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對外開戰,對內發展
大明:我朱雄英不當孝子賢孫 作者:佛係無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83章 對外開戰,對內發展
體驗到了戰爭的來錢速度,不少文官都摩拳擦掌,磨刀霍霍了。
我們文官的刀,未嚐不利!
這異姓王,我們文官也未嚐當不得!
平定東瀛之後,朝廷論功行賞,該封王的封王,該封國公的封國公,那一份份冊封詔書皆已精心擬定完畢,隻待功臣們歸來便可昭告天下。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本該榮歸故裏、接受封賞之人卻遲遲未歸。
就在眾人焦急等待之時,東瀛的第二批銀子終於送達京城,這批銀子數量頗為可觀,而隨銀子一同到來的,還有一封傅友德的親筆信。
信中的內容令朱雄英眼前一亮。
原來,傅友德等人在東瀛附近竟意外地發現了一處名為琉球之地,據說在其不遠處似乎還有一個叫做呂宋島的地方。
單從名字上來看,這兩個地方仿佛冥冥之中便與大明有著千絲萬縷的緣分。
傅友德:太子殿下,這兩地方與我們大明有緣呐。
傅友德在信中直言不諱,表示欲將這兩地攻打下來納入大明版圖。
朱雄英深知這位老將的脾性,當他看到這封信時,心中便明白傅友德及其所率軍隊定然早已展開行動。
畢竟對於這樣的開疆拓土之機,以傅友德之果敢決然,豈會輕易放過?
開疆拓土,裂土封王,誰不想要呢。
朱雄英暗自思忖,無論自己是否批準此次行動,既然這兩處地方已然被他們發現,那麽打下它們幾乎已成定局。
若是自己不予批準,恐怕這幫悍勇之士會搬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說辭來。
念及此處,朱雄英決定順水推舟,同意傅友德的想法。
於是,他當即下令讓傅友德等人放心大膽地去征戰,並火速調配兩萬精銳兵馬增援前線。
與此同時,朱雄英也毅然決然的下旨,將秦王朱樉冊封為琉球之王,責令其前往治理,又將晉王朱棡封為呂宋島之主,命他趕赴當地鎮守,最後,周王朱橚則被賜予東瀛島作為封地,需即刻動身赴任。
所以藩王於當地建國,奉大明為宗主國,真正意義上裂土稱王,不許稱帝,隻許稱王,可自行管理當地一切軍政要務,同時要向大明年年納貢,歲歲稱臣。
此令一出,這三位王爺便開始忙碌地收拾行裝細軟,隻待前方戰事大捷的喜訊傳來,他們就要迅速啟程,奔赴各自的封地走馬上任了。
然而,當三人得知這一旨意後,心中頓生不滿與委屈。
他們立刻心急火燎地前來找皇長孫朱雄英訴苦抗議,隻見他們滿臉怒容地質問道。
“為何老四能夠安然留在大陸之上,而我們兄弟三人卻要被發配到海外孤島呢?”
三人異口同聲的來問責。
朱雄英見狀,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佯裝出一副可憐巴巴的模樣,跑到慈寧宮找馬皇後跟前告狀道。
“奶奶呀!您看看二叔、三叔和五叔,他們竟然不願意替孫兒守護好大明朝的萬裏河山啊!”
馬皇後一聽這話,頓時柳眉倒豎,鳳目圓睜,她怒喝道,“來人呐!快將那三個忤逆不孝之子給本宮提溜過來!今日非得讓他們嚐嚐擀麵杖的厲害不可!身為皇室宗親,不思為國家效力,為侄子守衛疆土,反而在這裏挑肥揀瘦,簡直就是無法無天!我看呐,定是這幾日疏於管教,才使得他們如此膽大妄為,竟敢公然違抗聖旨!取我擀麵杖伺候!”
不一會兒功夫,秦王、晉王和周王便被侍衛們如拎小雞一般帶到了馬皇後麵前。
還未等他們開口辯解,馬皇後手中的擀麵杖已然高高揚起,狠狠地落在了他們屁股上。
一時間,慘叫聲此起彼伏,響徹整個宮殿。
經過一番痛打之後,這三位王爺終於老實了下來,他們捂著屁股,呲牙咧嘴地相互對視一眼,然後乖乖地迴到自己住處,繼續收拾行李,準備踏上出海之路。
畢竟,麵對馬皇後的威嚴,他們可不敢再有絲毫懈怠之心了。
由於東瀛慘遭血腥屠戮,導致其國內人口銳減,甚至即將亡族滅種,朱橚所受封的地域內也因此變得人煙稀少,甚至沒有說沒有本地人了。
朱雄英果斷決定采取措施,安排大規模的移民前往該地進行屯田開墾。
經過深思熟慮,朝廷將目光投向了沿海地區,準備從中挑選合適的人選。
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議,畢竟,對於許多生活在沿海的百姓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根據朝廷頒布的政策,凡是願意前往東瀛屯田的移民,每個人都可以分到整整一百畝肥沃的土地,同時還能獲得白銀一百兩作為賞賜。
而且這個獎勵原則是先到先得,如此優厚的條件瞬間點燃了人們心中的熱情之火。
很快,沿海地區想要報名參加移民的人數急劇增加。
不少人心裏想著,反正都是住在海邊,去哪裏又有何妨呢?更何況還有那令人心動不已的百畝良田和豐厚賞金作誘餌。
當然,也有一些人因眷戀故土、不舍鄉情而選擇留在原地,但這樣的人終究隻是少數。
麵對踴躍報名的人群,吏部迅速行動起來,有條不紊地開展著各項工作。
一方麵對現有官員進行合理調配,另一方麵則積極選拔優秀人才,通過內部升遷或者外派等方式,讓他們前往海外參與當地的建設與管理。
一時間,整個沿海地區都沉浸在一片繁忙而又充滿希望的氛圍之中。
同時還得派遣軍隊前往駐紮。
站端一開,大明就有源源不絕的銀子入賬。
土地打下來容易,要守下來才是難事。
對外在開戰,對內也在發展。
朱雄英鼓勵生育,推動義務教育。
並浩浩蕩蕩的開展了剿匪剿黑的國策,徹底清除匪患,地底黑幫也得全部從良。
朱雄英為此,直接出動了軍隊。
你不願從良,我就直接平叛,軍隊的出現,剿匪就已經變成了平叛。
剿匪還要活口,軍隊可不需要。
體驗到了戰爭的來錢速度,不少文官都摩拳擦掌,磨刀霍霍了。
我們文官的刀,未嚐不利!
這異姓王,我們文官也未嚐當不得!
平定東瀛之後,朝廷論功行賞,該封王的封王,該封國公的封國公,那一份份冊封詔書皆已精心擬定完畢,隻待功臣們歸來便可昭告天下。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本該榮歸故裏、接受封賞之人卻遲遲未歸。
就在眾人焦急等待之時,東瀛的第二批銀子終於送達京城,這批銀子數量頗為可觀,而隨銀子一同到來的,還有一封傅友德的親筆信。
信中的內容令朱雄英眼前一亮。
原來,傅友德等人在東瀛附近竟意外地發現了一處名為琉球之地,據說在其不遠處似乎還有一個叫做呂宋島的地方。
單從名字上來看,這兩個地方仿佛冥冥之中便與大明有著千絲萬縷的緣分。
傅友德:太子殿下,這兩地方與我們大明有緣呐。
傅友德在信中直言不諱,表示欲將這兩地攻打下來納入大明版圖。
朱雄英深知這位老將的脾性,當他看到這封信時,心中便明白傅友德及其所率軍隊定然早已展開行動。
畢竟對於這樣的開疆拓土之機,以傅友德之果敢決然,豈會輕易放過?
開疆拓土,裂土封王,誰不想要呢。
朱雄英暗自思忖,無論自己是否批準此次行動,既然這兩處地方已然被他們發現,那麽打下它們幾乎已成定局。
若是自己不予批準,恐怕這幫悍勇之士會搬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說辭來。
念及此處,朱雄英決定順水推舟,同意傅友德的想法。
於是,他當即下令讓傅友德等人放心大膽地去征戰,並火速調配兩萬精銳兵馬增援前線。
與此同時,朱雄英也毅然決然的下旨,將秦王朱樉冊封為琉球之王,責令其前往治理,又將晉王朱棡封為呂宋島之主,命他趕赴當地鎮守,最後,周王朱橚則被賜予東瀛島作為封地,需即刻動身赴任。
所以藩王於當地建國,奉大明為宗主國,真正意義上裂土稱王,不許稱帝,隻許稱王,可自行管理當地一切軍政要務,同時要向大明年年納貢,歲歲稱臣。
此令一出,這三位王爺便開始忙碌地收拾行裝細軟,隻待前方戰事大捷的喜訊傳來,他們就要迅速啟程,奔赴各自的封地走馬上任了。
然而,當三人得知這一旨意後,心中頓生不滿與委屈。
他們立刻心急火燎地前來找皇長孫朱雄英訴苦抗議,隻見他們滿臉怒容地質問道。
“為何老四能夠安然留在大陸之上,而我們兄弟三人卻要被發配到海外孤島呢?”
三人異口同聲的來問責。
朱雄英見狀,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佯裝出一副可憐巴巴的模樣,跑到慈寧宮找馬皇後跟前告狀道。
“奶奶呀!您看看二叔、三叔和五叔,他們竟然不願意替孫兒守護好大明朝的萬裏河山啊!”
馬皇後一聽這話,頓時柳眉倒豎,鳳目圓睜,她怒喝道,“來人呐!快將那三個忤逆不孝之子給本宮提溜過來!今日非得讓他們嚐嚐擀麵杖的厲害不可!身為皇室宗親,不思為國家效力,為侄子守衛疆土,反而在這裏挑肥揀瘦,簡直就是無法無天!我看呐,定是這幾日疏於管教,才使得他們如此膽大妄為,竟敢公然違抗聖旨!取我擀麵杖伺候!”
不一會兒功夫,秦王、晉王和周王便被侍衛們如拎小雞一般帶到了馬皇後麵前。
還未等他們開口辯解,馬皇後手中的擀麵杖已然高高揚起,狠狠地落在了他們屁股上。
一時間,慘叫聲此起彼伏,響徹整個宮殿。
經過一番痛打之後,這三位王爺終於老實了下來,他們捂著屁股,呲牙咧嘴地相互對視一眼,然後乖乖地迴到自己住處,繼續收拾行李,準備踏上出海之路。
畢竟,麵對馬皇後的威嚴,他們可不敢再有絲毫懈怠之心了。
由於東瀛慘遭血腥屠戮,導致其國內人口銳減,甚至即將亡族滅種,朱橚所受封的地域內也因此變得人煙稀少,甚至沒有說沒有本地人了。
朱雄英果斷決定采取措施,安排大規模的移民前往該地進行屯田開墾。
經過深思熟慮,朝廷將目光投向了沿海地區,準備從中挑選合適的人選。
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議,畢竟,對於許多生活在沿海的百姓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根據朝廷頒布的政策,凡是願意前往東瀛屯田的移民,每個人都可以分到整整一百畝肥沃的土地,同時還能獲得白銀一百兩作為賞賜。
而且這個獎勵原則是先到先得,如此優厚的條件瞬間點燃了人們心中的熱情之火。
很快,沿海地區想要報名參加移民的人數急劇增加。
不少人心裏想著,反正都是住在海邊,去哪裏又有何妨呢?更何況還有那令人心動不已的百畝良田和豐厚賞金作誘餌。
當然,也有一些人因眷戀故土、不舍鄉情而選擇留在原地,但這樣的人終究隻是少數。
麵對踴躍報名的人群,吏部迅速行動起來,有條不紊地開展著各項工作。
一方麵對現有官員進行合理調配,另一方麵則積極選拔優秀人才,通過內部升遷或者外派等方式,讓他們前往海外參與當地的建設與管理。
一時間,整個沿海地區都沉浸在一片繁忙而又充滿希望的氛圍之中。
同時還得派遣軍隊前往駐紮。
站端一開,大明就有源源不絕的銀子入賬。
土地打下來容易,要守下來才是難事。
對外在開戰,對內也在發展。
朱雄英鼓勵生育,推動義務教育。
並浩浩蕩蕩的開展了剿匪剿黑的國策,徹底清除匪患,地底黑幫也得全部從良。
朱雄英為此,直接出動了軍隊。
你不願從良,我就直接平叛,軍隊的出現,剿匪就已經變成了平叛。
剿匪還要活口,軍隊可不需要。