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雲: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與佛從來都是相依相存的。


    若能體悟到無物無心,那便是真正的法身佛。


    法身佛,沒有形態,隻有圓滿的光輝,包容萬象。


    無形的體即是真體,無相的相即是實相。


    既非色彩,也非空無,既不來也不去,也沒有迴向。


    無異無同,無有無無,難以舍棄,難以執取,難以聽見,也難以看見。


    內外的靈光是相通的,一個佛國可以藏在一粒沙中。


    一粒沙能包含整個大千世界,一個身心也能容納萬法。


    要明白這一點,必須領會無心的法門,不染汙、不停滯,即是淨業。


    善與惡的種種情況並不做任何分別,便是南無釋迦葉。


    這首詩講述了佛法的深奧含義,體現了禪宗的思想。


    詩中強調“心即佛,佛即心”,即人的內心與佛的境界是同一的,佛法沒有固定的形式和樣貌,真如的法身超越一切相,存在於一切之中。


    詩的最後一句“南無釋迦葉”則表達了對釋迦牟尼佛的敬仰。


    劉伯欽和唐三藏都感到十分驚慌,忽然聽到喊聲:“師父來了!”


    一旁的家仆說道:“這叫聲一定是從山腳下石匣中的老猿發出來的。”


    伯欽解釋道:“是他!是他!”


    三藏疑惑地問:“什麽是‘老猿’?”


    伯欽答道:“這座山原名叫‘五行山’,後來因為我大唐王征西定國,將它改名為‘兩界山’。據老一輩的人說,‘王莽篡漢’時天降這座山,壓住了一隻神猴。那猴子不怕寒暑,不吃不喝,土神一直看管著它,讓它吃鐵丸,飲銅汁,這樣多年都未死。你聽到的喊聲,一定是那隻猴發出的。長老不必擔心,我下山去看看。”


    三藏聽後隻得依從,牽著馬站在一旁等待。


    馬下山。


    行走不到幾裏,隻見那石匣之間,果然有一隻猴子,露著頭,伸著手,亂招手道:“師父,你怎麽此時才來?來得好!來得好!救我出來,我保你上西天去!”


    這長老走近一看,你知道它是什麽樣子:


    尖嘴瘦腮,金睛火眼。頭上堆著苔蘚,耳中生著薜蘿。鬢邊少發,多是青草,頷下沒有胡須,隻有綠莎。眉間有泥,鼻子凹陷,十分狼狽;手指粗,手掌厚,身上還帶著塵土。雖然眼睛轉動,喉舌和聲,語言也利索,但身體卻動不了。


    正是五百年前的孫大聖,如今依然被天羅壓製。


    劉太保確實膽大,走上前去,把它鬢邊的草和頷下的莎拔掉,問道:“你有什麽話要說?”


    那猴說:“我沒話說,隻是讓那個師父上來,我有話要問他。”


    三藏問:“你問我什麽?”


    那猴答道:“你是東土大王差往西天取經去的麽?”


    三藏迴答:“正是,你問什麽?”


    那猴說道:“我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因為犯了彌天大罪,被佛祖壓在這裏。前些日子,有位觀音菩薩領佛旨意,上東土尋找取經人。我勸她救我,她勸我改過自新,歸依佛法,保護取經人,往西方拜佛,等功成之後自有好處。所以我日夜提心吊膽,等著師父來救我。我願意保你取經,做你的徒弟。”


    三藏聽了,心中大喜,說:“你雖然有此善心,又蒙菩薩教誨,願意做沙門,可是我又沒有斧頭鋸子,如何救得你出來?”


    那猴答道:“不用斧頭鋸子,你隻需要救我,我自己就能出來。”


    三藏問:“你怎麽出來?”


    那猴答道:“山頂上有我佛如來的金字壓帖。你隻需要上山揭起那個壓帖,我就出來了。”


    三藏依言,便迴頭請求劉伯欽道:“太保啊,我和你上山去一趟。”


    伯欽說:“不知是真是假!”


    那猴高聲喊道:“是真的!絕對不會虛假!”


    伯欽隻得叫家仆牽了馬匹。


    他自己扶著三藏,便再次上山。


    攀藤附葛,一直爬到山頂,果然看到金光萬道,瑞氣千條,山頂上有一塊四方大石,石上貼著一張皮,上麵寫著“唵、嘛、呢、叭、咪、吽”六個金字。


    三藏跪下,朝石頭拜了幾拜,看著金字,朝西禱告道:“弟子陳玄奘,特奉旨意求經,若有徒弟之分,揭得金字,救出神猴,同證靈山;若無徒弟之分,此猴是兇頑怪物,哄騙弟子,不成吉慶,便揭不起。”


    禱告完畢,又拜了幾拜。


    然後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揭下了六個金字。


    忽然,一陣香風吹過,那“壓帖”被迅速吹得飛起來,聲音傳來:“我乃監押大聖的天神。今天他的難已滿,我們迴見如來,交還此封皮。”


    三藏和伯欽等人嚇得急忙向空中拜禮。


    他們下山,迴到石匣邊,對那猴說:“壓帖已經揭起了,你能出來了嗎?”


    那猴歡喜地叫道:“師父,請你退開些,我好出來。不要嚇到你。”


    伯欽聽到後,領著三藏一行人準備往東走。


    走了五七裏,突然聽見那猴子大聲喊道:“再走!再走!”


    三藏繼續走了一段路,到了山下,忽然聽見一聲巨響,仿佛是地裂山崩,大家都嚇得一跳。


    隻見那猴子已經跑到三藏的馬前,赤裸裸地跪下,喊道:“師父,我出來了!”


    他給三藏行了四拜,急忙起身,又向伯欽行了一個大禮,說:“多謝大哥送我師父,又辛苦大哥替我拔草。”


    謝過後,猴子開始收拾行李,扣上馬匹。


    那匹馬看到他,立刻軟了腰,蹄子變得笨拙,戰戰兢兢地站不住。


    原來這隻猴子以前是弼馬溫,天上負責照看龍馬的,馬見他自然害怕。


    三藏看他確實心地善良,表現得像一個沙門,於是問:“徒弟,你姓什麽?”


    猴王答道:“我姓孫。”


    三藏說道:“那我給你起個法名,方便唿喚。”


    猴王迴答:“不必麻煩師父,我原本有個法名,叫孫悟空。”


    三藏高興地說:“正合適,我們這個宗派你很合適。你這個模樣,像極了一個小頭陀,我再給你起個外號,叫做行者,如何?”


    悟空連聲說道:“好!好!好!”


    於是,從此以後他便被稱為孫行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遊白話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間獨舞之幽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間獨舞之幽蘭並收藏西遊白話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