~~
夢裏有個說法,“秧苗三帶”:
一帶:移栽時根莖帶土;
二帶:移栽前噴灑除蟲的藥水;
三帶:指的是帶肥。
小三郎搖頭晃腦地說:“插秧要帶肥,是給秧苗送的嫁妝。如今插秧結束,要給它們追肥。”
“你莫非是想去收糞便?”張遠誌皺眉,“城裏的糞便都有主,別說你小孩兒,就是大人,沒門路也收不到。”
除非……
“我知道,我尋一些其他東西,讓我們現有的糞便發揮最大的肥效。說起來,還得大兄幫忙。”張川柏笑眯眯賣關子。
他當然知道糞便難得!
糞便在唐代也是金坷垃。
《朝野僉載》載“長安富民羅會,以剔糞為業”;
《太平廣記》載“河東人裴明禮,善於理業,收人間所棄物,積而鬻之,以此家產巨萬。”
張家攢了一些糞肥,張川柏想做的是,氮肥尿素磷肥等等等……
答案是:有。
小三郎邊思考邊嘰嘰呱呱:“代耕架,結構包括兩個轆轤、一根長索和犁身。轆轤分別設置在地頭的兩端,長索穿過轆轤並連接犁身……
‘坐而用力,往來自如’,功效與兩牛相當,降低了勞動強度,缺點是需要三人協作……”
可能是因為思考太用腦,他說著說著聲音越來越小,最後竟然打起小唿嚕。
肚皮一起一伏,
睡著了。
張衍:“……我把他抱迴去。”
兩個人正好,三個人太擠。
吳秀輕輕拍著小兒子:“就讓他在這睡。小兒郎一轉眼就長大了,過兩年你想摟著他睡,他都不肯。”
不信你問大郎和二郎。
再說,那兩個大的臭臭的,小的沒那麽臭。
“礙事。”張衍嘀咕一聲,“打好曲轅犁,就做三郎說的代耕架。”
這個代耕架,聽著倒不難,隻是從前沒有人想到。
感謝入夢的神仙,真夠意思。
“你真是信任孩子。”吳秀輕聲說,“也是……一聽就不是小兒郎能想出來的,必然是神仙借他的口,幫助世人。”
“我也是這麽想,所以沒有將做法藏著掖著。”張衍認可。
他們夫妻倆總是心有靈犀。
吳秀又想到另一個問題:“大郎進城學醫,你又想安排二郎、三郎去讀書,家裏的活怕是幹不過來。”
光是代耕架,就得三個人操作。
“人手的事,我已經有了想法,農具做出來再說。”張衍笑著感慨,“萬萬沒想到,三郎還能有如此奇遇。”
感慨幾句,又想到膽大包天的大郎。
牛和人能一樣嗎?
給牛接生,萬一出事了,你賠得起嗎?
牛命貴啊!
……
將新農具的做法交給阿耶,張川柏就不操心了。
他是小兒郎,就要做小兒郎的事。
第二天清晨,他又拿著小竹竿“嘎嘎嘎”地趕著小鴨子去小河邊。
昨日吃過炒鴨子,他現在放鴨子都更起勁。
就是看著小鴨子們,有一點點的罪惡感。
經過田邊時,見到少年圍著長兄張遠誌議論:
“遠誌,你哪日進城,我跟你一起去拜見甄醫師。”
“甄醫師還收徒嗎?我也有天賦,還有家傳手藝……我祖父會閹雞!”
給牛看病的醫術,學會了不愁飯吃!
張遠誌汗顏:“我昨日是冒險,到現在還後怕呢!好在那是我姑母的牛,萬一出事也不會被責怪。”
“怎麽會怪你?又不是你讓母牛懷孕的。”
“也不是你讓母牛難產的。”
“每個男人都有第一次,一迴生二迴熟。”
……
聽著這些議論聲,張川柏笑得像個偷油的老鼠。
還好阿兄成功了。
人人都誇阿兄,身為弟弟老懷寬慰。
到河邊時,已有好些孩子在。
把嘎嘎嘎的鴨子放進河裏,有人拿出魚竿,挑選風水寶地釣魚,有人鑽進草叢裏找野果。
同樣豁著門牙的張柱和張川柏一起釣魚,好奇地問:“你昨日真的吃到大鴨子了?”
“你連這都知道?”張川柏驚訝。
“哦……你們昨天迴來,我阿耶過去湊熱鬧了。”張柱滿臉羨慕,“你姑姑家真富裕,不過節也殺鴨。”
“是為了感謝我阿兄。”張川柏解釋。
張柱搖搖頭,神秘兮兮地壓低聲音:“我阿耶說,他家生活好,是因為陸家阿翁是裏正!等你阿耶也當上裏正,你家也可以養大牲口、大魚大肉。”
“不是吧……裏正有祿米嗎?”張川柏疑惑。
“糞便!陸家有門路,從城裏運迴糞便。”張柱羨慕得流口水。
平日裏,小兒郎們在路上見到一塊牛糞都會立刻衝上去踩一腳。
誰先踩到算誰的。
甚至,還有兩個莊子的人,因為一塊牛糞吵起來,最後發展成械鬥。
張柱又問:“你阿兄救了陸家的牛,他家應該給你家送糞便吧?你們不問一問?有多的給我家分一點?”
誰家會嫌肥料多?
“也不是誰做裏正都能運迴糞便,這是陸翁的本事。”張川柏正色說,“我們不能主動問,那不是挾恩求報嗎?”
“什麽恩,什麽報?”張柱撓頭。
“挾恩求報。”
“嘖……你阿耶讀過書,全家說話都怪怪的。”
雖然怪,但家裏大人都讓自家孩子多跟張川柏兄弟玩。
跟著好人,不會學壞。
“去去!別吵到我釣魚魚。”張川柏擺手,盯著水麵的動靜。
柱子的話,令他心中一動……
是啊!
怎麽隻想到改進農具,沒想到肥料呢?
有句話咋說來著?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真是想了一出還得有下一出。
當一個神童太難了,小三郎為這個家操碎了心~~
……
插秧季到了尾聲,秧馬已經在附近幾個莊子傳開。
處處水田裏,都有農人騎在秧馬上,像騎著小船一樣滑動,左右手靈巧協作。
再也不用像往日一般佝僂著腰勞作。
秧馬,也從張家灣傳到江都城,同時傳開的,還有張家神童的名聲。
見到這一幅生機勃勃的《插秧圖》,張川柏腦海中浮現一首詩:“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被將教秧馬,代勞民莫忘。”
說到寫詩,張川柏就得佩服同族的張若虛。
哪怕讓他迴娘胎重生一遍,他也寫不出《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究竟是哪家族人的後代呢?
張川柏蹲在家門口,看看豁著門牙搶牛糞的柱子,搖了搖頭……不是這個,不像;
再看看毫無章法揮舞木棒卻又虎虎生威的二兄,又搖搖頭。
……
“你這小三郎,又在想什麽?頭搖成撥浪鼓了!”正在收拾行李的張遠誌取笑。
“阿兄,你帶上我進城吧,我要尋一些東西。”張川柏迴過神。
什麽詩的幹的,肥料更重要啊!
他早就想進城逛逛,現在有了好的理由~~
夢裏有個說法,“秧苗三帶”:
一帶:移栽時根莖帶土;
二帶:移栽前噴灑除蟲的藥水;
三帶:指的是帶肥。
小三郎搖頭晃腦地說:“插秧要帶肥,是給秧苗送的嫁妝。如今插秧結束,要給它們追肥。”
“你莫非是想去收糞便?”張遠誌皺眉,“城裏的糞便都有主,別說你小孩兒,就是大人,沒門路也收不到。”
除非……
“我知道,我尋一些其他東西,讓我們現有的糞便發揮最大的肥效。說起來,還得大兄幫忙。”張川柏笑眯眯賣關子。
他當然知道糞便難得!
糞便在唐代也是金坷垃。
《朝野僉載》載“長安富民羅會,以剔糞為業”;
《太平廣記》載“河東人裴明禮,善於理業,收人間所棄物,積而鬻之,以此家產巨萬。”
張家攢了一些糞肥,張川柏想做的是,氮肥尿素磷肥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