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葛岑又欺負你了,看來還是欠收拾,這次我親自動手!”
楊行秋站起身,去拿牛鈞送給他的佩劍。
“不是啦!是因為……”
葉陽鶴拉住男友的手,跟他說起了今天的見聞。
“這樣啊!”
“不管去哪裏,你都不得不做一些錯事,這是生命的基本條件,要求你違背自己認同的身份。
在某些時候,每個活著的生命都必須這麽做。這就是終極的陰影,造物的缺陷。”
楊行秋解釋了原因後,準備再跟女友說明一下自己的計劃。
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生存資料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
這就是馬爾薩斯陷阱。
戰爭、饑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與生存資料生產水平相適應的方式,使得人口數量要在某種方式和程度上與農業發展成比例。
在工業革命前,人口的增長是極為緩慢的。
特別是在曆史上的第二個寒冷期。
高緯度地區生活的遊牧民族,為了生存逐漸向低緯度地區遷移。
為了讓人口數量能夠和生產水平相適應。
戰爭、饑荒和瘟疫開始發力。
人口數量從東漢的6300萬,一直在下降。
此時的人口數量最多不過超過3500萬。
讓人口數量減少的最根本原因是饑荒。
在古代社會,沒有機械化、化肥、農藥、高產種子。
農業生產完全依靠人力。
現代農業,農民拿著電動噴壺圍著土地轉幾圈,噴灑除草劑,就能完成除草工作。
但在古代,除草就是個大問題。
農民或蹲或趴或跪在田野中,揮起鋤頭,一寸一寸把草連根拔除。
清除的雜草,還要從田野裏清理出來,或焚燒,或漚肥,或飼畜。
澆水也是個大工程。古代灌溉係統離不開江河或高山。
一桶桶水手提肩扛,再從田間地頭開始,一桶桶地澆過去。
如果足夠幸運,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強壯勞力也沒去服徭役。
就可以收割了,人手一個鐮刀,彎著腰開始搶收。
秋季天氣陰晴不定,隨時可能下雨,下雨會讓小麥受潮,必須重新晾曬。
為了爭搶時間,鐮刀不能停,就得一直彎著腰,累了,隻能蹲地上。
等到收割、晾曬都完成了。
交完租稅,一家人留好過冬的口糧,吃點粗糲的飯食,煮些幹菜。
此時,在史書裏就可以看到。
“太平盛世”,“政通人和”,“安居樂業”。
盛世之下,不過是普通人揮汗如雨,節衣縮食的清貧日子。
隻是,這樣的清貧日子,現在也隻遙不可及的奢望而已。
“萬幸的是,我們能在這個小山村裏生活,靠著一技之長,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葉陽鶴聽完點點頭,得到了一點安慰。
“如果,我們當時就落在那些晉軍的手裏,咱們就不能這麽淡定的聊天了。”
楊行秋想起這十幾天的經曆,感覺自己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穿越到了東晉這個亂世。
陰差陽錯下有了個安身之處。
憑借遠超時代的知識和技術,爭取到了現在的地位。
金銀、美人、駿馬都有人雙手奉上。
在現代社會裏,普通的楊行秋在這個亂世得到了自己不敢想象的待遇。
最重要的是女友還能陪著自己。
想起這些,楊行秋把女友抱得更緊了。
“我想跟你商量件事,隻是你肯定不會答應。”
“什麽事?”
“我想,你能不能停止對盧老夫人的治療,至少讓她在床上多躺幾天。”
“不行!”
看來有些事情是不會改變的。
得到了預料之中的答案,楊行秋隻能去想別的辦法。
“人類社會的每一次巨大進步,都是以犧牲部分社會成員的利益為代價的。”
楊行秋所推動的每一項進步,看起來讓牛家莊的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得利。
實際上,這些進步都是建立在損害盧老夫人這個真正的既得利益者之上的。
在封建社會,土地私有製經濟模式下,憑借土地所有權,主要以地租形式剝削農民的土地所有者。
從定義上看,盧老夫人屬於地主階級。
出於經學世家的盧老夫人對待農民還算仁慈。
能夠履行“禮樂教化”、“排難解紛”、“止訟息爭”、“懲奸弭盜”的職能。
成為了掌握行政、司法、經濟,三項大權的權力中樞。
在沒有外部勢力的幹擾下,唯一約束她行動的就是,經學傳承帶來的道德感。
她可以說是個好地主。
可是好地主也是地主。
地主階級的特點就是落後、保守、封閉、頑固。
地主將土地分割細碎、生產單位小、散、多,嚴重阻礙、減緩了農業技術進步。
地主作為封建社會的既得利益者,在有意無意之中維護著現有的社會製度。
地主對農村土地、財富、勞動力的壟斷性占有造成了農村的封閉,剩餘勞動力極難轉移到工業建設中去。
在生活習慣和封建製度的束縛下,佃農的夢想就是成為自耕農,自耕農的夢想就是成為地主,為子孫置業購田。
盧老夫人這樣的地主,終極夢想就是成為皇帝,天下最大的地主。
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宗族製度和宗法觀念是極為頑固的。
重商主義的英國,在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下,用了數百年的時間,勉強消滅了封建地主階級。
即便是亂世之中,戰亂後的廢土上還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地主。
楊行秋可等不了這麽長時間。
因為,地主階級就是饑荒的罪魁禍首。
沉默了半晌的楊行秋,說道。
“不管去哪裏,你都不得不做一些錯事。”
“我不會違背我的原則。”
“我知道,我是對自己說。”
從事實上看,盧老夫人以禮相待,算是救了自己一命。
可以預見的是,隻要她康複,就一定會站出來反對自己。
該怎樣麵對救命恩人的反撲呢?
“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曆史,這就是文明史。”
辦法楊行秋已經想出來了。
“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楊行秋站起身,去拿牛鈞送給他的佩劍。
“不是啦!是因為……”
葉陽鶴拉住男友的手,跟他說起了今天的見聞。
“這樣啊!”
“不管去哪裏,你都不得不做一些錯事,這是生命的基本條件,要求你違背自己認同的身份。
在某些時候,每個活著的生命都必須這麽做。這就是終極的陰影,造物的缺陷。”
楊行秋解釋了原因後,準備再跟女友說明一下自己的計劃。
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生存資料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
這就是馬爾薩斯陷阱。
戰爭、饑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與生存資料生產水平相適應的方式,使得人口數量要在某種方式和程度上與農業發展成比例。
在工業革命前,人口的增長是極為緩慢的。
特別是在曆史上的第二個寒冷期。
高緯度地區生活的遊牧民族,為了生存逐漸向低緯度地區遷移。
為了讓人口數量能夠和生產水平相適應。
戰爭、饑荒和瘟疫開始發力。
人口數量從東漢的6300萬,一直在下降。
此時的人口數量最多不過超過3500萬。
讓人口數量減少的最根本原因是饑荒。
在古代社會,沒有機械化、化肥、農藥、高產種子。
農業生產完全依靠人力。
現代農業,農民拿著電動噴壺圍著土地轉幾圈,噴灑除草劑,就能完成除草工作。
但在古代,除草就是個大問題。
農民或蹲或趴或跪在田野中,揮起鋤頭,一寸一寸把草連根拔除。
清除的雜草,還要從田野裏清理出來,或焚燒,或漚肥,或飼畜。
澆水也是個大工程。古代灌溉係統離不開江河或高山。
一桶桶水手提肩扛,再從田間地頭開始,一桶桶地澆過去。
如果足夠幸運,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強壯勞力也沒去服徭役。
就可以收割了,人手一個鐮刀,彎著腰開始搶收。
秋季天氣陰晴不定,隨時可能下雨,下雨會讓小麥受潮,必須重新晾曬。
為了爭搶時間,鐮刀不能停,就得一直彎著腰,累了,隻能蹲地上。
等到收割、晾曬都完成了。
交完租稅,一家人留好過冬的口糧,吃點粗糲的飯食,煮些幹菜。
此時,在史書裏就可以看到。
“太平盛世”,“政通人和”,“安居樂業”。
盛世之下,不過是普通人揮汗如雨,節衣縮食的清貧日子。
隻是,這樣的清貧日子,現在也隻遙不可及的奢望而已。
“萬幸的是,我們能在這個小山村裏生活,靠著一技之長,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葉陽鶴聽完點點頭,得到了一點安慰。
“如果,我們當時就落在那些晉軍的手裏,咱們就不能這麽淡定的聊天了。”
楊行秋想起這十幾天的經曆,感覺自己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穿越到了東晉這個亂世。
陰差陽錯下有了個安身之處。
憑借遠超時代的知識和技術,爭取到了現在的地位。
金銀、美人、駿馬都有人雙手奉上。
在現代社會裏,普通的楊行秋在這個亂世得到了自己不敢想象的待遇。
最重要的是女友還能陪著自己。
想起這些,楊行秋把女友抱得更緊了。
“我想跟你商量件事,隻是你肯定不會答應。”
“什麽事?”
“我想,你能不能停止對盧老夫人的治療,至少讓她在床上多躺幾天。”
“不行!”
看來有些事情是不會改變的。
得到了預料之中的答案,楊行秋隻能去想別的辦法。
“人類社會的每一次巨大進步,都是以犧牲部分社會成員的利益為代價的。”
楊行秋所推動的每一項進步,看起來讓牛家莊的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得利。
實際上,這些進步都是建立在損害盧老夫人這個真正的既得利益者之上的。
在封建社會,土地私有製經濟模式下,憑借土地所有權,主要以地租形式剝削農民的土地所有者。
從定義上看,盧老夫人屬於地主階級。
出於經學世家的盧老夫人對待農民還算仁慈。
能夠履行“禮樂教化”、“排難解紛”、“止訟息爭”、“懲奸弭盜”的職能。
成為了掌握行政、司法、經濟,三項大權的權力中樞。
在沒有外部勢力的幹擾下,唯一約束她行動的就是,經學傳承帶來的道德感。
她可以說是個好地主。
可是好地主也是地主。
地主階級的特點就是落後、保守、封閉、頑固。
地主將土地分割細碎、生產單位小、散、多,嚴重阻礙、減緩了農業技術進步。
地主作為封建社會的既得利益者,在有意無意之中維護著現有的社會製度。
地主對農村土地、財富、勞動力的壟斷性占有造成了農村的封閉,剩餘勞動力極難轉移到工業建設中去。
在生活習慣和封建製度的束縛下,佃農的夢想就是成為自耕農,自耕農的夢想就是成為地主,為子孫置業購田。
盧老夫人這樣的地主,終極夢想就是成為皇帝,天下最大的地主。
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宗族製度和宗法觀念是極為頑固的。
重商主義的英國,在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下,用了數百年的時間,勉強消滅了封建地主階級。
即便是亂世之中,戰亂後的廢土上還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地主。
楊行秋可等不了這麽長時間。
因為,地主階級就是饑荒的罪魁禍首。
沉默了半晌的楊行秋,說道。
“不管去哪裏,你都不得不做一些錯事。”
“我不會違背我的原則。”
“我知道,我是對自己說。”
從事實上看,盧老夫人以禮相待,算是救了自己一命。
可以預見的是,隻要她康複,就一定會站出來反對自己。
該怎樣麵對救命恩人的反撲呢?
“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曆史,這就是文明史。”
辦法楊行秋已經想出來了。
“丟掉幻想,準備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