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穀布穀”。


    江都城郊的張家灣,在布穀鳥清脆歡快的叫聲中醒來。


    路邊的草木仿佛一夜之間愈發青綠,競相迸發著濃鬱的生機。


    農人下到秧田裏,熟練地彎腰拔秧苗。


    拔秧、插秧的人,時不時直起腰來,說幾句閑話,讓腰舒展舒展。


    在彎腰的農人中,坐著滑行拔秧的張衍父子收獲了四周好奇的目光。


    一開始是看稀奇,甚至有人腹誹張衍花樣多,下田都想著偷懶,不久之後就成了驚歎……


    咦?


    幹活比自家快?還可以坐著滑行?


    不用彎腰?


    “阿衍老弟,你坐著那個是什麽?”旁邊秧田的張大河問出了眾人的心聲。


    “秧馬!”張衍響亮地迴答。


    他就等著人問,才有機會炫耀。


    鄉親們七嘴八舌地詢問,張衍樂嗬嗬地介紹:“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背麵象瓦……


    人坐在船背,拔秧的時候,雙手將秧苗拔起,隨手捆紮、置於船後倉中;


    若是插秧,用右手將船頭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後以雙腳使秧馬向後逐漸挪動……”


    他邊說邊示範,坐在秧馬上靈活得像個少年郎。


    辛苦的農活在他手中仿佛成了兒戲。


    累當然也累,但確實比彎腰好受很多。


    經驗豐富的老農一通看下來,很快明白秧馬的作用,紛紛拍大腿:“這是何處想來!我們怎麽就想不到!”


    “還得是阿衍,識字的就是不一樣!”


    張衍識字,還挺有見識,可還是田舍漢。


    鄉親們有些可惜,又有些安慰。


    張衍笑道:“是我家小三郎的主意,說是從竹馬、木馬想到的。我想著試試不吃虧,就做了一個。你們要覺得好用,也可以用起來。”


    秧馬這東西,結構和材料都不複雜,會做板凳的研究一會兒很容易想通,沒法保密。


    張衍也不覺得此事需要保密。


    “是川柏想到的啊?小兒郎頭腦靈活!迴頭我學一學,要是做出來,提兩條魚謝他!”張大河爽朗笑道。


    春夏時節溪流漲水,勤快的人多少都能逮到一些魚,張大河自覺承諾能兌現。


    鄰裏都知道,張衍家的小三郎張川柏最愛摸魚摸蝦,熟悉的人都笑他是狸奴投胎。


    “阿衍兄先借給我家琢磨,不管做不做得出,送三條魚!”另一個鄰居搶過話頭。


    “這個怕是要懂木工的才做得出?我手笨怕是學不來,可不可以請阿衍兄幫我?我可以買!”


    突然就競爭起來了。


    插秧不能等,早做好早享受!


    ……


    狸奴投胎的張川柏還是個豁著門牙的總角小兒。


    家裏有兩個兄長,拔秧苗、插秧這種事用不著他。


    插秧不僅累,還要有技巧。


    小兒手生,秧苗插得東倒西歪甚至飄在水麵上,不是白忙活嗎?


    農人閑時一日兩餐,忙時一日三餐。


    阿娘吳秀做好飯,張川柏跟阿娘告別,和小夥伴一起,提著籃子去田裏送午飯。


    小兒們被飯菜香勾得肚子裏饞蟲亂動,眼珠子滴溜溜轉,卻沒有人偷吃……


    他們雖小,也知道這是給幹重活的大人吃的。


    “川柏,一會兒我們去撿田螺還是捉泥鰍?”鄰居家的張柱興衝衝地問。


    不能吃大人的好飯菜,我們可以給自己加菜啊!


    “都要!”張川柏響亮地迴答。


    “田螺洗一洗,在清水裏養幾天,把肉挑出來煮,好歹是肉呢……泥鰍也要養兩天,和豆腐一起燉煮,美得很呢!”


    安排得明明白白!


    小兒們控訴地看著張川柏:“吃泥鰍還要加豆腐,真敗家啊!”


    誰家好孩兒吃泥鰍還加豆腐啊!


    豆腐可不是人人會做的,逢年過節買兩塊迴來就是改善生活了!


    張川柏理直氣壯:“我阿耶說,會吃的人有福氣!”


    “喲嗬嗬,你耶耶出名的縱容孩子!”


    “走走!捉泥鰍去!”


    “柱子別跑!摔了飯菜你阿耶捶死你!”


    小孩兒們奔跑的腳步頓時慢下來。


    摔了自己事小,摔了飯菜事大。


    張川柏走到秧田邊,喊了一聲“阿耶”!


    一群人齊刷刷迴頭。


    “阿……耶?”張川柏被熱情的目光嚇得頓住腳步。


    如果沒有記錯,他隻有一個阿耶。


    阿耶,父親也。


    沒聽過哪個正經人有多個父親的。


    “三郎,你就要有很多魚吃啦!”張衍排眾而出,向小兒子宣布好消息。


    張川柏疑惑,水田裏長出魚了?


    很快,鄉親們七嘴八舌的誇獎,讓張川柏明白,原來是秧馬的功勞。


    他赧然撓頭,有些不好意思。


    其實,秧馬不是他自己創造的。


    他有一個秘密,從小就做一個連續的夢,夢裏是另一個時空。


    小時候,他以為這是很正常的。


    畢竟人人都會做夢,長兄張遠誌夢見過仙女、二兄張京墨夢見過東海龍王,頭上有犄角,身後有尾巴。


    可漸漸的,他知道自己的夢不同尋常。


    尤其是兩個月前過了生日,又長大了一歲,原本模糊的夢見變得清晰,一些新的事物忽然閃現在腦海。


    前些天,他靈光一閃想到秧馬……


    北宋時才出現,一直到千年後的南方農村還有人使用。


    蘇軾《秧馬歌引》細致地寫了秧馬的製作和使用方法。


    蘇軾?北宋?


    咦?


    哪跟哪?


    他雖小也知道,現在是大唐貞觀年間!


    張川柏後知後覺,發現自己是一個有秘密的孩子,曾為此很慌張。


    但想到秧馬的作用,他還是告訴了父親。


    父親爽快擼起袖子做。


    父親當時說:“試一試嘛!你長兄剛去甄醫師那裏做學醫時,信心滿滿給我開藥,說是清便排毒,我還不是二話不說就喝。”


    騎秧馬頂多被人取笑,喝好大兒遠誌開的藥一瀉千裏,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


    有這樣的父親,張川柏的苦惱頓時如浮雲飄散。


    做夢而已,頂多比別人知道得多一點點……


    應該沒什麽大問題吧?


    各家大人蹲在田邊樹蔭下,一邊吃飯,一邊商議誰家先做秧馬,是不是非做不可……


    看起來不錯,說起來熱鬧。


    做起來不一定好上手啊!


    鄰居張大河借過秧馬研究一會兒,搖了搖頭:“眼睛看明白了,就是不知道手明不明白。”


    “試一試不就知道啦!就費一些木頭,做得不好頂多給小兒騎著玩。”鄉親們很樂觀。


    張衍微微笑道:“實在不會做,可以出錢請春生阿兄做,我做的時候,也去向他請教過呢!”


    族兄張春生是奇人,右手缺了三根手指,隻剩大拇指和食指,竟然還能練出一手木工絕活。


    他性情和善,喜歡小孩兒,鄰裏的孩子都收過他做的小玩具。


    鄉親們聽到張衍的建議,想想覺得也行。


    此時,張春生也在人群中,看著張衍感激地笑。


    大人還在吃飯,黃口小兒們爭先恐後跳進水田裏摸田螺、捉泥鰍。


    二郎張京墨瞟了眼一馬當先的小弟,提醒:“別伸手進泥鰍洞,擔心摸到有紋身的!”


    眾所周知,有紋身的都惹不起!


    (為了閱讀體驗更好,本書標注放作者有話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錦鯉小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的那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的那邊並收藏大唐錦鯉小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