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墨話音剛落,張川柏就喊:“阿兄快來!摸到大家夥!”


    小麽小三郎,運氣就是好!


    張京墨一聽,三兩口扒完飯,把木碗往長兄懷裏一塞,衝進田裏。


    大郎張遠誌迴過神,隻看到二弟猴子般敏捷的背影。


    他老氣橫秋地歎了一口氣:“讓諸君見笑了,舍弟頑皮。”


    鄉親們:“……”


    田裏鬧哄哄的,張京墨生怕小弟摸到的大家夥是蛇,衝過來一看發現是條滑不溜手的黃鱔。


    小三郎張川柏眼疾手快夾住黃鱔的上半部分,就“釘”住了光滑的黃鱔,扔進腰側掛著的竹簍裏。


    “好身手!不愧是我弟!”張京墨興致勃勃,也跟著一起摸。


    他還跟小弟分享經驗:“黃鱔洞是圓的,洞越圓大,黃鱔越粗壯,蟹洞是扁的,蛇洞也圓,但一般不靠近水,而黃鱔洞口常常在水麵以下……”


    田裏人多,黃鱔泥鰍被驚嚇得亂竄,甚至鑽到人腳下,不用專門找都能摸到。


    隻是小東西滑溜溜,需要技術才捉得住。


    “阿娘啊!”


    一個小孩忽然“噗通”摔倒,帶著哭聲嚷嚷:“有東西鑽我褲襠啦!好大!是蛇!蛇鑽我褲襠了!”


    哇哇!


    咬掉小雀雀就不能娶媳婦啦!


    其他孩子哄笑:“怕什麽!肯定是泥鰍!”


    張京墨是大孩子,當仁不讓地伸出龍爪手一扯,解救被困的小娃。


    片刻後,他驚唿:“喲?真的是蛇!”


    一條黃黑色有花紋,漂漂亮亮的水蛇!


    張京墨嚇了一跳,一甩手蛇就掉在水田裏。


    有紋身的一下子溜走了。


    他又懊惱:“可惜了好肥的一條蛇。”


    不遠處,張衍看著這一幕,笑著搖頭:“二郎也還是孩子,幹活就腰疼,摸魚就先鋒。”


    三個臭小子,都是皮猴子!


    “二郎迴來!吃飽了要幹活!”張衍吆喝一聲。


    張京墨依依不舍地跑到待插秧的田裏。


    仿佛去年今日,他還是三郎那樣無憂無慮的小娃娃,今年就是壯勞力了!


    時光一去不複返~~


    張川柏不知道二兄的感慨。


    他又捉到一條泥鰍,得意地叉腰哈哈笑。


    等到大人喊“迴家”的聲音,小孩子們才發現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竹簍裏滿滿的。


    豐收的喜悅往往帶著一身泥濘。


    小孩子們一個個的,從頭到腳都是泥,比插秧的大人還髒。


    戰功赫赫的張川柏尤其醒目,泥漿糊滿身,隻看到黑白分明的眼睛,跟未幹的泥偶似的。


    張川柏渾然不覺,雄赳赳氣昂昂,走出將軍凱旋的步伐。


    還未進門就喊:“阿娘!我要吃泥鰍燉豆腐、黃鱔粥、香煮田螺……”


    “張三郎!”吳秀瞪眼,“你的衣服不要了!怎麽不脫了衣服才下田!”


    “啊?”張川柏的笑聲戛然而止。


    男子漢大丈夫,豈能身無寸縷?


    張衍跟著走進來,勸道:“本來就是幾兄弟穿過的破舊衣服,爛得不能要了。二郎,帶你弟弟去溪邊洗洗。”


    說話時,給張川柏一個“快溜”的眼神。


    小三郎瞬間領會,拉著二兄的手一溜煙跑了。


    吳秀在身後喊:“早些迴來吃飯,別顧著玩,水還冷呢!”


    又衝丈夫嗔道:“你就縱容孩子吧!”


    張衍哈哈笑:“都是好孩子!今日小三郎給我長臉呢!家家都說要送魚,還有說送雞蛋的……這麽好的孩子,縱容些怎麽了?”


    他曾祖、祖父、父親都當過小官,到他這一代,因少年喪父家道中落。


    在他娶妻後不久,老母親也去世了。


    張衍心中,最大的遺憾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能奉養父母。


    有時候他也會想,若父親沒有早早離開,一定會很慈愛吧?


    他把自己缺失的父愛,都傾注在三個兒子身上。


    吳秀對丈夫溺愛孩子哭笑不得,隻好把話題轉到“魚”、“雞蛋”上,問怎麽迴事。


    張衍主講,大郎張遠誌補充,活靈活現地描述鄉親們對學做秧馬的熱情。


    吳秀樂嗬嗬:“人家要學咱們就教!都是族親,還相約互幫插秧呢,幫人就是幫己。”


    “那禮物收不收?”張遠誌問。


    “收!”吳秀理直氣壯,“我們不收,鄉親們多不好意思?再說,教人做秧馬,費力氣和腦子。”


    “所以我說讓春生阿兄接活。”張衍接過話頭,“也給他添一點進項,他生活多有不易。”


    明明自己也不富裕,卻同情他人不易。


    張衍就是這樣的人。


    他又對張遠誌說:“大郎,忙完插秧,你就迴城裏醫館。甄醫師看在我們兩家幾代的交情收下你,你要珍惜機會好好學。”


    甄聞道是經過太常寺太醫署考核認證的醫師。


    據說,太醫署還曾留他任職,但甄聞道掛念故鄉的父老鄉親,迴了江都開醫館。


    張遠誌點頭:“阿耶放心!師父說我有天賦,來日可以去長安考太醫署的醫生。”


    大唐太醫署不僅負責醫療管理,還負責醫學教育,有醫、針、按摩、咒禁四科。


    教師的職稱為博士、助教、醫師、醫工等;


    學生分科稱為醫生、針生、按摩生、咒禁生。


    聽到兒子那麽有出息,張衍和吳秀都很高興,毫不吝嗇誇獎之詞。


    他們眼前浮現大郎明日做醫生,後日做醫師,大後日就是太醫署令!


    一年升九級~~


    人活一口氣,最重要的是有希望!


    “阿耶阿娘!我新學了一個藥方,給你們開個藥吧?”張遠誌得到父母的誇獎,信心更充足。


    “不用不用!誰家好人沒事吃藥啊!”張衍和吳秀異口同聲地拒絕。


    好大兒是大孝子,但開的藥實在是讓人心有餘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錦鯉小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的那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的那邊並收藏大唐錦鯉小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