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合作社的本質是以服務成員為根本目的的自助組織,以集體的力量解決個體無力解決、解決不好、個人解決成本較高的問題,謀求集體的共同利益,提升生產效率。
從牛家莊的生產關係上看,各個作坊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屬於合夥經營階段。
楊行秋準備通過推動生產關係發展,來促進生產力的提升。
加入合作社是一種自願的行為。從生產資料的分配上來看,合作社的生產資料僅麵向內部成員開放。
因為合作社生產資料的來源與每個內部成員的貢獻相關聯,也隻有內部成員才有資格擁有合作社的生產資料。
合作社的正常運行,需要確定全體股東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董事會為決策機構,而日常經營管理實行經理負責製。
楊行秋的理想狀態是,讓自己負責日常的經營管理。
唯一的問題是,這些坊主會同意嗎?
有曹碩的支持,或許可行。
隻是從顧纓、陸梨、朱拯、張靳,四個人的反應上看。
他們並不會完全聽從曹碩的命令,在自身利益將要受損的時候,他們會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或許可以利用這一點!
采礦的事情已經安排妥當了,曹碩率先迴到楊行秋的身邊,跟他聊起天來。
“賢侄,將以何法,十日內湊齊征繳之物?”
曹碩是對剛才的獲利百倍之法感興趣。
楊行秋覺得現在跟他講工業化大生產為時尚早。
“小侄,不過以奇巧之技,行便捷之道爾!”
再者,牛鈞的煉鐵坊造出蒸汽機還不好說。
從楊行秋那拿到圖紙的牛鈞,迴到煉鐵坊就開始組織人手,開始生產模具。
工匠們好奇地圍觀牛鈞手裏的圖紙,發表著自己的看法。
“圖畫得不錯!精細得很!”
“從未見過的怪東西!”
“是紡車!”
“這麽大的紡輪,還用鐵做,不得幾百斤重!”
“是翻車,鐵翻車,拿來澆地的!”
“那牛馬也拉不動!”
牛鈞被他們吵得心煩,揮拳轟散了圍觀的工匠。
“還不去幹活,想試試俺的拳頭?”
工匠們一哄而散,各自照著圖紙,製造起模具。
“是啊,造來做什麽用呢?”
牛鈞剛才沒能完全理解楊行秋的意思。
這幾百斤的輪子能轉起來?
就算轉起來,又有什麽用呢?
牛鈞想起來之前楊行秋傳授灌鋼法的事情。
總之先製出範型,不會有錯的。
牛鈞沒在多想,轉頭開始指導工匠操作細節。
顧纓、陸梨、朱拯、張靳先後迴到楊行秋身邊,繼續商量股份製的事情。
“古人雲,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立業興家之本,在乎製度而已。欲求利之長久,當以建章立製為先。同意請舉右手!”
楊行秋想要保證股份製合作社的運作,經濟民主製度不可或缺。
合作社的每個成員都享有平等的表決權,實行一人一票製,充分保證集體中每個人的權利,增強成員參與合作社生產和發展的積極性,保護全體成員的基本利益。
最重要的是避免任何個人或團體控製合作社的隱患。
又是全票通過。
那麽,就開始股權分配了。
楊行秋沒當過股東,對股權分配隻是略有耳聞,知道基本的原則。
股權分配應基於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確保所有股東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
股東的股權比例應與其貢獻、投資額及承擔的風險相匹配。
楊行秋提供了技術占股一成,股東大會已經通過了。
曹碩認為自己應該占股五成。
這一提案遭到了陸梨和朱拯的反對。
作為做出貢獻和承擔風險最小的股東,本身就得不到太多股份。
曹碩占股的越多,自己能得到的就更少。
在分配壓力轉移到四人之中前,他們肯定會反對這個議題。
自己占一成,曹碩占兩成、陸梨和朱拯各占一成、顧纓和張靳占兩成。
剩下的一成,由工匠們共有。
這是楊行秋心中的理想結果。
合作社的發展必須要注重保護合作社每個成員的各項利益,促使合作社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並存。
曹碩當然不肯退讓,堅持自己的提案。
顧纓、陸梨、朱拯、張靳此時果斷一致對外,向曹碩施壓,拒絕通過這項提案。
就算加上楊行秋,也是二對四。
曹碩和楊行秋都想到了這一點。
“叔父,聖人雲,《易》先同人而後大有,承之以謙,不亦可乎?”
楊行秋把台階遞上,曹碩也就坡下驢。
“依賢侄之言,鄙人占股兩成!”
“同意請舉右手!”
顧纓、陸梨、朱拯、張靳四人舉手表示讚成。
之後,顧纓先提。
“《易》雲,勞謙,君子有終,吉。餘占股兩成。”
厚道的顧纓占股兩成,沒有人反對。
陸梨和朱拯表示占股一成,沒有人反對。
張靳看三人都謙讓起來,也不好多占,也隻提出占股兩成。
不出意料。
楊行秋趕快提出剩下的一成股份該怎麽分配。
合作社的基礎是成員之間的勞動聯合與生產合作,必須接納勞動入股的方式,以服務成員為宗旨的合作社,就要為每名成員謀取最大利益。
當楊行秋提出將一成股份分配給工匠時,曹碩表示反對。
“聖人有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顧纓、陸梨、朱拯、張靳四人沒有出言勸阻。
楊行秋最不想看到的情況出現了。
曹碩的理由也很充分,和楊行秋一樣,引用聖賢的話作為論據。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未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這話是孟子說的。
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人類曆史上的三次社會大分工。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剩餘產品的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完全擺脫了體力勞動,專門從事監督生產、管理國家及科學、藝術等活動,最終形成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勞心者和勞力者。
隻是孟子的本意,不是曹碩理解的不一樣。
從牛家莊的生產關係上看,各個作坊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屬於合夥經營階段。
楊行秋準備通過推動生產關係發展,來促進生產力的提升。
加入合作社是一種自願的行為。從生產資料的分配上來看,合作社的生產資料僅麵向內部成員開放。
因為合作社生產資料的來源與每個內部成員的貢獻相關聯,也隻有內部成員才有資格擁有合作社的生產資料。
合作社的正常運行,需要確定全體股東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董事會為決策機構,而日常經營管理實行經理負責製。
楊行秋的理想狀態是,讓自己負責日常的經營管理。
唯一的問題是,這些坊主會同意嗎?
有曹碩的支持,或許可行。
隻是從顧纓、陸梨、朱拯、張靳,四個人的反應上看。
他們並不會完全聽從曹碩的命令,在自身利益將要受損的時候,他們會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或許可以利用這一點!
采礦的事情已經安排妥當了,曹碩率先迴到楊行秋的身邊,跟他聊起天來。
“賢侄,將以何法,十日內湊齊征繳之物?”
曹碩是對剛才的獲利百倍之法感興趣。
楊行秋覺得現在跟他講工業化大生產為時尚早。
“小侄,不過以奇巧之技,行便捷之道爾!”
再者,牛鈞的煉鐵坊造出蒸汽機還不好說。
從楊行秋那拿到圖紙的牛鈞,迴到煉鐵坊就開始組織人手,開始生產模具。
工匠們好奇地圍觀牛鈞手裏的圖紙,發表著自己的看法。
“圖畫得不錯!精細得很!”
“從未見過的怪東西!”
“是紡車!”
“這麽大的紡輪,還用鐵做,不得幾百斤重!”
“是翻車,鐵翻車,拿來澆地的!”
“那牛馬也拉不動!”
牛鈞被他們吵得心煩,揮拳轟散了圍觀的工匠。
“還不去幹活,想試試俺的拳頭?”
工匠們一哄而散,各自照著圖紙,製造起模具。
“是啊,造來做什麽用呢?”
牛鈞剛才沒能完全理解楊行秋的意思。
這幾百斤的輪子能轉起來?
就算轉起來,又有什麽用呢?
牛鈞想起來之前楊行秋傳授灌鋼法的事情。
總之先製出範型,不會有錯的。
牛鈞沒在多想,轉頭開始指導工匠操作細節。
顧纓、陸梨、朱拯、張靳先後迴到楊行秋身邊,繼續商量股份製的事情。
“古人雲,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立業興家之本,在乎製度而已。欲求利之長久,當以建章立製為先。同意請舉右手!”
楊行秋想要保證股份製合作社的運作,經濟民主製度不可或缺。
合作社的每個成員都享有平等的表決權,實行一人一票製,充分保證集體中每個人的權利,增強成員參與合作社生產和發展的積極性,保護全體成員的基本利益。
最重要的是避免任何個人或團體控製合作社的隱患。
又是全票通過。
那麽,就開始股權分配了。
楊行秋沒當過股東,對股權分配隻是略有耳聞,知道基本的原則。
股權分配應基於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確保所有股東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
股東的股權比例應與其貢獻、投資額及承擔的風險相匹配。
楊行秋提供了技術占股一成,股東大會已經通過了。
曹碩認為自己應該占股五成。
這一提案遭到了陸梨和朱拯的反對。
作為做出貢獻和承擔風險最小的股東,本身就得不到太多股份。
曹碩占股的越多,自己能得到的就更少。
在分配壓力轉移到四人之中前,他們肯定會反對這個議題。
自己占一成,曹碩占兩成、陸梨和朱拯各占一成、顧纓和張靳占兩成。
剩下的一成,由工匠們共有。
這是楊行秋心中的理想結果。
合作社的發展必須要注重保護合作社每個成員的各項利益,促使合作社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並存。
曹碩當然不肯退讓,堅持自己的提案。
顧纓、陸梨、朱拯、張靳此時果斷一致對外,向曹碩施壓,拒絕通過這項提案。
就算加上楊行秋,也是二對四。
曹碩和楊行秋都想到了這一點。
“叔父,聖人雲,《易》先同人而後大有,承之以謙,不亦可乎?”
楊行秋把台階遞上,曹碩也就坡下驢。
“依賢侄之言,鄙人占股兩成!”
“同意請舉右手!”
顧纓、陸梨、朱拯、張靳四人舉手表示讚成。
之後,顧纓先提。
“《易》雲,勞謙,君子有終,吉。餘占股兩成。”
厚道的顧纓占股兩成,沒有人反對。
陸梨和朱拯表示占股一成,沒有人反對。
張靳看三人都謙讓起來,也不好多占,也隻提出占股兩成。
不出意料。
楊行秋趕快提出剩下的一成股份該怎麽分配。
合作社的基礎是成員之間的勞動聯合與生產合作,必須接納勞動入股的方式,以服務成員為宗旨的合作社,就要為每名成員謀取最大利益。
當楊行秋提出將一成股份分配給工匠時,曹碩表示反對。
“聖人有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顧纓、陸梨、朱拯、張靳四人沒有出言勸阻。
楊行秋最不想看到的情況出現了。
曹碩的理由也很充分,和楊行秋一樣,引用聖賢的話作為論據。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未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這話是孟子說的。
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人類曆史上的三次社會大分工。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剩餘產品的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完全擺脫了體力勞動,專門從事監督生產、管理國家及科學、藝術等活動,最終形成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勞心者和勞力者。
隻是孟子的本意,不是曹碩理解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